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内容概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它在20世纪初期被奠定,并在此后几十年内发展成为了一种深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心理学、人类行为和人们的自我意识。
本文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一、人类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提出了人类心理学的理论,并被广泛接受,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他提出了不同的潜意识层次和人类心理发展的阶段。
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是由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驱动力”产生的。
人的记忆、欲望和情感,进而影响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和来源在于潜意识,“潜意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快乐、悲伤和欲望等。
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分析精神疾病”等治疗方法。
他认为,疾病可以从患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并表现为不寻常的行为或行为失调。
三、自我意识弗洛伊德进一步探讨了自我意识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情感与情绪的影响。
他认为,自我意识有助于人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自我意识的增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四、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弗洛伊德声称,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是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他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与病人逐渐建立联系,帮助他们发掘内心的冲动和欲望,然后将它们转化为一种更好的行为方式。
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从而使他们适应社会。
总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深入研究了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神分析治疗方法。
学说主张人的行为透露出隐藏的欲求和需要,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是由潜意识层面的驱动力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强大而不可知的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是建立在对这种影响的理解上的,具有理论上的深度,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Transmission)是一门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它继承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并在精神分析学派创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立场,分析方法强调潜意识。
在其理论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森塔尔、艾宾浩斯、弗洛伊德等。
在该学派的研究中,精神分析学派从一个孤立、非理性、不完整的阶段发展到一个完整而理性的阶段。
在其发展过程内,曾出现过对人格进行初步研究(1970~1989)、心理学家研究其形成机理(1989~1990)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过一些研究(1990~1999)等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
一、罗森塔尔罗森塔尔在童年时期受到母亲影响,后进入心理学院学习,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于1927年回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创立了"罗森塔尔学派"(Lazard& Sintorium),以弗洛伊德为代表。
罗森塔尔于1927年11月15日在洛杉矶被当时美国第一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暗杀。
后来,他曾担任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于1948年3月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48年10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60岁,死后被追认为美国独立战争英雄,并被葬于芝加哥烈士陵园里。
美国著名人物爱德华·诺顿夫人曾说:"我最敬佩的人是罗森塔尔教授。
"罗森塔尔曾写过一本回忆录《罗森塔尔传略》,但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被禁止出版。
1978年12月2日罗森塔尔逝世;美国心理学会于198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罗森塔尔基金会来纪念罗森塔尔先生诞辰100周年。
1、精神分析学1928年,精神分析学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美国人所承认。
精神分析学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他在解释和治疗精神病方面有自己的观点,其思想最鲜明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第三个人格"(Mystery Life),其理论为"三段论"。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精神分析学派是一种心理学学派,它源于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
它强调了个人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互动与矛盾中的心理状况,事实上它也包括了一种治疗方法,即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他不仅吸引了不少对他的理论的反对者,他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因为它的一些观点是有争议的。
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人类行为中存在一个“潜意识”,它是用来储存被压抑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压抑可能源于个人的经历、家庭背景和记忆。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动机和冲动运作是影响个人行为和情感的主要力量。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治疗可以通过使患者意识到他们的潜在动机和冲动,进而解决它们。
治疗过程涉及到病人的谈话,而精神分析师会帮助病人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些过程,找到藏匿在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情感,并与它们展开探讨和交流。
经过一定的治疗时间后,病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的力量和影响,并且可以放下自己长久以来的重负,达到自我理解和精神安慰的目的。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世纪,其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水平的影响。
例如,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建立在他的精神病医学治疗经验以及《梦的解析》的理论上。
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理论以及精神分析治疗在当代仍然被广泛地使用。
然而,在当代,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有些人认为,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疾病归结为无意识的内部冲突,并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因素。
他们认为,其他形式的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和解决方案短期治疗,能够更适应于现代世界所提出的治疗需求。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人批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长时间且昂贵的疗程,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
部分人也抱怨说那些经历过精神分析治疗被要求定期谈话并且带着个人日志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
尽管如此,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方法仍然在今天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因为它们往往能够揭示个人心理学的深层本质。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 产生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
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
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
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
心里能操纵着人格三个结构的运转,人格中某一结构获得较多能量后其他结构的作用就会减少。
例如一个人如果心里能大部分作用于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很强的冲动性;若大部分作用于超我,则其行为就很有道德。
2.荣格的主要理论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学生,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荣格与佛洛依德一样很重视无意识的概念。
他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构成的。
意识既是人格中自我的部分,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及记忆的部分。
与佛洛依德不同,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是每个人独特的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人潜意识曾一度在意识里出现过,但后来被遗忘或者压抑,其内容多与情绪有关,是一种情结。
集体潜意识是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情的先天遗传性倾向。
它常在梦或幻想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原型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等。
阿妮玛原型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
除此之外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概念,既是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发展,认识自我并且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可以理解成人心理成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