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芍药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卧床患者功能性便秘48例
- 格式:pdf
- 大小:183.20 KB
- 文档页数:2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中风恢复期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40例加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加莫沙必利口服,2组疗程均为2周。
结果:2组治疗1周后、2周后便秘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减少明显(P<0.05)。
治疗2周后便秘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在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结论: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明显改善中风恢复期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可促进中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自理能力,一举两得,不良反应少,停药不易复发。
【关键词】便秘中;风恢复期;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15-02近年来随着对中风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中风后的并发症及附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风恢复期便秘,不仅直接影响中风的恢复及预后,也是中风再发生的重要诱因。
国外曾有报道,便秘在卒中后康复患者中的比例约占60%[1]。
2012-07—2014-06,笔者应用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40例,并与西药莫沙必利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及排除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意识清楚,有肢体功能障碍,且为首次发病;中风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病程2周-6个月,超过2天未排便者。
排除标准:病前无习惯性便秘病史及消化道病史。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功能性便秘)医案
【案】便秘(功能性便秘)
刘某,女,55岁,2007年3月诊。
自诉:
“大便七八天一次,干燥如羊矢,排出困难2年余,曾用过果导片、三黄片、麻仁丸、便乃通等,也用过中药几十剂,均是服时有效,过几天更干燥难解。
”
刻诊:诊脉细数,舌体瘦而质暗红,苔薄而稍干,询问患者喜食辣椒及油炸食品。
辨证:患者喜食辛辣,燥火伤阴,肠道失润,传导失常,而致便秘。
治宜:养阴润肠通便,用自拟加味芍药甘草汤。
生白芍60g,甘草30g,炒枳实15g,炙紫菀15g,桔梗6g。
水煎服,3剂。
并嘱患者戒除辛辣及油炸煎炒食物,多吃新鲜蔬菜,饮食以流质清淡为主,并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二诊:排便已不困难,一天一次,但仍感口燥,前方略事化裁。
上方加麦冬30g,生地黄30g,玄参30g。
5剂。
三诊:排便通畅,每天1次,干湿适中,查舌质已转淡红有津,脉已转常。
嘱前方继服5剂,停药后每天吃1碗白菜炒木耳,坚持食疗1~2个月,可望彻底痊愈。
1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患者嗜食辛辣及油炸煎炒食物,使燥火伤阴,肠道失润,传导失职,而致便秘。
方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滋水以行舟;紫菀、桔梗开提肺气,宣上以启下;炒枳实破结下气,宽肠以通便。
诸药合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临床体会:芍药用大量,可增加肠道水分。
每日50g以上,健康人服后可导致腹泻,便秘人服后可润肠通便。
若能配合戒食辛辣、定时排便、多食蔬菜木耳等富含植物纤维等方法,可获彻底治愈之疗效。
[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中华易医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配伍严谨,用药精简,书中载其有缓急止痛之功,主治腿脚挛急或腹中急痛,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而近贤体会,本方尚有通便作用,对证治疗便秘疗效卓越,愚别有会悟,不揣浅陋,兹对此加以探讨。
1 芍药甘草汤通便经验撷菁三晋名医刘绍武先生创“利肠汤”,组方为:白芍30 g,威灵仙10 g,芦荟5 g,甘草30 g。
以治习惯性便秘,言“大便难,常苦不下,它药无效者,利肠汤主之。
”乐山余国俊先生撰文曰“治疗脾阴不足,肠燥津乏的习惯性便秘,每投白芍30~50 g,生、炙甘草各5~10 g,大滋脾阴为主,加生决明子、肉苁蓉各30 g润肠通便,疗效一般较好”,“但遇少数顽固性病例,其腹胀明显者,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 g,降气通便捷效”,“若腹不胀,则改加杏仁15 g,枇杷叶30 g宣肃肺气,提壶揭盖,亦收捷效。
”中日友好医院贾海忠博士认为“习惯性便秘,老年人及年轻女性尤其多见。
”其常用方,一是《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芍药20~40 g,甘草10~20 g,严重者加阿胶以养血润肠通便;二是个人经验方:当归、白芍、桃仁、红花、枳壳、桔梗,方以当归、白芍各30~60 g养血为主,加桃仁10~15 g润肠,红花、枳壳、桔梗用常用量以理气活血,诸药合用有养血活血理气之功,疗效很好。
临床便秘痊愈,停药以后,均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效果。
上述各家用药虽小有差异,然俱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略施增减而成。
2 芍药甘草汤通便机理讨论大便形成宜适时通降下行,脏腑之中除大肠的传导变化外,脾胃的运化转输、小肠的分清泌浊、肾的开合、肝的疏泄、肺的肃降俱与之关系密切。
故一般认为便秘是由于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运动缓慢,水分吸收过多,致使粪块干硬堆积在大肠,不易排出而形成。
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经常三五日或六七日甚至更久才排便一次;或者虽然次数不减,但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也有少数患者,虽有便意,大便并不干硬,但经常便而不畅,不能顺利排出。
【医案】探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运用-清学医道本医案摘选,如有个人见解欢迎探讨,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更多交流:清学医道患者,女,43岁,1987年12月5日就诊。
便秘3年,腹胀,大便6-7日1行,粪块坚硬,便时肛疼甚剧。
常服果导片、麻仁丸、番泻叶,外用开塞露,效差。
察其舌偏红欠润,苔薄黄少津,脉弦涩。
【学生甲】本例长期便秘似属虚秘,而中医教材上论述的虚秘只有两种证型:气虚和血虚。
气虚者气短乏力,解便不畅,但大便并不干硬,舌淡嫩脉虚弱,治宜益气润肠,可选《金匮翼》的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化裁;血虚者面色少华,头眩心悸,舌淡白脉细涩,治宜养血润燥,可选《沈氏尊生书》的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化裁。
本例是否属于这两种证型之一呢?【老师】教材上论述的“血虚便秘”较少见,且这类患者就诊时,多不以便秘作为主诉。
换言之,在血虚便秘者的一系列症状中,便秘很难成为主症,只不过在理论上可以成为主症罢了。
至于“气虚便秘”,尤有可商之处。
何谓“气虚便秘"?据说是入厕努挣,汗出短气,排便困难而大便并不干硬,这明明是中气虚弱而推动乏力,不仅攻下当禁,就连《金匮翼》黄芪汤中的火麻仁、白蜜等润肠之药亦应慎用,乃因阴柔滋润药物可损中阳之气。
我治此等“便秘”习用大剂补中益气汤补脾升清,合平胃散和胃降浊、加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
若此脾升胃降肺宣,便能斡旋升降之枢纽,使排便爽利。
——而对于这种证型,我书写病历时从来不使用“便秘”病名,而代之以“大便不爽”、“大便不畅”或“排便困难”,还要加注:“不干燥”。
这样实在啰嗦,但避免了“对号入座”,有利于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学生乙】便秘一症,名称太多,现代中医出版物常将便秘分为热秘、实秘、气秘、虚秘四类,明代张景岳不胜其烦,提出将便秘归结为“阴结”与“阳结”两类,以执简驭繁,您在临床上治得最多的便秘是什么证型呢?【老师】我在临床上治得最多的便秘证型是虚秘,其主要病机是脾阴不足,肠燥津乏。
芍药甘草汤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的对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便秘的87例住院精神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芍药甘草汤组41例,酚酞组41例,用药6天,10天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芍药甘草汤组有39例有效,有效率95.12%;酚酞组38例有效,有效率82.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芍药甘草汤能有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便秘。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便秘芍药甘草汤酚酞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59资料与方法2008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
入组标准: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并且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均出现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4~6日排便1次,或虽有便意,但临厕努责仍然难下。
年龄19~52岁,无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会导致便秘的躯体疾病)。
其中芍药甘草汤组41例,男20例,女21例。
平均年龄27.96±12.75岁,平均病程8.26±4.32年,酚酞组46例,男22例,女24例。
平均年龄28.19±12.77岁,平均病程8.43±4.55年。
二组服抗精神病药情况无差异,均单用或联合服用氯氮平、氯丙嗪、奥氮平或富马酸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也无明显差异。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芍药甘草汤组和酚酞组,芍药甘草汤组用芍药甘草汤加减为基础方。
药用生白芍40g,生甘草1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酚酞组应用酚酞片每次两片,每天口服2次。
两组均是6天为1个疗程,10天后评定疗效。
在此期间停用其他通便药物,不使用灌肠等方法处理,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继续使用,剂量不变。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全部患者都做了血、尿、粪常规,乙肝六项,肝功能,心电图,血糖,血脂及腹部b超检查,经比较两组间各项检查无显著差异。
芍药甘草汤证(去杖汤)有通下大便的作用芍药甘草汤证其一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
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
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
然天气过冷,则又痛。
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
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
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
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拙巢注:二剂愈。
芍药甘草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老妈二月七日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
京赤芍八钱生甘草四钱【按】挚友张君挚甫客居海上,雇有年老女佣一人,方来自原籍浙江黄岩,未越半月,而病已七日矣。
其病右足拘急,不能行,行则勉强以跟着地,足尖上向,如躄者然。
夜则呼痛达旦,阖家为之勿寐。
右足踝骨处又因乘轮擦伤,溃烂不能收口。
老媪早年尝有所谓疯气之疾,缠绵三年方愈,自惧此番复发,后顾堪虞,嗒然若丧,哭求归里。
挚甫怜之,亟来请诊。
余细察之,右胫之皮色较左胫略青,乃疏上方。
方成,挚甫以为异,亲为煎煮。
汤成。
老媪不肯服。
曰:服之无济也,吾年前之恙略同于此,三年而后已,今安有一药而瘥者?强而后进。
翌日复诊,媪右足已能全部着地,惟溃烂处反觉疼痛。
余即就原方加生甘草二钱,使成六钱。
炙乳没各八分,外用阳和膏及海浮散贴之。
又翌日访之,老媪料理杂务,行走如健时。
及见余,欢颜可掬,察之,右胫青色略减,溃处亦不痛矣。
挚甫率之,长揖共谢。
曰:君之方,诚神方也,值廉而功捷。
余逊辞曰:我不能受君谢,君当致谢于吾师,吾师尝用此而得效也。
然吾师将亦曰:我不能受君谢,君当致谢于仲师。
仲师曰: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也。
挚甫略知医,曰:有是哉!执此观之,今人以本汤为小方,不屑一用之者,非也。
或姑信而用之,而药量欠重,不效如故,致用而失望者,亦未达一间也。
然则究竟芍药之功用为如何?吾友吴君凝轩曰: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凡青筋暴露,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
善哉,一语破千古之奥谜,酸收云乎哉?芍药能令足部之静脉血上行,使青筋隐退,步履如旧者,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之功也。
芍药甘草汤治腰椎间盘突出的医案芍药甘草汤治腰椎间盘突出的医案在中医药中,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了许多痛苦和困扰。
针对这一疾病,中医药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芍药甘草汤就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
本文将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医案,深入分析其功效和适应症,旨在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案的价值所在。
1. 病例描述某患者,男,45岁,因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下肢酸麻1年余,曾在当地医院进行过药物治疗和理疗,效果不佳。
后来到我处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证属痹证,辨证为肝肾不足、瘀阻经络。
2. 方药处方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我决定采用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
方药处方为:芍药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
3.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服用一剂芍药甘草汤,连服10天。
在此期间,要求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并结合适当的物理疗法进行康复训练。
4. 治疗效果经过10天的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明显减轻,下肢酸麻感明显改善。
复查MRI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有所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结论与展望以上述病例为例,可见芍药甘草汤对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显著的疗效。
基于药物治疗之外的综合干预,患者不仅症状得到缓解,而且康复期间疗效持久。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其治疗需要长期持续,中医药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对此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总结本文以一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例,介绍了芍药甘草汤治疗的医案,详细展示了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优势。
通过深入剖析病情、认真辨证施治,最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于读者有所帮助,也能引起更多人对中医药治疗的关注和认可。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中医药写手,笔者深信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这类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相较于西医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注重的是“求本求源”的疗法理念,能够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质,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杂病的医案举例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治疗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
临床中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杂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便秘王某,女,37岁,便秘9年,大便每3-6日一解,干结如羊屎,每临厕则虚坐努责,常外用开塞露,或生大黄、番泻叶泡水饮,停药后则诸症如故,痛苦异常。
证属便秘,予:芍药50g 甘草10g,5剂水煎服,诸症若失。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龙某,男,32岁,住院号:2015000055,因“右下肢胀痛,活动受限3天”入院。
3年前,患者左下肢肿胀疼痛,肢端苍白,左下肢第三趾指关节坏疽,诊断为“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予“下肢血栓滤网置入、溶栓及左下肢第三趾指坏疽切除术”。
术后3年以来,一直坚持服用“华法令、贝前列素钠、沙格雷酯”,病情稳定。
患者父亲、爷爷、叔叔三人均患此病,其父已作“下肢深静脉血栓滤网置入术”,一直服用抗凝药;其叔死于肺梗死。
3天以来右大隐静脉走行至膝关节下15cm处静脉僵硬条索状并压痛,该静脉周围皮肤轻度发红,皮温升高,膝关节处更加明显。
右下肢活动受限,伸直不能,行走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肾功、血糖等正常,拒绝作CT等相关检查。
中医诊断:脱疽(瘀热阻络),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西药继抗凝治疗,中药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芍药甘草汤加减:水煎服,日一剂,药渣水煎外洗双下肢。
七剂后胀痛、静脉僵硬条索、压痛、皮温明显减轻,膝关节处仍明显,皮温稍高。
调整方药:内服外用十剂后,大腿内侧及膝关节下5CM静脉条索感明显变软,疼痛消失,仅膝关节处静脉条索轻度压痛。
局部皮温正常,右下肢伸直较前改善,右踝关节轻度水肿,舌红,苔薄黄,脉滑。
十三剂后病情平稳,右大隐静脉走行除膝关节局部静脉僵硬明显、轻度压痛外,静脉条索感明显变软,下肢不能完全伸直,活动稍受限,能正常生活。
3.坐骨神经痛杨某,男,47岁,司机,反复左侧腰腿胀痛7年加重1周,疼痛牵扯至左侧臀部及下肢,活动受限,动则痛甚,卧床休息,不能下床,左腿不能伸直,夜间痛甚,曾在针灸科予封闭及针灸治疗,疗效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