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678.00 KB
- 文档页数:25
十七、新精神分析的知识要点与习题(一)知识要点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新精神分析组成和主要特点;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区别;霍妮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观点;基本焦虑;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逃避自由;个人性格;社会性格;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人格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
(二)考核要求1.了解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出是:(1)一些德国精神分析家移居美国后,正遇上世界性经济危机,加上美国与欧洲文化传统又不同,因而病人极为关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
这是他们抛弃泛性论而重视社会因素致病的基本原因。
(2)新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在同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种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融合中形成的。
(3)社会文化学派是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同精神分析的许多论点和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代表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弗罗姆、埃里克森等。
2.了解新精神分析是 20 世纪 30 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精神分析学派,又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简称文化学派。
它仍然坚持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但却做了—些重要的修订和补充。
狭义新精神分析指美国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广义的新精神分析指未脱离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体系的所有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霍妮、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人的美国社会文化学派及英国的对象关系论、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等。
3.掌握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1)从对力比多或性等生物因素的强调到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的重视(2)重视发生、发展心理学。
(3)从主张性恶论到倾向于性善论。
4.了解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
她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点从本能与文化的矛盾转移到文化本身的矛盾,最先建立起了社会文化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
她还坚信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建设性力量,这种乐观的精神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新精神分析(转)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成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人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并能给予应付。
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可以引起焦虑、倒退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他的人格发展已证实有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动能代表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体在体验自己生存时出现的,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的有意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