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7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文用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很好的作用。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各不相同,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欣赏课文中的文学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文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词语。
3.教学用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绿色世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韵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朗读和情感的把握。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春天的绿色世界,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课文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解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形象比喻,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绿色世界。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0 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这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水瓶、墨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起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对比感受《西湖漫笔》中的“绿”,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板书:绿)“绿”这个颜色给我们什么感受?(生机、希望)让我们走进诗歌《绿》,去感受艾青绿的世界。
二、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并圈出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卡片。
生字:瓶挤叉挥3.学生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小组交流识记生字。
教师强调:“叉”在本课中读“chā”。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
2.学生分小组接力读。
思考:读完诗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满眼都是绿色)如果让你将它画出来,你会怎样画?(想象绿色的泼洒,理解“倒翻”“到处”)3.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到处都是绿色。
第二部分:(2—5)分写绿的形态、样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1.教师随机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读完之后进行生字听写。
二、学习第二部分1.分小组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2.组内自由朗读,交流问题与理解。
3.班级汇报,教师点拨。
(1)理解感悟第2小节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形容绿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不同的绿的列举)引导学生照样子再说几个词语。
体会“绿”的颜色丰富。
(2)理解感悟第3小节想象画面: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风中的(禾苗)是绿的;雨中的(树叶)是绿的;水中的(倒影)是绿的;阳光下的(田野)是绿的。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 10《绿》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绿》。
2.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对绿色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绿色,体会绿色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绿》。
2.掌握词语“翠绿”、“绿树成荫”、“波绿”、“青翠欲滴”等的意思。
3.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描绘绿色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绿》的课本或挂图。
2.教学投影仪。
3.课堂板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教学投影仪呈现一些绿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绿色的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绿》,并讲解生词和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对绿色的描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运用想象力,描绘“绿”的美好,每组选择一个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写下自己对绿色的感受或描绘。
5. 创作绘画•要求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绿色的景象,展示并交流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文《绿》的学习,深入理解绿色的美丽,并通过讨论和创作,体会到绿色的情感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诗意的表达理解力不足,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描绘自然界的美丽。
同时,我还会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让他们能够深入感受到诗意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引导者。
只有让学生内化诗意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深层次地爱上语文,激发文学创作的兴趣。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上就是本次《绿》课的教学反思和教案,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0.《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读本课“挤、叉”等生字,规范书写“瓶、挥”等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和诗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
3.情感与价值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孩子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
)想想:什么事物是绿色的?生自由汇报。
在我们身边,绿色是随处可见的颜色,它会给人带来希望。
绿是一种颜色,是一种风景,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象征。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艾青的《绿》。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老师先来看看你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墨水、倒翻、交叉、教练、指挥、按着。
开火车式认读这些词语。
2.指导书写。
“叉”字书写应端正,捺宜长且舒展。
“挥”字“扌”形窄长;“军”末横稍长,竖为悬针竖。
3.强调多音字“叉”,这个字有四个读音。
课件出示:叉(chā)子、劈叉(chà)、叉(chǎ)着腿、分叉(chà)、叉(chá)住了。
4.这些生字回到诗歌里,你还认识它们吗?指名读诗歌。
5.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简介作者艾青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艾青,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在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是艾青诗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美文美读、美景再现、体会情感。
1.多媒体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音乐,各小组配乐自由朗读全文,选出朗读代表。
2.朗读代表配乐朗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描绘画面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中春天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中春天的美好。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诗意,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情感教学法等,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春天景色。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课文《绿》,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阅读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画面。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好。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所写,描述了春天绿色的美好景象。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绿色的各种形态,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理解绿色的丰富内涵。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春天的概念和绿色的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绿色象征意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绿”的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绿色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春天美好景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珍惜绿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朗读和情感的把握。
3.绿色象征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讨论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讨论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绿色。
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绿》。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绿色的句子,并圈画出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色象征着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活力。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绿色?这些绿色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绿色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珍惜绿色。
10 绿教学目标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
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4.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
5.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2.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你能用“绿色的( )”来说一说图中画着什么吗?你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3.板书课题:绿4.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学习生字“挤、叉”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媒体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1)自读(2)齐读(3)贴出色卡3.媒体出示“省略号”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
指名读。
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绿》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词《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绿》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句的朗读和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文《绿》,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幽静的课堂环境,音响设备。
3.教学辅助:图片资料,相关诗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绿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诗词《绿》:–讲解诗词《绿》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让学生聆听多个版本的《绿》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色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美好和宁静。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绿色来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6.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体味诗歌《绿》,并撰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