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伯 箫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 山东莱芜人,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 教育家。60年代初期表现延安生活的名 篇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在新时期创作了《天涯》《忘年》等。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 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 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 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 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 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 激情。《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7 我回忆元宵节跟着龙灯跑半夜……
对灯笼的喜爱
8 族姊远嫁,当时大送大迎,满街灯火,如今官衔灯映照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褪色的朱门……
流露出伤感之情
9 我回忆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字。
对在纱灯描字的喜爱
10 我想象宫灯的温暖和汉献帝灯笼做伴的凄凉。 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11 我由灯笼联想到保家卫国的古代名将……
板书设计
回忆祖父、母亲
灯
笼
怀念乡情、民俗
凭古吊今,抒发报国之情
个人情感 怀念故乡亲人
升华
家国情怀 抗日救国誓愿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 火把,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与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 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 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优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 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