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鳃裂瘘管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33
第六章颈部手术第一节甲舌囊肿(瘘管)摘除术【适应症】1.甲舌囊肿(瘘管)无急性感染者。
2.一般年龄2岁以上。
3.再次手术者距离前次手术6个月以上。
【禁忌症】1.急性感染期。
2.2岁以内从未感染者。
3.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1.B超或ECT扫描排除异位甲状腺。
2.术前一天从外瘘口注入双氧水+美兰,以显示瘘管的行踪。
【麻醉与体位】1.成人一般可局麻,情绪紧张者和儿童则全麻。
2.体位取仰卧垫肩位,头充分后仰(图1-1)。
【手术步骤】1.切口:沿囊肿表面作水平切口(长度超过囊肿横径)或沿瘘管外瘘口横梭形切口(长约4-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分离上下皮瓣牵开,暴露颈前带状肌。
如囊肿或瘘管外口在下颈部,还可在舌骨平面再作第二横切口(图1-2)。
2.显露囊肿:正中分开带状肌向两侧牵引,即可见其深面囊肿。
3.分离囊肿:由下部、两侧逐渐分离囊肿,直至囊肿底部亦完全游离,只保留囊肿上部不分离;将舌骨体下缘和中线两侧1-2cm处附着诸肌剥离,充分向外牵开。
若为甲舌瘘管,则沿兰染的瘘管追踪分离至舌骨下方(图1-3)。
4.剪断舌骨:将舌骨正中1-2cm剪断,夹住舌骨中部连同囊肿向上翻起,继续沿甲舌管分离舌骨体深面和上面组织至舌盲孔(图1-4)。
5.切断瘘管:助手用手指伸入患者口内顶起舌盲孔(图1-5),剥离至见白色膜,结扎切断瘘管;荷包缝合咽侧端。
6.止血、冲洗术腔,缝合舌肌,放置引流条,逐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
【手术失误及预防】1.囊肿破裂或瘘管拉断致残留:在术前将瘘管染色,可显示瘘管的行踪和可能的分支,便于术中辨认,可有效减少残留;术中分离囊肿时应适当保留囊壁表面的软组织以利牵拉,对囊内压力大者主动减压,这样亦能防止囊肿破裂;另外就是术中操作轻柔仔细同样重要。
2.切除迷走甲状腺:术前作甲状腺B超和同位素检查能了解甲状腺的位置,防止误诊误治;术前未作检查,术中如肿块主要为实质性,则最好取部分组织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误切;若已经切除肿块,又考虑为异位甲状腺,可将甲状腺切成薄片移植至颈前带状肌内,防止永久性甲低。
先天性第2鳃裂瘘【关键词】鳃裂瘘鳃裂瘘和腮裂囊肿属先天胚胎发育畸形,我院收治第2鳃裂瘘7例,经造影检查或/和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4例系1个家族发病,尚少见报道,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1988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第2鳃裂瘘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就诊时年龄2岁~34岁,平均年龄23.29岁,都自幼发现颈部有瘘孔,双侧有瘘孔1例,单侧有瘘孔6例,其中右侧6例,左侧2例;瘘孔位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3例,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1/3前缘4例;间或流液的6例,无流液的1例,流液的有5例作了瘘道造影检查。
1.2治疗效果 5例6侧进行切除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后均无复发。
1.3家族性病例例1,女性,25岁。
出生后发现颈部两侧各有一个瘘孔,成长时逐渐明显,18岁开始左侧瘘孔有清水样液体流出,逐年增多,右侧间或也有少量液体流出,感冒或进食时尤甚,甚至大声讲话也有流液,自己感觉不雅观,不敢在食堂用餐,来院诊治。
家族史:丈夫无类似疾病,儿子2岁,颈上部右侧亦有一瘘孔,无流液,探针插入约0.6cm,无液体流出;父母无类似疾病,非近亲结婚,祖父母、外祖父母生前亦无类似疾病。
有兄妹弟3人,兄无类似疾病,妹的颈上部有一瘘孔,偶有少量清白色液体流出,探针插入约2cm无液体流出。
其弟见例2。
局部检查:颈上部两侧舌骨水平相当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各有一瘘孔,探针向上内方插入,约3cm深,瘘管有黏性白色液体流出,左侧尤甚。
X线双侧瘘管造影检查:碘过敏试验阴性后,自上述左侧瘘孔插入针头,注入40%碘化油,正位片见瘘管向内侧走行约1.5cm即向上行,管腔增宽,最宽处约0.8cm,侧位片见瘘管走向口咽部前侧并流入口腔和食道。
左侧瘘道造影与右侧类似,管腔较小,最宽处约0.5cm,向上逐渐变狭呈盲端(见图1)。
手术所见:颈上部左侧自瘘口向上方剥离直至咽壁,内口近扁桃体窝处,然后切开瘘管黏膜切除整个瘘管。
鳃裂囊肿及鳃裂瘘(附64例分析)【关键词】鳃裂囊肿;鳃裂瘘;手术鳃裂囊肿及鳃裂瘘是颈部常见的先天疾患,一般认为其发生于人胚颈部鳃裂结构的外胚叶或内胚叶,均有上皮衬里,易反复感染,也可发生恶变。
总结1996年至2005年间收治64例,全部行手术,并经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鳃裂囊肿本组鳃裂囊肿38例,男16例,女22例,均为单侧,双侧各19例。
年龄9~69岁,平均为25.92岁,病程最短7d,最长22年,平均4.76年,其中原发来诊24例,复发来诊14例。
鳃裂囊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少数伴有胀感,有时因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炎症时肿胀加重,甚至破溃流脓,无感染者检查可见皮肤正常,触诊质软,有囊性感,界清,深部粘连处不能移动,穿刺可抽出囊液。
本组囊肿发生于第二鳃裂者最多,计28例,其中9例与颈动脉鞘及颈内静脉关系密切;1例位于颈动脉鞘深面。
发生于第一鳃裂者为8例,2例与面神经干关系密切,术后曾出现面瘫,6例囊肿与外耳相通,2例与外耳道软骨粘连,其中1例绕耳道软骨段一周,1例自耳后绕至耳前达鼓乳缝。
发生于第三鳃裂者2例,均与梨状窝关系密切。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组织学表现为纤维结缔组织之外壁,上皮衬里为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伴有淋巴滤泡形成。
有1例发现硫磺颗粒。
有时见囊肿内有胆固醇结晶,异物巨细胞、异物肉芽肿形成。
1.2鳃裂瘘管本组鳃裂瘘管26例,男女各13例,左侧13例,右侧12例,双侧1例,21个月~29岁,平均11.96岁,病程21月至22年,平均8.73年。
其中18例生后便发现有瘘管口存在,原发来诊14例,复发来诊12例。
检查见皮肤外瘘口无感染时多较细小,位于颈侧区胸锁乳突肌前缘,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触及一索状物,向深部走行,挤压有少许白色分泌物。
X线造影可明确瘘管走行方向及内口位置。
26例鳃裂瘘管发生于第一鳃裂者6例,4例为完全性瘘管,内口在外耳道软骨部,其中1例患侧面部发育较小,耳屏有赘生物;2例为外瘘管,但内侧与外耳道软骨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