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牧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四章《童谣与儿歌》中的《牧童谣》。
该曲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歌词描述了牧童在田野间放牧的情景。
内容包括旋律学习、歌词熟记、节奏练习和简单音乐理论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并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歌曲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理论知识。
教学重点:熟练演唱《牧童谣》,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关于大自然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牧童谣》。
2. 歌曲学习(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讲解歌词的含义。
b. 教师示范演唱《牧童谣》,学生跟随学唱。
c. 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3. 节奏练习(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拍击桌子,练习歌曲的节奏。
b.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旋律练习(10分钟):a.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跟随旋律演唱《牧童谣》。
b. 学生独立演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音乐理论知识讲解(5分钟):a. 教师讲解歌曲中的音符、节奏等基本音乐知识。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识谱。
a. 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牧童谣》2. 歌词及旋律3. 节奏练习示例4. 音乐理论知识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记《牧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并能独立演唱。
2. 答案:课后自行练习,下节课进行演唱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歌曲,激发他们对音乐和自然的热爱。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第六课牧童之歌》word教案一. 教材分析《6第六课牧童之歌》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一首描绘牧童放牧时欢乐场景的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展现了牧童们愉快的生活。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牧童的生活状态,激发对自然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和简单地演唱歌曲。
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和创造。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牧童的生活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之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地演唱。
2.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牧童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理解歌曲的意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2.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生活场景,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欣赏法: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牧童之歌》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音响设备、话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牧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歌曲《牧童之歌》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4.巩固(5分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所学。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魅力。
小学音乐牧童谣优质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音乐课程标准》第三册第六单元《童谣与游戏》,主要内容包括牧童谣的学唱、节奏练习和简单音乐创作。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牧童谣《小放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学会演唱《小放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通过牧童谣的学习,了解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牧童谣的节奏掌握和音乐创作。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小放牛》,理解牧童谣的音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电子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牧童谣歌谱。
学生准备:口风琴、音乐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牧童在田野间放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牧童的生活,引入牧童谣的学习。
2. 新课学习(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小放牛》,讲解牧童谣的节奏特点。
b.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注意节奏和音准。
c.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指导,提高演唱水平。
3. 节奏练习(10分钟):a. 教师示范牧童谣的节奏,学生模仿。
b.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互相纠正,共同提高。
4. 音乐创作(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牧童谣的特点进行简单音乐创作。
b.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牧童谣。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演唱自己创作的牧童谣。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牧童谣》2. 歌谱:《小放牛》3. 节奏示例:X X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小放牛》,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牧童谣。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牧童谣节奏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民间音乐,如山歌、号子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024年音乐《牧童之歌》教学设计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主要内容包括歌曲学习、乐理知识、音乐欣赏三个部分。
具体章节为:《牧童之歌》歌曲学习,乐理知识——音符时值与节奏,音乐欣赏——《牧童短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之歌》的歌词、旋律、节奏,并能够熟练演唱。
2. 学习乐理知识,认识音符时值与节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符时值与节奏的掌握,歌曲高音区的演唱。
教学重点:《牧童之歌》的歌词、旋律、节奏学习,音乐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音符卡片。
学具:音乐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牧童短笛》,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询问学生对牧童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2)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
(3)分小组练习,互相指导,教师巡回指导。
3. 乐理知识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音符时值与节奏的概念,用黑板和音符卡片展示。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音符时值与节奏。
4. 歌曲演唱(10分钟)(1)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
(2)教师挑选优秀学生进行示范演唱。
(3)全班同学一起演唱,注意高音区的演唱技巧。
5. 音乐欣赏(10分钟)(1)教师播放《牧童短笛》,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牧童之歌》歌词2. 黑板右侧:音符时值与节奏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牧童之歌》歌词,并标注音符时值与节奏。
2. 答案:歌词及音符时值与节奏标注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歌曲学习、乐理知识讲解、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全面掌握了《牧童之歌》的相关知识。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歌曲的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篇一:音乐教案-牧童[音乐教案-牧童]乐器演示与《牧童》教学(99年秋冬)【教学目的】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音乐教案-牧童。
【教学重点】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音阶教学1-│2-│3-│4-│5-│6-│7-│1-│1-‖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do ruei sol ti do堵锐眯发缩拉丝夜都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习《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音乐艺术教学概论》一、音乐理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幼儿教案《音乐教案-牧童》1、节奏节奏,是音乐术语。
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3、交响曲4、圆舞曲二、简谱知识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96年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 用嘴吹吸发音。
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小学一年级牧童谣竖笛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一年级牧童谣竖笛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能够唱出牧童谣,并通过竖笛演奏出曲子的主旋律。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3. 增进学生的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材和资源:1. 牧童谣的歌词和乐谱。
2. 小学一年级学生手中的竖笛。
3. 讲台、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10分钟):- 播放牧童谣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并询问他们是否熟悉这首歌曲。
- 引导学生回忆牧童谣的歌词,鼓励他们一起合唱。
2. 音乐理论讲解(20分钟):- 运用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牧童谣的乐谱,解释音符名称和音符的时值。
- 指导学生逐句理解曲谱上的音符,并教授简单的音乐记号,例如音符的符号和音程。
3. 练习演奏主旋律(15分钟):- 按照乐谱的指导,依次教授学生如何演奏牧童谣的主旋律。
- 分别让学生单独、小组和全班练习演奏主旋律。
4.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鼓励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并确保他们掌握了牧童谣的主旋律。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练习牧童谣的演奏,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第二课时:1. 回顾和展示(10分钟):- 请学生上台表演牧童谣的演奏,让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 通过展示,激发学生对音乐表演的兴趣,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2. 小组合奏(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索竖笛的不同演奏方式,开发出属于自己的音乐特色。
- 各小组选派代表演奏牧童谣,并鼓励其他同学为他们鼓掌。
3. 课堂活动(15分钟):- 设计一些小游戏或活动,如音符拼图、唱歌比赛等,以巩固学生对牧童谣的理解和音乐知识。
4.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结合课堂活动,提醒学生音乐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再次思考音乐在生活中的应用。
- 背诵牧童谣的歌词,并向学生发送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教学方法和评价:1. 教学方法:多媒体呈现配合实际演奏,小组合作,活动设计。
案感受与欣赏演唱技能音乐知识030201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牧童谣》歌曲简介歌曲背景歌曲特点教学目标与意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和表现自己。
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音乐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简单的节奏感和音准感。
在教学中,应注意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歌曲旋律及节奏特点歌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牧童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歌词内容及意境解读针对学生的音准问题,可以采用模唱、听辨等方法进行训练。
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
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是难点,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
重点难点剖析与解决方法知识拓展:民族音乐元素介绍《牧童谣》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其中融入了许多民族音乐元素。
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如民族乐器的种类和特点等。
通过欣赏其他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和多样性。
通过讲述牧童的生活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背景和情感。
播放《牧童谣》音频,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音乐中的场景。
提问学生关于歌曲的感受和联想,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思考。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举例互动式演唱技巧训练方法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学生模仿练习。
分组进行演唱接龙游戏,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
通过合唱、对唱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演唱技巧。
小组合作创编活动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牧童谣》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魅力。
使用音乐制作软件对歌曲进行编曲和混音,让学生体验音乐制作的乐趣。
(花城版)音乐小学三年级上册《牧童之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牧童之歌》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歌,选自花城版音乐小学三年级上册。
歌曲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牧童在田野上放牧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轻快,富有弹性,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节奏、音符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此机会向他们介绍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2.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
3.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4.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符,特别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运用。
2.学生对民歌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示范唱的方式,让学生跟随学习。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歌曲中的音乐元素。
3.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歌曲意境。
4.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展示歌曲《牧童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2.准备音乐器材,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示范。
3.准备相关民歌资料,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童之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意境。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音符,特别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唱歌练习,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和呼吸方法。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唱歌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观看并模仿。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小学音乐牧童教案教案标题:小学音乐牧童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牧童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牧童这一题材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牧童音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唱歌和伴奏牧童音乐。
3. 通过合作演绎牧童音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牧童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3. 音乐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录音或视频资源播放牧童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牧童的情感表达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音乐中可能出现的牧童形象和场景。
探究:1. 分析牧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和变化。
2. 向学生介绍牧童音乐的演唱技巧和合唱形式,如轮唱、对唱等。
实践:1. 分组练习唱歌和伴奏牧童音乐,每组选择一种形式进行演唱。
2. 指导学生合作演绎牧童音乐,分工合作,包括演唱、伴奏和舞蹈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演绎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牧童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引导学生思考牧童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牧童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牧童音乐进行学习和演绎。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合作演绎成果,包括演唱、伴奏和舞蹈等方面的表现。
3. 对学生的个人进步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 引导学生了解牧童音乐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创作自己的牧童音乐作品。
3.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剧或舞台剧的演出,体验音乐和表演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小学音乐牧童教案的基本框架,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记得在教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合作演绎牧童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小学音乐人教版(简谱)四年级上册《山乡牧童唱歌牧童》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牧童》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
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
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学唱歌曲《牧童》,并了解歌曲的背景。
2.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3.感受切分节奏,并将节奏所表达的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吹口琴,让学生欣赏旋律《牧童》。
二、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介绍歌曲背景。
了解斯洛伐克:位于欧洲的一个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
而且在斯洛伐克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同事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
2.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
(1)教师播放音乐,请学生边听边随音乐自由晃动身体。
教学内容牧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备课人:李楠)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
学习策略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学生先修内容1.提前了解“牧童”一词,知道牧童的生活2. 熟悉歌词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激趣导入,引起意向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牧童是指的什么人?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二、自主学习,检查先修1.请学生简单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牧童的生活。
2.熟读歌词。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1.聆听歌曲《牧童》。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欢快地、活跃地)2.再次聆听歌曲。
师:这首歌曲中都唱了什么?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3.《牧童》歌曲学习。
(1)请同学们边看书听音乐,想一想: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四个)结束句是哪个乐句的变化重复?(三、四乐句)师:学们刚才说,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歌曲有几个声部?(二声部演唱)(2)学唱高声部旋律。
(注意音准和切分节奏)(3)请同学们演唱高声部第一、二、三段歌词,声音要轻巧、明亮,切分节奏的力度稍强,要唱得稍连贯一些。
(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4)学唱歌曲低声部A.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在歌曲的哪个地方加入了低声部合唱?B.音乐知识:升记号。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4”。
多让学生练唱几遍2、#4、5这三个音。
C.教师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章节为第四单元《牧童谣》。
歌曲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描绘了牧童们在田野间嬉戏、放牧的场景,展现了童年时光的欢乐和纯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牧童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气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 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牧童谣》,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难点:合唱部分的音乐节奏和音准,以及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乐谱、歌词卡片、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幅描绘牧童们在田野间嬉戏的画,引导学生们感受画中的欢乐气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唱(10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童谣》,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接着,教师逐句教唱歌曲,指导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 合唱练习(10分钟)教师将学生们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合唱部分的节奏和音准。
针对难点部分,教师可以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4. 歌曲展示(5分钟)学生们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合唱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牧童谣》的歌词,标注出高音部分和合唱部分的节奏。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回家后,自行练习歌曲《牧童谣》,加强高音部分和合唱部分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校园音乐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牧童谣》这首歌曲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旋律和歌词,还涉及到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牧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二、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仔细聆听歌曲(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三、学唱歌曲高声部
1、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谱例)。
教师指导:完整弹奏第一段旋律,让学生加深对第一乐段歌曲旋律的记忆。
2、请学生单独演唱出自己记忆的乐句。
3、学生分句学唱旋律。
教师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
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
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4、学习第一段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跟琴演唱歌词。
教师指导:用慢速演唱,声音要整齐、统一。
四、学唱歌曲低声部
1、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谱例)。
提问:听辨哪个乐句和高声部旋律不一样?标在谱子上。
2、教师用琴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4”。
多让学生练唱几遍2、#4、5这三个音。
3、完整演唱低声部旋律。
4、练唱低声部歌词。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把低声部旋律练熟。
五、二声部合唱
1、三度音程练习
(1)教师指导:老师弹奏一个音,学生向上唱一个三度音程,对演唱的音准进行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的两声部演唱,注意三度音程的和谐。
(3)按照书上的节奏演唱第三乐句的旋律。
2、合唱练习
(1)教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2)教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3)两声部合唱。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低声部学生慢速演唱一遍,第二遍演唱时高声部轻声进入进行演唱。
如果学生演唱歌词有困难可以让两个声部演唱歌谱进行练习。
纠正学生的音准,要求二声部声音准确、和谐。
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聆听,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不受另一声部干扰。
音色保持统一,声部间平衡、和谐。
在学生能够唱准二声部并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轻松的情绪。
(4)在钢琴的伴奏下多次练唱。
(5)练习结束句。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单独练习歌曲最后的三个音,练习两声部和谐,最后一个音唱一拍,所有同学要唱整齐。
六、完整演唱歌曲
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二声部演唱。
七、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是领唱、合唱、二重唱等。
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等。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八、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