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
- 格式:docx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6
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继“篠原一男”、“反高潮的诗学:坂本一成的建筑”及“藤本壮介未来之未来”展览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再次推出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全球首次回顾展“曲水流思”。
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师的个案研究,反观中国建筑和社会和人文的关系,提供积极的交流和应对之道。
本次展览将于2017年4月22日至7月23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楼举行,将展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 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自1971年成立以来所有重要作品。
关于展览“曲水流思”一名来源于中国古代习俗“曲水流觞”,即文人们从河中取酒,分享哲思,举觞相庆。
伊东丰雄的创作过程就像不断地从河流中掬取思想之水,其富于流变的作品若河流的漩涡,各具独立空间,又交融于河流的水波。
▲兰亭曲水图,山本若麟,1790,图片来源于神户市立博物馆呼应展览的名称,展厅中央特别放置了一张流水型的长桌,流水的形状一方面折射了伊东丰雄持续流变的创作风格,一方面又寓意了他的创作灵感时常起源于自然世界。
长桌上呈现的是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逾三十个项目的一百三十多件模型,并以时间顺序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皆展示了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及相关模型。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2006.11~2013.5,台北,图片来源于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长桌的内侧伫立了一个直径达10米的“穹顶闲室”(Relax Globe),其造型来自于伊东丰雄先生于2015年完成的“‘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中的11个“穹顶”(Globe)。
这些由聚酯纺织和无纺布粘合的“穹顶”,不仅将自然光吸入内部空间,同时也促进了空气循环,让身处媒体中心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置身“穹顶闲室”内,观者可以躺在伊东丰雄先生设计的豆子沙发里,观看象征其建筑设计与结构衍变过程的影像。
伊东丰雄说自己的设计轨迹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
伊东丰雄的作品集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与自然》:该作品集收录了伊东丰雄的多项建筑设计项目,包括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广岛市立博物馆等。
这些设计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展现了伊东丰雄在建筑设计中的独特理念和风格。
《建筑与场所》:该作品集收录了伊东丰雄在不同地区的多个建筑设计项目,包括东京的“三菱重工”总部、京都的“岚山小火车”等。
这些设计注重场所的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来满足人们对场所的需求。
《建筑与时间》:该作品集收录了伊东丰雄的一些近期建筑设计项目,包括东京的“三菱重工”总部改扩建工程、名古屋的“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等。
这些设计关注时间的流逝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和材料运用,为人们提供了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体验。
以上是为您提供的相关信息,如果需要帮助或有其他问题需要解答,请随时向我提问。
仙台媒体中心的形与力:伊东丰雄的创作宝藏[10天前,我喜爱的伊东丰雄(Toyo Ito)在72岁时被授予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不觉间有种“终于”的复杂感慨与感动。
40多年的设计实践生涯,伊东通过与佐佐木睦朗(Mutsuro Sasaki)、新谷真人(Masato Araya)、巴尔蒙德(Cecil Balmond)等结构师的合作,创造了太多令人感动的建筑。
趁此让自己动力一把,并为自己保存一份学习总结。
]原创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谢绝转载。
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伊东的评审辞里称述到:“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研究过伊东丰雄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其作品中不仅涵盖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
他逐步发展并完美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语法,把结构与技术层面上的创造发明与清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伊东丰雄能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结构、空间、环境、技术及场所建立于一个平等的立足点之上……他的作品结构复杂,但又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建筑本身焕发出宁静与祥和,而使用者则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从事各项活动。
……伊东曾经说过,他力求建筑的流畅,而不受制于现代建筑的局限。
在2000年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他利用管柱结构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使得其内部出现新的空间品质。
……” [1]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以下简称smt,图01)是伊东(1965年伊东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行建筑设计实践)第三十个实践年头1995年开始设计的[2]。
它历时6年,终于2001年落成。
这座21实际的建筑新类型,是伊东获得2002年金狮奖的重要作品。
在2011年的海啸侵袭中smt的非常规主体结构依旧无损,证明自身经受住了时间与事件考验。
伊东更是因此号召建筑师们为灾民设计“共有家园”,传递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Smt是伊东设计生涯全新航程的起点,也是他之后设计生涯的创作宝藏。
伊东丰雄的建筑生涯开始于对“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1)的憧憬与失落。
彷徨之际,来自篠原一男2)“机器的丛林” 3)的暴力美学如同一副回归本真的兴奋剂,进而开启了伊东建筑作品的帷幕。
40多年来伊东丰雄持续的创作经历,犹如一幅当代日本建筑发展的全景,真切地折射着时代的情趣和技术的进步。
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丝毫没有对于其时社会的谄媚,却始终保持着与流行和怀旧之间的距离。
伊东丰雄倾注于建筑之中的思考,让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某种痛烈的批判,这又让其建筑具有了超越普通视界的前瞻性。
正是如此,伊东丰雄的建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冒着招致批评的质疑声中,引领着日本当代建筑披棘前行。
与伊东丰雄的对谈正是基于笔者对其作品这样的认知之上而进行,也是2017年4月2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曲水流思——伊东丰雄建筑展”(图1)开幕前的一次学术专访。
回顾展的动机|郭屹民| 您的展览马上就要开幕了,请允许我在此就一些话题跟您进行交流。
首先,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您第一次在展览中以回顾的方式来呈现迄今为止的建筑生涯。
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初衷,使您有意在这次的展览中采用了与之前展览不同的方式?|伊东丰雄| 的确如你所说,这是我第一次以回顾的方式出展。
其中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点。
其一是受博物馆方面之邀策划这次展览时,我就被告知,无论场地还是净高,这次的展览空间非常大。
我不确定今后是否还有机会能在这么大的展厅举办我的作品展览。
其二是大约两年半前,我由于身体的原因住院几个月之久。
那时恰逢“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图2)项目进展到了最后的阶段。
从最初的作品一直到“台中大都会歌剧院”项目为止,我自己也感到是时候该回顾一下自己在并不算短的设计生涯中的思考了。
非常幸运的是,在那之后我的身体得以康复,又能够像往常一样进行正常的活动了。
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我希望借这次的展览机会,尝试着从头开始回顾到现在为止的建筑与思考。
|郭屹民| 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前您的作品展都尽量不采用回顾的方式呢?|伊东丰雄| 那是因为以前我一直觉得回顾展就好比把自己的所有履历都罗列出来,有点像某种终结的意味吧。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伊东今年72岁,他也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
据悉,本届颁奖典礼将于5月29日在美国波士顿的约翰·F·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举行。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伊东丰雄的获奖原因:“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
四十年来致力于打造卓越建筑,他的作品涵盖了图书馆、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写字楼及展览馆等诸多类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人士,善于在每项任务及每块基地中寻求机遇,并投身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价,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据普利兹克奖官网的资料显示,伊东丰雄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就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71年,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
1979年,他将公司的名字改为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
他曾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06年英国建筑师皇家学会皇家金质奖章;2002年第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伊东丰雄表示:“建筑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在从事建筑设计时,我始终铭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所有这些限制哪怕是一点,就能设计出更舒适的空间。
但是,当一栋建筑完成后,我会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它又转化成我挑战下一个项目的动力。
因此这个过程也许在未来还要不断地重演。
因此,我永远不会固化自己的建筑风格,也绝不会满意于自己的作品。
”伊东丰雄的许多建筑作品都着力于解决人类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他的设计非常精细,甚至在坊间传有“巴宝莉和路易威登的结合体”美誉。
2009年,伊东丰雄曾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嘉宾来过深圳,通过一个名为“建筑改变城市”的讲座与深圳市民分享他的经验。
建筑的冒险-伊东丰雄建筑设计观再思考张玲【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导报》【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9-11)【作者】张玲【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听说从前的中国诗人,将酒杯漂浮在潺潺的流水上,享受着一边吟诗,一边举杯对饮的娱乐。
我在思考建筑的时候也一样,总是像从流水中将构想捞取上来的感觉”。
-伊东丰雄在日本,现今活跃着的建筑师队列中,伊东丰雄(Ito Toyo)是较年长者。
然而,从早期的作品“银色小屋”到创新的自由结构体系“仙台媒体中心”,再到充满生命力的“台中国家歌剧院”,伊东丰雄始终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建筑设计理念保持着“先锋”。
与同时代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坂本一成,石山修武,高松伸不同,伊东丰雄没有再延续着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
或者说与安藤忠雄所追求的“完整的,防御的,城堡式”的建筑不同,伊东丰雄追求建筑的漂浮性,薄膜性与流动性。
他不仅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不断地带给人们“惊喜”,更影响着例如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年轻一代日本建筑师的设计观。
伊东丰雄的建筑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和富于变化的空间特质与伊东自身的设计思想,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伊东描述自己的建筑作品时说,其实每一件建筑作品,都是在进行着一次冒险。
1. 风之哲学196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伊东丰雄到菊竹清训事务所工作。
在工作期间,伊东丰雄深受菊竹清训所提倡的新陈代谢派“瞬时建筑”的理论影响,认为建筑是“瞬间的现象”,形式应该是可变的,并且能够顺应自然和历史的背景而变化。
1971年伊东丰雄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早期的建筑作品带有现代性,使用质地较轻的标准工业材料及部件,如钢管,金属网,穿孔铝板及透气型织物。
在其第一本年谱及文集著作《风之变样体》(風の変様体,1989)一书中就阐述了别样的建筑设计观。
“风之变样体的建筑,如果只是如风一样的轻盈与可移动的状态的话那就太可惜了。
橘园美术馆介绍
橘园美术馆是一座由日本人在中国上海建造的美术馆,于2007年2月14日正式开幕。
它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伊
东丰雄,由他设计的美术馆也被称为“伊东丰雄馆”。
橘园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日本传统的建筑和绘画,它采用了最具日本特色的原木和麻绳以及玻璃作为建筑的材料。
整座建筑有着鲜明的特色,它用了大量的原木和麻绳来装饰整个建筑,同时还用了很多玻璃来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橘园美术馆一共有四层,第一层是用来展览画廊作品的地方,第二层是用来展示各类藏品的地方,第三层是用来展览小东西和纪念品的地方。
第四层则是用来举办活动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
橘园美术馆收藏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大家所创作过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等大师们晚年的佳作,也有徐悲鸿、吴冠中等人早期作品。
这些作品中既有传统写意山水,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作品。
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内容丰富,让我们不仅可以在橘园美术馆看到大师们晚年创作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1 —1 —。
简析日本伟大建筑——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伊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中性的甚至女性的色彩,他所惯用的玻璃这样轻薄透亮的材料、白色、空白与裸露为他的作品带来一丝抽离重量的轻逸感。
正是源于对当今消费时代特点的深刻思考,才使他的建筑语言如此地打动现代人漂浮的心,对于他而言创作建筑不是目的而只是确认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而已。
伊东设计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尝试使建筑摆脱重力并远离形式和重量的共存而产生的矛盾。
而在仙台媒体中心(见图1),这个想法得到完美的诠释和放大,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轻舞飞扬的水立方体,即在建筑中加入很多其他元素后仍然保持原有的风貌。
对于伊东丰雄而言,轻盈是他实践其“临时性”理念的必经之路,而途中遇到的主要现实障碍,是沉重而凝固的结构。
在他的作品中,伊东丰雄尝试过两种方法去消除这个障碍。
首先是创造透明的结构。
传统的建筑元素,如梁、柱、内外墙都消失了,仅剩下朦胧化的三个要素:彻底开敞、保持着未完成状态的“平板”(Plate);由原本绝对垂直的柱子演变成的、曲折向上的空心“水草”(Tube)以及飘浮、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透明的皮肤”(Skin)。
在仙台媒体中心里柱子摆脱传统的垂直结构,建筑要素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伊东称其为“Tube”。
巨型螺旋般的“Tube”结构总共有13根(见图2)。
它们的外形是随机而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如同海藻一样自由伸展、旋转、蔓延。
它们形体偏心、失稳、均衡破缺。
这些结构从垂直方向上将楼板连在一起,它们既具有传统柱子的结构功能,也充当管道井的角色。
成束的钢管形成的中空的柱子,直径从2 m~9 m不等。
它们如同这座媒体建筑中的计算机网络一样自由贯穿于建筑的各个部分,“既是骨骼,又是血管,还是神经”,在这里,“结构、机械元素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最后概念形成了仙台媒体中心的最基本的元素:板(地面)、管(柱子)和外壳(正面/外墙)。
伊东一直努力进行基于严格抽象的管板式模型的研究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概念的清晰化。
文章来自:专筑网 转贴请注明出处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
设计师:伊东丰雄
所在国家:日本
所在地区:大三岛
这是世界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打造的位于日本大三岛的首个关于个体建筑师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一个鸟瞰内海的场地上,建筑统一的造型被雕塑成简约的模式,好似船的甲板。
它是一个三维的图形目标,多层的形式呈现出一个由钢铁薄板形成的表皮。
向着不同角度倾斜的表皮板面形成动感的铜质般的美感,这种美感在茂密的场地内形成强烈的现代的形象。
博物馆形象突出,对比明显,有很有娱乐感,清晰的结构组织定义了大胆突兀的室内空间。
Globally-recognized Japanese architect Toyo Ito has completed the 'Toyo Ito architecture Musem' on the island of omishima,making it the first museum in Japan dedicated to the work of an individual architect. Situated on a site overlooking the seto inland sea,the holistic form of the structure is sculpted to mimic the deck of a ship. Read as a three-dimensionally graphic object,the multi-level museum features a skin constructed out of steel sheeting. The faceted faces tilted at a variety of angles lend the exterior a dynamic yet matte aesthetic that establishes a strong and modern identity on the lush site. Contrasting yet playful,the museum demonstrates a clear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that translates itself into a bold carving of interior spaces.
文章来自:专筑网 转贴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自:专筑网 转贴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