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训家风
- 格式:docx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3
名人的家风家训名人的造就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家风家训的传承。
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积极影响。
因此,各位家长需要潜下心学习一些名人的家风家训。
名人的家风家训:1、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2、诸葛亮。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
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3、王阳明。
师法圣贤,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
王阳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后,无论是对门人弟子,还是对家人子弟,皆谆谆教之以“致良知”,这个良知,便是孔孟之“仁”,程朱之“天理”。
“致良知”,既是阳明学派的门风,也是王阳明一家的家风。
4、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十位名人家风家训十位名人家风家训家风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相处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道德、精神、文化传承。
好的家风可以对子孙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十位名人的家风家训,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
1. 孔子家风:尊重、诚信、爱人家训:君子有三戒:少言、少欲、少斗。
尊礼敬人,以诚待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2. 文天祥家风:博爱、忠诚、耿介家训:生不逢时,当作人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身为忠臣义士,当以忠诚为本,以耿直为荣。
3. 李白家风:豁达、豪放、爱好自由家训:有所为有所不为,得失自负。
爱好自由,善良自然,才华横溢,文思泉涌。
4. 王安石家风:诚信、知足、持家家训:诚信为本,知足常乐,持家致富。
心中常存善良,勤劳持家富有,市井人生幸福。
5. 钟南山家风:严谨、勤奋、爱家家训: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爱家敬业。
家是呵护我们的港湾,家庭幸福才是一生最大的富足。
6. 慈禧太后家风:勤俭、家风正、妇德高家训:勤俭持家,廉洁自律,家风正正义凛然。
妇德从小培养起,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成为一位优秀的女性。
7. 鲁迅家风:博学、爱国、自由家训:博学求知,爱国家民,重视人权自由。
只有从孩童时期就注重培养,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展露光芒。
8. 茅盾家风:节俭、良善、扶助弱者家训:心怀善良,持家节俭,扶助弱者。
只有这样,才是一位大公无私,又受人尊敬的良好家风。
9. 郭沫若家风:诗情画意、文艺、国际视野家训:居心慈悲、文学爱好,才能赢得诗意的生活。
国际化的视野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10. 齐白石家风:尊老、敬师、关注文化古迹家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尊老学长,敬师爱民,关注文化古迹。
热爱传统文化,给人生增加些许趣味。
家风家训是我们家族的根本,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桥梁。
每一个诚信、善良的举动都对我们的后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学会借鉴和吸收名人的家风家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的家庭中创造优秀的传统和文化,让这种优秀的家风在我们的家族中代代流传下去。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所有高素质的人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家庭的教育方式除了吸收现代家庭教育的优秀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每一代长辈的言传身教,也就是我们说的“家风家训”,只是大部分现代家庭都没有形成文字的训条。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压有才华的官员,很多有识志士被关进牢里。
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从小立有大志,决心长大后为国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他独自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天闭门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连自己的庭院和房间都懒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看他。
见陈藩住的房间乱七八糟的,薛勤不禁皱起眉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再接待客人?”陈藩昂起头,不以为然地回答:“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的小事?”薛勤虽然为陈藩年少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赞同不爱整洁的理由,反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藩一时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一、孔子家风家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家风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强调家庭的和睦相处和家族的传承。
他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常。
这表明孔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并倡导家族的道德传统。
二、司马光家风家训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家风家训以勤俭节约为核心。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勤劳奋发,不浪费财物,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同时,他也强调家族的廉洁和诚信,反对贪污腐败行为。
司马光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家族传统的弘扬。
三、朱熹家风家训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家训注重家庭的教育和修养。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注重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朱熹提倡的家庭教育理念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天祥家风家训文天祥是元末明初的抗元英雄和文学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家族的忠诚和正直。
文天祥的祖父文澜曾经官至御史大夫,他在家族中树立了廉洁正直的榜样。
文天祥的家风家训中强调了家族成员要忠于国家、忠于民众,追求正义和公平。
他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社会道德的高度要求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五、梁启超家风家训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家训注重家庭成员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进步。
梁启超主张家庭成员要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力,不盲从从众。
他倡导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自由思想和个人发展的重视。
六、鲁迅家风家训鲁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革命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家庭成员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
鲁迅主张家庭成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批评和反思社会现象。
他反对家庭的封闭和保守,倡导家庭成员要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鲁迅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名人家训家风家教十条名人家训家风家教的内容丰富多样,以下是十条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家训家风家教:1.曾国藩家训:敦亲睦邻,孝敬父母,兄弟和睦。
勤奋好学,崇尚实践,主张“早起、读书、种菜、养鱼”之勤劳家风。
修身立德,戒骄戒躁,坚持“慎独”之道。
2.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重教育,认为家庭教育应先于学校教育,提倡博学多闻。
劝诫子孙廉洁自律,反对奢侈浪费。
强调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3.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倡导节俭持家。
家庭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孝道为先,强调对长辈的尊敬与照顾。
4.孔子家训(儒家传统):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倡学习和求知,“学而时习之”,终身不断进步。
教育子孙要有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
5.诸葛亮《诫子书》:谆谆告诫后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力行勤勉,摒弃浮华,保持谦逊低调。
6.钱钟书家族家训:爱国主义情怀,强调家国同构,服务社会。
鼓励学术研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7.陶渊明《责子》诗中体现的家教精神:注重自然纯朴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反对矫饰做作。
虽然严厉批评孩子,但其背后是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真实品性的培养。
8.包拯家训: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严明。
勤政为民,崇扬忠诚无私的品格。
9.郑板桥家书中的家教智慧: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强调诚实做人,清廉为官。
提倡艺术才华与高尚情操并重。
10.傅雷家书:傅雷通过家书教导儿子傅聪在艺术和人生道路上如何为人处世,既要刻苦钻研专业,又要涵养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以上家训家风家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诸如孝悌忠信、勤奋好学、清廉自律、和谐宽容等美德。
名人的家风家训名言名句1. 曾国藩说过:“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你看,就像隔壁王大爷家,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他们一直秉持着勤俭的家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嘛!2. 傅雷的名言:“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最后做钢琴家。
”这多有道理呀!就好比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再有才华又能怎样呢?就像那谁,专业很强,但人品不行,大家还是不喜欢他呀!3. 老舍所言:“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
”可不是嘛!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生病,妈妈那焦急的样子,不正体现了这种深深的母爱吗?这不就是家风中爱的传递吗!4.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想想那些在浮躁社会中迷失的人,如果能有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迷茫了呢?就如同村头的老李,从不追逐名利,活得自在又惬意!5. 郭德纲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真的太对了呀!我们做事就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别总是计较结果。
就像志愿者们,无私地付出,哪管什么回报呢!6. 钱学森的家人一直教育他要爱国,这就是一句无声的家训呀!看看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效力,这就是好家风培养出的伟大人物啊,我们能不佩服吗?7. 莫言的母亲教导他要善良,“善良的人总会有好报”。
你想想,身边那些善良的人是不是都很受欢迎?就像我们小区那个经常帮忙的阿姨,大家都很喜欢她呢!8. 霍英东的家训中有一条是要团结,“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道理太浅显了呀!一个家族如果不团结,怎么能长久发展呢?9. 杜月笙说过:“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不会乱发脾气。
就像那个成功的企业家,对谁都和和气气,这才是大家风范呀!结论:这些名人的家风家训名言名句真的是太有价值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家风的名人名言及解释1.关于家风家训的名人名言孟子:养身莫善于寡欲。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
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
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
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2.家风的名人名言1、毋临渴而掘井。
宜未雨而绸缪;扶正义,勿以恶小而为之、亲贤者。
2、遇合理之事则从。
3、尊老爱幼、见不义之财勿取。
4、勿妒贤而嫉能,斥邪恶,教子要有义方,受恩莫忘、居身务期质朴5、做人要做老实、诚实、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6、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7、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8、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1、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2、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行;扶正义,斥邪恶。
13、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14、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15、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16、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17、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18、贫贱不移心智,富贵不忘济贫。
19、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20、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
关于"家风""家训"的名人格言一:养身莫善于寡欲。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
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
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
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正,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救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意,阴陟无益。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勤、孝、俭、仁、恒、谦。
老舍:假若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作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能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教他们多游戏,不要紧逼他们读书习字;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污误国,甚为可怕!梁实秋: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
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傅雷:我只想提醒你几点:----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加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名人家训家规15条1、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姚舜牧《药言》2、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增广贤文》3、传家两字,曰读与耕。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吕坤《孝睦房训辞》4、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新约·马可福音》5、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清·钱泳《履园丛话·治家》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增广贤文》7、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家诫要言8、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高攀龙《高氏家训》9、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10、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鲁迅《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11、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
——鲁迅12、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
——泰勒《布道书》13、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清·金缨《格言联璧》14、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家诫要言15、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那么,家风家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首先,家风家训影响人的一生。
家庭乃至家族的家风家训会影响人的一生,父母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生都会打上家风家训的烙印。
其次,家风家训培养健全人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风家训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风家训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它通过日常生活塑造人格,影响人的心灵,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个家庭成员刻骨铭心。
最后,家风家训造就个人素质修养。
优良的家风家训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精神滋养。
个人的素质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家风家训的影响,与家学渊源、家风承继、家训熏陶密切相关。
历史名人家风家训1.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像我们家,每次吃饭前,大家都要先等长辈坐下,这就是一种礼呀!有一次,我着急吃饭,没等爷爷就先坐下了,爸爸马上严肃地说:“怎么能这样,要懂礼貌!”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把礼时刻记在心中。
2.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哎呀,我们家就是这样呢!有一回在公园里,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哭了,妈妈马上过去扶起他,还温柔地安慰他,就像对我一样。
这不就是把别人的老人小孩也当自己的来对待嘛,真的很棒呀!3.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我们家也很注重节俭哦!记得有一次,我嫌菜不好吃,不想吃,想倒掉,奶奶就说:“不能浪费呀,要俭朴。
”想想诸葛亮那么厉害的人都强调俭朴,我们更要做到啦。
4. 李世民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我家呀,爸爸妈妈就经常拿一些故事来教育我,让我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给我一面镜子一样。
比如那次我撒谎了,他们就用曾子杀猪的故事让我明白诚实的重要,这就是以人为镜呀!5. 包拯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我们家虽然没有那么多大道理,但是爸爸妈妈一直教育我要正直诚实。
有一次看到有人插队,我刚想说什么,爸爸就拉住我,后来他跟我讲,要坚守正道,但也要注意方式,不能莽撞,这也是一种“直道”吧。
6. 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有时候学习会偷懒,妈妈就会用这句话来提醒我。
记得有一次周末,我一直磨蹭不想写作业,妈妈就说:“你可别‘莫等闲’呀,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赶紧去写作业了,可不能虚度时光啊。
7.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我家也会鼓励我要有志向呢!那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宇航员好酷,就说我也想当,爸爸妈妈就说那你要努力呀,要先立下志向。
真的是这样呢,没有志向怎么能成功呀!8. 林则徐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我家,大家都很宽容呢。
这15句名⼈家风家训,字字千钧!家训是指家庭对⼦孙⽴⾝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在极其重视思想品德与家族之风的古代,有名有才之⼠,通常都会为⾃⼰的后代和世⼈留下家训对联,以警⽰后⼈。
种⽥不熟不如荒;养⼉不孝不如⽆。
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
望⼦成龙,望⼥成凤,但这⼀切的前提是⼉⼥知道⽗母的付出与⾟劳,懂得感恩,懂得为孝,否则这个孩⼦不如不认。
爱惜精神,留此⾝担当宇宙;蹉跎风⽉,将何⽇报答君亲。
明代进⼠孙升,官⾄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不学⽆术。
孙夫⼈对此很是焦急,她思来想去,特地⼿书此联悬于正堂。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不辜负⽗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沉的母爱,⼜体现了严厉的家教。
看到此联,三个误⼊歧途的⼉⼦,终于有所悔悟,改邪归正。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明朝徐渭晚年撰写的家教奇联。
⼀个“好”字,两种读⾳,语意双关,耐⼈寻味。
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此时⼈思想尚不成熟,天性爱玩,不知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亲近书读书。
下联说,年纪⼤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想静下来读点书,可是记忆⼒、悟性已经不如年轻的时候了,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
徐渭⽤这幅对联,告诫⼉孙后辈⼀定要早发觉书的意义,趁早读书,读好书,做⼀个有⽤之才。
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不爱读书。
他的⽗亲兴王很担忧,便将他关在书房⾥,罚抄这副家教对联,同时规定每天要抄100遍,不完成就要受鞭笞。
⼀开始在体罚的重压下,朱厚熜每天都⽆法完成,被⽗亲鞭打,到后来这两句话不知抄了⼏千次,终于理解了⽗亲的苦⼼,当即跑到⽗亲⾯前跪下请罪,从此以后⽤功读书,并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作为终⽣警⽰和座右铭。
⼀粥⼀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维艰。
出⾃明末清初朱柏庐所著《朱⼦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家风家训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位家族的家风家训,往往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优良品德的积淀。
古今名人中,许多人的家风家训都成为后世引以为戒或者学习的榜样。
以下是一些古今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1.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和家风的传承。
据说孟子有一次讲学时,听到有人说:“没有儿子的人,怎么这么关心后代?” 孟子听后回答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孟子的这一家风家训告诫我们,好好尽孝养儿女,为家族留下后代,是最重要的。
2. 杨家将:“精忠报国,不忘封疆。
” 杨家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以抗金护国有功,被封为“忠义门”。
家族的家风家训是“精忠报国,不忘封疆”,以忠诚和奉献为核心。
在抵御外族侵略、保卫家国的历史时刻,杨家将们以壮烈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展现了家族的家风家训。
3. 孝感郭家:“读书熬夜,痴心不悔。
” 孝感郭家是中国湖北省孝感市的一个家族,出了许多有声望和才华的子弟。
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读书熬夜,痴心不悔”,强调努力学习和毅力的重要性。
这个训诫来自于一个故事,家族中的一位先辈在夜晚继续翻阅书籍,他的儿子问他:“你已经老了,还需要读书吗?” 先辈回答:“读书过程艰辛,但痴心不悔,才能有所成就。
” 这个故事告诫家族中的后代,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
4.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想事成。
”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家风家训是“知行合一,心想事成”。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这个家风家训源于王阳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并将自己的心愿化为现实。
5. 爱迪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 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的家风家训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这个家训告诫后人,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断实践,才能变得出类拔萃。
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家训和家风是历史名人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家族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家训和家风不仅是家族成员的行为指南,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精神支柱。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智慧和品格。
一、孔子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家训可以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的家风以孝道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重。
孔子教育子弟要有礼貌、尊敬长辈,注重孝道和忠诚,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二、林则徐家训:敦俭立志,廉洁奉公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家训是“敦俭立志,廉洁奉公”。
林则徐注重家风的培养,教育子弟要勤俭节约,树立远大志向。
他强调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反对腐败和贪污现象。
他的家训和家风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三、田汉家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田汉是中国现代作家和词曲创作家,他的家训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
田汉注重家庭教育,教育子女要爱国心切,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艰苦奋斗,努力工作,追求卓越,不畏艰难困苦。
他的家训和家风为他的创作事业和社会贡献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敬佩。
以上是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它们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精神支柱。
这些家训和家风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家训和家风,为建设美好的家庭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品格指引我们的行为,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名人的那些家风家训
1.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
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2.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宁可采深山之茶,摸去饮花街之酒。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中不惊。
——唐代韩愈家训
3.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4.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5.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北宋包拯家训。
十位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摘要:一、导入:名人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二、正文:一、孔子:仁爱、礼仪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家风家训以“仁爱”和“礼仪”为核心。
他教育子女要关爱他人,尊重长辈,遵守社会规范。
孔子的家教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孟子:仁、义、礼、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的家风家训。
他强调,家庭要和谐相处,子女要懂得尊重父母,关爱兄弟。
孟子的家训观念为后世家庭树立了楷模。
三、诸葛亮:忠诚、勤政、廉洁诸葛亮被誉为“三国蜀汉丞相”,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忠诚、勤政、廉洁。
他教育子女要忠诚于国家,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四、王羲之:书法、文化、修养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的家风家训以书法、文化和修养为核心。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文化,勤学书法,修身养性,成为有品位的人。
五、杜甫:诗书传家、仁爱为民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家风家训主张诗书传家,仁爱为民。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文学,关心民生,助人为乐。
六、白居易:为民造福、清廉自律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为民造福、清廉自律。
他教育子女要忠诚于人民,廉洁奉公,积极投身社会事业。
七、苏轼:文学、书法、品行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的家风家训以文学、书法、品行为核心。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文学,修身齐家,注重品行。
八、司马光:史学、政治、道德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史学、政治和道德。
他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
九、红楼梦贾家:礼仪、家族团结红楼梦贾家的家风家训以礼仪和家族团结为核心。
他们教育子女要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维护家族利益。
十、梁启超:爱国、求知、进取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爱国人士,他的家风家训主张爱国、求知、进取。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勇攀高峰。
【结论】名人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强调了家庭道德、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
收集汇总名人的家风和著名的家训1. 孔子的家风和家训:孔子强调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子不学非所宜,幼而孳孳,长而成宜;诗云:‘无爱无恶,取诸其邻’。
”他强调要严于律己,守身如玉,敬爱父母,尊重长辈,尽心尽力履行家庭责任。
2. 孟子的家风和家训:孟子注重家庭的和睦与亲情的培养。
他的家训包括:“五亲有亲,九族有族”、“君子有三乐:以天下为家,以诸侯为家,以曾子为家。
”他强调要尊敬家长,和睦相处,以和为贵。
3. 周恩来的家风和家训:周恩来强调家庭纪律和亲情的重要性。
他的家训包括:“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为政之要,莫如家正”、“慈爱则人顺之,公道则人敬之”。
他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4. 毛泽东的家风和家训:毛泽东提倡勤俭节约、开朗豁达的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节约为国家、节约为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强调家庭和睦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5. 乔布斯的家风和家训:乔布斯注重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保持简洁,专注关注”、“敢于梦想、敢于突破”。
他强调要有追求卓越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6. 康熙皇帝的家风和家训:康熙皇帝强调忠诚、克己奉公的家风。
他的家训包括:“有道无术,有术无道”、“以公饬民,示世子朝廷”、“存惧心,勿坐上位,不悖適父职”。
他注重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以上是一些名人的家风和著名的家训,每位名人都有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和家训,但都强调了家庭和睦、忠诚、尊重和亲情的重要性。
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自古以来,有很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流传至今,这些家风家训承载了先贤智慧和传承,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指南和信仰,对后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
以下是一些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一、孟子家训孟子的家训有“笃行诚意,亲爱仁人,尊敬学问,宽厚待人”的要义。
其中,“笃行诚意”寓意孟子家风所在,强调诚实和真诚,这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和谐的根本所在;“亲爱仁人”强调亲和、慷慨和真心,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尊敬学问”则意味着知识和思辨的力量,是积极学习和承认学问的重要态度;“宽厚待人”则是表现出孟子家风中的仁爱和包容,是领袖和人民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基础。
二、阮籍家训阮籍的家风家训“为人益之,有功必酬之,有过必罚之,好善恶恶”的特点,体现出了勇气、责任感和正义观念。
其中,“为人益之”意味着要尊重和关心他人;“有功必酬之”则要强调奖励和口碑,创造一种互利互惠的社交氛围;“有过必罚之”则是指责恶魔和打击犯罪行为;“好善恶恶”是一种直觉的人文精神,是指尊重道德和冷静思考。
三、李时中家训李时中家训有“尊亲宽己、恭敬问学、择善去恶、虚怀若谷”的特点。
其中,“尊亲宽己”是对家庭色彩的强化,要强调家人之间的尊重和宽容,为家人提供强大的支持;“恭敬问学”则是寓意着学习意识和求知精神,培养知识和智慧;“择善去恶”是指避免邪恶和违法行为,是保护社会公正的关键;“虚怀若谷”则是表现出谦虚和抱怨的态度,是人格和人文教育的基础。
四、司马迁家训司马迁的家训有“知进退之分,存贵贱之分,明是非之分,守道义之分”的特点。
其中,“知进退之分”是一个人应该有选择的信仰,以便获得安全和发展的最佳方式;“存贵贱之分”则是指尊重和看待身份、权利和财富的真实价值;“明是非之分”则是说,必须有一种清晰的愿景和正义意识。
家族成员必须意识到公众道德和行为规范,并固守正确的立场;“守道义之分”是一组信仰和道德规范,包括正直、忠诚和勇气等品德素质,是家族和社会共同财富的保护。
名人家训家风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在上海工作过、生活过的名人数不胜数,人们将目光停留于他们所创造的业绩,却鲜少探究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
明天,上海市档案馆将在外滩新馆举办“上海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风貌展”,用120件史料向人们展示黄炎培、向警予、钱学森等17位名人的家训家风。
黄炎培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他同样上心,且相当严格,从不娇惯孩子。
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
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
黄炎培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1936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
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仅严守家训,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947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信中提到黄观鸿(黄万里长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
信中写道:“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
’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
”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风家训的影响。
向警予科学是进步轨道上最重要工具
向警予曾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妇女”,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她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等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
其间,向警予接到侄女向功治来信。
信中,侄女表示“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阅后十分高兴,立即回了信。
在信中,向警予提出“科学是进步轨道上唯一最重要的工具,应当特别注意”。
上海市档案馆整理编目部主任石磊认为,在那个时代,向警予就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目光之深邃令人佩服。
对于侄女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很是赞同,嘱咐侄女,“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造自己的最好方法”,反对“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管读死书”。
向警予对侄女的这些训诫之词,距今已经90多年,但对今天的青年人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钱学森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成就,与父亲钱均夫的教导不无关系。
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
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传》是人们编写的故事。
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
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
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
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这一留言,对钱学森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