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8.75 MB
- 文档页数:97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知识点一、区域差异1. 形成原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知识点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两者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区域差异:由于海陆位置、地形,特别是气候方面的不同,自然环境差异非常显著。
3.经济发展的比较(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区域差异 1.读图1-2-2和图1-2-3,分析下列问题: ①英国和日本的位置有何异同?英国位于亚欧大陆的西海岸,西临大西洋;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东临太平洋。
②两国的气候特点是否相同?为什么?英国由于常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气候;日本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③两国的地形有何不同?不同。
英国地形以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日本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崎岖。
2.读图1-2-4和图1-2-6,回答:英国和日本两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有何异同?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大,约占三分之二,第二产业的比重适中,约占三分之一,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仅占百分之一多 3.读图1-2-5,说出英国的矿产及工业的分布情况。
英国的矿产主要有煤、铁、石油、天然气。
英国的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英国中部地区, 如伯明翰等地,苏格兰地区的电子工业迅速发展,成为英国的“硅谷”。
石油加工工业多分布在苏格兰北海沿岸地区,如阿伯丁(石油加工中心)。
4.读图1-2-7,说出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从图中看出,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日本的主要分布区。
高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
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
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一)区域差异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1第二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
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差异性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三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水文、地貌、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关知识,但是因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等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讨论归纳教学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图表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案例学习法四、教学过程分析1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