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空间效应与分群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摘要:采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结果表明,2000-2009年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由城市化发展带动。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驱动力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据统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了城市用地面积的不断加大,加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城市面积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由2000年的16 221.00 km2增长到2009年的30 138.00 km2,不到10年的时间增加了13 917.00 km2,年均增长1 546.33 km2。
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在国家实施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转非”的政策背景下,其供给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
由此造成城市土地尖锐的供需矛盾。
与此同时,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却又屡见不鲜,例如人均城市用地远高于国家标准,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等。
利用方式的粗放不仅加剧了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而且消减了城市土地应有的价值[1]。
因此,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就成为了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试图通过评价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以及对比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土地集约水平,来寻求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趋势以及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差异,并结合全国整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对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驱动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我国城市化土地利用效率分析摘要: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科学的构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了有效性分析,为各省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数据包络分析;土地利用效率;对策1.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1.1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性供需矛盾尖锐近二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据1987—2010年间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扩大162平方公里,耕地相应减少44.8万公顷。
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提升率明显滞后于耕地面积减少率,这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提升是在大量“侵蚀”耕地基础上的提升。
1.2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低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均用地呈增长趋势,且人均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过快。
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1.3开发区建设“泛滥”,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我国很多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实际,盲目扩张,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配套设施的建设。
而且在有的开发区内存在行业性质混乱,各种不同的工业企业混杂,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严重,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差,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调整和利用外资。
1.4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市功能由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大,许多工业企业占据了市区重要地段,造成土地资产的严重浪费;城市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偏紧,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严重的“城市病”。
2.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2.1 DEA方法简介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是运用数学工具评价经济系统生产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它适应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多目标决策单元的绩效评价。
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之一。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的用地需求却远远超过了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
这种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扩张导致大量农用地和生态用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使得原本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土地减少。
这种转化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浪费。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建设密度不断增加,空间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然而,大量的土地资源仍被浪费在低效的建设方式上,如低矮住宅小区和大面积的道路、停车场等。
这种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二、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改善然而,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并非完全负面影响。
适当的技术改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规划要实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精确的用地分类和规划,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合理分配不同功能的用地,有效避免农用地和生态用地被滥用或转化。
其次,可持续城市建设需要采取节约用地的措施。
例如,提高建筑的高度与密度,加强土地的立体利用,推广多层次建筑和高效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此外,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减少机动车辆使用,也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挑战与解决方案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的不规范和土地资源的私有化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
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和规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2016年第11期 No.11 2016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总第214期Sum No. 214【经济•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张衔,吴先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有较大内涵挖掘潜力。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 显著区域差异,2010年以前,其与经济发展水平“西、中、东部”从低到高的梯度分布在空间上较为一致,之后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效率表现出东部下降、中西部上升的趋势。
人均收人、城市规模及城镇化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负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DEA法[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72(2016)11 -0067 -10城镇化和工业化深人推进使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
2014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是1981年的7.01倍,达4.711万平方千米。
然而,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意味着效率的提高。
实际上,因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限制,土地资源的集聚效应并没有高效发挥,当前我国城市建 设用地利用效率还不高®。
一方面,国家对土地利用,无论是规划制定还是实际控制都越来越严 格® ;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人推进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高涨。
加之传统解决城市 发展用地短缺的方式受阻,新的渠道尚未形成,结果必然是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约束日趋紧张,保护 耕地和保持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
在此背景下,依靠传统筹措渠道来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同 时,挖掘存量内涵,准确测度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效率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 出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建议,就成为一种既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 求、使城市发展符合“精明增长”的原则,又能够确保我国耕地数量不减少且质量有提高、符合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实选择。
城市聚集效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聚集效应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聚集效应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各类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所形成的正向互动效应。
本文将探讨城市聚集效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主要机制。
一、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聚集了各类产业和人才资源。
产业的集聚带来了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
首先,产业集聚提供了供需匹配的便利,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例如,某一城市集聚了多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投资者,进而带动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产业集聚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同一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便于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并更便捷地进行技术创新。
最后,产业集聚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业链效率。
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生产,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和供应链等资源,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二、人口聚集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聚集效应不仅来源于产业集聚,也与人口的集聚密切相关。
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强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多重经济效益。
首先,人口聚集推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的城市拥有更多的消费需求,吸引了大量商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活动的增长和商业形态的多样化。
其次,人口聚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城市中企业和组织的集聚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最后,人口聚集带动了城市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
人们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知识的传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城市聚集效应的机制分析城市聚集效应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地理因素是影响城市聚集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或特殊性可导致产业和人口的聚集。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是指在城市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现象。
这些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空间效应。
经济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经济效应:城市集聚可以带来生产规模扩大效益,例如企业在城市中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2. 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城市集聚汇聚了大量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促进了知识和创新的交流和传播,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3. 产业集群效应:城市集聚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集聚效应:城市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了人才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和创新研发中心。
2. 教育和文化效应:城市集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3. 社会交往效应:城市集聚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机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形成。
空间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扩张效应:城市集聚促使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形成城市的扩张效应,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
2. 区位优势效应: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使其具有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3. 城市景观效应:城市集聚形成了特定的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公共空间和文化遗产等,对城市形象和认同感产生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
1. 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由于城市化需要大量用地用房,过度开发导致土地的浪费。
许多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门为大规模的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开发而兴建,而忽略了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利用。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过度集中使用,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心区域,而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极低。
这导致了城市扩张带来的道路交通拥堵、住房供应不足等问题。
再次,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改造带来了环境质量的下降。
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改造使得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为了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与规划。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管理和规划,严格限制不合理用地行为,鼓励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其次,推动城市绿化。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建筑的绿色性,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次,鼓励土地多元化利用。
政府应鼓励土地的多种用途,例如将闲置的工业用地改造为生态园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减轻大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
3. 相关案例分析南京市是一个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城市,而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备受关注。
在南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南京市建立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避免了土地浪费。
其次,南京市大力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最后,南京市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人口分散到周边地区,减轻了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压力。
4. 总结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布局、规范发展和科学设计等手段,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城市规划中,将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合理分区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规划师能够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不同区域划定不同的土地用途,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比如,在市中心区域,可以规划商务区和住宅区,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在城市边缘区域,可以规划工业区和农业区,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合理的分区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其次,城市规划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的质量。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还包括对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使得土地的利用更加高效和优质。
例如,在住宅区的规划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空间,实现高密度住宅,并配备各种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
此外,通过绿化带和公共交通的规划,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质量和效益。
再次,城市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引导和控制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可以通过供地计划和政策引导,控制用地总量和结构,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通过土地资源市场化交易和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也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城市规划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李佳佳罗能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02期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如何从生态视角找到适度的城市规模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以中国2003-2013年28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空间计量和门槛面板模型研究了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区域差异较大,溢出效应较为明显;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N型曲线的特征,且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根据门槛内生性分类结果发现,当城市规模低于54.48万人时,生态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当城市规模大于54.48万低于337.22万人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当城市规模超过337.22万人这一门槛值之后,促进作用开始显著减小,说明基于生态效率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37.22万人左右;而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都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各城市应加强环境合作,减少环境污染溢出;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该依托周边大中城市,争取产业合作,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规模居中的城市,应该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真正实现城市从“量”到“质”的转变;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可以建立新城区或城市群,完善城市近郊及周边交通、教育等公共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聚集和发散效应,有效缓解人口过于集中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
综上,不同规模的城市应采取不同措施提高生态效率,推进城市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生态效率;空间计量;城市规模;双门槛效应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2-0129-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16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的情况下,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 年的17.92%提高到2013年的53.70%,年均增长1.02%,城市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中国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凸显。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土地利用规模效应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且不均衡分布。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土地利用规模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土地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土地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但过大的土地规模也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土地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城市规模越大,其对人口吸引力也越大,因此土地规模对人口的增长具有正向效应。
但是,过大的土地规模也可能造成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加剧。
此外,土地规模还会对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产生影响。
第三,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具有地域差异性。
中国各个地区的土地规模效应并不相同。
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表现各异。
例如,一线城市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相对较弱。
因此,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土地利用政策,将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土地利用规模效应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土地利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最后,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方面,需要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各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规模效应,了解其影响机制和特点。
城市空间布局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空间布局不仅涉及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1. 城市中心的集聚效应城市的中心地带往往集聚了大量的商务办公楼、商业中心和人口密集区。
这种集聚效应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就近办公、购物和娱乐,减少了交通时间和资源浪费。
此外,城市中心地带通常会更加注重规划和建设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文化服务。
然而,城市中心地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高房价和交通拥堵。
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城市中心地带的房价往往非常高,使得低收入人群无法负担。
并且,由于就业机会集中在城市中心,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能源。
2. 分散式城市布局与城市中心的集聚效应相反,一些城市开始采取分散式布局。
这意味着城市会将一些商务办公区和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以减轻中心地带的压力。
分散式城市布局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分散式城市布局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分散的办公区和住宅区使得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源在交通上。
另一方面,由于商务办公区和住宅区分散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城市的服务设施和设备可能无法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3.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的建筑。
绿色建筑可以通过采用节能设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优化建筑材料等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废物的产生。
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城市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有限资源的需求。
除了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也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
通过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展开探讨。
首先,城市化加快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展开。
这种规模化的建设使得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化。
例如,在住宅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兴起使得单位面积的土地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减少了土地的浪费。
同时,城市化也催生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使得人们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减少了能源消耗。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中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各类资源也相对集中。
这种集中效应使得资源在城市中的供需更加平衡,便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往往有更好的医疗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而城市中的商业中心则汇聚了各类商品和服务,方便了人们的购物需求。
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资源消耗的增加。
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例如,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钢铁等原材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相应增加。
同时,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能源消耗也呈现上升趋势。
这些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利用中的不均衡。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资源的集中效应使得一些发达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则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这种不均衡现象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源供需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促进资源的合理分布和利用。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加快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的增加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均衡。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城市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1. 城市规模效应城市化使得人口和产业集中于有限的地域空间中,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可以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例如,城市中的大型公共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可以由整个城市共同使用,降低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2. 技术创新与进步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
这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推动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例如,城市化催生了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等手段,实现了资源的智能管理与优化利用。
3. 空间紧凑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供给相对有限,导致土地利用更加紧凑。
相比农村地区,城市的建筑密度较高,人均用地面积减少,这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对资源的负面影响1. 能源消耗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能耗也呈现增长趋势。
大量城市居民使用电力、燃气等能源资源,从而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
这将加剧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并对环境造成压力。
2. 水资源紧缺城市化使得城市需水量急剧增加,超过了水资源的供给能力。
大量的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对水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长期以来,城市一直依赖外部供水和地下水,但这些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威胁。
3. 城市垃圾产生城市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迅速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大量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城市化需要有效的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回收体系,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1. 推广清洁能源城市应当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应加大对能源技术创新的支持,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城市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包括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提高供水设施的效能,推广雨水收集、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等技术手段。
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形成大规模的城市。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趋势。
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是正面的。
第一,城市化带动了科技和技术的创新。
在城市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科技和技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各种高效的设备和工具。
这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城市中的电力供应更稳定、能源消耗更少。
第二,城市化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
在城市中,人们更容易分享和交换资源,这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
例如,在城市中的居民可以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使用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第三,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城市的集聚效应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
特别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工厂,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分工合作,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中的人才积累和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发展。
第四,城市化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度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中的规划也更加注重绿化和节能减排,推动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城市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方面。
第一,城市化加剧了资源不平衡和浪费。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进一步增长。
一些资源可能会因为供不应求而出现紧缺,而另一些资源可能会因为过度消耗而浪费。
例如,城市中的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问题就是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城市化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垃圾也大量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特别是一些工业城市,由于工厂和企业的排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危害,同时也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挑战。
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关联性分析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联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并探讨城市规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首先,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土地的大量开发和利用,这种扩张往往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
例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商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这就会促使开发商和政府将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导致土地的利用效率下降。
其次,城市规模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城市规模的增大会导致供求失衡,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往往难以满足人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导致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的增加,这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了直接影响。
最后,城市规模的增大还会导致城市扩张,使得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增加了通勤成本和时间成本。
然而,并非所有城市规模扩大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
一些城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能够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例如,一些城市通过发展高密度住宅和商业集中区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另外,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此外,城市规模扩大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还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法规和经济手段来引导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但一些城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能够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也是影响城市规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结构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城市能否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模、交通网络、生活设施等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首先,城市规模对资源配置效率有重大影响。
城市的规模决定了城市内部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
大规模城市拥有更多的人口、企业和社会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更容易实现。
相比之下,小规模城市的资源供给可能有限,容易出现资源短缺和不平衡的情况。
因此,城市的规模越大,资源配置效率往往越高。
其次,交通网络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可忽视。
城市的交通网络负责连接城市内部各个区域,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有效地调动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例如,高速公路、地铁和公交系统等便捷的交通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到达相应的资源供给地点,减少浪费的时间和能源。
相反,交通拥堵和不畅通的情况会导致资源配送困难,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生活设施对城市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也有重要影响。
生活设施包括医疗机构、学校、商场和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充足的生活设施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例如,住宅区附近设有医院和学校,可以方便居民就医和教育孩子,减少人们长时间的通勤时间和交通成本。
因此,合理配置生活设施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紧凑程度也会对资源配置效率造成影响。
紧凑程度指的是城市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和接触性。
相比于松散的城市空间结构,紧凑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互通有无。
例如,商业区和工业区的紧密结合可以减少资源运输的成本和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因此,通过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紧凑程度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模的大小、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生活设施的充足和城市的紧凑程度等都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空间相关性的互动效应王承武,王庆(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330052)提要:在分析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基l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两者的空间相关性及相互驱动效应。
结果显示:(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增加,空间分异态势明显,高集聚区向东南沿海转移,而低集聚区未发生明显变化。
(2)全局空间范围内,城市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大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城市化的驱动效应。
(3)局部空间范围内,二者相互驱动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相互驱动模式可分为城市化强驱动型、城市化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弱驱动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强驱动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强驱动型等6种类型,各类型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块状集聚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城市化;空间相关性;互动效应中图分类号:F2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43-3737(2224)43-4150-09DON14.13483//cnki.kfyj.2424.43.418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把握城市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由“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3部分组成,从经济学的投入一产出角度可以把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定义为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投入要素投入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经济产出的最大化⑴。
城市化实质上可以分解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也逐步扩张,从而逐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中投入要素的积累,进而实的大,实城市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
而持续提高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又是城市化持续推进的重要动力,能够对当地的人口、经济、社会产生综合性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发生过程。
因此二者实质上是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关。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空间效应与分群差异作者:冯雨豪吴群王健等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01期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利用效率;作用机理;空间效应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2)01-0097-10 DOI:10.12062/cpre.2021040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差异过大、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
近年来,中央为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协同发展,使建设用地资源在空间上平均分配抑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分散,低效闲置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
可见,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程度,扩大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群规模,提高建设用地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个重要思路。
效率是经济学研究中永恒的话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学者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多以省、市域为研究尺度,并依据效率的高低,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的政策建议。
在驱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方面,一般说来,资本、劳动力、城镇化是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二三产业前沿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条件和土地利用结构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力。
除此之外,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还受到地方政府行为、产业结构特征和要素与基础设施投入等微观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文献关注以上因素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用地集聚。
实际上,集聚经济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是理解企业区位、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
有效的资源集聚可以形成外部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和提高生产率。
那么,城市建设用地作为人类各种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其集聚度的提高能否带来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程度对其利用效率会产生何种不同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格局、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鉴于此,文章利用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创新性地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之后在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旨在为未来城市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说资源要素集聚和经济增长是并行的过程,集聚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规模外部性效应以及产业外部性效应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首先,规模经济效应影响利用效率。
伴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形成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效率和流通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改善,并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换言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能够显著减少各生产要素及能源的投入,从而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规模外部性效应影响利用效率。
规模外部性主要包括,由于中心城市或城市群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设施共享、知识和技术溢出。
前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产出,后者不仅是社会经济集聚所依赖的“高级资源”,也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最根本因素。
因此,以共享资源、分享知识技术溢出为目的而形成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具有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可能。
再次,产业外部性效应影响利用效率。
产业外部性得益于专业化分工的实现,由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催生的多样化及专业化分工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进而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假说一:H1: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有利于利用效率的提高。
然而不同城市的建设用地集聚也存在显著差异,集聚不足或集聚过度会造成拥挤效应或低效用地等负效应,进而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而言,由于其存在着“虹吸效应”,使自由市场中流动的各种资源要素集聚于此,必然会增大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和民生系统的压力。
同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管控”的宏观调控下,高集聚城市的政府无法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进行及时补救,造成诸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阻塞严重、企业用地成本过高、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问题,从而形成城市建设用地集聚不足对利用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较低的中小城市而言,在各种资源要素流失的环境下,中央政府依然采取加大建设用地资源投入的“政策倾斜”方式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空城”“鬼城”等低效用地问题,形成城市建设用地集聚过高而利用效率偏低的现象。
因此,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可能并非一成不变,集聚度的提高虽然对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积极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或许仅限于一定的集聚度范围,二者之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线性关系。
基于此,提出假说二:H2: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与利用效率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特征。
2研究方法與数据来源2.1研究方法2.1.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测度模型文章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定义为以要素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将城市建设用地作为投入变量,在保持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实际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与获得最大化综合产出时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水平的比值。
目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和综合指标因素法。
其中:DEA方法是在每个截面数据中确定一个最优前沿面,测算效率值为相对效率,因此测算结果在时序上不可比,有一定局限性;综合指标因素法因指标体系中指标、分值与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目前使用这种方法的学者已经越来越少;而SFA方法作为分析多投入单产出的计量经济方法可以利用生产函数精确模拟评价对象的绝对效率,能有效区分统计误差项和管理误差项,避免不可控因素对无效率产生的影响,相比前两者更有优势。
但实际情况下,SFA方法不可能精确分离单产出,因此相关学者通过引入距离函数,实现了随机前沿法分析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
对于生产函数的选择,目前最常用的是Cobb-Douglas 函数和超越对数函数。
由于超越对数函数具有灵活性、易估计性和包容性,且有效避免因函数形式设定错误而造成估计偏差等优点,借鉴曹慧等、牛泽东等方法将构建超越对数形式的多投入多产出型距离函数。
式中主要涉及3项投入,即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城市建设用地投入;2项产出,即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期望产出从经济增长,社会效益和绿色发展三个方面选取指标,非期望产出从污染排放角度选取指标。
借鉴刘书畅等的做法,将非期望产出作为投入变量引入模型中,其反映的是在其他投入要素一定下,土地利用通过消耗生态环境来增加其效益。
模型结果如下:除上述核心解释变量外,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也会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因此,文章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Del),该指标由市辖区GDP表示,并依照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调整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不变价;人口集聚度(Popa),采用市区人口密度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Par),由城市道路面积表示;产业结构(Ec),由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表示;矿产资源禀赋(Mre),采用采矿业就业人数占城市总就业人数比值表示。
具体见表2。
2.2.3数据来源及说明文章采用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采用趋势法和平均值法剔除变量中出现的异常值和缺失值,以保证各数据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进行模型估计时,部分指标采取对数形式以保证数量级的相似性。
3实证结果与分析3.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特征分析3.1.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序变化特征表3显示了2003-2017年中国及三大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变动情况。
2003—2017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一直稳步提升,由2003年的68.17%提升至75.42%,保持着相对较强的增长态势。
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一直最高,从2003年的74. 23%增至2017年的80.37%,增长了6.14%;中部地区由2003年的63.08%增至2017年的71.32%,增长了8.24%;西部地区由2003年的67.31%增至2017年的74.90%,增长了7.59%。
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起点较低,增长速度较快,且中西部地区增长率均比东部地区高,东部地区逐渐被中西部地区追平。
同时发现,在考虑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整体发展质量依然不高。
3.1.2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布结构图1显示了2003-2017年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平均利用效率分布格局。
具体来看,东部以浙江、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利用效率较高,河北和山东等地偏低;中部地区中江西、湖北、河南与其他省份的差距较大;西部地区中重庆、陕西、甘肃等地与其他省份的差异相对较大。
不难看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基本符合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城市建设用地集聚较高的地区。
同时还发现,由于长期受“梯度”发展策略的影响,使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也形成了以东部省份为高值的“中心”区和向中西部省份递减的“外围”区的区域分布结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
3.2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影响回归结果及分析3.2.1空间相关性分析运用STATA软件对2003—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值的Moran's I指数进行测度。
全局Moran's I平均为0.492,Z-value平均为12.533,且均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在全局上存在着显著空间自相关,即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高的城市,其周围也存在着多个高利用效率城市。
而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的城市也趋向于与低值城市相邻。
3.2.2总体样本估计与结果分析由空间相關性分析结果可知,城市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
因此,运用传统经典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是有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