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数字图像管理组织作业任务
- 格式:doc
- 大小:988.04 KB
- 文档页数:13
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报告简易智能密码锁一、实验课题及任务要求设计并实现一个数字密码锁,密码锁有四位数字密码和一个确认开锁按键,密码输入正确,密码锁打开,密码输入错误进行警示。
基本要求:1、密码设置:通过键盘进行4 位数字密码设定输入,在数码管上显示所输入数字。
通过密码设置确定键(BTN 键)进行锁定。
2、开锁:在闭锁状态下,可以输入密码开锁,且每输入一位密码,在数码管上显示“-”,提示已输入密码的位数。
输入四位核对密码后,按“开锁”键,若密码正确则系统开锁,若密码错误系统仍然处于闭锁状态,并用蜂鸣器或led 闪烁报警。
3、在开锁状态下,可以通过密码复位键(BTN 键)来清除密码,恢复初始密码“0000”。
闭锁状态下不能清除密码。
4、用点阵显示开锁和闭锁状态。
提高要求:1、输入密码数字由右向左依次显示,即:每输入一数字显示在最右边的数码管上,同时将先前输入的所有数字向左移动一位。
2、密码锁的密码位数(4~6 位)可调。
3、自拟其它功能。
二、系统设计2.1系统总体框图2.2逻辑流程图2.3MDS图2.4分块说明程序主要分为6个模块:键盘模块,数码管模块,点阵模块,报警模块,防抖模块,控制模块。
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1.键盘模块本模块主要完成是4×4键盘扫描,然后获取其键值,并对其进行编码,从而进行按键的识别,并将相应的按键值进行显示。
键盘扫描的实现过程如下:对于4×4键盘,通常连接为4行、4列,因此要识别按键,只需要知道是哪一行和哪一列即可,为了完成这一识别过程,我们的思想是,首先固定输出高电平,在读入输出的行值时,通常高电平会被低电平拉低,当当前位置为高电平“1”时,没有按键按下,否则,如果读入的4行有一位为低电平,那么对应的该行肯定有一个按键按下,这样便可以获取到按键的行值。
同理,获取列值也是如此,先输出4列为高电平,然后在输出4行为低电平,再读入列值,如果其中有哪一位为低电平,那么肯定对应的那一列有按键按下。
北邮数电实验报告-信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姓名***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信息工程班级***学号****班内序号***实验一一、实验名称和实验任务要求1.实验内容:QuartusII原理图输入法设计与实现。
2.实验目的:(1)熟悉用QuartusII原理图输入法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2)掌握QuartusII图形模块单元的生成与调用。
(3)熟悉实验板的使用。
3.实验任务要求:(1)用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半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像模块。
(2)用实验内容1中生成的半加器模块和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全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上测试。
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3)用3线—8线译码器(74LS138)和逻辑门实现函数F=(/C)(/B)(/A)+(/C)B(/A)+C(/B)(/A)+CBA,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测试。
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二、原理图半加器模块和逻辑门设计实现的全加器:三、仿真波形图及分析电路实现了全加器的功能。
全加器是实现两个1位二进制数及低位来的进位相加求得和数及向高位进位的逻辑电路。
由其原理可得逻辑表达式:sum=ain⊕bin⊕cincout = (ain⊕bin)cin + ain*bin。
仿真波形对比真值表,可以看出波形图与理论值完全符合。
四、故障及问题分析1、问题:按照逻辑表达式连接了全加器电路后,仿真波形很乱。
解决方法:思考后知道了应该把输入信号依次设成2的n次方,这样的仿真波形清楚容易分析。
2、问题:把代码下载到板子上的过程中,进行到37%的时候停了,等了2分钟也没继续下载。
解决方法:再次重连USB尝试下载,手紧握着接线口,下载成功了,分析可能是接线口接触不好。
实验二一、实验名称和实验任务要求1.实验内容:用VHDL设计与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2.实验目的:(1)熟悉用VHDL语言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
最新电大《计算机图像处理》形考作业任务01-03网考试题及答案最新电大《计算机图像处理》形考作业任务01-03网考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计算机图像处理》形考共有3个任务。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试题,共90分。
)1.下面关于电脑图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脑图形是用数字或数学公式来描述的B.使用数字视觉技术生成的图形就称为电脑图形C.电脑图形由像素构成。
每一个像素都用一定的数字来描述它的颜色D.以上都对2.下面关于矢量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矢量图由矢量定义的直线和曲线组成,根据轮廓的几何特性进行描述。
B.矢量图适合表现各种图形C.矢量图由矢量绘图的程序生成D.矢量图充分放大时不会造成失真3.下面关于位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位图由细小的方块网格组成,它们被称为象素。
B.位图的单位面积上象素越多,图像越清晰。
C.位图可以由数字相机获取。
D.位图可以充分放大。
4.Photohop窗口的组成有:()A.标题栏、菜单栏、工具箱、调色板、状态栏。
B.标题栏、菜单栏、工具选择条、工具箱、调色板。
C.标题栏、菜单栏、工具选择条、工具箱、状态栏。
D.以上都是。
5.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有:()A.绘图、编辑、屏幕视图。
B.绘图、编辑、颜色选择。
C.绘图、编辑、颜色选择、屏幕视图。
D.绘图、颜色选择、屏幕视图。
6.工具选项栏用于:()A.选择工具。
B.介绍工具使用功能。
C.对工具作编辑。
D.介绍选定工具的有关信息、使用的功能、工具的编辑设置。
7.控制调板包括:()A.导航器、样式调板组;颜色、色板、信息调板组;历史记录、动作、工具预设调板组;图层、通道、路径调板组。
B.导航器、信息调板组;颜色、色板、样式调板组;历史记录、动作、路径调板组;图层、通道、工具预设调板组。
北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三课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课程简介
2.课程设置
3.课程特点
4.课程意义
正文
北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三课程是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数字媒体设计、制作、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涵盖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各个方面,如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音频处理、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
课程设置方面,北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三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设计、制作和运营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设置了一系列实践环节,如实验课、实践课和毕业设计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课程特点方面,北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三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课程设置体系完整,从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其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
最后,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前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和理念。
课程意义方面,北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设计、制作和运营能力。
此外,本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进入数字媒体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有一图像,在背景明亮的天空衬托下,有一亮色屋顶的深色谷仓,试指出直方图看起来是什么样子2. 一数码相机对准一个穿黑色夹克且站在灰色背景前的新闻播音员,试描绘出该图像的直方图3. 给出一幅4bit 的图象,作出灰度级出现的频数与灰度级的对应关系—直方图.横坐标是灰度级,纵坐标是频数,统计作图即可。
4. 设图象有64*64=4096个象素,有8个灰度级,灰度分布如表所示。
进行直方图均衡化。
(1) 根据灰度分布统计每个像素的概率(nk/64*64)53714624141214315613121513157144151116241533515335282413173156201312154149121215151511541411(2)计算sk(累计概率相加)(3)将sk表示成以分母为7的分数(因为有8个像素点,如果有n个就表示成n-1的分数)(4)合并(5)作出均衡化后的图5.计算如下:结果:黑色的变成灰度级为4/7,灰色的变成白色,灰度级为1 6.用3*3的中值滤波:计算得到如下结果1 1 1 8 7 42 2 43 3 33 3 3 3 3 33 34 4 6 63 345 7 82 3 4 6 7 81 1 1 8 7 42 23 3 3 33 3 3 3 3 33 34 45 63 345 7 82 3 4 6 7 87.求下列图像的边缘2 134 2 4 25 2 3 3 3 78 34 55 46 53 63 3 2 3 2 4 62 3 4 5 5 33 5 3 6 3 4Sobel 算子有两个,一个是检测水平边沿的;另一个是检测垂直平边沿的。
目测这道题是水平边沿的,所以我就用水平边沿检测的模板了。
边是检测不到的,用x代替,在实际中x一般为原值。
X X X X X XX 194 179 187 203 XX 4 6 4 6 XX 189 134 181 197 XX 6 7 9 8 XX X X X X X其中我画黄线的地方为两个区域的“边缘”,因此边缘就检测出来了。
第二章 扫描与电视图像习题1、若观众与电视机屏幕的距离l 为幕高h 的4倍,人眼最小分辨视角0=1.5',试说明人眼在垂直方向上能分辨多少对黑白相间的线数? 解:当l 是h 的4倍时,可得垂直视角为:/22*arctan()2*arctan(1/8)2*7.1314.26h l θ==='5701.5Zθ==即能够分辨出285对黑白相间的线数。
2、若 V =20ms ,V 2 =2ms ,H =64us ,H 2 = 8us ,1)如果接收机的通频带为 4MHz ,求水平分解力为若干?2)设传送的图象为 560 垂直黑白相间的条纹,求此图象的上限频率 f max 。
解:(1)H1HT 0.875T =max 110.875T 220.875T 2HH N f Nτ===×××, 66max 20.875T 41020.8756410448H N f −=×××=×××××=;(2) 1560.1560H usus N τ===,max 152f MHz τ==;3、已知:Z=9,H 2 = H/5,V 2 = V/10,f V = 50Hz ,宽高比 K = 4/3。
试画出隔行扫描的光栅图。
(正程用实线表示,逆程用虚线表示) 解:如下面三图所示:隔行扫描时的光栅图场逆程时扫描图场扫描电流4、已知:Z = 625,k = 4/3,H 2 = H/8,V 2 = 0.08V ,场频为 50Hz ,且采用隔行扫描。
求 M ,N, f max ,V ,V 1,V 2,H ,H 1,H 2,f H ,及有效行数 Z'。
解:取k 为0.7,则 40262592.07.0)08.01(≈××=−×=Z k M ,而4024/3536N k M =×=×=, 场频F v =50Hz ,帧频F F =25;max536625254.720.87520.875F NZf f MHz ××==≈××, 120vV ms f ==, 20.08 1.6V V ms =×=相应的 10.9218.4V V ms =×=,11325062550Hus z ===××, 而2/84H H us ==,1228H H H us =−=,1131.2532Hf kHz H us===, 有效行数'(10.08)6250.92575Z Z =×−=×=。
《数字媒体内容综合设计与实验》题目
1.音频采集与处理(20分)
要求:
用Windows录音机录制一首自己唱的歌或朗诵,准备一段背景音乐,使用Cool Edit导入录制的声音文件和背景音乐,并进行合成。
提交内容:
背景音乐文件、声音文件、合成作品、实验报告(电子版+打印版)。
2.图像处理(20分)
要求:
(1)选取适当的图片素材和世界地图,运用各种选取方法制作一幅由世界名胜照片揉和在一起的背景。
利用图层效果制作一幅有地形质感的世界地图。
调整并合并所有层存储为各种图像文件格式并压缩。
(2)显示一个bmp文件的C程序,并实现图像亮度、对比度调整、图像平移、放大、旋转和镜像。
提交内容:
图片素材、合成图片、显示bmp的程序代码、显示bmp的可执
行文件、实验报告(电子版+打印版)。
3.动画制作(30分)
要求:
根据实验1中得到的歌曲或配乐朗诵,做一段Flash(不少于1分半钟),并合成为一段动画MV。
提交内容:
动画素材、Flash源文件、Flash导出影片、实验报告(电子版+打印版)。
4.网站制作(30分)
要求:
个人页面开发,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整个课程的各次实验信息,并实现媒体文件上传、下载功能实现。
提交内容:
网页制作素材、网页源代码、实验报告(电子版+打印版)。
每一个实验在提交的时候将所要上交的内容打成一个压缩包,并注明实验几、班级、姓名和学号。
8. 哪种照相机在精度和色彩还原上都远远高于其他数码相机,但拍摄速度很慢。
()A. 单CCD数码相机B. 三CCD数码相机C. COMS数码相机D. 线性CCD数码相机知识点:第六章测试学生答案: [D;]得分:[5] 试题分值: 5.0提示:9. 从照片的外观判断,这是一个:()。
A. 显卡B. 声卡C. 多功能卡D. 视频采集卡知识点: 第七章测试学生答案: [B;]得分: [5] 试题分值: 5.0提示:10. 常见的图形格式不包括()。
A. DXFB. PSC. WMFD. WAV知识点:第二章测试一、判断题(共5道小题,共25.0分)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工作站是最重要的一类计算机。
正确错误知识点: 第九章测试学生答案: [B;] 标准答案:B;得分: [5]试题分值:5。
0提示:宏节点是链接在一起的结点群,更确切地说,就是超文本网络的一部分,即(子网)。
正确错误知识点:第十三章测试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得分:[5]试题分值: 5。
0提示:(错误)链的起始结点称为锚结点,终止结点称为目的节点.正确错误知识点:第十三章测试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 A;得分:[0] 试题分值:5。
0提示:(错误)超文本是由信息结点和表示信息结点间相关性的链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和语义的网络。
正确错误知识点: 第十三章测试学生答案:[]标准答案: A;得分:[0]试题分值:5。
0提示: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是一种新的多媒体数据管理技术。
正确错误知识点: 第十三章测试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 A;得分: [5]试题分值: 5.0提示: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小题,共25。
0分)(错误)Macintosh多媒体计算机包括哪些软件?Macintosh操作系统多媒体软件HyperCard脚本语言Hyper Talk多媒体平台Quick Time知识点:第九章测试学生答案:[A;B;D;]标准答案:A;B;C;D;得分: [0] 试题分值: 5.0提示:(错误)3DS MAX是一种:()。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共100.0分)1. 若失真D <0 ,则表示所传输的数据信息无意义。
2. 当信源概率均匀分布时,哈夫曼编码的效率较低。
3. 某二值序列为101110010100,当采用游程编码时,其编码如下:0113211124. 当量化比特数增加时,量化信噪比增加。
5. 亚取样是指其取样频率小于奈奎斯特取样频率的情况。
6. 不同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所反射阳光光谱中的不同光谱成分,从而引起人眼的不同彩色视觉。
7. G.711 编码标准中采用PCM编码方案,该方法的语音质量最好,但其压缩率有限。
8. 采用波形编码时,存储某段声音所需的存储容量为播放时间×采样速率×比特数/符号bit。
9. 显示媒体是指进行数据输入与输出的媒体。
10. 视频的数字化包括空间位置、亮度电平值的离散和数字化。
11. 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主要有熵编码、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和混合编码。
12. 与其他编码相比,Huffman码的平均码长最短。
13. 信息熵是指从图像信息源中发出的一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14. 编码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人耳的闻域、临界频段和掩蔽效应。
15. 在限失真图像编码中方法中,压缩比越大,所引入的失真也就越大。
16. 目前的电视系统大都采用隔行扫描,因此25帧/秒,即表示 50 场/秒。
17. 在采用PAL制彩色电视系统中,色度信号的取样频率为 6.75MHz。
18. 当信源个符号出现的概率很不均匀时,哈夫曼编码的编码效率显著。
19. 去掉图像像素值的概率分布不均匀,使编码后的图像接近其信息熵而不产生失真的编码方法称为熵编码。
20. 数字电视标准2:1:1是指亮度信号的两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为 6.75 MHz:3.75MHz : 3.75MHz。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共100.0分)1. H.245 是H.323系统中用于通信控制的协议。
2. H.323系统是由终端、网关、 MCU 和网守等构成。
现代数字音视频技术期中作业
1、仔细观察给出的GIF图片,参照下面的步骤提示,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首先,用眼睛随着旋转的粉球移动;
接下来,用眼睛盯着中间的黑色“+”,此时移动小球有什么变化;
再进一步,用眼睛一直盯着图画中间的黑色“+”,一段时间(20-30s)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现象。
2、试从本课程提及的知识点出发,收集阅读参考资料,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并选择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解释说明。
提示:
人眼视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人眼对于动态和静态物体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人眼为什么会产生错觉,根据不同原理会产生哪些错觉;
什么是互补色,图中粉红色点的补色是什么;
如果将图中的背景和圆点换成其它颜色、形状、排列方式将会看到什么
效果等。
3、试以实例验证你所得到的分析结论,或举出其他例证进一步支持你所用到的理论知识。
提示:
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习惯,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对结论进
行验证。
如:可尝试对给出GIF图片的颜色、形状、排列方式等做些改动以观
察实际效果。
4、依照下图所示格式书写论文。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彩色图像处理
一.实验目的
1.考虑下列500*500的RGB彩色图像,框内的颜色如图所示,假定将该图像转换到HSI空间,用25*25的平均模板模糊H分量图像,再转换回RGB空间,会看到什么结果?(b)重复(a),只是这次处理的是S分量。
要求做实验,并简单分析结果
2.对原始图像Beauty.jpg进行彩色图像处理,使以下问题得到改善:
(1)整个画面光线偏暗
(2)画面在色彩上偏紫
(3)皮肤上有很多的雀斑
(4)右下角偏亮
二.实验环境
Windows7
MATLAB R2012a
三.实验思路
实验1:
(1)生成所需图像,框内的颜色为绿红蓝绿;
(2)将该RGB图像转换到HSI空间;
(3)用25*25的平均模板模糊H分量图像,再转换回RGB空间,并观察此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4)重复(2)(3),这次处理的是S分量,观察图像的变化情况。
实验2:
(1)将原图像转化为double型;
(2)提升原图像的整体亮度;
(3)对原图像进行饱和度处理,使图片偏紫得到改善;
(4)通过RGB平滑去除色斑;
(5)通过find函数降低图片右下角的亮度;
四.实验结果
实验1:
结果分析:H分量为与红轴的夹角,S分量为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I分量为高。
(1)理论上,对H做均值滤波时,S和I的值是不变的,若掩膜内红蓝分量相同时,转化到RGB空间为绿色,若掩膜内红绿分量相同时,转换到RGB空间时依次为为红黄绿,若掩膜内蓝绿分量相同时,转换到RGB空间时依次为蓝青绿,若掩膜内红绿蓝分量都有时,则转换到RGB空间时,依次为蓝青绿黄红,观察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同;
(2)理论上,对S做均值滤波时,H,S和I分量的值都不变,做掩膜也不会影响这几
个分量,因此转换到RGB空间上观察和原图结果相同,观察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同。
实验2:
(1)原图像:
(2)通过亮度提升完善原图偏暗的情况:
(3)对图片进行饱和度调整,完善原图像偏紫的问题:
(4)对图片进行RGB平滑,去除原图像中的色斑:
(5)降低原图像右下角亮度,得到最终结果: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由于实验1相对简单,并未遇到大问题;
(2)在做实验2的时候,直接对原图进行处理,导致程序不能执行,后来将原图修改为double型以后,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3)在做实验2的时候,由于亮度提升太高,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很大,后来降低了亮度提升的幅度以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4)实验2的最终效果不是很好,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解决,希望老师可以在课上具体讲解一下。
六.实验总结及心得体会
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要求,按照书本以及网上的资料提供的基本方法,得到上面的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要求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完成了本次实验。
心得体会:
在这次实验的开始,找到了实验的相关内容,因此实验的目标比较明确,不过在编写代码的时候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后来经过查阅资料,解决了这些问题。
但是实验2的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通过这次实验,对彩色图像的处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较好的掌握了彩色空间的转换,尤其是RGB与HSI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
同时掌握了如何提升和降低彩色图像的亮度,以及对彩色图像的RGB 平滑处理,调整彩色图像的饱和度。
此外,对课内知识也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
七.源程序
实验1:
clear all;
% 生成红绿蓝的格子图案
A = ones(250,250);
B = zeros(250,250);
r = cat(1,cat(2,B,A),cat(2,B,B));
g = cat(1,cat(2,A,B),cat(2,B,A));
b = cat(1,cat(2,B,B),cat(2,A,B));
rgb = cat(3,r,g,b);
hsi=rgb2hsi(rgb); %将RGB图像转换为hsi空间h=hsi(:,:,1);
s=hsi(:,:,2);
i=hsi(:,:,3);
K = fspecial('average',[25 25]); % 25*25的平均模板
H = imfilter(h,K,'replicate'); %模糊h分量
hsi1 = cat(3,H,s,i);
rgb1=hsi2rgb(hsi1); %将hsi图像转化为RGB空间S = imfilter(s,K,'replicate'); %模糊s分量
hsi2 = cat(3,h,S,i);
rgb2=hsi2rgb(hsi2); %将hsi图像转化为RGB空间%显示图像
subplot(2,2,1),imshow(rgb), title('原图');
subplot(2,2,2),imshow(rgb1,[]), title('H模糊后的图像');
subplot(2,2,3),imshow(rgb2,[]), title('S模糊后的图像');
实验2:
I=imread('beauty.jpg');
I=im2double(I); %将原图像转化为double型
HSI= rgb2hsi(I); %将RGB图像转换到HSI空间
fH=HSI(:,:,1);
fS=HSI(:,:,2);
fI=HSI(:,:,3);
c=find(fI<0.6);%找出FI<0.6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的线性索引值按列返回向量c中fI(c)=fI(c)*1.3; %亮度提升
I1=cat(3,fH,fS,fI); %构建多维数组
f1=hsi2rgb(I1); %将HSI图像转化为RGB空间
P = rgb2hsi(f1); %将RGB图像转换到HSI空间
fH1=P(:,:,1);
fS1=P(:,:,2);
fI1=P(:,:,3);
fS1=fS1*0.95; %图片饱和度调整
I2=cat(3,fH1,fS1,fI1); %构建多维数组
f2=hsi2rgb(I2); %将HSI图像转化为RGB空间
R= f2(:,:,1);
G= f2(:,:,2);
B= f2(:,:,3);
w = fspecial('average',[5,5]); %5*5平均模板
R1 = imfilter(R,w,'replicate');
G1 = imfilter(G,w,'replicate');
B1 = imfilter(B,w,'replicate');
f3= cat(3,R1,G1,B1);
R2 = f3(:,:,1);
G2 = f3(:,:,2);
B2 = f3(:,:,3);
R2 =imfilter(R2,w,'replicate'); %滤波处理
f4 = cat(3,R2,G2,B2); %构建多维数组
HSI = rgb2hsi(f4); %将RGB图像转化为HSI空间H = HSI(:,:,1);
S = HSI(:,:,2);
i = HSI(:,:,3);
d=find(i==1);
i(d)=0.7;
c=find(i>0.7);
i(c)=i(c)*0.93; %在亮度过强区域减亮度
HSI=cat(3,H,S,i); %构建多维数组
f5=hsi2rgb(HSI); %将HSI图像转化为RGB图像
%显示图像
subplot(2,3,1),imshow(I), title('原图');
subplot(2,3,2),imshow(f1), title('整体亮度提升');
subplot(2,3,3),imshow(f2), title('图片饱和度调整'); subplot(2,3,4),imshow(f3), title('RGB平滑图像'); subplot(2,3,5),imshow(f4), title('进一步处理'); subplot(2,3,6),imshow(f5), title('最终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