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78—2013年15个省份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33.43 KB
- 文档页数:13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徐明阳【摘要】基于我国1978-2015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数据,选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视角来建立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的加深,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明显反方向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能够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Based on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data from 1978 to 2015,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certain lag on economic growth, whil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volatile and unstabl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it has obviou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upgrad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economicgrowth, bu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s complex.【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4【总页数】8页(P34-41)【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VAR模型【作者】徐明阳【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近年来,重视产业结构内部层次,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结构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变化,经济发展从简单的农业、手工业起步,逐渐发展为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演变在国内,中国的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经过改革开放,逐步转化为初步形成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增长模式的不断变化,中国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房地产、金融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和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也在经历着变革与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国际范围内,全球经济结构不断呈现出新变化,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而以亚洲及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则从制造业为主经济向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正在逐步形成各自的区域经济特色。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产业的发展,能够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结构、格局和发展方向。
1.助推经济增长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一个地区的制造业能够有效地带动该地区的相关领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例如,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更加强劲,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的工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提高人民收入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了消费能力。
这样,消费需求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带动全球和地区市场的增长。
3.加强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人、物、资金和信息等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区域间的贸易和产业联系。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稳健和多样化,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便于各地之间产业联系及区域经济整合。
4.引发社会问题产业结构的演变也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例如,机械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变化,改变了许多人的生计。
浅析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迁逐渐成为我国最突出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波长造成了影响,慢慢被人们所关注,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效应的演变。
本文主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因,详细探讨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基于此,要不断地改革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标签: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变迁原因;变迁影响一、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因(一)市场作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市场作用对产业结构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控制措施的约束下,中国的商品价格处于固定状态,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的供求关系。
政府逐步调整调控措施,导致市场地位不断上升,商品價格逐步自由化。
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商品价格自由化的形成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分配。
其二,在市场效应的影响下,商品价格逐步呈现年均增长百分之五的趋势。
这种增长趋势促进了中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工业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关于需求性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百分之六左右。
与改革开放后期的经济增长率相比,经济增长趋势相对较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渐对各大产业的发展进行扩大,为了推动经济的增长,从而在工业发展中,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并最终对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的阻碍现象日益凸显,并在很大程度上给经济效益带来了影响。
另外,在这一时期,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大企业也逐渐呈现出缓慢发展的问题,最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工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一)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特有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逐渐地促动宏观架构的合理化;同时,也经历波动,在特有高级的范畴之内。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析【摘要】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和当前经济增长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然后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讨论了传统产业改革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建议,强调了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深刻影响,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经济增长, 演变历程, 研究目的, 意义, 影响因素分析, 优化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改革, 机遇与挑战, 应对建议, 路径选择, 调整, 深刻影响1. 引言1.1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外资企业的引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第二产业(工业)转变,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经历了农业主导、不完全工业化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兴起并逐渐成为主导,最终向新兴产业转型的过程。
这一演变历程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1.2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第7卷第1期2019年3月质量研究J O U R N A L O F MA C R O-Q U A L I T Y R E S E A R C HV o l.7N o.1M a r.2019D O I:10.13948/j.c n k i.h g z l y j.2019.01.005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及其波动趋势的影响 基于中国各省1978-2016年发展经验的分析*周克摘要:将含有扩张和收缩部门的转移-份额方法转变为年度增长率形式,本文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1978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对总生产率增长及其变动趋势的影响㊂结果发现,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分别对总生产率增长平均贡献了85%和15%㊂虽然部门内生产率主导了总生产率增长,但是结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间增长差异,有将近50%的高增长地区和40%的低增长地区总生产率增长率与均值的差距主要取决于结构效应㊂农业和服务业生产率增速对结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㊂从部门影响角度看,工业生产率增长贡献了各省市总生产率增长的一半,但是,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增长表现,服务业生产率增长较慢是一半低增长地区总生产率增长低于均值的主要原因㊂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服务业生产率提高加大了对总生产率的影响㊂所有省市的结构效应都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结构效应不是各省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总生产率增长率变化趋势与内部效应变化基本一致㊂三个部门的共同增长推动了绝大多数省市总生产率的增长加速,而同时减速 尤其是工业 则导致了增长减速㊂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化;转移-份额法;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省际增长差异一㊁引言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离不开结构变化㊂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农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有助于提高总体生产率和收入水平㊂转型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速度㊂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经济体各个部门的生产率差距更大,尤其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化的城市部门之间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L e w i s,1954)㊂部门之间生产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㊂换一个角度看,这种配置无效率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潜在的动力㊂当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部门,即使每个部门生产率没有提高,总体生产率也会增加㊂高收入经济体都经历了这类增长加强型结构转型,而东亚与拉丁美洲和非洲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结构变化的不同(M c M i l l a n e t a l.,2014)㊂当然,就单个经济体而言,部门内部的生产率增长仍然在总生产率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T i mm e r e t a l.,2009,2015)㊂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第二㊁三产业的劳动份额持续上升(为表述简单,下文将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㊁工业和服务业部门)㊂国内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存在显著的 结构红利 (郭克莎,1993;胡永泰,1998;蔡昉和王德文,1999;刘伟和张辉,2008;干春晖等,2009,2011;周克,2017),但是,在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吕铁,2002;李小平和卢现祥,2007)㊂现存文献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大多采取的都是传统的转移-份额法(F a b r i c a n t,1942;C h e n e r y e t a l., 1986),这种方法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缺陷,即使一个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再低,只要流入劳动力,该部门对结构效应从而对总生产率的贡献就为正,这与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含义不符,因此,T i mm e r等(2009)区分了扩张部门和收缩部门以弥补该缺陷㊂但是,修改后的计算方法仍然存在如下两点不足:第一,在*周克,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电子邮箱:z h o u k e z h o u k e@s i n a.c o m㊂感谢匿名评审人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文责自负㊂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及其波动趋势的影响 基于中国各省1978-2016年发展经验的分析分析生产率变化的时候,只考虑了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的生产率和劳动份额水平,忽略了变量的连续变化过程,由于两个时点数据具有随机性,从而使分析结果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第二,在计算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增长率时,是首先计算出总生产率的年度复合增长率,然后根据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分别计算出二者的增长率,使用年度复合增长率方法实际上假设了劳动生产率是按照恒定增长率增长,这与现实略有差异㊂本文试图弥补这些不足,对现存的转移-份额方法进行了扩展,使用年度增长率的方法对总生产率进行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传统转移-份额方法在权重选择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观察单个部门和多个部门的内部和结构效应对总生产率的动态影响,从而找到生产率增长波动的影响因素㊂另外,本文分析的是各省市产业结构变化对总生产率增长的影响㊂中国各个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过程十分不同,对于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地区,农业劳动份额下降速度和工业劳动份额上升速度都较快,从而拥有较高的工业劳动份额和较低的农业劳动份额;而增长较慢的地区则恰恰相反,农业部门劳动份额下降较为缓慢,工业劳动份额保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下降㊂从省际发展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观察产业结构转型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中的作用㊂二㊁各省生产率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特征(一)数据来源及处理中国各省总体(部门)增加值和劳动力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7)“‘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和各省的统计年鉴(1983-2017),我们根据年鉴中历年的生产总值指数,将名义增加值转换为用2005年价格表示的实际增加值㊂劳动生产率等于增加值除以劳动力数量㊂天津㊁浙江㊁重庆和甘肃等4个省市的部门劳动力的可获得数据始于1985年,我们根据临近5年三次产业劳动份额逆序列的平均变化率反向推出1978-1984年的部门劳动份额和劳动力,使用同样方法但是方向相反的序列估算出黑龙江在2012-2013年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数量㊂陕西省的统计方法在2012年以后发生了变化,使得2012年前后部门劳动力数量出现了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对陕西省的分析截止到2011年㊂(二)各地区部门和总体生产率变化图1给出了1978-2016年31个省市(区)的部门和总体生产率增长率的平均值㊂所有地区年均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平均值为8.38%,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的平均值为8. 67%,服务业次之,为6.77%,农业生产率增长最慢,为5.44%㊂工业生产率增长较快使得各省市农业和服务业与工业的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扩大㊂这种部门生产率增长模式与发达经济体的经历不同,发达经济体的农业生产率增长最快,工业次之,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率略低于工业(D u a r t e a n d R e s t u c c i a,2010;H e r r e n-d o r f e t a l.,2014)㊂图1显示,各地区总生产率增长差异巨大,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东部地区和部分中㊁西部地区,东北三省和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增长较慢㊂增长率低于均值使那些初始相对生产率水平(相对于各省总生产率均值)比较低的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例如大多数西部省份和部分中部省份),而原本相对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则缩小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例如东北三省)㊂具体来说,有将近一半的省份没有改变初始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局面,因此,各省经济增长存在局部收敛㊂生产率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验证了这一点,各省总生产率(对数)的变异系数仅仅从1978年的0.05下降到2016年0.04㊂图1呈现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总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地区,三个部门的生产率增长也倾向于较快,尤其是农业和工业,这种增长模式使各个省份的部门生产率相对水平发生了变化㊂1978年,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水平差距略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差距(生产率对数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41㊁0.042和0.042),随着时间推移,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生产率存在绝对收敛,而农业生产率则无收敛趋势㊂大多数总生产率增速快于均值的地区(下文称为高增长地区)在1978年具有较低的工业和服务业相对生产率水平,工业相对生产率尤其较低,但是随后时间里的快速增长使得这些地区工业和服务业相对生产率大幅上升㊂与此相反,总生产率增速低于均值的地区(下文称为低增长地区)的工质量研究2019年第1期图11978-2016年各地区的部门生产率和总生产率增长率(%)注:图中横向虚线表示部门生产率增长率均值,纵向虚线表示总生产率增长率均值㊂业和服务业相对生产率则下降到较低水平,尤其是服务业的相对生产率大幅下降㊂收敛使各地区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差距小幅下降,2016年生产率对数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33和0.036㊂由于低增长地区在1978年具有较低的农业相对生产率水平,农业增长无收敛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相对生产率进一步下降,即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扩大,2016年变异系数上升到0.045㊂总体上看,低增长地区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的相对优势自1978年以来发生逆转,从而拉大了与高增长地区生产率的差距,尤其是服务业生产率的差距,而农业生产率的差距则持续扩大㊂总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不仅与部门生产率增长有关,还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密切相关,低增长地区这种部门生产率增长模式会导致非常不利的产业结构转型模式,从而对总生产率增长产生不利影响㊂(三)各地区部门之间生产率差距理论上,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将会使各个部门的生产率水平趋于一致,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历已经证明这一点,而部门生产率差距较大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M c M i l l a n e t a l.,2014;U N I-D O,2013)㊂图2给出了1978年和2016年各省部门生产率变异系数与总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观察部门生产率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㊂图21978和2016年各省总生产率与部门生产率差距之间的关系注:变异系数使用三个部门生产率对数值计算得到的,c v1978和c v2016分别表示1978和2016年的部门生产率变异系数,l n y1978和l n y2016分别表示1978和2016年的总生产率对数值㊂各省部门生产率差距在1978年都较低,绝大多数省市部门生产率变异系数处于0.05~0.1之间,生产率差距与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关系(见图2(1))㊂到了2016年,各地区部门生产率差距与生产率的关系呈现出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一致的规律性,即部门生产率差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下降㊂图2(2)显示,如果不考虑北京㊁上海㊁天津和内蒙古,2016年其他省份部门生产率差距与总生产率之间呈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及其波动趋势的影响 基于中国各省1978-2016年发展经验的分析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㊂图2(3)显示,随着经济发展,绝大多数省市的部门生产率差距都在扩大,变异系数均值从0.089上升到0.113㊂原因在于农业和服务业与工业的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扩大㊂1978年,所有省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远远高于农业,大部分省市的工业生产率高于服务业㊂然而,工业生产率增长较快使得各地农业与工业的生产率差距在2016年进一步扩大,绝大多数省市(除了浙江和广东)的服务业生产率也远低于工业㊂图2(3)显示的另外一个特征是,1978年部门生产率差距较大的地区在2016年仍然较大㊂图2(1)~(3)揭示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因此生产率差距较小,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工业)的生产率开始迅速提高,部门生产率差距开始扩大㊂在高增长地区,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流入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差距较小,而欠发达地区则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㊂部门生产率差距较大意味着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结构效应,引导劳动力从农业流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将会对总生产率做出较大的贡献㊂(四)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图3给出了31个省市三次产业在1978和2016年的就业份额,从中可以发现:第一,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过程在总体上符合传统的产业发展理论㊂自1978年以来,所有地区的农业劳动份额持续下降,服务业劳动份额持续上升,工业劳动份额的变化略有不同,北京㊁上海㊁天津和东北三省正在经历去工业化过程,新疆㊁内蒙古和宁夏几乎没有变化,其他地区的工业劳动份额都上升了㊂图31978-2016年各省产业结构转型注:图中斜线为45度线,各省与该线的距离度量了1978-2016年劳动份额的变化量(陕西是1978-2011年),l i(i=a,m,s)分别表示农业㊁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份额㊂第二,各个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和模式存在极大差异,这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㊂图3 (1)显示,生产率增长越快的地区,农业劳动份额下降幅度也越大㊂除了北京㊁上海和天津,各省份在1978年都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份额,但是到了2016年,东部各省的农业劳动份额已经降到极低的水平,而许多西部地区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㊂与农业劳动份额变化正好相反,增长越快的地区,工业劳动份额上升幅度也越大(见图3(2))㊂除了北京㊁上海㊁天津和东北三省,其他地区的工业劳动份额在1978年都比较低,但是东部地区的工业劳动份额在随后的时间里迅速增加,而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工业劳动份额则增长极为缓慢,这意味低增长地区从农业部门中流出的劳动力主要进入了服务业㊂除了北京和上海在1978年已经具有较高的服务业劳动份额且在随后的时间里大幅上升,其他地区服务业劳动份额变化量和差距不像农业和工业那么大(见图3(3))㊂从图3(2)~(3)可以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省份(23个) 2016年的服务业劳动份额都超过了工业劳动份额㊂总体上看,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在1978年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但是转型速度和转型模式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在2016年呈现出非常不同的产业结构㊂低增长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呈现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农业劳动份额下降非常缓慢;第二,从农业流出的劳动力主要进入了服务业使得工业劳动份额增速缓慢㊂这导致低增长省份一直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份额和较低的工业劳动份额,而高增长地区则正好质量研究2019年第1期相反㊂因此,要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要提高这些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更要优化产业结构,否则生产率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很可能会导致落后地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M a t s u y a m,2008)㊂那么,不同的产业结构转型会对总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㊂三㊁生产率分解方法分析(一)生产率变化的分解将生产率分解为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产业结构变化对总生产率的影响,也有助于观察一个具体部门生产率增长对总生产率的影响,评价各个部门生产率增长在总生产率增长和波动中的作用㊂1.传统的转移-份额方法传统的转移-份额方法源自F a b r i c a n t(1942),被广泛使用于分析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 r o a d b e r r y a n d C r a f t s,2003;C h e n e r y e t a l.,1986;M c M i l l a n e t a l.,2014;T i mm e r a n d d e V r i e s, 2009)㊂按照该方法,任一时期的整体生产率等于经济中所有部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y t=ðn i=1αi,t y i,t(1)上式中,y t表示t时期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即所有部门的劳均G D P(假设经济中有n个部门), y i,t表示t时期部门i的劳动生产率(i=1, ,n),αi,t表示t时期部门i的就业数量占总就业量的份额㊂根据式(1),整体生产率水平从t期到t+h期的变化值为:Δy t+h=ðn i=1αi,tΔy i,t+h+ðn i=1y i,t+hΔαi,t+h(2)式(2)意味着,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要素积累,即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使部门内的生产率提高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另一种是要素流动,即通过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来提高生产率,具体来说,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㊂前者由于反映了部门内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被称为部门内效应或内部效应,后者则反映了部门间资源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所以被称为部门间效应或结构效应㊂差分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生产率分解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将结构效应进一步分解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刘伟和张辉,2008;干春晖等,2009,2011;T i mm e r e t a l., 2015)㊂这种分解方法的问题在于,当加入时间因素时,静态效应的经济含义并不完善,因为在t时期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在t+h时期未必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实际上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具有不可分割性,因为结构效应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㊂基于这种原因,本文不再区分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㊂而式(2)中的结构效应则十分清楚,从t期到t+h期,如果劳动力流动方向与生产率变化方向一致,整体生产率将会提高,否则将会降低㊂实际上,更近期的结构分析文献也不再区分动态效应和静态效应(M c M i l l a n e t a l.,2017)㊂生产率分解的另一表述形式为:Δy t+h=ðn i=1αi,t+hΔy i,t+h+ðn i=1y i,tΔαi,t+h(3)这种分解方法中内部效应的权重是期末的劳动份额,结构效应中的权重是期初的劳动生产率㊂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劳动生产率上升(y i,t+h>y i,t)而劳动份额下降(αi,t>αi,t+h),因此,相对于式(3),式(2)高估了内部效应,也夸大了农业对结构效应的负贡献㊂对于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来说,劳动生产率上升(y i,t+h>y i,t)且劳动份额上升(αi,t+h>αi,t),因此,式(2)低估了内部效应,高估了结构效应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 i mm e r e t a l.(2009)采用了就业份额和生产率在时期[t,t+h]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权重来计算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及其波动趋势的影响 基于中国各省1978-2016年发展经验的分析Δy t+h=ðn i=1 αiΔy i,t+h+ðn i=1 y iΔαi,t+h(4)将式(2)和(3)相加即可得到式(4),其中, αi=(αi,t+αi,t+h)/2,表示就业份额均值, y i=(y i,t+ y i,t+h)/2,表示生产率均值㊂2.区分了扩张部门和收缩部门的转移-份额方法在观察单个部门对整体生产率贡献时,式(2)-(4)中的结构效应(第二项)就会存在如下问题:无论一个部门的生产率有多高或者多低,只要该部门就业份额增加,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就为正;只要劳动份额减少,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就为负,缺乏经济意义㊂为了解决这种不足,T i mm e r e t a l.(2009,2015)认为,应该根据样本期内就业份额的变化将所有的部门分为收缩部门和扩张部门,只有当扩张部门的生产率高于收缩部门的平均生产率,该部门贡献的结构效应才为正,否则为负,而收缩部门不存在结构效应㊂依据他们提出的方法,我们根据式(4)分别得到了扩张部门(E)㊁收缩部门(S)以及所有部门的总生产率变化:Δy E,t+h=ðiɪE αiΔy i,t+h+ðiɪE( y i- y S,t+h)Δαi,t+h(5)Δy S,t+h=ðiɪS αiΔy i,t+h(6)Δy t+h=ðiɪE,S αiΔy i,t+h+ðiɪE( y i- y S,t+h)Δαi,t+h(7)式(5)和(6)相加即可得到式(7)表示的所有部门的总生产率变化㊂根据T i mm e r e t a l.(2009),t+ h时期收缩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定义为:y S,t+hʉðjɪSΔαj,t+h y j/ðjɪSΔαj,t+h(8)上式中的 y i表示收缩部门生产率在时期[t,t+h]的算术平均值㊂相对于传统的转移-份额法,修正后的方法存在两点改进:第一,扩张部门贡献的结构效应不再恒为正,而是取决于它与收缩部门平均生产率之差;第二,在式(2)中,收缩部门贡献的结构效应为负,而式(6)中收缩部门贡献的结构效应为0,即不存在结构效应㊂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一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㊁三产业,提高了总生产率㊂根据传统的分析方法,农业部门贡献的结构效应为负,这显然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含义不符㊂将式(8)代入式(7),并结合扩张部门增加的就业份额等于收缩部门减少的就业份额,可以证明式(7)在进行总量分析时与式(2)完全相同㊂上述生产率分解方法都存在如下两个缺点:第一,在分析生产率变化的时候,只考虑了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的生产率和劳动份额水平,忽略了变量的连续变化过程,由于两个时点数据具有随机性,从而使分析结果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第二,在计算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增长率时,是首先根据复合增长率方法计算出总生产率增长率,然后根据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分别计算出二者的增长率,使用年度复合增长率方法实际上假设了劳动生产率是按照恒定增长率增长,这与现实略有差异㊂(二)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年度增长率法,即逐年计算出任一时期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增长率,然后取算术平均值,总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等于二者之和㊂使用增长率分解方法有三个优点:第一,由于每年的劳动份额和生产率变化不大,逐年计算增长率的方法有助于缓解前文所述的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权重问题;第二,不再假设劳动生产率按照恒定增长率增长,有助于观察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变化趋势;第三,计算生产率增长率可以方便地将其与G D P或人均G D P的增长率进行比较,以观察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㊂1.传统的转移-份额方法根据式(4)可以得到每年的生产率增长率公式:g t+1=ðn i=1 αiθi,t g i,t+1+ðn i=1Δαi,t+1 θi(4')式中的g t+1表示从t到t+1年的总生产率增长率,即g t+1=(y t+1-y t)/y t=әy t+1/y t,同样的,质量研究2019年第1期g i,t+1表示从t到t+1年部门i的生产率增长率, αi=(αi,t+αi,t+1)/2,表示劳动份额均值,θi,t= y i,t/y t,表示t时期部门i的生产率与总生产率的比例, θi= y i/y t,表示t时期部门i的生产率均值与总生产率的比例,其中 y i=(y i,t+y i,t+1)/2㊂上式表明,总生产率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率①㊂从t期到t+h期的平均增长率为:g t+h= g w t+h+ g b t+h(4ᵡ)式中, g w t+h=1hðn i=1 αiθi,t g i,t+1, g b t+h=1hðn i=1Δαi,t+1 θi,分别表示部门i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总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等于二者之和㊂2.区分了扩张部门和收缩部门的转移-份额方法根据式(7)可以得到每年的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公式:g t+1=ðn i=1 αiθi,t g i,t+1+ðiɪEΔαi,t+1 θi-θS,t(1+g S,t+1)(7')式中,g S,t+1=( y S,t+1- y S,t)/ y S,t,表示从t到t+1年收缩部门的平均生产率增长率,θS,t= y S,t/y t,表示t时期收缩部门的相对生产率㊂等式右边第一项为内部效应增长率,第二项为结构效应增长率,任意时期平均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同式(4ᵡ)㊂四㊁各省产业结构转型对总生产率的影响(一)结构变化对总生产率的影响根据式(7')所计算的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总结在图4和表1中㊂从图4(1)可以直观地发现,部门内生产率增长在各省市总生产率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结构效应则提高了绝大多数省市总生产率的增图41978-2016年各省的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①由于 θi= y i/y t=θi,t(1+12g i,t+1),因此用增长率表示的结构效应也可以拆分成两项:水平效应(θi,t)和增长效应(g i,t+1)㊂水平效应是指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是部门流入到较高的部门,提高了总生产率水平,从而促使总生产率增长加快;增长效应是指劳动力从生产率增长率较慢的部门流入到增长较快的部门,提高了总生产率增长率㊂。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经济增长和波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制造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并逐渐向服务业转型。
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工业产值的增加,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为改善全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支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也在产业结构的变革中不断优化和提升,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经济波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结构变革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引发经济波动。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一些新兴产业则蓬勃发展。
产业结构的失衡可能会引发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稳定。
产业结构的变迁也会带动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而形成经济泡沫,引发经济波动。
产业结构的变迁也可能为经济波动提供调节作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可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可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效缓解经济波动的压力。
为了有效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要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产业结构的转变。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阶段,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角度,探讨这些影响。
一、农业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1980年代初期,农业占到GDP的近50%。
尽管农业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但它依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对GDP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和农村经济的支持。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力资源逐渐向城市流动,农业逐渐被工业和服务业所取代。
从长远来看,农业的贡献会继续下降。
在农业阶段,中国的经济波动主要归因于自然因素(例如天气)和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业收入不稳定导致消费者和农民收入不稳定,以及企业的盈利状况。
这些因素影响了整个经济的稳定性。
1980年代中期,中国的工业增长开始加速。
工业的产值占据了GDP的主要部分。
工业是中国的出口支柱,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迁移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工业的增长一路高歌猛进。
尽管工业支撑了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多年,但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工业的依赖出口使其极其脆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感受到了这一点。
中国的工业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企业陷入困境,大量劳动力失业。
其次,中国的工业化导致了环境破坏。
工业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副作用。
这些污染造成了国内环境的恶化,影响人民的健康。
同时,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减缓环境恶化的趋势。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已逐步从过去的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型。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大量投资于教育、医疗和服务业领域。
服务业的比例从开始时的较低水平,逐渐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
服务业是一种相对于工业而言更具掌握性和创新性的产业,它可以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快速扩张。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了人们深深的印象。
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其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转型。
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从重工业和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样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新的产业结构下,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相比于之前的发展模式,采用技术和人力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如今经济增长主要侧重于效率和创新。
这样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较高的生产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增加经济多样性不过,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推动下,很多旧产业面临淘汰,并且造成失业率上升。
此外,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增长的知识密集度也会逐渐加大,这意味着员工的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来看,这种变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周期性经济的波动,并且加速经济的扩张。
比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经济势头并没有完全停滞,这与当时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一定的关联性。
此外,产业结构变迁还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稳定。
由于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同,因此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需求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它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经济稳定的平衡将会被重新塑造。
结论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变迁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产业结构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模式更加复杂、效率更高、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等好处。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尽管这些变化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经济波动时,变化还是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减少其对于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帮助下,我国才能够取得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摘要:我国自从建国以来,经济逐步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怎么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由传统产业发展为现代产业结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变迁到底有什么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到底对经济增长有怎么样的波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波动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s,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promot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ly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modern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change what influence? This paper aims to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modern industry structure of China's econom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xactly what kind of fluctuation and th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conomic growth; volatility建国之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面积大,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小且人口众多,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沿袭古代发展模式,以农耕产业为主,在与苏联合作中,我国陆续完成五年计划,为我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今日,部分重工业生产基地依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影响-产业结构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基于核心能力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精进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有不同程度的阶段性影响;产业结构的精进化是经济波动的核心因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控制社会经济波动。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备受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经济学家表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根本区别在于产业结构的差异。
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引发了经济学发展的狂潮,并且成为国内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指导战略。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的转变。
国内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经历了数次波动,其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精进化发展尤为突出。
产业结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进程具有紧密关系,以时代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核心能力是指某一团体的主要能力,在同业竞争中的优势与强项。
基于核心能力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中四个阶段的相互关系。
四个阶段分别为:1978-1984,1985-1991,1992-2000,2001-2007。
总体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精进化的变迁过程,对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国内的经济影响相对明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经济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其良好的促进作用在1985-1991、1992-2000年间是成立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作用始终保持积极状态,而产业结构的精进化在1992-2000阶段呈现出负面经济作用。
由此发现,产业结构得精进化的经济作用具有不稳定性。
基于核心能力背景下,应结合国情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波动影响基于核心能力背景下,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