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公开课1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大家没少看到过对联吧,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一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奇妙的对联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提问启发讨论多媒体设备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什么叫做对联?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三、走近对联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
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
这就是门神。
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平仄、对仗等有关对联知识;欣赏对联佳作,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能力目标:在把握对联有关常识的基础上尝试对对子,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对联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的高超智慧和高雅情怀,陶冶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品位和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对联基本知识三.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四.教学关键:赏析名联及名联故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活动组织过程.(一)导入:名人对联故事(1.解缙与老员外对联故事 2.郑板桥对联故事)(二)新知探究:1.对联常识:a.对联的起源。
b.对联的别称。
c.对联的种类。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2)平仄:平仄相异,声调和谐。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仗: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a.工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一致。
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b.宽对:相对宽松,词性大体相同,平仄可不过分要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正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对(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串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集句对(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无情对(无心复命维他命一意孤行任我行),回文对。
3.名联欣赏:数字联:万砖千瓦百匠造成十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拆字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十口心思,思家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谐音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格言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复字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积累迁移,学过的古诗文中的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徐安平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大年三十,家家写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
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板书:奇妙的对联)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科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课本P78)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上联——孙行者下联——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学生回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记得我们大学毕业考试时,老师也出了一联:久育山中,今果得凤凰飞出(20分),我对了一句:神游学海,后必有蛟龙腾来。
也不知得了多少分。
其实我们学过的很多诗歌也含有不少对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对联的技巧和格式;3. 培养创造对联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范例对联和对联题目;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由两句相对称的对仗句组成。
对联是中国人民独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华夏文化的瑰宝”。
2. 探究教师给出几个范例对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构造对联,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对仗、对押和平仄等要素。
3. 演练教师给出一些对联的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巧思和创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对联形式。
4. 展示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让他们欣赏彼此的创作。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对联作品,并解释创作的灵感和意义。
5. 深化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对联技巧,如对仗、遣词造句和平仄等。
让学生理解对联需要考虑语言之美和形式之美的结合。
6.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自行构思并写出一篇完整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自由发挥的乐趣。
7.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对联的特点和构造要素。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继续创作对联,培养对联的兴趣和爱好;2. 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的对联家和对联作品,进一步拓宽对联的视野。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对联教学,学生了解到对联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培养了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对联的水平,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巧妙的春联编写整理:曹亿平【教课目的】1、认识春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累积有关春联知识,要点累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赏识春联,累积一些名联妙闻。
4、指导学生试试写春联,领会春联的无量魅力。
【教课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故事一听说,三国期间,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摆宴请诸葛亮。
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喝酒,对不上——砍头!敢否?”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即是溪, 无水即是奚 , 去掉溪边水 , 加鸟即是鷄。
得志猫儿胜过虎, 落毛凤凰不如鷄。
亮答:有木即是棋, 无木即是其 , 去掉棋边木 , 加欠即是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老婆美貌,欲侮辱亮妻黄氏长得丑。
瑜曰:有手即是扭, 无手即是丑 , 去掉扭边手 , 加女即是妞。
隆中有女长得丑, 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答:有木即是桥, 无木即是乔 , 去掉桥边木 , 加女即是娇。
江东美女大小乔, 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震怒,欲交恶。
鲁肃忙开导。
劝曰:有木即是槽, 无木即是曹 , 去掉槽边木 , 加米即是糟。
现在之计在破曹, 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三人哈哈大笑,一场兵戈暂告停息。
故事二郭沫若少年进的私塾设在一座古庙里。
一次,他和同学偷吃了和尚种的桃子。
和尚责备老师管教不严。
老师很愤怒,出了一副对子上联,奚落偷桃的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宣称对出下联者免罚。
郭沫若一听便说:“他年折桂步蟾宫,必然有我!”二、春联知识1、春联的发源:春联作为一种独到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其兴隆,发展到今日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历史记录,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 年大年夜题于寝室门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春联的观点:春联,又叫对子、楹联、联语,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系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长、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升审美水平。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大年三十,家家写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
能够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板书:奇妙的对联)
国文科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课本P78)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下联——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下面我们翻到课本P78,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对联欣赏1、2、3中的六副对联,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
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
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积极肯定。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即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学生可能回答的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当;(4)仄起平收;(5)内容相关。
)
教师以“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为例解说对联的特点。
教师总结: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能够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板书: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联”内容相关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理解了对联,但我们不但要识其形,还要赏其韵。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
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悼念鲁迅挽联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楹联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
通过从上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优秀的对联以其语言之奇、手法之妙和意蕴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我们的文化大观园,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多采撷。
四、板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其实对于对联,我们要想深入的鉴赏其神韵,还要亲自去对对联。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事要躬行。
从古代开始,对对子就好像是文人骚客的一种文字游戏,出句对句,信手拈来。
我们课本中也有一段《笠翁对韵》(课本第77页下),我们来齐读一遍。
其实对联并不难,掌握好平仄跟对仗,我们也能像东坡一样,随意就能说出几句对子来。
下面,我们就来对对子。
看一下谁反应快,对得好。
3、为下列对联拟下联。
1)A.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
B.上联:祖国山河好下联:神州面貌新
2)上联:学海无涯千舟竞渡下联:书山有路万众争攀
(老师小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实用的方法:繁简法
由少到多由宽到工由生到熟由熟到巧
例:三朋四友朝游黄鹤楼,千军万马夜渡黑龙江。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拟写对联需要注意一下两点:
①审清“出句”结构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4、课堂演练
1)改联: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2)对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3)十载寒窗,百天苦练,何人健步登金榜?
一腔热血,万丈豪情,我辈英才夺桂冠!
4)让人民满意,让家长放心,沥血呕心琢美玉;
为学校争光,为青春添彩,卧薪尝胆跃龙门。
(如果时间充足,就让学生去黑板,如果时间不够,直接让学生口头回答。
)
五、结束语
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
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