起居、睡眠与养生医学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4
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睡眠养生之道睡眠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视为养生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古籍中,有许多有关睡眠的内容,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
本文将介绍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睡眠养生之道。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医林纂要》中提到,人一生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他认为,夜晚是恢复体力、养护精神的重要时刻。
因此,人们必须定时起床、睡觉,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这种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失眠、焦虑等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了“夜卧十分,早起五更”的养生方法。
这个方法的目的是让人们充分休息,保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还指出,“夜不眠,多言语”可能会引起情绪波动,加重疾病的症状。
《金匮要略·脾胃病脉证治第十四》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脾若充,胃若和,血气调,五脏安,乃可以安然寐。
”也就是说,只有当身体各项机能调和、血气畅通时,我们才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睡眠。
根据《内经》和《金匮要略》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养生方式:1. 作息要规律。
按照人体生理时钟的规律来起床和睡觉,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2. 调整饮食。
晚餐应在6点到7点之间,避免过饱和食用刺激性食品,如辣椒和生姜等。
3. 睡前放松。
进行舒适的睡前活动,如音乐或阅读等,有助于放松身心。
4. 睡觉环境宜静。
晚上可以关窗避免噪音干扰,保持整夜的安静环境。
此外,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体并促进睡眠。
总之,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中的养生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生活作息,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中医养生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倡导的起居调理理论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起居习惯和调节生活作息,不仅能提升体质,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起居调理原则、作息规律以及一些养生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养成正确的起居习惯,实现健康的生活状态。
一、起居调理原则1. 温补凉补相结合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寒热之分,寒邪和热邪对人体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起居调理中,应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节自己的起居方式。
冬季寒冷,应注意保暖,多食温补食物,如姜、蒜等;夏季炎热,应多吃清凉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同时,也要注意室内外温度的调节,以确保舒适的起居环境。
2.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作息中医养生强调养生者应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起可让人精神饱满,有助于身心的清醒,早餐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注意摄取营养均衡。
至于睡眠,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至关重要,而且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3. 精神平和,保持愉快心情心情愉快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认为情志与脏腑相应,不良情绪会对脏腑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养生者应保持精神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通过运动、读书、花卉养殖等爱好来调节,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作息规律1.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进食合理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养生者应保持每天三餐的规律进食,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伤害消化系统。
2. 注意午睡,有助于身体休息午睡是中医养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适度的午睡可以补充睡眠不足,恢复精力。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
午睡时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室内散热和通风,避免午睡过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熬夜人必看!华佗在世!不看终身后悔!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但经常熬夜对身体会产生很坏的影响,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转载过来,或许对经常熬夜的同行们会有所帮助。
睡觉的诀窍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
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
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
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 水火既济” ,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
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
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
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不过失眠的人都挨过十二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快天亮睡着了,到第二天下午都昏头昏脑,因此你会感觉失眠、睡眠不足,实际上是你没有经验。
睡眠与养生一、睡眠的规则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
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
养生保健知识-起居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娱乐,挥霍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娱乐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时尚,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睡眠与养生一、睡眠的规则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点到凌晨点为有效睡眠时间。
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点到晚上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点到凌晨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干"累。
二、人如不卧,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如果把胆给摘了,一摘就胆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统的巨大潜能把它化掉。
丑时肝经最旺,丑时(:—:)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类肝病,现在有些人肝不太好,特别在欧洲平均个人就有一个大三阳或是小三阳,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
甲肝比较好治,乙肝就很难治。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晚上经常不睡觉,人太虚弱了,也就是说秩序太乱了,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了。
也就是说乙肝的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面,但是现在它还没有能力造成肝炎,当人身体处于最薄弱的时候就形成成肝炎,乙型肝炎就意味着将来%——%的肝硬化。
聪明的人是应该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聪明的人就是应该被淘汰的人。
肝主疏泄,过子时不睡,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头晕,眼红,眼痛,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也可引起肝气升发不足,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晕眩,失眠,惊悸,精神恍惚,重则会晕倒在大街上,不省人事。
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证状。
症。
病、不育、骨病、牙病、脱发、糖尿病、肾衰竭等疾病。
y6v3A。
三、睡眠的方法种病症。
在欧洲地区,平均四个人就有一个肝炎病毒携带者,这就叫不懂规则。
睡前半小时最好不要讲话,睡觉的时候更不要说话,如一说话,肺经动,然后心经又动,(因为心肺共为上焦)人就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所以就很难入睡。
第六讲起居作息与养生起居作息的调摄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衣食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睡眠休息、服装顺时等等。
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人类的健康长寿,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条件(计40%为依靠遗传和客观条件),60%依靠自己建立的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个调查和分析说明了一个观念,即要想健康长寿,需要把观念转向自我保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方向来。
自我保健是当代健康的方向。
一.起居有常主要是指根据“天人相应”的思想,起居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使其符合自然界规律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起居有常的健身作用1.调养神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身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忘作劳,养其精也。
……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2.提高人体的适应力对人类衰老机理的研究认为,每种生物的寿命在遗传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预先做了程序安排,被称为“生命钟”。
即按“生物钟”的规律演变展现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决定着生物寿命的长短。
生活作息规律就可使大脑建立相对稳定的条件反射,促进了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jet lagged 跨时区高速飞行后生理节奏的破坏,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
二)起居有常的健身原理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养生学家孙思邈指出:“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一年之内有四季,一天之内有四时。
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相适应,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才能有益于健康。
例如,一年四季起居作息也随季节调整。
睡眠与养生一、睡眠的规则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
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
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
如果说白天消亡一百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五十万个细胞,这时你的身体就会出现亏空,时间长了,人就糠了,像糠萝卜似的。
为什么世上有百岁老人呢?因为他们每晚都在21点钟准时睡觉。
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
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被太阳巨大的引力催垮。
这是客观真理。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入睡难,睡眠质量不高的毛病。
睡眠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肝火过盛,睡觉警觉;胃火过剩,睡觉不安;肝阴不足,睡觉劳累。
二、睡眠与疾病现代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形成“四大病”:水果病、冰箱病、电视电脑病、熬夜病。
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时(23:00—1:00),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
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由于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也,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
什么是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生活作息和养生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
它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通过调整这些方面的习惯和方法,达到平衡身心,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效果。
一、饮食养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起居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要均衡,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避免过食或偏食。
养生饮食应以新鲜、天然、绿色、清淡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和瘦肉,少吃油腻和高糖食物。
此外,在饮食过程中要有节制,不暴饮暴食,注意咀嚼细嚼慢咽,避免吃太多生冷食物,防止肠胃不适。
二、睡眠养生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6-8小时的睡眠。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在睡眠环境上也要注意,保持房间的通风和干净,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干扰。
此外,睡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读书、听音乐、泡脚等,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
三、运动养生适量的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每天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促进新陈代谢。
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可以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和兴趣来选择,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要有规律,不能过量,避免受伤或产生过度疲劳。
在运动前后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放松,注意保持水分补充,避免中暑和脱水。
四、心理调节心理健康同样是起居养生的重要环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听音乐、欣赏美景、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此外,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的饮食、睡眠、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养生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调养,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起居养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适应,既要关注身体的需要,也要顾及到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因素。
只有做到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养生,才能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起居养生不仅适用于成人,对于青少年和儿童也同样重要。
“起居有常”的养生要义作者:王荣华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07期起居有常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础方法。
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包括对平常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
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饮食、睡眠等方面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
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
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
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
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
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各地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有关部门曾对吉林市115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78%的老人生活有规律,有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一日之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在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拒。
起居养生的方法起居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起居时间安排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保持身体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方法。
正确的起居养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将介绍一些起居养生的方法。
1. 早起早睡早起早睡是起居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早晨是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早起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有利于身心的放松与恢复。
早睡则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帮助身体修复,加强免疫力。
一般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应控制在7-9小时。
2.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是起居养生的重要环节。
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按照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身体调整生物节律,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吃饭、工作、休息等活动,并保持适当的间隔时间,不要过度疲劳。
3. 合理饮食饮食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合理饮食可以帮助维持健康。
起居养生中建议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油脂和高糖食物。
适量的饮水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应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4. 适当运动运动是起居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魄,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毒。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 积极心态起居养生还包括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抵抗力,提高身体免疫力。
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培养兴趣爱好、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来维持积极的心态。
6. 常做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是起居养生的重要环节。
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起到预防和早期治疗的作用。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身体检查和各项指标的测定。
总结起居养生的方法,可以通过早起早睡、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积极心态和常做体检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合理调整,确保适合自己的健康方式。
只有做好起居养生,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愉快的生活。
中医起居及四季养生知识中医起居及四季养生知识中医起居法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方法。
中医起居法包括:睡眠、起居、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方面。
在中医起居法中,合理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都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医起居法的规律。
中医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此次将介绍一些关于起居及四季养生知识。
一、起居:在中医中,起居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所遵循的规律,包括:早睡早起、规律作息、节制用脑、愉快心情等。
1. 早睡早起:中医认为,夜晚11点至凌晨1点是人体的修复时期,是最重要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如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早上起床时间应早,不应过晚,如能在早上6点左右起床更佳。
2. 规律作息:按照规律作息,坚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对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时钟的作用,如果时间规律混乱,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秩序,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每天要按时吃饭,起居要有规律。
3. 节制用脑: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会让人的大脑过度疲劳,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应该要适当的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对眼睛和大脑的过度损伤。
中医认为,使用电子产品最好在白天或者白天的时段进行。
4. 愉快心情:心情愉快能够对身体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经常出门走走,适当锻炼身体,以及给自己一定的娱乐时间,都能够有效的调节心情。
二、四季养生知识:中医认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在四季里合理养生,不但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更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疾病的侵袭。
1. 春季养生:春天天气逐渐变暖,适当地透过皮肤来吸收阳光,可以积极调节身体机能,增强身体抵御力。
同时,春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保持皮肤湿润,避免皮肤干燥。
另外,春季要多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细菌、病毒感染。
2. 夏季养生:夏季气温升高,宜清淡饮食,多吃蔬果,少食油腻和辛辣食品,防止中暑、脱水和肠胃疾病。
生活起居与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知识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居处适宜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
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
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
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
”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
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
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谨防劳伤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起居有常——《黄帝内经》养生防病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庆兵“起居有常”是《内经》中上古真人所遵循的第二个原则。
通俗地讲起居有常就是要求我们要睡好觉。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睡眠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段时间经常会听到某某人士猝死,这些猝死的年轻人大都是工作狂,连睡眠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结果造成体力不支,阴阳离绝而亡,真是太痛心了。
当然这是极端的案例,更多的是由于长期睡眠不好导致各种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各种肿瘤等等。
那么什么为健康的睡眠习惯呢?它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点:一:按时睡觉,对于成年人来讲,最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就上床睡觉,最好不要超过十二点,中医特别重视子午觉,错过这个时候的睡眠睡再多的觉也补不回来。
所以我几乎跟每个病人都要说晚上要早点睡觉,因为这也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
对于孩子,要求更早地入睡,最好在晚上九点就要入睡,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二: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除了按时睡觉,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成人大概需要7-8小时,过少或者过多对身体都有害,小孩子得10到11小时左右。
大家自己对照一下看睡眠是否充足。
睡眠很重要,但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近80%的人或多或少的经历过睡眠障碍,如果您有睡眠障碍,不能有一个高效的睡眠,试着先做好以下几点看看:第一:睡前不要谈论容易引起吵架的事情,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导致入睡困难。
第二:睡前不宜看剧情比较激烈或者伤感的小说,电视作品等。
第三: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叶,含酒精饮料等,以免引起神经兴奋。
第四:睡前两小时内避免运动。
第五:晚饭不宜过饱,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饭过饱或者睡前猛吃导致脾胃失和,进而影响睡眠。
第六:睡前可适当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利于睡眠,也可用中药泡脚,可适当放些当归,夜交藤,黄连,肉桂等泡脚,交通心肾,促进睡眠。
第七:睡前一小时禁止饮水,并且在睡前排空膀胱,避免快要睡着时因要小便而打断睡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