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博弈的定义)
- 格式:pptx
- 大小:200.92 KB
- 文档页数:38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博弈论与企业策略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什么是博弈的标准式表示?在博弈的标准式中,什么是严格劣战略? 答:(1)标准式表示又称为战略式表示,在这种表述中,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自己的战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战略一起决定每个参与人的支付。
参与人“同时选择”的是战略,是参与人行动的全面计划和准则,而不是行动。
因此,战略式表述也可以用来描述动态博弈。
标准式表示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博弈的参与人集合:i φ∈;()1,2,,n φ= ;第二,每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i S ,1,2,,i n = ;第三,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1,,,i i n u s s s ,,1,2,,i n = 。
所以,{}11,,,,n n G S S u u = ;代表战略式表述博弈。
(2)严格劣战略的定义:令i s '和i s ''是参与人i 可选择的两个战略(即i i s s '∈,i i s s ''∈)。
如果对于任意的其他参与人的战略组合i s -,参与人i 从选择i s '得到的支付严格小于从选择i s ''得到的支付,即()(),,i i i i i i i u s s u s s s ---'''<∀,战略i s '严格劣于战略i s ''。
例如,在“智猪博弈”中,对于小猪,“按”(严格)劣于“等待”。
2.在表11-7的博弈中,哪些战略不会被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所剔除?表11-7答:剔除顺序是:B ,C 。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研究第一章: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博弈论是一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学科,它通过模型和分析,探索个体、团体甚至国家之间的策略选择和博弈关系。
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包括玩家、策略、收益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概念进行介绍。
1.1 玩家在博弈论中,玩家指参与博弈的个体或者团体,他们的目标是通过选择策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1.2 策略策略是玩家在博弈过程中选择的一种行动方式,不同的策略对应不同的收益,玩家需要在各种策略中作出决策来追求最优结果。
1.3 收益收益指玩家通过选择策略所能获取的相应利益,它可以是经济、心理或社会方面的收益。
第二章:博弈论的应用场景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常见的例子是拍卖。
在拍卖中,卖家希望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出物品,而买家则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物品。
在这种情况下,买家与卖家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买家需要在不知道竞争对手出价的情况下,选择出价策略以最佳地获取商品。
而卖家则需要在不知道买家心理底线的前提下,选择出售价格以最大化收益。
拍卖场景是博弈论在现实中最经典的运用案例之一。
2.2 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也是博弈论运用的典型场景。
市场参与者需要考虑自己的投资策略和其他参与者的操作,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收益。
股市里的多数人争夺股票的价格,通过自己的交易赚取尽可能高的利润。
在市场上,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以赚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
2.3 公共资源竞争公共资源竞争也是博弈论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比如公园、停车场、餐厅等公共场所,人们在利用公共资源时,需要协调自己的行为,以免出现资源浪费或群体不满情况。
第三章:博弈论模型博弈论中有多种模型,常见的有博弈树、纳什均衡、局势分析等模型。
博弈树指博弈过程图,它通过树形结构表示了玩家之间的策略选择和相应的收益。
博弈树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博弈者与博弈者之间的关系,对博弈结构进行直观呈现。
3.2 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多人博弈中,每个玩家都做出了最优的决策,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收益的状态。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与竞争策略在实际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就是研究这种博弈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博弈论的定义和原理出发,探究在竞争中如何运用博弈论来制定合适的竞争策略。
一、博弈论的定义和原理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某种环境下进行互动决策的一种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商业、政治等领域。
博弈论中的“博弈”指的是决策者们在互相影响的情况下,通过某种策略争夺有限资源的一种行为。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决策者们必须根据对手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反应和调整。
博弈论的思想主要包括纳什均衡、最小惊奇原则、收益最大化等原则。
其中,纳什均衡认为,当每个决策者坚持自己的最优策略时,得到的结果是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点。
二、博弈论在竞争中的应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博弈论则可以为企业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竞争策略。
下面我们将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博弈论来制定竞争策略。
1. 多种策略的选择竞争时,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竞争环境,选择不同的策略。
比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应该选择价格战和成本控制战略,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来保持自己在市场中占有优势。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应该采取加速技术创新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策略,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
2. 博弈中的合作与冲突在竞争中,企业之间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的因素。
但是,合作与否都要考虑到博弈的因素。
如果因为合作而丧失了优势,那么不如选择竞争,反之,如果合作可以提高自身优势,则应考虑合作。
此外,在博弈中也会出现冲突,这时企业应该根据博弈论的原则,选择最优策略来面对冲突。
3. 赚取超额收益的成本在竞争中,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收益,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投入。
然而,这些投入的成本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
如果这些成本大于预期的收益,那么企业在制定竞争策略时,应考虑到这些额外成本,以避免争取短期利润,牺牲长期利益。
名词解释:1.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特定用途以后,在放弃其他的用途中,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特定用途以后,在放弃其他的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最大的利益。
=经济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显性成本2.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支付而且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
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
3.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品的数量。
4.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5. 需求的价格弹性:商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6.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也称为需求交叉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率的比值。
7. 供给弹性:商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8. 效用: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MU MU 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1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总效用是增加的,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十三章 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1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博弈论概述1.何谓博弈和博弈论(1)博弈博弈(games ),又被称为对策、游戏或竞赛,是指一些个人或单位在“策略相互依存”(strategic interdependence )情形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说,在博弈情境下,每个人的效用(或利益)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简而言之,个人所采取的最优策略取决于他对其他人所采取的策略的预期。
(2)博弈论博弈论(game theory )是研究博弈情境下博弈参与者的理性选择行为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关于竞争者如何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采取最优策略和行为的理论。
博弈论既可以用于研究相互依存的厂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也可以用于研究政治、谈判及战争等对抗行为。
2.博弈的基本构成及其表述形式博弈问题都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的“非合作博弈”。
“个体行为理性”是指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唯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个体或社会的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
“非合作博弈”指在各博弈方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说各博弈方不能公然“串通”、“共谋”的博弈问题。
(1)博弈的基本构成要素①博弈的参与者,或简称为博弈方。
②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
③进行博弈的次序。
④各个博弈方的得益。
(2)博弈的表述形式①博弈的策略型表述在博弈的策略型表述中,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各自的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一起决定每个参与人的支付。
微观经济学原理曼昆名词解释稀缺性(scarcity):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incentive):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property rights):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生产率(productivity):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循环流向图(circular—flow diagram):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指生产产品的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学科。
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料的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理性人通常会考虑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资源。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描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市场:有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第二章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商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消费者收入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供给弹性:商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第三章: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基数(1、2、3……)加以表示。
序数效用论:商品的效用很难准确加以度量,只能排出偏好次序。
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101.平均固定成本(AF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固定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除以总产量。
102.平均总成本(A TC或A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或者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变成本。
103.平均可变成本(A V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可变成本,等于总可变成本除以总产量。
104.短期边际成本: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105.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是厂商在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106.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平均产量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107.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108.规模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09.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110.范围经济;当企业以任意组合方式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能够低于两家单独企业各自生产同样数量的一种产品的成本时,就产生了范围经济、。
111.完全竞争:市场就是竞争充分到不受任何干扰和阻碍的市场。
112.行业:是指相互竞争的,生产无差别产品的所有厂商构成的集合,与人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稍有区别。
113.收益:是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收入。
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114.总收益:是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的全部收入,等于价格乘以销售量。
115.平均收益:是平均到每一个销售量上的收入,等于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16.边际收益: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的销售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即最后一个单位的销售所带来的产量。
117.盘亏平衡点(又称收支相抵点或零利润点):既无利润也无亏损的状况成为盘亏平衡,E 点是盘亏平衡点。
118.生产者剩余:是所有边际成本与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即实际得到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与风险管理博弈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决策和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博弈论中,每个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对其他决策者的预测作出最优的选择,这种决策过程通常被称为博弈。
博弈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发生,包括企业、金融市场、政策和卫生保健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决策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
在金融市场中,风险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充满了风险,任何投资者都可能在投资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工具,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并最大化投资收益。
例如,博弈论可以用来分析两家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
假设有两家企业正在考虑是否投资于新的技术领域,他们之间的投资决策将会对彼此的利益产生影响。
如果两家企业都决定不投资,那么他们的损失将非常大;但是如果两家企业都投资,那么由于市场上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他们的投资回报率都会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博弈论来模拟这种市场情况,并尝试找到一种平衡策略,即每家企业都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除了这种企业级别的博弈论分析外,博弈论还可以用来分析股票市场的交易策略。
股票价格涨跌一般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关系,其中对市场上涨跌的预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根据博弈论的原则来制定他们的交易策略。
例如,如果一个投资者希望购买一只股票,那么他应该根据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他的风险和最大化他的收益。
在博弈论的框架下,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也可以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联系起来。
例如,在保险业中,博弈论可以用来分析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客户购买了一份保险,他就要支付一定金额的保费,并期望保险公司在他遇到意外时会为他支付损失。
但是,如果保险公司认为支付的损失超过了客户支付的保费金额,他们就不愿意为客户支付赔偿。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和客户找到一种平衡策略,即在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达成一种合理的利润分配。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博弈理论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市场竞争中,游戏理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博弈理论就着重研究了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博弈行为。
一、市场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在市场竞争中,在双方行动中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双方都需要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用博弈论来描述这种互动的过程。
博弈就是一个多人互动的活动,参与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决策。
在市场博弈中,我们假设市场中有两个经济主体——A和B,市场供求关系再市场基本建立起来之后,A和B有两种选择,即选择合作和不合作。
此时双方行动会互相影响,双方都需要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后果,我们称之为收益或成本。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是奖励和惩罚,在市场博弈中的奖励就是收益,惩罚就是成本。
二、纳什均衡理论纳什均衡理论是市场博弈论的核心理论,它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博弈中对于每个参与者做出的决策,如果其他参与者也对自己作出了相同的决策,则此时参与者达到了一种最优决策结果。
纳什均衡为参与者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达到了共同利益点,使得双方在不可预知的信息环境下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从而达到最终的效果,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市场博弈理论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应用市场博弈理论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例如,当两家零售商在同一地区内开设新的分店时,它们将互相影响彼此的销售额。
为了更好地利用市场机会,两家零售商都会考虑在哪个位置开设它们的新分店,这时就可以运用博弈论来分析零售商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并预测每一方选择哪个位置的概率。
再例如,公司之间在制定价格策略时也可以参考市场博弈理论。
在市场中,不同的公司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会互相影响彼此的销售额,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公司的销售额。
因此,公司制定价格策略时需要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其他公司的行为,预测其他公司的反应并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
总而言之,市场博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市场行为,分析竞争者的策略,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第13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博弈和策略性决策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描述、分析多人对策行为的理论,由棋奕、桥牌、战争中借用而来,在经济学中应用广泛,如用来表现寡头间相互依存的竞争特点便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现代经济博弈理论始于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莫根施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1)非合作和合作博弈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如果各博弈方可以谈定能使它们设计联合策略的有约束力的合同,博弈就是合作的。
如果不可能谈判并执行有约束力的合同,博弈就是非合作的。
合作博弈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行业中的两个厂商谈判开发一种新技术的联合投资(假设其中任何一个厂商都没有能独自成功的足够知识)。
如果两个厂商能够签订一份分配联合投资利润的有约束力的合同,则使双方都获益的合作的结果就是可能的。
非合作博弈的一个例子就是两竞争的厂商相互考虑到对方的可能的行为,并独立确定价格或广告策略以夺取市场份额的情况。
在这两类博弈中,策略设计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解你的对手的处境,并(如果你的对手是理性的)正确推导出其对你的行为会作出的反应。
(2)二者差别合作和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签订合同的可能性。
在合作博弈中有约束力的合同是可能存在的,而在非合作博弈中它们是不可能存在的。
2.占优策略有些策略在竞争者作某些选择时很可能是成功的,但如果他们作另外的选择就会失败。
而其他一些策略却不管竞争者选择什么都会成功。
占优策略——不管对手做什么——对博弈方都是最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