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分散片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 (2)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1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8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灌肠治疗。
2g美沙拉嗪研成粉末后倒入100ml40℃左右的生理盐水中。
完全溶解后保留灌肠。
每晚睡前一次。
四周为一疗程,连治6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奥硝唑,每次0.5g,一日两次。
1.3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大便每日两次以下。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有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每日3-4次。
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均无改善,甚至加重[4]。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随访一年,观察组5例(9.4℅)患者复发,对照组17例(32.1℅)患者复发,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溃疡性结肠炎多为慢性起病,偶有急性起病者。
病程呈慢性经过,常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可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过度劳累而诱发发作或病情加重。
上腹部疼痛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为主要的症状,其特点为:慢性疼痛病史,呈周期性和节律性发作,每次发作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发作常与精神刺激、饮食失调、过度疲劳、季节变化和刺激性药物等有关。
溃疡发作期患者上腹部剑突下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智汇大家·诊疗-176 - Family life guide冉大清(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盆腔炎指的是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妇科育龄期女性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发生月经不调、异位妊娠以及不孕症等严重问题,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患者发生感染后引起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性反应。
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位置特殊,局部血液循环较差,发生炎症后不容易吸收,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中对于盆腔炎患者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以奥硝唑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受患者病程延长、致病菌耐药性增强以及致病菌种类多的影响,单独应用奥硝唑的临床疗效也随之下降,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备受临床所重视。
本次我院对收治的50例盆腔炎患者联合应用头孢地尼与奥硝唑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为给今后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我院探讨了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现将具体研究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盆腔炎患者。
本次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有下腹疼痛、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等症状,入院后经实验室检查、B 超检查等确诊,符合《实用妇科学》中关于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对治疗方案知悉,签署知情及治疗同意书;(3)进行本次研究前未规律服用头孢地尼与奥硝唑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1)合并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精神、认知障碍者;(4)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者。
经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于本次研究。
治疗方法(1)对照组。
对本组患者单独使用奥硝唑(奥硝唑分散片,生产企业:天方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375,规格:250mg/片)进行治疗,餐后口服,每次2片,每天2次,持续用药2周。
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和对照组(美沙拉嗪治疗)各40例。
连用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DAI的变化。
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x2 =4.973,P<0.05)。
治疗前两组D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DAI 明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37、2.89,P<0.05),且观察组DAI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t=2.972,P<0.05)。
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salazine combined ornidazole in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mesalamine joint ornidazole treatment)and the control group(mesalamine treatment),40 cases in each. The course was eight weeks,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DAI change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8 weeks,the total efficienc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0%,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77.5%)(x2=4.973,P <0.05).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of DAI was not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8 weeks,the DAI of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d than before treatment(t=2.37,2.89,P<0.05),and the DAI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duc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t=2.972,P<0.05). Conclusion Mesalazine combined ornidazole in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has good efficacy,is safety,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should be promoted and applied.[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Mesalazine;Ornidazole;DAI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常用治疗药物,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会产生药物抵抗或激素依赖的现象[1]。
成份:盐酸克林霉素。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厌氧菌( 包括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等)所致的中、重度感染,如吸入性肺炎、脓胸、肺脓肿、骨髓炎、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及败血症等。
规格:2ml:0.15g(以克林霉素计)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成人:一日0.6~1.2g,分2~4次应用;严重感染:一日1.2~2.4g,分2~4次静脉滴注。
4周及4周以上小儿:一日15~25mg/kg,分3~4次应用;严重感染:一日25~40mg/kg,分3~4次应用。
本品肌内注射的用量1次不能超过600mg,超过此剂量应改为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600mg的本品应加入不少于100ml的输液中,至少滴注20分钟。
1小时输入的药量不能超过1200mg。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有腹绞痛、腹部压痛、严重腹泻(水样或脓血样),伴发热、异常口渴和疲乏(假膜性肠炎)。
腹泻、肠炎和假膜性肠炎可发生在用药初期,也可发生在停药后数周。
2.血液系统:偶可发生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等;罕见再生障碍性贫血。
3.过敏反应:可见皮疹、瘙痒等,偶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血清病反应等;罕见剥脱性皮炎、大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和Steven-Johnson 综合征。
4.肝、肾功能异常,如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黄疸等。
5.静脉滴注可能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硬结和无菌性脓肿。
6.其他:耳鸣、眩晕、念珠菌感染等。
禁忌:对本品和林可霉素类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下列情况应慎用:1.胃肠道疾病或有既往史者,特别是患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生素相关肠炎(本品可引起假膜性肠炎);2.肝功能减退;3.肾功能严重减退;4.有哮喘或其他过敏史者。
2.对本品过敏时有可能对其他克林霉素类也过敏。
3.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干扰:服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有增高。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治疗该病需要采取复杂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1. 药物治疗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控制炎症的药物,另一种是控制免疫系统的药物。
(1)控制炎症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甲基硫氧嘧啶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但用药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的副作用风险,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2)控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和抗TNF-α单克隆抗体等。
这些药物可有效抑制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少肠道炎症和溃疡,但用药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
2. 营养支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因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应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常用的方法包括针对患者的饮食调整、口服营养素补充剂以及静脉营养支持等。
3. 手术治疗一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存在严重的出血、穿孔、结肠癌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全结肠切除、直肠乙状结肠吻合术等。
4.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逐渐受到重视。
中药中的苦参、黄连、黄芩等均有抗炎作用,可与西药治疗相结合,起到协同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药物副作用,还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总之,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药或用药过长的情况,以减少副作用的出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施[2]:①对情绪紧张的病人,应尽力排除他们的顾虑,多与病人谈心,不歧视。
这类病人救治后多后悔莫及,通过护患交谈,可以使病人知错并醒悟。
②对烦躁易怒的病人,在护理上用真诚的态度感化病人,既关心病人病情的发展及生活需求,又不迁就病人,让其逐渐承认事情的原委。
③对就业、升学失望服毒者,应着重增强其生活的信心及对社会的适应力,消除其心理自卑感,积极做好家庭、朋友或工作单位方面的工作。
④对婚恋受挫失败服毒者,应慎重、稳妥地对待失败受挫的婚恋,劝导患者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鼓励病人要自强自尊,重新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
⑤对因家庭纠纷或被动离婚而服毒者,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性格,耐心解释,解开思想包袱。
同时积极对家属或陪护做好工作,消除误会隔阂。
⑥对把自杀当儿戏的病人,在护理上掌握一条原则:态度保持严肃。
对一些企图用死亡威胁他人的病人,我们均将病人的危险心理如实地告诉家属,讲清利害关系。
⑦对患慢性病或因年老被儿女厌弃而服毒轻生者,应加倍的关心和体贴,解除患者的痛苦,减轻心理负担,让病人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3 结果126例服毒病人中,96例病人好转或治愈,14例自动出院,16例因服毒量大,未及时就诊,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3.1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等行为方式。
因此,服毒病人常常会产生服毒后后悔,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悲观厌世以致易患抑郁症、焦虑症等,有时还会产生自卑心理。
而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其康复的方法。
3.2 服毒自杀的病人,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心理变化复杂,毒性发作时多有后悔的心理,但因为面子等问题,故意不配合治疗,应边抢救边说服病人,以消除病人轻生的念头。
4 讨论4.1 服毒自杀病人给社会及家庭负面影响巨大,对服毒自杀病人进行救治、护理时,不仅要救治身体疾病,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心理问题,使病人的身、心都得到彻底的治愈[3]。
三氧直肠灌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附真实案例)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
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
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
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
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
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
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病人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
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
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腹胀、发热和急腹症征象。
由于频繁腹泻,肛周皮肤可有擦伤、剥脱。
还可发生肛周炎症如肛裂或肛瘘,虽然后者在Crohn病中更为常见。
直肠指检感疼痛。
皮肤、黏膜、舌、关节和眼部的检查极为重要。
引发病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
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
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炎性肠病的发病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一见解,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不同表现。
并发症1.中毒性结肠扩张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
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至肠壁张力低下,呈阶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变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
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药物等。
2022年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120题)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患者,男,56岁,诊断为胃溃疡,Hp(+),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治疗。
关于该患者用药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A.克拉霉素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前30分钟服用B.阿莫西林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前30分钟服用C.奥美拉唑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前30分钟服用D.枸橼酸铋钾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后30分钟服用E.四种药物均要餐后服用【答案】C2.患者,男,46岁,因细菌性脑膜炎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了“红人综合征”,可能的原因是()A.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B.滴注速度过快,导致组胺释放而引起的反应C.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D.5-羟色胺综合征的表现E.药物诱导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微血栓表现【答案】B3.患儿,男,8岁,诊断为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儿科医师处方阿莫西林胶囊,处方用纸的颜色应为()A.白色B.淡黄色C.淡绿色D.淡红色E.淡蓝色【答案】C4.患者,男,23岁,因寒战、高热入院,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结果为草绿色链球菌,静脉滴注青霉素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用药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青霉素皮试液的浓度是()B.1000U/mlC.500U/mlD.200U/mlE.100U/ml【答案】C5.缓和医疗中,止痛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减轻痛苦。
关于止痛治疗给药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A.注意不良反应处理B.个体化给药C.按阶梯给药D.提倡无创给药E.可按时或按需给药【答案】E6.患者,男,62岁,因高血压长期服用硝苯地平,血压控制良好。
近期因出现午后低热、盗汗就诊,痰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诊断为肺结核,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
用药4周后,患者血压升高到185/90mmHg,可能的原因是()A.异烟肼可诱导CYP3A4,导致硝苯地平血药浓度降低B.乙胺丁醇可抑制CYP3A4,导致硝苯地平血药浓度升高C.吡嗪酰胺可抑制CYP3A4,导致硝苯地平血药浓度升高D.利福平可诱导CYP3A4,导致硝苯地平血药浓度降低E.肺结核所致的血压升高,与用药无关【答案】D7.患者,男,56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摘要: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
中医的治疗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
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法;实验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疑难病,现代医学对UC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来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其发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此病大体上相当于中医的“下利”“久泻”“久痢”“肠癖”“痢疾”等范畴。
现通过收集近5年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总结UC的病因病机、治法及实验研究,希望能初步构建治疗UC框架,对提高UC的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1病因病机目前,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尚不明确。
一般与免疫异常有关,寄生虫、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创伤、遗传等可能为诱发因素。
戴宝林[1]认为UC多属本虚标实之象,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是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
危北海等[2]认为本病多因初起外邪留滞于大肠,郁热破血致病。
其病变可涉及气分与血分。
初期多属气分,久病则在血分。
焦君良等[3]认为本病是因局部毒邪壅滞,产生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的毒邪以及病理产物的毒邪,阻碍气机,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病延日久,必将毒瘀壅滞,进而化瘀成痈,损及脏腑,耗伤正气,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并提出了“从痈论治”治疗观。
俞宜年等[4]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泻、腹痛”范畴,临床多见气血同病,多以肾阳亏虚为本,以肝郁、湿热、血瘀等为标。
2治法2.1分期论治王新月认为在活动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调气行血为辅;在慢性持续期以温补脾肾为主,兼以涩肠固脱为辅;在缓解期以温中补虚,除湿导滞为主。
谭丹[6]认为本病不管是在活动期还是在缓解期,脾虚作为其基本病机都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之中的。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期给予综合治疗的疗效研究
朱红凤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5(8)18
【摘要】目的探讨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期给予综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营
口港医院消化内科2011—2014年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及支持对症治疗。
研究组按照分期标准进行综合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评分、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前Sutherland DAI评分、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utherland DAI评分、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不同临床分期,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能提高
治疗疗效,迅速控制病情。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朱红凤
【作者单位】营口港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1
【相关文献】
1.分期综合方案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2.分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3.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研究
4.中医分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5.中医药分期二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溃疡、出血和腹泻。
其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旨在缓解症状、减轻炎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氯咪嗪和新斯的明等,用于减轻炎症和缓解症状。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
- 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用于短期内迅速控制炎症。
由于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较大,一般仅作为急性发作期的短期治疗。
- 免疫调节药物:如硫唑嘌呤、甲泼尼龙、环孢素等,用于维持缓解期和预防复发。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并有助于减少复发次数。
- 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抗体药物(英夫利昔单抗)等,用于治疗耐药或无法耐受常规药物的患者。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2. 饮食调节:适当的饮食调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也非常重要。
一般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纤维、低乳糖的饮食,少吃油炸食品、辛辣食物和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豆类、坚果、全麦制品等。
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面、瘦肉、鱼等。
饮食调节虽不能治愈溃疡性结肠炎,但对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3.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发展为结肠癌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的方式主要包括结肠切除术、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炎症、改善症状,并减少结肠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旨在缓解症状、减轻炎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药物、生物制剂等。
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也是辅助的治疗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论文集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别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部位:腹部科室:内科,消化内科相关症状:便血,腹痛,红斑结节检查:粪便红细胞,粪便脓液,粪便隐血试验(OBT),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IG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药剂治疗:肠胃宁片,补脾益肠丸,溴甲阿托品,胃肠灵胶囊,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山梨醇铁注射液简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一)发病原因溃疡性结肠炎确切病因还不明确,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学有以下几个学说。
1.感染学说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和病毒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痢疾非常相似,某些病例粪便中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似乎提示细菌性感染与本病有关,1973年Fakmer从6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培养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1977年Cooper也从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体内分离出巨细胞病毒,近年来的有些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副黏液病毒(麻疹病毒paramyxovirus),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cytogenes)等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或病毒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究竟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本病,感染性病原体是本病的原因还是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2.免疫学因素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作者发现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等)与人体大肠上皮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当机体感染这些病原体以后,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不仅与肠壁内的病原体作用也同时杀伤了自身的上皮细胞,近年来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上皮内发现了一种40KD的抗原,可在激活机体产生抗结肠上皮抗体的同时也激活结肠上皮表面的补体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并加重组织的炎症反应,有报告CD95(TNF类)所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症区域及其相邻的非炎症区域均发生了CD95-CD95L所介导的细胞凋亡,推论其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蔓延的可能原因之一。
奥硝唑市场调研报告目录一、抗厌氧菌药物市场概述 (3)二、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市场情况 (15)三、奥硝唑产品概述 (24)四、奥硝唑市场主要剂型开发 (29)五、奥硝唑市场销售情况 (32)六、同类竞品情况 (34)七、总结 (40)一、抗厌氧菌药物市场概述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是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首次发现的,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在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不能生长的细菌。
绝大多数为正常菌群,但在某些状态下可成为致病菌而引起人体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近年来厌氧菌耐药率不断提高,使得了解与掌握厌氧菌在人体主要分布部位与治疗药物变得迫切重要。
1、厌氧菌感染现状厌氧菌是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存和繁殖的细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可引起严重感染。
近年来,厌氧菌感染出现些新情况,治疗药物也有新的进展,现做一简要评述。
当前,厌氧菌感染主要特征有: 1、和过去一样,内源性感染居多,且常与需氧菌形成混合感染; 2、临床分离的厌氧菌对抗菌药敏感性有所变化,耐药菌株与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日益增多。
近年来,细菌分类学由于采用 DNA杂交、细胞壁与细胞膜解析以及葡萄糖代谢最终产物分析等新手段,厌氧菌分类发生若干变化,有些改变了种名,菌属变更者亦不罕见。
厌氧菌根据形态、革兰染色和芽胞杆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等,当前临床分离频度较高的有类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和梭杆菌属等4个菌属细菌。
(见表1 )表1 临床上主要厌氧菌(1)内源性感染寄生于人体内的厌氧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存在、或接受细胞毒、甾体激素、免疫抑制等药物治疗、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导致菌群失调时,可引起内源性厌氧菌感染,又由于下述诸原因,常与需氧菌形成混合感染。
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常与需氧菌共存,主要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见表2 )。
表2 健康成人的常在菌群在皮肤上,与葡萄球菌属、棒杆菌属等需氧菌共存着同样数量的以疮疱丙酸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在头皮、前额、鼻翼等皮脂较多部位疮疱丙酸杆菌、颗粒丙酸杆菌居多,而在腋窝等湿润部位表较多的贪婪丙酸杆菌。
奥硝唑分散片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奥硝唑用于临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研究。
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处置再行美沙拉嗪保留灌肠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口服奥硝唑分散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率(18.33%)高于观察组(3.33%)(P<0.05)。
结论:在美沙拉嗪保留灌肠基础上再给予口服奥硝唑分散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可广泛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标签:奥硝唑;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既有结肠炎症症状,同时也可伴有全身性症状。
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法,药物多为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美沙拉嗪等。
局部给药灌肠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治疗方法,而灌肠药物多为美沙拉嗪,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单纯的灌肠治疗其疗效往往不甚理想,因为多数灌肠药物对肠道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致病厌氧菌不能发挥效果。
为此我院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符合疾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我院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观察与对照组,观察比较常规治疗与加服奥硝唑分散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订的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007年版)[1];②用药治疗前1-2周行肠镜确诊;③能按时接受治疗,并能遵医嘱复诊。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疾病及意识障碍患者;②因其他原因不能配合研究患者;③除溃疡性结肠炎以外的其他肠道疾病患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过敏体质及药物过敏史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46例;年龄24-70岁,平均(36.5±10.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0±1.3)年;直肠病变53例、直乙结肠病变27例、乙状结肠病变21例、左半结肠病变19例。
按照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停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7d以上,入院后均给予充分休息、合理膳食、调畅情志、均衡营养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对照组60例患者
均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治疗,将2.0g美沙拉嗪研磨成细粉溶于100mL温开水中混匀,适宜温度下保留灌肠,1次/d;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口服奥硝唑分散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375),0.5g/次,2次/d。
两组患者均治疗28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1.3疗效判断[2]
参照陈灏珠等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中》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判断依据,将本研究中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分为:①显效: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正常;②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复查肠镜仍有轻度肠黏膜炎症;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肠镜检查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例数(%)]”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50/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数(%)]
2.2远期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平均(7.6±2.0)月,随访期间对照组60例患者出现11例复发,复发率为18.33%;观察组60例患者仅2例复发,复发率为3.33%;组间复发率比较有明显差异(χ2=6.9878,P<0.01)。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直、结肠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累及远端结肠,具有迁延难愈的临床特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根治方法[3]。
病理生理学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膳食及精神[4]等因素有关,以往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复发率高。
本研究中美沙拉嗪与奥硝唑均是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药物,其中美沙拉嗪可在肠粘膜病变处释放5-氨基水杨酸物质发挥局部抗炎效果,因此我们采取美沙拉嗪保留灌肠方式直接将药物送至肠粘膜;奥硝唑是硝基咪唑类衍生物的第三代产品,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安
全性高的优点,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为主的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同时药理学研究表明,奥硝唑对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棱形芽孢杆菌、真杆菌等所引发的各类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效[5],因此本次研究将美沙拉嗪保留灌肠与口服奥硝唑分散片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目的在于美沙拉嗪在病变局部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服用奥硝唑以发挥对肠道致病厌氧菌的抗菌作用。
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在治疗效果及远期复发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美沙拉嗪保留灌肠联合口服奥硝唑分散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并能有效降低远期复发率,可作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吕永慧,汪运鹏.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与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3):195-196.
[2]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2007-2008.
[3]华志云,赵智强.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损微观证素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51-53.
[4]杨晓,邱辉忠,林国乐,等. 从外科角度思考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7):607-609.
[5]张燕玲,潘樟福,阙晓华,等.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2010,22(5):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