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交往的三字经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父母的三字经1.《三字经》中关于父母的原文部分1.“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2.译文解释1.“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1.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2.解释:强调孩子在年少时期,应该通过与良师益友的交往,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这是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为后面阐述具体的孝道等品德打下基础。
2.“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1.译文: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冬天给父母暖被窝。
这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
2.解释:通过黄香温席的故事,具体地展示了“孝” 的行为表现。
在古代社会,床铺通常比较寒冷,尤其是在冬天,黄香小小年纪就能够主动为父母暖床,体现出他对父母的关怀和孝顺,这是孝道的典型事例,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心父母的生活起居。
3.“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译文: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应该从小就知道。
2.解释: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说明“悌”(兄弟姐妹之间友爱)的重要性。
在家庭环境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也体现着品德修养。
孔融虽然年幼,但能够考虑到兄长,把好的东西让给他们,这种行为展现了谦让和尊重长辈(兄长)的美德。
4.“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1.译文: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才是增长自己的知识,学习算术、文章等文化知识。
2.解释:这里强调品德修养(孝悌)在个人成长中的首要地位。
意思是,与学习文化知识相比,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更为重要。
只有先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个人和社会,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德育为先的思想。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三字经父母呼全文解释摘要:I.引言- 介绍三字经父母呼全文的背景和重要性II.三字经父母呼全文的内容概述-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III.父母呼的现代意义- 解释父母呼在现代家庭中的重要性- 分析父母呼对孩子成长的影响IV.父母命的意义和启示- 解释父母命的意义- 分析父母命对孩子的指导作用- 提供如何应对父母命的实用建议V.父母教的内涵和启示- 解释父母教的内涵- 分析父母教对孩子品德培养的影响- 提供如何践行父母教的建议VI.父母责的内涵和启示- 解释父母责的内涵- 分析父母责对孩子的引导作用- 提供如何面对父母责的实用建议VII.结论- 总结全文内容- 强调三字经父母呼全文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正文:I.引言三字经父母呼全文,作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经典,对现代家庭教育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三字经父母呼全文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和启示。
II.三字经父母呼全文的内容概述三字经父母呼全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1.父母呼,应勿缓2.父母命,行勿懒3.父母教,须敬听4.父母责,须顺承这四个部分分别强调了孩子在面对父母呼唤、命令、教导和责备时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行为。
III.父母呼的现代意义在现代家庭中,父母呼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对父母的呼唤积极响应,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同时,孩子对父母呼的顺从,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IV.父母命的意义和启示父母命,行勿懒,意味着孩子应当尊重和遵循父母的命令。
父母的命令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期待,孩子在执行父母命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
在面对父母命令时,孩子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V.父母教的内涵和启示父母教,须敬听,强调了孩子在面对父母教导时应该具备的态度。
父母教诲孩子,旨在帮助孩子成长、成材,孩子应当珍惜这一机会,虚心接受教导,不断提高自己。
【导语】《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并称为三⼤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童启蒙读物,下⾯⽆忧考就给⼤家详细介绍下《三字经》的原⽂及注释解析,欢迎阅读! 《三字经》原⽂ ⼈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
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为⼈⼦,⽅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百,百⽽千,千⽽万。
三才者,天地⼈。
三光者,⽇⽉星。
三纲者,君⾂义,⽗⼦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南北,⽈西东,此四⽅,应乎中。
⽈⽔⽕,⽊⾦⼟,此五⾏,本乎数。
⼗⼲者,甲⾄癸。
⼗⼆⽀,⼦⾄亥。
⽈黄道,⽇所躔。
⽈⾚道,当中权。
⾚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江河,⽈淮济。
此四渎,⽔之纪。
⽈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之名。
⽈⼠农,⽈⼯商。
此四民,国之良。
⽈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有草⽊,此植物,遍⽔陆。
有⾍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
稻梁菽,麦⿉稷,此六⾕,⼈所⾷。
马⽜⽺,鸡⽝⾗,此六畜,⼈所饲。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黄,及⽩⿊,此五⾊,⽬所识。
酸苦⽢,及⾟咸,此五味,⼝所含。
膻焦⾹,及腥朽,此五臭,⿐所嗅。
匏⼟⾰,⽊⽯⾦,丝与⽵,乃⼋⾳。
⽈平上,⽈去⼊,此四声,宜调协。
⾼曾祖,⽗⽽⾝,⾝⽽⼦,⼦⽽孙。
⾃⼦孙,⾄⽞曾,乃九族,⼈之伦。
⽗⼦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则忠。
此⼗义,⼈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功。
⾄缌⿇,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共遵,既识字,讲说⽂。
有古⽂,⼤⼩篆,⾪草继,不可乱。
三字经的注释译文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的原文和释文【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乃至于亚洲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孟子著作的精华,也是舆论批判的支点。
《三字经》全文共有六十篇,每篇三句,每句三个字,因此而得名。
其全文如下:一、孝悌忠信:孝,指孝顺父母,敬畏父母,尊重父母;悌,指兄弟之间的谦虚亲热;忠,指忠实信实,不背弃朋友;信,指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二、爱人如己:指爱他人如爱自己,不贪图他人之利;不占他人之便;与他人同舟共济。
三、敬老尊贤:指敬老爱幼,尊重长者,颂扬贤良;尊师重道,敬重先贤,学习古代文明,谨记古之道。
四、耻辱非常:指耻于自己的行为,耻于自身的行为;非常,乃至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伦理和道义,忠贞不渝。
五、勿惮尔身:指不要畏惧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畏惧,不要怯懦不敢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只要坚持正义,少犯错误,就可以克服贫穷。
六、知止而不殆:指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计略,尽量避免犯错,不走极端,做到有知、有力、有德,从而获得成功。
七、存心而谨行:指要守在心中,尽善尽美,先考虑到别人,少作过多之无益之事。
八、莫若父母:指对父母的尊重,毋庸怨恨,父母才是我们家庭的支柱,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应该把守在最宝贵的父母身边,给予父母最深的恩爱。
九、近朱者赤:指有时候身边的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们熟悉自己的行为,也有时候会帮助自己,像朱砂,一旦你接近他就会变得很清楚,把问题弄明白。
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指一步一步来,不可急躁不慎,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会达到很高的地位。
十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小小的事情,不可忽略,要积累,最终可以称之江海,容量大。
十二、志固不忘: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记住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十三、立义在人:义即正义,指立立正义,守正义,不搞腐败,反对虚假,去实现正义社会。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12、三字经:一而十,十而百。
与父母交往的三字经
被误解,不冲动,敬父母,多沟通;
不还口,心气平,劝父母,讲文明;
打不该,莫效仿, 思父母,好心肠;
听唠叨,莫心烦,细思量,藏箴言;
提要求,莫过高,没满足,不计较;
要外出,打招呼,让父母,免担忧;
疼子女,思绪牵,在外时,报平安;
对父母,无隐瞒,说见闻,听意见;
对批评,不反感,有则改,无则勉;
受表扬,莫骄傲,常思过,胜良药;
有错误,敢承认,听批评,得教训。
与父母交往的三字经
父母误会了我们------被误解,不冲动,敬父母,多沟通;
父母生起骂我们------不还口,心气平,劝父母,讲文明;
父母动手打我们------打不该,莫效仿, 思父母,好心肠;
父母说起来没完------听唠叨,莫心烦,细思量,藏箴言;
所提要求遭拒绝------提要求,莫过高,没满足,不计较;
自己有事要外出------要外出,打招呼,让父母,免担忧;
自己出行在外地------疼子女,思绪牵,在外时,报平安;
父母想打听情况------对父母,无隐瞒,说见闻,听意见;
父母对我们批评------对批评,不反感,有则改,无则勉;
父母夸奖好儿女------受表扬,莫骄傲,常思过,胜良药;
我们不慎犯了错------有错误,敢承认,听批评,得教训。
与父母交往的三字经
父母误会了我们被误解,不冲动,敬父母,多沟通。
父母生气骂我们不还口,心气平,劝父母,讲文明。
父母动手打我们打不该,莫效仿,思父母,好心肠。
父母说起来没完听唠叨,莫心烦,细思量,藏箴言。
所提要求遭拒绝提要求,莫过高,没满足,不计较。
自己有事要外出要外出,打招呼,让父母,免担忧。
自己出行在外地念父母,思绪牵,在外时,报平安。
父母想打听情况对父母,无隐瞒,说见闻,听意见。
父母对我们批评对批评,不反感,有则该,无则勉。
父母夸奖好儿女受表扬,莫骄傲,常思过,胜良药。
我们不慎犯了错有错误,敢承认,听批评,得教训。
初次见面,要说“久仰”。
许久不见,要说“久违”。
客人到来,要说“光临”。
等待客人,要说“恭候”。
探望别人,要说“拜访”。
起身作别,要说“告辞”。
中途先走,要说“失陪”。
情人别送,要说“留步”。
请人批评,要说“指教”。
请人指点,要说“赐教”。
请人帮助,要说“劳驾”。
托人办事,要说“拜托”。
麻烦别人,要说“打扰”。
求人谅解,要说“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