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正式)
- 格式:ppt
- 大小:854.50 KB
- 文档页数:47
著名的悼念文章1.鲁哀公《孔子诔》现知最早的诔辞,载《左传·哀公十六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茕茕予在疚!呜呼,哀哉,尼父!’”2.贾谊《吊屈原赋》汉初辞赋名篇。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而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
开吊屈原文之先河。
3.班婕妤《自悼赋》顾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
4.曹操《祭桥公文》此为正式以“祭文”命名的开始,内容专以悼念死者为主,且追述“临时戏笑之言”,收尾又使用“尚飨”一词。
这种写法,打破了以往常规,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使用,而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形式。
5.曹植《王仲宣诔》汉魏六朝之诔辞,“八斗之才”曹子建其尤擅胜场乎。
6.韩愈《祭十二郎文》此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之首。
苏轼:“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止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散体悼祭文。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7.柳宗元《吊屈原文》柳子厚手笔,可以和贾太傅《吊屈原赋》并观。
赋是韵文,此篇为散文。
8.白居易《祭元微之文》元白友情之最后告白书。
9.欧阳修《泷冈阡表》欧阳文忠公之代表作品之一,一碑双表,二水分流,布局严整,气足神完。
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之一。
10.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王荆公之手笔。
苏轼也有一篇同名祭文,可以对观。
古来多以为王安石此篇“驾大苏之上”。
11.王阳明《瘗旅文》王阳明代表作之一,从中可见一代宗师的仁心和睿思。
12.归有光《寒花葬志》以精简之语发无尽之思,蕴藉隽永,哀感顽艳,读之令人泪下。
可以和《项脊轩志》对观。
13.曹雪芹《芙蓉女儿诔》文采之盛,旷古烁今,诚为诔祭文中的一朵奇葩。
14.袁枚《祭妹文》吴兴、王文濡《续古文观止》中注评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祭十二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篇著名文章,描写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安抚南蛮地区的十二郎,而写下的一封信。
这封信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在阅读完祭十二郎文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感慨万千,下面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祭十二郎文的内容非常丰富,诸葛亮在信中用诗词来表达对十二郎的关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南蛮地区的深厚情感。
信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诸葛亮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
他不仅是蜀汉的丞相,更是一位有着仁义道德的贤明君子。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其次,祭十二郎文的语言优美,表达精准,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诸葛亮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得整篇信文既富有韵味,又不失其严谨和正式。
他用诗词来抒发情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使得这封信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到了当时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情,也感受到了诸葛亮那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
最后,祭十二郎文的意义深远,不仅是一封感人肺腑的家书,更是一部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巨著。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忠孝仁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祭十二郎文中,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
同时,这封信也对后人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仁义和胸怀。
总之,祭十二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展现了诸葛亮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
通过阅读这封信,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我相信,祭十二郎文将会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①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②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
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
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③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
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和翻译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作品,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
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古文观止·祭十二郎文》译文与赏析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唐·韩愈【题解】此文是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悼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
十二郎名老成,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因在韩氏家族中排行十二,所以得名十二郎。
韩愈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彼此感情甚笃。
韩愈成年后在外漂泊,叔侄俩异地难聚。
当韩愈仕途顺达后,筹划与侄子久相共处之时,却传来十二郎突然去世的消息。
韩愈痛不欲生,写下了这篇凄楚动人的祭文。
【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3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35],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36],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注释】[34]衔哀:心中怀着悲哀。
[35]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
羞,同“馐”。
[36]所怙(hù):所依靠,此指父亲。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叔韩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哀向你表示赤诚的心意,派建中从远方给你带来美味的祭品,以祭告你十二郎的在天之灵:唉!我幼年丧父,长大后还不知道父亲的样子,只能和大哥大嫂相依为命。
大哥中年时在南方丧命,我和你当时还幼小,跟随着大嫂将大哥的遗体运回河阳下葬,随后又和你一起去江南度日,当时孤苦伶仃,我们没有一日分开过。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逝了。
继承先祖的后代,在孙辈里只有你,在儿辈里只有我,两代人都仅剩下一个人,真可谓形单影只。
大嫂常常抚摸着你,又指着我说:“韩家两代人,只剩下你们两个了!”那时你还很小,恐怕已经不记得了;我那时虽然记住了,但却不了解大嫂话中的悲哀之意!【原文】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赏析《祭十二郎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祭十二郎文》原文唐代: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欣赏必考 在⾼⼆语⽂的学习中古代诗歌和散⽂的鉴赏是⼀个必考的考点,下⾯是由店铺为⼤家整理的⾼⼆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欣赏,希望⼤家可以帮助到⼤家! ⾼⼆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欣赏(⼀) 《长恨歌》 1.列⼟:封爵赐⾢。
古代天⼦分封诸侯时,⽤⽩茅裹着社坛上的泥⼟授予被封者,象征⼟地和权⼒,称为“列⼟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的机构。
我国⼈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把⼏代⼈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车驾。
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路难》 1.⾏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亦有变⾏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种⼥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时随嫁的⼈(陪嫁的侍⼥),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等于六铢,⼀铢约等于后来⼀两的⼆⼗四分之⼀。
锱、铢连⽤,极⾔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中⼀般也有“旧⽇的制度,例⾏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书、察举⾮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牺牲(古代祭典⽤的猪、⽜、⽺等),⾏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指祭祀⽤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