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变化: 1)进口阶段。在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靠进口满足需求; 2)国内替代阶段。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生产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3)出口阶段。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行发展形态。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是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日本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典型。日本从纺织工业开始进行工业化,然后实行重工业化。

产业结构下游化,技术集约化规律讲到工业化后期,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发达经济体中,技术创新驱动知识创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

产业结构下游化的突出表现是实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产业。如从总体发展来看,相对于农业和工业等生产部门,商业等流通部门的地位逐步上升;其后,相对于实体经济,金融产业等经济方式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再次,服务业的地位:如从业人员数量、层次,吸纳社会资本的总量,资金流量和行业利润率等进一步上升。

产业结构下游化源于需求结构的上游化高档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人

们在生活中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在总体支出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中韩比较

中国

1978-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革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8%提高到1984年的32%,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

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2%左右。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7%。在这个时期,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就业的压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1993-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使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了6%。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跌至20%,第二产业的比重接近49%,第三产业下降至31%。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明显地具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征,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韩国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和资本不足型经济”,韩国的政府和经济学界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的,必须由国家来规划产业结构目标。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处于冷战时期,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国内“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韩国政府决定充分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将经济开发战略由“出口主导型”发展为“重化工业化”。把产业重心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外汇获得率高、对其它工业部门的关联效果大、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较容易建成、在短时期内能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确定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学、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10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投资,各方面给予优惠,使这些产业带动出口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普遍的重视,韩国政府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使得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成为韩国的主要工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颈椎正位X线片

(1、钩椎关节,2、第三颈椎椎体,3、棘突,4、横突)(本例4、5钩椎关节不对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