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32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1)随着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取政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2)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
2、主要内容:
(1)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
(2)调整议席的分配,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
3、影响:
(1)增加了选民的人数,促进了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是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2)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临朝不理政,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统而不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有效调节了英国国内政治矛盾,有利于英国社会稳定;
2、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推动了世界民主进程,许多国家模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
1、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根本推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立法权转移到议会,行政权转移到内阁,实质上是国家权力不断从君主个人转向公民的一个过程,是民主化发展的表现。
3、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主要是通过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完成的。
4、英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连续性、渐进性、长期性与和平性等特点。
本课小结
1.一条主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完善过程
2.两个趋势:君主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3.两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到内阁。
高中历史必修一: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13 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
2 、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17 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爆发:1640 年革命爆发。
过程:1640 年—1688 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二、《权利法案》1 、背景:1688 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并统治英国。
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议会取得胜利。
2 、内容: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2 、首相制度的形成。
18 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 的虚君。
第一任首相:1721 年沃波尔。
3、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4、国王权力的逐渐削弱。
5、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6、19 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四、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