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对明代前期戏曲创作的影响_以_香囊记_的骈偶倾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9.41 KB
- 文档页数:4
略述明朝八股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南京师大2010年)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造成学风空疏,尤其是明代的学术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兴起,确实给自宋元以来活跃的史学当头一棒,明清的史学失去了宋元时候的活力,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缺少历史修养,思想麻木,思维僵化,固步自封。
加之对事件的认识缺乏历史的眼观与谋略,也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祸根。
但是八股文形成到成熟的时期,无体不备,名家迭出,对于八股文研究来说,具有标本意义。
只要克服误解和偏见,一般读者也可以从八股文中汲取独特的滋养。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代初期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论八股文真的“罪虐深重”吗?07五专中文张晓欢11号摘要:当提到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时,大家无不想起八股文来,随即还附带一副深痛恶绝的表情。
但当真正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东西,大家却又是一脸茫然。
何谓八股文?都说八股文毒害文人身心,那又是怎么样的毒害呢?大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其实,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便很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就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关键字:八股文深痛恶绝束缚促进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都大致只知道"八股"是贬义的东西,很坏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见过八股文的屈指可数。
可以这么说,我们并不认识八股文。
身为中文班的学生,以后也将会是一名语文教师,对于文学上的疑问,怎么可以放任不管呢?为此,我对于八股文起了探究到底的兴趣。
去图书馆,甚至上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
不出我的意料,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几乎百分九十九都是关于挞伐八股文的。
有说到它好的作用和影响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对于流传至今的八股文,也是为数不多的。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其中,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它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可去参阅《明史·选举志二》。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这里,顾炎武在《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国学漫谈┃“八股文”体例与名篇赏析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选官制度,延续千余年历史,影响深远。
期间,明清之际“八股文”取士既促成科举制发展的繁盛期,又迫使科举制进入没落期。
而“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而言,其僵化的套路显而易见,但也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
(图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乡贡进士榜书》明正德13年西安碑刻)一、八股文体例概说明清时期,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八比文等,是一种具有说理性质的韵体赋文。
首先,八股文具有固定的文体格式,通常全篇由九个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起股、入题(手)、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其中,“破题”揭示文章主旨,“承题”相当于副标题,“起讲”点明问题用意,“入题”转呈过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连用对偶句式论证;最后“大结”得出结论。
简言之,八股文的“股”即对偶之意,主体是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称“起比、中比、后比、束比”),类似四副对联,要求文义相对、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等。
(图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五子登科》民国年画)其次,考试题目都是出自《四书五经》,如“志士仁人”出自《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文章的字数有规定,如明初规定500字,清代康熙时增为550字,乾隆之后以700字为惯例。
引证内容有严格的要求,如对《四书》的理解必须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圭臬。
时至今日,需要理性评判八股文。
八股文的僵化模式,极大制约学人思想的自由驰骋。
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拟题》中直言:“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八股文更是被批判成“封建毒瘤”。
总之,“八股文”作为一种被推崇了五六百年历史的文体,它自身也有合理之处。
如同金克木老先生《八股新论》开篇感叹:“在下忽然不顾衰年,不惜余力,作文论八股,真是何苦来哉!”也就是说,写好一篇八股文,其实很“讲究”文笔功底和文学修养。
2013.02学教育35八股现象与文体变异浅析许蕙蕾(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00)[摘要]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
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八股文;文体变异一、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
明代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制度沿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而清代科举取士和学校考试沿袭明代的旧制,以八股文作为考试的主要文体。
从最低级的童生入学考试到科举顶峰的殿试之前,即县、府、院试,乡试,会试,以及生员拔取贡生的考试都需要考八股文。
国家通过考八股文取才,个人通过写八股文入仕。
这也造成了八股文在清代的盛行。
二、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从特点来说,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就是它的对偶性。
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但从整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的阐述所谓的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严重的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文体变异的原因文体变异,指某一作品对其所属文体类型或模式的一定程度的偏离。
它可体现于所有的文体类型,文体结构的不同层面,以及文体演化的任何一个阶段。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科举制度是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因为只有统一的、集权的封建王朝才具备长期、稳定地实施这一选才制度的基础。
同时,“学而优则仕”,封建文人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与依附性的心理祈向,也时刻巩固着这一基础。
在官本位的封建专制社会中,科举取士作为联系庶族地主阶层与封建官僚的纽带与桥梁,集经济、官僚、知识三位于一体,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并将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因素所必然导致的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冲击效应,降低至最弱,同时也消解了知识阶层内部所蕴积的反抗力量。
就此而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与科举取士的实行不无关系。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八股取士已逐渐暴露出其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于《生员论中》一文即有过“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也”的议论[1],这一取士方式在明末似乎就走到了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
但是明亡以后,清人并没有废止八股科举,反而变本加厉,极为有效地运用这一人才选举制度,很迅速地巩固了政权。
史学家孟森曾就此评论说:“明一代迷信八股,迷信科举,至亡国时为极盛,馀毒所蕴,假清代而尽泄之。
盖满人旁观极清,笼络中国之秀民,莫妙于中其所迷信。
始入关则连岁开科,以慰蹭蹬者之心,继而严刑峻法,俾忮求之士称快。
丁酉之狱,主司、房考及中式之士子,诛戮及遣戍者无数。
其时发难者汉人,受祸者亦汉人。
汉人陷溺于科举至深且酷,不惜假满人以为屠戮,以泄多数侥幸未遂之人年年被摒之愤,此所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者也。
”[2]清统治者以科举为笼络、控制汉族文人的利器,比明朝统治者多了一层深谋远虑的政治因素;而汉族文人为能实现个人价值,奋志青云,也乐得俯首就范,有时为达目的,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一如何看待历史上甚受后人诟病的八股取士,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如出题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成句或一章,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依归。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明代的八股文语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它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专有形式,受到后汉以及唐宋的影响,历史上发展到现代,现今也还有许多的着文人士钟爱,把它与古代文学宝库对比,可见八股文语体颇受到重视。
明代八股文语体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产生了后续无数浅重大学问,细品其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可清晰发现一定的体制,并充满了千里的深意浓言,例如课余画案的《报春》,一如清风犹撩人心。
在明清时代,八股文成为准备官考、入官考核的必备体系,至今经多年磨砺,它仍博取阅者欢心,凝聚无法犹豫滋味,往往给当今阅者教训与品行言。
八股文语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融汇了逻辑思维、自身运用以及藏语,它在交融中细想象波明,自然释放一笔文娱学问,弹指之间展现智慧风采,更有教化对过去人文笔法的原声眷顾,发现本质的同时立习此门学问之益。
实践才知所以是,八股文语体虽属往昔笔法,但其在时代中传承的意义仍值得我们推崇,既有嚣张历史尊严又有苍劲写作风采,它更如油风之烛,映照着文化精神的发展梦想。
以八股文语为文化根基,既有先进技术,又有深刻的思想,可以激发我们书写新的历史,文脉与历史结缘,既唤起古老文学与张扬现代欣赏文化。
本文档下载自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doc/b9482e09bb68a98271fefabd.html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第9卷第5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10月Vol.9 No.5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Oct.2009历史文化?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常成(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科举在明代达到空前完备,科举选才、授官一体化造就了大批人才,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对当时社会影响深远。
然科举最终走向末路,在清末不得不废。
自科举废除后,学界对历行1300年的科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科举定性及明清时形成的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的认识与评价,,学者争论最烈,分歧最大。
梳理明代科举研究脉络,关键词:明代; 科举制; 八股文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 的官吏选拔制度,明清时处于极盛又走向衰落,终于在清末被废止。
从隋炀帝大业一、对明朝科举评价上的争鸣明朝科举从制度角度来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完元年(605年)始设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善。
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西方世界正经历一个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前后延续了1300年,共产生了700多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过渡的名状元、11万多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知名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大都出自状元和举人之列。
明代科举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鼎盛阶段,形成学校、科举、授官严密一体的选官制,“非科举毋得与官”[1](P1696)经济转型时期,工场手工业兴起,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此时的中国,国家的精英人才却在诵读、死记硬背着八股范文,自然造成明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可科举制又确确实实选拔出了大批有着真才实学、精明强干的政府官员。
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
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
作者闵永军
有明一朝,中央集权和政治思想控制都非常严酷。
明王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就意识到程朱理学对于天下人心整治的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严密的控制,以达到从思想领域到政治领域的统治。
因此,太祖把程朱理学奉为正宗,作为全社会的思想信条。
在社会思想理学控制的背景下,戏曲创作理论也表现出鲜明的教化倾向。
一定时期的文学创作总是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并且受到创作理论的指导。
明初戏曲创作领域与时代氛围和戏曲理论的道德倾向相一致,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化剧。
一
政治思想领域的严酷,禁锢了明代臣民的思想和言论。
在戏曲领域,戏曲理论批评作为戏曲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强调通过戏剧演出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为确保戏曲的道德教育的实施,明初一个时期,在政治政策上规定了戏剧演出要宣扬伦理道德,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对此都有所强调,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颁行天下。
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二年有朝廷榜文,规定倡优演剧,除神仙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
洪武二十五年颁布《御制大明律》,再次强调了此条榜文律令,这就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强制性戏曲政策固定下来。
在有关戏曲的律令中所提倡的戏剧,明确体现了提倡封建教化的戏剧创作、戏剧演出的方向。
与此相反,戏曲中有伤风化、有犯上诬贤内容的剧作,是必定为统治阶层所不容的。
这就给戏曲创作和演出设定了特定的范围,在一定的规范内才是被允许的,即一些颂扬太平盛世、符合程朱理学思想、宣扬封建纲常的作品。
本着宣扬封建道德的目的,作为最高权力统治阶层的皇帝,不仅从政治政策。
八股文批评对诗文小说戏曲批评的赓续与新创作者:黎晓莲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0期摘要:八股文集各种文体于一身,八股文章法理论实际上是将所有文体章法归纳总结于一体,可谓竭尽抑扬开阖、起伏照应之能事,它本身就是各种文体章法的集大成,同时又影响并渗透着当时的戏曲、小说、诗歌、古文理论,这些理论范畴彼此交叉、融合、影响、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
关键词:八股文批评戏曲批评小说批评诗文批评八股文章法理论实际上是将所有文体章法归纳总结于一体,并以此来建构其理论体系,其中即包含不少戏曲理论、小说理论、古文理论与诗歌理论,所以八股文理论与其他文体理论先天的就存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笼统使用的现象。
八股文理论与诗、文、小说、戏曲理论的赓续与创新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首先,诗文批评要早于八股文批评。
万历时期出现的大多数批评理论和范畴皆在诗词曲赋领域得到过全面的阐述,八股名家将这些理论范畴用之于时文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其次,小说、戏曲批评同时或稍晚于八股文批评。
因此,有些理论范畴本来源自于八股文批评,后来才用到小说、戏曲领域,但是因为八股文小道末技的地位以及长时间无人关注的现状,导致很多理论范畴都是从小说、戏曲领域被发掘、被阐释,现在重新探讨这些范畴的源头,对其理论体系的建构不无补充和修正的作用。
还有一些八股批评范畴在被用到诗文小说戏曲领域时,被赋之以新的意义,获得新的内涵。
一八股文与戏曲的共通特点明清时人已经论述颇多。
如“代言体”特点,“自六经以至诗余,皆是自说己意,未有代他人说话者也。
元人就故事以作杂剧,始代他人说话,八比虽阐发圣经,而非注非疏,代他人说话。
八比若是雅体,则《西厢》、《琵琶》不得摈之为俗,同是代他人说话故也。
”[1]又如“入口气”,戏曲、八股文皆要“入口气”,“演戏如作时文,无一定格局,只须酷肖古圣贤人口气。
假如项水心之‘何必读书’,要像子路口气;蒋辰生之‘愬子路于季孙’,要像公伯寮口气。
八股结构对明清小说布局的影响明清小说作者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
就整体结构而言,明清小说的主旨生发、主线安排、行文结构、布局模式均受到八股文的影响,这使小说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
标签:八股文;结构;小说;布局八股文和明清小说同属文学范畴,二者本身在很多方面存有相似和相通之处。
统观明清小说与小说作者的相关论述发现,八股文的影响在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就整体结构而言,明清小说的主旨生发、主线安排、行文结构、布局模式等方面均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一些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持或掺杂着八股文的写作意识。
一、围绕题意题意是文学作品生发和论述的中心和重点。
八股文题目包含题意,破题点明题意,正文阐说题意;小说从题目到结构也是围绕题意,或以事件、或以人物、或以寓意为题,均包含小说题旨,叙述过程处处不离题意。
在这一文学共性的基础之上,很多小说作者借鉴了八股文特性,或者直接将小说看做八股文,按八股文理论进行创作,使小说围绕题意的文学特性得到了强化,并具有八股文特征。
题意是八股文的灵魂,全篇笔墨无论如何变幻,都必须围绕题意。
因此,八股文讲究“作文须先立意”,一般在开头破题便点明题意,之后再进行详细生发。
明人庄元臣在谈到“发题”时说:“凡题中语意浑然,不露出所以然之故,而吾直把其所以然之意,挑剔出来,无有剩意,所谓抉朦胧之关,启覆藏之箧是也。
”庄元臣所说的“发题”正是生发八股文题意,挑剔出“所以然”,使之“无有剩意”,即八股文围绕题意进行全面阐释。
由题意而来的是“主脑”这一八股文理论。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曾对此有所论述,他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
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破题、起讲,扼定主脑;承题、八比,则所以分摅乎此也。
主脑皆须广大精微,尤必审乎章旨、节旨、句旨之所当重者而重之,不可硬出意见。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论文•相关推荐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论文【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愈识形态—程朱理学。
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论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
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官方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
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下诏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翌年书成,“上亲序之”,令颁行全国。
此举标志程朱理学被正式确立为朱明王朝的治国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与士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
一是在学校、科目、荐举、锉举四种“选举之法”,中,科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和士子求得仕进的唯一有效之途。
《明史·选举志三》记:“永乐以后,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
”“(荐举)久且废不用矣。
”冈‘彻,《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永乐天顺以后,“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
·一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
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另一件事是官方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
制艺之辨:揭秘古代八股文真相古代八股文试卷(资料图图源网络)制艺,即八股文,别称制义、时艺、八比等,简称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相对于古文而言,又称“时文”。
随着科举制度之废止,传统时代之终结,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评价贬斥居多,肯定绝少。
而当今时过境迁,百年回首,平心静气,公正客观地评估其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考八股之名,正史最早见于《明史·选举制》。
其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而八股文之固定程式,则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其滥觞当在北宋时期,神宗熙宁(1068—1077年)年间,王安石行新政,以唐代依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诸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而应试文体尚未整齐划一,更未要求对仗排比。
但因当时作诗、填词之风强劲,排比、对仗之法几乎是人人皆能,并早已形成习惯,不少士子于不自觉中便运用排比对仗甚至骈体之法撰写文章,其间多有古代典故现身文中,且已有“代圣人立言”之要求。
所以在目的、风格及结构等方面,已具八股文之雏形。
元代科举,基本沿袭宋制。
按经义作文,但又明确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家正式教本,题目只能出自上述诸经典,内容也必须以其为规范。
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太祖对制度、文体皆有严格要求、明确规定。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正式规定起、承、转、合之文章格式,分为八段,其中四段又要求各分为两股,八股文正式定型。
清承明制,继续沿用。
直至戊戌变法,方得松动;最后,又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之废而寿终正寝。
八股文属于命题作文,其基本特点大致有四。
其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原文。
其二,要代圣人立言。
若题目摘孔子一言,则文章主人公便是孔子,士子须以孔子口吻;若摘孟子之言,则相应变为孟子口吻。
浅谈宫音串孔商律谱孟—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响关键词:杂剧八股文代言起承转合XX摘要: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
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构比较,钱锤书先生在《谈艺录(补订本)》中亦提及两者关系。
此外,黄强师发表在《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的《八股文与明清戏曲》一文,可谓这方面的力作。
但诸家都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过多深入的论述。
所以,本文力图对元代杂剧与明清八股文之间的潜在历史关系,作一深入的探讨。
一、八股文的创体特征XX江国霖《制艺丛话》序日:“制艺指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才如赋之博,持律如诗之严。
”这是指出了八股作为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它综合了前代策论、诗赋的种种文学上的特征,然而它作为时代的产物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焦循的《时文说》日:“御宽平而有奥思,处恒庸而生危论,於诸子为近;然诸子之说根於己,时文之意根於题,实於六艺九流诗赋之外,别具一格。
”这正是针对八股的代言体而言,设身处地的代圣贤说话,以我身实写他人,肖其口吻为文,正是它的创体特征之一。
此外,八股文在结构上是起承转合的套路,尽管这个格式古已有之,但到八股文体才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以阮元曾说:“出股数十字,对股一字不少,起承转合,不差一毫,试问古人文中有此礼否?”(**博物馆藏阮元手写条幅)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是八股的创体特征之二。
XX代言与起承转合是明清八股文的两个鲜明文体特征,但两者并不是空来风,而是事出有因的.对此,明代的书画家倪元璐日:“文章之道,自经史以至,共禀一胎,要是同母异,虽小似而大殊。
唯元之词剧,与今之时文,如孪生子,眉目鼻耳,色色相肖。
盖其法皆以我慧发他灵、以人言代鬼语则同。
第32卷第1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V01.32 No.1 2015年2月J O U R N A L OF Z既皿~NG OCEAN UNⅣERSITY(HUMANITIES SCIENCE)F e b r ua r y,2015明代四大奇书叙事结构与“八股制艺”倪浓水(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22)【摘要]明代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长篇小说。
在没有先前文本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长期受“八股制艺”的训练和影响的作家们,在《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文本的结构营造中,不约而同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和移植了“八股制艺”的结构形态。
其结果使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在起步阶段就有了清晰的“体法意识”和“体法形态”,同时也突破了西方长篇小说以情节和人物命运为主的传统结构模式,开辟了以“文化结构”为主旨来追求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中国式长篇小说结构新形态。
[关键词】四大奇书;Jk股制艺;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5)02-0041—05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四大奇书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一种“百回本十回书” 的共趋现象,早已经有人指出,而以美国学者浦安迪的分析描述最为详尽。
他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董卓部分、吕布部分、曹操部分、刘备部分和诸葛亮部分,每一部分恰好是十回书;《水浒传》中的武(松)十回”、“林(冲) 十回”、“宋(江)十回”等也体现为这种“十回书”结构;《金瓶梅》也是如此;而《西游记》则以“九”作为全书结构的构建元。
虽然“九”与“十”有差别,但它们结构思维上的相似性,表明了至少有一种在结构框架上以十回为单元的美学节奏感。
①笔者曾经认为这种结构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一种反映。
@怛进而又想,为什么作为中国长篇小说草创之作的四大奇书在结构上会出现这种一致性的现象?明代特有的社会制度或文化现象,便是“八股制艺”。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答案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答案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摘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而戏曲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二者在内容和功能作用上均不相同。
然而由于八股文和戏曲剧本在文体上均具有“代言”的特征,且明代的一些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在八股文创作上同时也享有盛名,因而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产生便有了客观的基础和必然性;而在明清科举取士的背景下,二者的关系又具有某种夸张和附会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对二者关系产生的必然性和附会性有了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八股文戏曲代言关系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而戏曲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从文体的角度来说,八股文和戏曲剧本在内容和功能作用上均不相同。
然而由于八股文在创作上具有“代言”的特征――“代古人语气”,这一特征与戏曲――尤其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在叙事上“代言”的特征具有相通之处;而明代的一些戏曲作家和理论家,比如汤显祖和吴伟业,在八股文创作上又享有盛名,因此在科举取士和科举对文学具有强烈影响的背景下,八股文与戏曲之间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又具有某种夸张和附会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对二者关系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附会性有了一个客观而清晰的认识,这种客观而清晰的认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八股文和戏曲在明清文学史上的发展过程,而且对认识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八股文与戏曲的相通之处以经义试士,始于北宋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变革,其后经过在南宋和元代的发展,其文体逐渐走向格式化和规律化,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由是而言,八股文形成于明代成化、弘治之时,并且对偶是其特征之一。
那么,除了具有对偶特征之外,八股文还有什么特征呢?《明史?选举制二》记有云:“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以此而言,“代古人语气”和“排偶”也是八股文的特征。
事实上,对偶仅仅是八股文的修辞特征,而“排偶”就是兼对偶与数股排比而言。
论明代教化戏、弄孔戏与八股文的关系王诗瑶【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6)012【摘要】明代戏曲和八股文的发展非常繁荣. 这两种文体在体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关系在明代文人笔下更加密切. 明初以教化为主题的传奇作品表现出戏曲与八股文相互契合的关系,这类戏曲宣扬"忠孝礼义"的思想,有着浓厚的"道学气",还擅长引经据典、堆砌典故,引起了一股"以时文为南曲"的潮流. 而弄孔戏则表现出与八股文既对立又融合的取向,它通过演绎儒家经典达到讽刺社会的效果,这类戏曲也受到晚明游戏八股文潮流的影响. 弄孔戏与八股文都以儒家人物立言为主,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关注晚明儒家思想的发展方向,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等深层问题.%Dramas and Eight-part Essays are two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y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writers. Firstly, the moralizing dramas and Eight-part Essays shared a lot of similarities. The drama not only spread the Confucianism but also use lots of allusions from Confucian classics, which started a "parallelism drama trend". On the other hand, teasing-Confucius dramas were contradictory with the Eight-part Essay. This kind of drama is good at mocking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teasing the Eight-part Essay. Protagonist of this kind of drama were the characters in Confucian classics,but it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and direc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s in Late Ming.【总页数】9页(P9-16,89)【作者】王诗瑶【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相关文献】1.明清优戏的弄孔侮圣与正典禁戏 [J], 丁淑梅2.漳州四平戏与粤东正字戏的比较暨与台湾四平戏的关系 [J], 陈松民;3.浅析通渭小曲戏的教化功能——以通渭小曲戏为底本 [J], 邵建梅4.用曹禺的创作理念弄戏——荆州花鼓戏《玉堂春》导演手记 [J], 肖作伟5.“刻木牵丝作老翁,戏里戏外道人生”——论文人观“弄老人”戏有感 [J], 隋汝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3月 河北学刊 M ar .,2011第31卷第2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Vo.l 31 No .2八股文对明代前期戏曲创作的影响以 香囊记!的骈偶倾向为例马琳萍,朱铁梅(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摘 要]八股文对明前期戏曲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香囊记!上。
通过对 香囊记!与八股文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正如徐渭所言, 香囊记!的对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八股文移植而来的。
邵璨通过对前腔体制的创造性改造实现了这种移植。
[关键词] 香囊记!;八股文;对偶;前腔[作者简介]马琳萍(1970 ),女,河北省定州市人,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朱铁梅(1965 ),女,辽宁省沈阳市人,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2-0116-04 [收稿日期]2010-10-10八股文对明前期戏曲创作的影响问题由徐渭在 南词叙录!中提出。
他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自 香囊记!。
∃[1](P243)并且认为 香囊记!模仿八股文进行创作的主要表现是∀好用故事作对子∃[1](P243)。
徐渭之后的四五百年间无人对此论断作过回应,更谈不上对其表现加以讨论。
20世纪初,胡适在 缀白裘序!中首次提及此命题,并用它来评价明清的所有传奇:∀明朝的大名士徐文长曾批评邵文明的 香囊记!,说他是%以时文为南曲&,其实,这一句话可以用来批评一切传奇。
∃[2](P438)其后,周贻白对胡适之说进行了反驳,认为∀以时文为南曲∃主要指内容:∀%以时文为南曲&,决不单是文章的形式方面使用 诗经!或杜诗语句入曲及用故事作对子,主要的是以揣摩经义而作文的主旨应用到传奇方面来宣扬礼教。
∃[3](P244 245)钱钟书则认为徐渭评指的是词藻:∀徐青藤 南词叙录!论邵文明 香囊记!,即斥其%以时文为南曲&,然尚指词藻而言。
∃[4](P32)可见,目前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莫衷一是,尚停留在感觉推测的层面,对徐评及事实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没有提出来,更没有落实到戏曲及八股文的文本层面作具体深入的比照分析。
实际上,∀用故事作对子∃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修辞层面的用典;二是语言形式层面的对偶。
关于用典,笔者已有专文论述∋,这里只讨论对偶问题。
众所周知,∀体用排偶∃(是八股文的文体特征之一。
那么, 香囊记!中的∀对子∃是否真如徐渭所说从八股文移植而来?如果是,这种移植又是怎样进行的?另外, 香囊记!与明前期其他两出戏曲 琵琶记!、 五伦全备记!有着明显的模仿与承继关系,为什么徐渭要断定∀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自 香囊记!∃?在此,本文拟在与明前期其他戏曲相互参照的基础上,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 香囊记!与八股文的比较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一、 香囊记!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作为一种通用型修辞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出对句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完全相同,相同位置句子成分的词性、词类大致相当。
完全符合此标准的对偶通常被视为严对或工对,不同程度背离此标准的对偶则被视为宽对。
116#∋(∀时文∃指时下流行之文,通常指科举应试之文。
因考试内容不同,不同朝代时文所指亦不同。
唐代指律赋,宋代指律赋、论策或经义,明清则指四书义、五经义,即今所谓八股文。
袁枚 与俌之秀才第二书!云:∀昌黎所称下笔大惭者,诗赋也,唐之时文也。
文文山 跋李龙庚墓志!云:%今虽圣贤不能不为时文,然非其心之所安,故苟足以讫实则已矣。
&此策论也,宋之时文也。
∃(袁枚: 小仓山房诗文集!卷31,第18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商衍鎏云:∀八股文即制义,或曰时艺、时文、八比文,又有称之为四书文者,以题目取于四书也。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22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参看拙作 从用典看∗香囊记+对八股文的模仿与借鉴!(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明史)选举志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专取%四子书&及 易!、 书!、 诗!、 春秋!、 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通谓之制义。
∃( 明史!,第169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骈体文中的对偶就是标准的严对。
一般戏曲中的对偶在两句对的基础上虽出现了三句对、四句对等诸多名目,但对偶的基本要求并未改变。
王骥德曲律!卷二论对偶!说:∀对句需要字字的确,斤两相称方好。
∃[5](P126)∀斤两相称∃即字数、结构、词性、词类等的大致相当。
香囊记!中的对偶有很少一部分是严对。
例如,∀李密陈情,犹怀乌鸟之思。
皋鱼出仕,至有风木之恨。
∃[6](第4出逼试!)∀公孙刎而程婴佐赵,召伯死而管仲匡齐。
∃[6](第31出潜回!)等等。
很明显,这类对偶与骈体文及一般戏曲中的对偶完全一致,所以很难说它们是从八股文移植而来。
但是,在香囊记!中,数量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对偶方式却是宽对。
它有一定的对偶之形,却又不完全符合对偶的基本要求。
因为它是利用前腔曲子的重复而形成的曲与曲之间的对偶,所以笔者把这种对偶称为前腔式对偶。
其表现形式特点如下:首先,这种对偶很少表现为单句间的短对,更多表现为句群间的长对。
它借助前腔曲子的重复而形成,曲牌有几个句子就会形成几句间的对偶。
如第二十五出辞婚!:∀,解三酲−天涯彩衣思报本,空含泪望孤云。
归迟恐怀风木恨,不得高堂终养亲。
还思忖,总然是天长地久,怎负亲恩。
,前腔−他乡锦衣思补衮,空回首望风宸。
孤衷自持臣子分,不得当朝亲事君。
还思忖,总然是天高日远,怎负君恩。
∃[6](第25出辞婚!)两只重复的曲辞间形成连续七句的长对。
其次,这种对偶除去两组句子相对以外,还有三组、四组甚至五组句子相对的情况出现。
有几支重复的前腔曲子就会形成几组对句。
例如,第二出庆寿!中的,锦堂月−组曲,以四支重复曲子形成宽对的关系。
再者,这种对偶不追求出对句字数、结构的完全一致,而是整齐之中有错落;也不避字、词、甚至句的重复,在重复之中显示出一种回环照应的关系。
例如,第三十二出媾媒!,以三支曲子相对,其中有:∀,六幺令−相如未得遇文君,空思慕卷中人。
,前腔−桃园有路可通津,何难会景中人。
,前腔−豪门欲与缔朱陈,凭传语意中人。
∃[6](第32出媾媒!)∀卷中人∃、∀景中人∃、∀意中人∃,在内容上与前句典故对应分别有所指,形式上又有重复之处,重意对而不重形对的特点很明显。
又如,第二十九出邮亭!,以两组前腔分别相对,其中有:∀,集贤宾−心似捣,为子妇离多愁少。
,前腔−心似捣,为手足离多愁少。
,莺啼序−心似捣,为骨肉离多愁少。
,前腔−心似捣,为子妇离多愁少。
∃[6](第29出邮亭!)中间只置换两个字,基本上是整句间的重复。
由此可见,香囊记!的宽对在对偶形式上很不严格,呈现出一种似对非对的面貌。
这已经与骈体文及一般戏曲中的对偶大异,而向着八股文之∀体用排偶∃#迈进了。
二、八股文对偶的形式特点八股文的行文方式是骈散相间。
其中的骈即是排偶,主要出现在比、股之中(扇题出现在扇中),是八股文的主体部分。
虽然八股文排偶的使用因人、因时、因文风而异,但亦以宽对为基本特征,形式上与香囊记!的前腔式对偶甚为相似。
(一)在八股文中,既有单句间的短对,也有句群间的长对,但总体上以后者居多。
在单题(指题目只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意义)中,虽然从两比到四比甚至更多,比数有所不同,但都要求长对短对相间。
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一半的比数是长对。
如王鏊的名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只后比是两句短对,而提比、中比为四句长对,束比为七句长对。
在扇题∋中,全部是两个以上句群的长句对。
如陈献章古之为关也一章,以∀古之为关∃与∀今之为观∃各为一扇,是长达十七句的句群对。
(二)在八股文中,在两两相对的形式外,有三组、四组、五组句子并列相对的情况出现。
如三扇题,便是以三组句群并列相对,分别阐发相对举的三层意思。
四扇、五扇依此类推。
如王鏊的大国地方百里 三节,起讲后,便以三大扇分论∀大国∃、∀次国∃、∀小国∃,每扇一百三十字左右,三扇长对,形成鼎足之势,分别阐述三种土地制度的异同,意对的痕迹很鲜明,句式的错落、重复也很突出。
又如,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 三节!文[7](化治四书文!卷6),起讲以后便以三大扇相对,接连阐发∀自尧以至于汤∃、∀自汤至于文王∃、∀自文王至于孔子∃儒家之道薪火相传的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道统说。
两篇八股在对偶上都表现出重意对而轻形对特点,正是典型的八股扇对之法。
(三)八股文的排偶不追求出对句字数、结构的完全一致,不避字词甚至句的重复,而且有意追求这种重复,以起到加强语意、回环相应的作用。
这便是当行本117.文学评论.#∋八股文的∀排偶∃是我们今天意义上排比与对偶的结合,而不同于一般的对偶。
它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排比的形式特点,如形成对偶的句子句数不限,不避重复等。
指二扇、三扇、四扇、五扇题。
主要是以章节中的排句为题,题目本身包括两层以上对举的意义,要求分扇而对,称为扇题(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23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色的八股风味。
以钱福春秋无义战一章文为例来看。
提比:∀然或讳不书败,或虽败不讳,其辞不同,要皆随事以示讥而已,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谁与?或称人以贱之,或称师以讥之,所书不同,要皆因文以见贬而已。
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谁与?∃两句字数结构全不相同,并以最后一句的完全重复见回环相应的效果。
中比:∀天下有大分,上下是已。
天下有大权,征伐是已。
∃后比:∀然其分也,不可得而犯也。
其权也,不可得而僭也。
∃这两比句式完全一致,只置换关键的几个字以见意义的不同。
由此可见,八股文的排偶形式是极其灵活的。
整齐之中有错落,重复之中显出回环照应,在宽松的形对中显示出意对的严格。
三、香囊记!的意对与八股文的意对正如刘熙载艺概)经义概!所言:∀立柱须明三对,大抵言对不如意对。
∃[8](P177)重意对而不重言对、形对,是八股文排偶的突出特点。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香囊记!正是借鉴了这一点来形成自己的对偶体式。
香囊记!意对的具体方法如下:其一,围绕所要阐发的五伦义理来设置前腔曲子的数目。
或有几人就设几曲,每人一曲,从不同方面分唱,或由一人从不同角度主唱。
其二,通过加强前腔曲辞之间的逻辑关系,强化其意义的相称或相对。
使其或正反,或虚实,或顺逆,或分合,从多角度、多侧面阐发同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