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案 湘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4
1.(2019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
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查找并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结合实例,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
(人地协调观)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主要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产生的原因(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主要特点(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3.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协调论.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
(2)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3)鼓励公众参与,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1.经济的增长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系统是中心环节。
()3.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4.消除贫困属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第一节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散布.第二节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祸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加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徙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区家产活动第一节家产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区.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区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地区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地区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地区发展阶段第三节地区发展差别第四节地区经济联系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第一节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地区农业的可连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地区可连续发展第六节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世界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大海和海岸带第二章大海开发第三章大海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大海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行和旅行资源第一节旅行概括第二节旅行资源第三节旅行资源的形成和散布第二章旅行景观的赏识第一节旅行景观赏识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赏识第三节外国名景赏识第三章旅行规划第一节旅行规划概括第二节旅行资源评论第三节旅行规划第四章文明旅行第一节做合格的旅行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行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行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散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祸概括第一节自然灾祸的观点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祸的种类与散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祸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祸第一节我国自然灾祸的特点与散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祸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祸损失的地区差别第二节我国自然灾祸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祸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括第二节环境问题概括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均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荒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括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系统第三节中国环境法例系统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世界定位系统(GPS)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 、 GPS、 GIS) 技术综合应用览( 新课标 ) 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必修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第一节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气压带微风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常有天气系统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必修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区种类第一节人口的数目变化第四章工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节工业地区的形成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不一样样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三章农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以栽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种类第二节中国的可连续发展实践必修 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区为例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第二节丛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究中的应用热带林为例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第三章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第二节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省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地区协调发展西河流域为例第一节资源的跨地区分配──以我国西第四章地区经济发展气东输为例第一节地区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第二节家产转移──以东亚为例区为例选修 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二节探究宇宙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恒星的一世和宇宙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初期演化和地质年月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二节板块结构学说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 2大海地理第一章大海概括第二节海底地形的散布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二节人类对大海的探究与认识第三章大海水体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三节大海能的开发利用第一节海-气互相作用及其影响第四节大海空间的开发利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六章人类与大海协调发展第五章大海开发第一节大海自然灾祸与防备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大海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二节大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保护大海权益增强国际合作选修 3 旅行地理第一章现代旅行及其作用第二节旅行景观赏识的方法第一节现代旅行第三节中外有名旅行景观赏识第二节现代旅行对地区发展的意义第四章旅行开发与保护第二章旅行资源第一节旅行规则第一节旅行资源的分类与特征第二节旅行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二节旅行资源开发条件的评论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旅客第三节我国的旅行资源第一节设计旅行活动第三章旅行景观的赏识第二节参加旅行环境保护第一节旅行景观的审美特征选修 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村夫居环境第三节城乡特点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备与生活环境选修 5 自然灾祸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祸第一节自然灾祸及其影响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祸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祸的影响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祸第一节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第一节中国自然灾祸的特点第二节自然灾祸的求助与求助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祸第三节自然灾祸中的自救与互救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祸选修 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一节我们四周的环境第二节固体荒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二节今世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人类面对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门路第三节可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五章环境管理及民众参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一节丛林及其保护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民众参加第三节湿地干枯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选修 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四章精准定位的现代工具——全世界第一节席卷全世界的数字化浪潮定位系统( GPS)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一节什么是 GPS第二章记录和传达地理信息的工具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地图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系统( GIS)第二节不一样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一节什么是 GIS第三章人眼的延长——遥感( RS)第二节GIS 的基本功能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三节GIS 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得和办理第四节GIS 的发展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编制中的应用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 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湘教版必修1(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
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
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
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
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
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
“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总结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P78思考盛行西北风的某地,化工厂应建在居住区的东南方。
因为化工厂是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若建在西北方,大气污染物会随风扩散到居住地,造成污染危害,建在东南方会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
教材P80思考在山区修建铁路,所需工程量较大,造价也高,所以选线时往往选择在利于或便于修建铁路的地形单元上,如在山间盆地或山谷处;而平原地形则相对较为容易,工程造价较低。
在平原发展河运与铁路线路,虽然工程量、造价方面占有优势,但要占用大量农耕田地。
教材P82思考1.修建青藏铁路的不利因素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在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时,一起出现了。
(1)冻土问题是修建青藏铁路最主要的技术难题。
规划中的青藏铁路全长1 956公里,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
(2)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内进行弥漫式供氧,使洞内氧含量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难题。
(3)青藏铁路建设以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文精神为特色。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五大水系的发源地,有着极为稀有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一个重要起源与分化中心,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2.修建青藏铁路对该区的影响(1)铁路建成后有利于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铁路建成后,我国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运抵青藏高原,高原上的居民靠砍伐爬地松作燃料的历史即将结束,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
(3)铁路建成后有利于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福沿线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到地理学习过程中。
一、全球气候变化1.含义(1)概念: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度量要素: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
2.划分⎩⎪⎨⎪⎧ 地质时期:指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指近1万年来近现代:指近一两百年来3.不同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 000年到公元前1 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
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思考全球变暖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吗?答案不会。
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变化2019年伊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遭遇极端天气。
在北半球,美国中东部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6 ℃;在南半球则出现酷热天气,悉尼彭里斯区的气温达到47.3 ℃。
对此,专家们有一点共识:都是全球气候变化惹的祸。
下图为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值的变化。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明显趋势是什么?答案波动上升。
2.近百年来全球两次明显升温的时期是什么时间?答案1910~1940年及1978年至今。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城市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稀疏,东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山区地形: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三个阶段(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1500 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 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 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
在寒冷期,出现于 14---17 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
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案湘教版必修1
一、自主学习识灾害
1、自然灾害: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能造成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气象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质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洋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议灾害
分析某地洪涝灾害成因的一般思路:
材料一:
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荆江材料二:长江水系图
材料三:我国地形图
结合以上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三、活学活用释灾害
1、材料一:孟加拉国近15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中,有将近80%处于洪水泛滥的平原和由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上。
洪涝灾害对超过1亿人口的孟加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图甲为孟加拉国的河流及受洪水泛滥影响的地区,图乙为达卡的气温和降水图。
根据所给材料,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析孟加拉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
2、(2015·新课标1卷)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