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消化系统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26.00 KB
- 文档页数:9
什么是过敏?哪些食物最易
婴幼儿过敏已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当人体免疫系统对来自空气、食物、水源或接触物中天然无害物质出现过度反应时,就可视作过敏。
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有:坚果类
牛奶、鸡蛋、大豆和小麦等。
对婴儿来讲,牛奶和鸡蛋是最主要的食物过敏原,年龄越小,过敏的越多;食物过敏还存在着“交叉反应性”,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可能对羊奶也过敏,并且其中40%的宝宝还可能对大豆也过敏。
婴幼儿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过敏主要累及皮肤、消化系统和呼吸
系统。
菌群尽早建立,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宝宝过敏。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按时、合理添加辅食
宝宝出生后6个月,要按时添加辅食,添加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添加不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如强化铁米粉,之后逐渐添加蔬菜、水果、肉类、蛋黄、鱼虾、蛋白等食物。
谈抗生素色变,在宝宝应该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病情一有好转就匆匆停药,
父母过敏的食物,最好在婴儿期后再尝试给宝宝添加。
鸡蛋蛋白、坚果、鱼虾等食物是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种类,最好在婴儿1岁后再给宝宝添加。
如果宝宝在出生后6个月内曾经有湿疹等过敏症状,上述容易发生过敏的食物最好在10个月后再尝试给宝宝添加。
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如果宝宝发生明确的食物过敏,最好在满1岁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再尝试添加这类食物。
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诊断与治疗建议重点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儿童严重过敏反应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尚存在认识和诊疗不足的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诊治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现基于国内外诊治实践参数及循证指南,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诱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旨在提高儿科医师对严重过敏反应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为未来制定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诊疗指南奠定基础。
关键词严重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儿童;肾上腺素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一种主要由IgE介导的,临床表现为速发、危及生命、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超敏反应,多伴有皮肤黏膜系统表现,少数可仅表现为单一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体征,如严重的上气道梗阻、气道痉挛及低血压等,过敏性休克为危重症表现[1-21肌注肾上腺素为一线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的终身患病率为0∙05%-2.00%[3J s约1/4的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在<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41近年来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低龄儿童[5-71近10余年来,国内外临床建立了严重过敏反应诊断标准、诊治实践参数和循证指南等[8-11],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严重过敏反应的认识,但在我国仍存在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治疗不足的问题[12L为进一步规范诊治儿童严重过敏反应,我国儿科呼吸和过敏相关学术团体组织专家组广泛参阅相关文献,依据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及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诊断与治疗建议》,旨在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为未来制定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诊疗指南奠定基础。
1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严重过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全身反应,分为致敏阶段和效应阶段,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致敏阶段:变应原诱导特异性IgE产生是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
儿童食物蛋白质过敏儿童食物蛋白过敏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或食物过敏等,是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
儿童食物蛋白过敏反应的患病率约6%-8%,而牛乳是最常见的过食物约占3%-7.5%,以1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有食物过敏的患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约6.8%-17%而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则可高达26%一、病因(一)食物诱发小儿过敏胃肠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或注射、通过人乳和胎盘进入。
1.食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大多数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为水溶性糖蛋白,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几种不同的变应原(1)食物可诱发变态反应:小儿常见的食物变应原为牛奶、鸡蛋、大豆。
其中牛奶和鸡蛋是幼儿最常见的强变应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区饮食习惯不同而异。
花生既是小儿也是成人常见的变应原,海味食物不是小儿的主要变应原,坚果诱发的过敏在小儿比较少见,虽然任何食物可以致敏,但约90%的过敏反应是由少数食物引起,如牛奶、鸡蛋、花生和小麦。
(2)食物中仅部分成分具变应原性:以牛奶和鸡蛋为例,牛奶中以酪蛋白、乙种乳球蛋白变应原性最强。
鸡蛋中蛋黄具相当少的变应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类黏蛋白为鸡蛋中最常见的变应原。
(3)食物变应原性的可变性:加热可使大多数食物的变应原性减低。
胃的酸度增高和具有消化酶也可减少食物的变应原性。
(4)食物间存在交又反应性:不同的蛋白质可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使变应原具有交又反应性。
如50%牛奶过敏者也对山羊奶过敏。
对鸡蛋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鸟类的蛋也过敏。
交叉反应不存在于牛奶和牛肉之间,也不存在于鸡蛋和鸡肉之间。
植物的交又反应性比动物明显。
如对大豆过敏者也可能对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员如扁豆、苜蓿等过敏。
患者对花粉过敏,也会对水果和蔬菜有过敏反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者也对苹果、榛子桃、杏、樱桃等有过敏反应。
【疾病名】小儿食物变态反应【英文名】pediatric food allergy【别名】pediatric allergic gastroenteritis;pediatric allergic reaction of digestive system;pediatric food allergic;小儿过敏性胃肠炎;小儿食物过敏;小儿食物过敏性;小儿消化系统变态反应【ICD号】T78.0【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近年来,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牛奶、鸡蛋、花生等食物是婴幼儿的主要食品,但又是主要的食物过敏原,其次为鱼、贝类、坚果(也以花生为主)、水果等食物。
虽然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肠道屏障功能的发育不断完善,多数食物过敏可以缓解,但部分儿童仍存在食物过敏,并可引发哮喘等疾病。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食物特异性IgE体外测定:食物特异性IgE体外测定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它们与SPT相同,也用来筛查确认IgE介导的可疑食物过敏反应。
一般认为体外测定IgE的敏感性不如皮肤试验,且费用高,出结果慢,适用于严重皮肤划痕症、严重的急性皮肌炎无法做皮试和对某些食物极为敏感的患者。
它的优点是不受抗组胺药的影响,停用抗组胺药有困难的患者可用此法,并能同时测定多种抗原的IgE。
如果试验操作得当,并以sIgE≥3级为阳性,此方法与SPT有同样的敏感性。
此外,监测血清中sIgE的变化,可以预测患儿食物过敏是否消失。
作者观察了两组患儿,均为3岁时对牛奶过敏,A组到9岁时仍对牛奶过敏,B组至9岁时己对牛奶产生耐受,A组血清中牛奶sIgE浓度明显高于B组,这一观察表明,sIgE的下降提示临床耐受性的产生。
(2)特殊检查进展:①皮肤点刺试验(s k in pic k test,SPT)是用来筛选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很快得到结果。
儿童食物过敏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食物过敏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由食物过敏诱导发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共40例患儿中,慢性腹泻症状10例,占25%;慢性腹痛症状19例,占47.5%;肠易激综合征1例,占2.5%;厌食症状4例,占10%;反复呕吐症状6例,占15%。
共有39例患儿检出特异性igg(14种食物过敏原),为97.5%检出率。
特异性igg 呈升高表现的1种食物过敏原5例,2种12例,3种12例,4~9种共10例。
鸡蛋为37例,占最高比重;其次为牛奶29例,小麦16例,大豆11例,猪肉和鸡肉均为0。
经随访后发现,本组总有效率为90%,无其他异常情况发生。
鸡蛋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食物种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2周的厌食病程并有生长发育迟缓伴发患儿;病程>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症状,行钡餐或胃镜检查对器质性病变加以排除的患儿;病程>2个月,慢性腹泻迁延难愈的患儿;病程>3个月,反复呕吐症状>3次,行钡餐检查对器质性病变加以排除的患儿。
1.2 方法1.2.1 特异性igg食物过敏原测定均对患儿行2~3 ml静脉血抽取,将血清分离,选择14种食物,即小麦、牛肉、番茄、鳕鱼、大豆、玉米、虾、蟹、大米、蛋清/清黄、猪肉、牛奶、蘑菇、鸡肉的特异性igg过敏原抗体。
依据试剂说明,行elisa法加以检测。
依据抗体浓度,将特异性igg过敏原按4级划分:阴性为0级,即igg200 u/ml。
1.2.2 饮食指导按照测定食物过敏原igg具体结果,对患儿饮食现有的饮食结构加以调整。
操作步骤为:0级:依据日常习惯正常进食;+1级:进食一次此类食物后需行4 d间隔;+2及+3级:需按规定在食谱中将此类食物彻底剔除。
1.3 效果评定就调整饮食后相关消化系统症状变化制作成小册发放患儿家属调查,0分: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1分:临床症状未改变或程度加重;3分:无效。
34食物与过敏34.1 前言食物是人类营养的源,人类从千百年的经验中,虽寻找出与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食物。
但是某些已被普遍接受的食物却能在少数人身上引起特殊的不良反应。
我国古籍《淮南子》中有“祉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虽有其夸大之处,但我们相信,古代人类在找寻食物与药物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不良反应,除中毒反应外,必然也包括食物过敏在内。
我国传统医学中,很早就提出“忌口”以治疗疾病。
例如,哮喘应忌海味,皮肤病应忌酒,“发物”可引起某些疾病,这可说是我国人民从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到一些食物过敏现象后形成的经验总结。
根据近代科学的观察研究,这些“发物”中,引起食物过敏的机会确实比较大。
公元前460年,希波格拉底发现头前病人应禁用牛奶,否则头痛加重,这可能是西方有关食物过敏的最早记录。
对过敏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历史并不久,1906年Von Pirquet发现过敏现象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而提出“Allergy”一词,意为“变化了的反应”,从而引起医学界的兴趣。
其后,计多人从临床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般说来,机体对抗原的反应统称免疫反应,但有时反应过强,导致抗体生理功能混乱,甚而组织遭受损伤,这类对机体不利的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超敏反应)。
现在已知外界环境许多物质都可引起过敏,食物只是其中的一类。
引起过敏的食物种类很多,临床症状也很复杂,或轻或重,因人而异。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各家报告差异很大,西方有的报告认为60%的人口有某种食物过敏,北京1959年报告各种变态反应总发病率为48.09%。
全部过敏病人中能提供食物过敏史者有20~30%。
一般统计正常人群对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0.3%到3.7%之间。
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为高,多数儿童2~5岁后过敏症状自然消失。
食物过敏的处理主要是找出过敏原并从饮食中免去。
如果致敏的食物是病人营养的主要来源,如牛奶之对婴儿,则在除去该食物的同时必须注意改用其他食物以保证其营养需要。
新生儿及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特点首都儿科研究所胡岚一、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是人的一个重要系统,包括口腔到肠的整个管腔和肝脏、胰腺。
承担人的营养吸取、消化、转运的功能。
小儿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多,而消化功能不成熟的矛盾,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尤其是婴幼儿阶段。
(一)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包括牙齿、舌、唇、颊、颌骨和唾液腺。
口腔的功能是承担人的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功能。
新生儿口腔没有牙齿,但是牙坯已经出齐,不能咀嚼,但能吞咽,所以出生时的吞咽功能已经完善。
新生儿的黏膜比较薄嫩,血管丰富。
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很少。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一个星期以后,唾液腺的分泌量能达到一天50-80ml ,成年人一天是 1000-1500ml 。
由于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少,所以口腔黏膜比较干燥,易受损伤,合并细菌感染。
生后 3-4 个月婴儿唾液分泌开始增加,由刚开始出生时50-80ml ,达到 200-240ml 。
5-6 个月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多。
因婴儿口腔小,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当萌牙以后,口腔深度变大,流涎的情况就会逐渐好转。
另外,小于 3 个月婴儿唾液淀粉酶含量不足,所以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二)食管食管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腔进入到胃。
二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是漏斗状。
弹力纤维和肌肉发育不全,食管壁黏膜中的腺体比较少。
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发生呕吐。
(三)胃新生儿的胃是水平位置, 容量小,大概在30-60ml 。
新生儿胃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
和贲门不一样,贲门发育不好是松的,幽门发育好是紧的。
新生儿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幽门痉挛。
发生痉挛以后,内容物不容易往外排。
新生儿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少,酶活力低,所以消化功能差,容易出现溢奶和呕吐。
婴儿胃和新生儿一样,也是水平位,幽门痉挛,贲门松,容易呕吐。
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因及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4-01目前,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小儿腹泻的高达300~400万,仅次于呼吸疾病占第二位。
小儿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
每年6~10月份,多数6个月~3岁年龄的宝宝会面临“夏季腹泻”的肆意攻击。
有人说,“夏季腹泻”势凶猛于虎!超高发病率、起病急、强持久性、脱水、并发症、高死亡率,面对腹泻,要认真对待,以便防患于未然,并及时针对性治疗。
1临床表现1.1腹泻分期 :①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下者。
②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2周至2月者。
③慢性腹泻病程持续2月以上者。
1.2腹泻分型:(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引起。
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其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下,少数病例可达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
一般无发热或发热不高,伴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尚好,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多因肠道感染引起:①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10~30次/日以上,水份多而粪质少,或混有粘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②脱水: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脱水性质:分等渗、低渗、高渗性三种。
①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50ml/kg)。
精神稍差,皮肤干燥、弹性稍低、眼窝、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腔粘膜稍干燥,尿量稍减少。
②中度脱水:失水量约占体重的5%~10%以上(50~100ml/kg)。
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捏起皮肤皱褶展开缓慢,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少泪,口腔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减少。
③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摘要】过敏性疾病近年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尤受人们关注。
儿童期是食物过敏的易感期,应引起我国儿科医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儿童食物过敏发病因素处理方法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是指由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产生与过敏反应有关的IgE类抗体。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不同,后者可以由任何非蛋白质的食物成份介导,免疫系统并不参与。
食物过敏可引起各种症状,临床表现形式各异。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皮肤和呼吸道症状。
消化系统可表现为口腔过敏综合征,即在进食过敏性食物后,迅速出现口腔、咽喉部搔痒、刺痛和血管水肿,偶尔会有耳朵痒、咽喉部紧缩感。
也有些表现为反酸、嗳气,呕吐、腹胀、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肠绞痛、腹泻、大便隐血或便血、喂养困难,严重者由于长期消化功能不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1]。
皮肤的表现常见的有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2]。
呼吸系统可表现为:鼻痒、鼻充血、鼻涕、喷嚏、咳嗽、声音嘶哑,诱发哮喘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致命的喉头水肿、窒息[3],严重者可表现为低血压、休克等症状。
另外,食物过敏常常是过敏历程的第一步,随后是湿疹、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一系列过敏性疾病等[4]。
临床上根据进食食物后症状出现的时间快慢,将食物过敏分为速发型、中间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通常在进食少量食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症状。
该型主要为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使组胺及其它血管活性物质从肥大细胞颗粒中释放入血循环,从而产生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过敏症状,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5];迟发型:一般为非IgE介导,涉及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通常在进食大量食物后数十小时或几天后出现症状;中间型:通常进食食物量和发生症状的时间介于速发型和迟发型之间[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李在玲写在课前的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近20年来,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增加的趋势,WHO 曾经预测,过敏性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当然儿科医生更加关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纵观人们对食物过敏认识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有一种传说,神农帝建议怀孕期间的妇女不要吃马肉,以防止出皮疹。
古罗马学者Lvcretius 曾经提出,食物对一些人来说是美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确是毒药。
孩子的免疫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会出现食物过敏吗?一、病例(一)病例1患者是一个足月小样儿,当时是以吸入性肺炎收入我院NICU 治疗。
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继发感染性肺炎,所以应用了抗生素,在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患儿出现了严重的皮疹,以及涉及了肾脏、肝脏和心脏的多系统的损害,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后除外了败血症,考虑是药物超敏反应,所以把所有的抗生素以及其他的药物停用,在停用以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这张照片显示了患儿当时的临床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下肢有一些充血性的散在的皮疹,在躯干部皮疹已经逐渐的消退,出现了色素沉着和脱皮的情况,他的肝脏开始是明显增大的,在病程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的减小。
目前患儿已经全部恢复正常他的生长发育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患儿为足月儿,以低血糖入院。
为了治疗低血糖给予患儿强地松1/5片,吃完以后,在几小时内出现了前身皮肤的改变。
这张照片显示了患儿当时的皮肤改变的情况,和躯体以及上肢、面部的皮肤改变情况一样,下肢皮肤呈现出明显的潮红状态,没有明显的充血性的皮疹,也没有明显的蜂团样的改变,没有明显的脱皮和明显的皮损,过几个小时以后,这种潮红的情况明显的减退。
在除外了其他皮肤性疾病以后,考虑是因为药物引起的。
上述两个病例主要反应了新生儿对于药物的一个过敏反应。
在日本的一篇报道显示,在新生儿中有0.21%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牛奶蛋白过敏,而在于< 1000g 的新生儿中有0.35% 的患儿可以出现牛奶蛋白过敏。
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以及文献报道可以看出,小年龄组的儿童确实有过敏反应存在,甚至可能会出现食物过敏,而过敏反应的发生的机制可能和Th1—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系,Th1细胞占优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感染性疾病,而Th2细胞占优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过敏性疾病,如果两者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患儿就是一个健康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可能跟患儿所处的环境以及患儿的遗传学背景有关。
(三)病例3这是一个6个月的女婴,从3个月开始出现腹泻,大便每天5—6次,大便性状多样化,有的时候是水样便,有的时候是糊状便,偶尔还会有含有血丝,大便常规基本上是正常的,但有时候会显示白细胞5—6个,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1—2个,每高倍镜视野。
潜血偶尔会有阳性的结果,家长非常焦虑,他辗转了许多医院了,最后来到我院就诊。
患儿的生长发育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从5个月开始患儿的生长体重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患儿没有明显的感染征象,大便培养也是呈阴性的结果,但是有一些大夫给患儿应用了抗生素治疗,但是患儿腹泻的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来我院以后,我们除外了乳糖不耐受、遗传代谢以及免疫缺陷病引起的腹泻,考虑可能是因为食物过敏而引起的患儿腹泻。
因为妈妈有食物过敏的病史。
另外我们给孩子做了过敏原的检测,主要是测了特异性血清IGE抗体以及特异性血清IGG抗体,这两项试验都显示了牛奶鸡蛋和鱼虾的一个阳性的结果。
根据这些病史,以及妈妈的过敏史,以及检测的结果,我们考虑患儿诊断为食物过敏。
患儿因为是母乳喂养,所以我们嘱咐妈妈进行严格的回避饮食,主要是针对牛奶、鸡蛋和鱼虾进行回避,2周以后患儿腹泻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患儿在新生儿期和生后2个月分别因为吸入性肺炎两次住院,患儿妈妈反映患儿经常容易出现溢奶、呕吐等情况,我们当时考虑他的反复吸入性肺炎可能是因为胃食管反流而引起的,做了24小时PH监测,发现确实存在有病理反应,并且给他进行了胃肠道造影,没有发现有其他的器质性病变。
我们给予了多潘立酮治疗,但是治疗没有效果。
在他第二次住院的时候,发现患儿有湿疹,在进一步的追问妈妈的病史,妈妈有药物过敏的病史,我们给患儿进行了特异性血清IGG和特异性血清IGE抗体的检测,最后牛奶蛋白显示阳性的结果。
根据患儿的病史以及妈妈的过敏史和他过敏原的检测结果,我们考虑患儿的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系,而胃食管反流又造成了他反复的吸入性肺炎。
所以这个孩子是人工喂养,我们就嘱咐妈妈,给予患儿氨基酸奶粉治疗,通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治疗,患儿的溢奶和呕吐情况明显好转,通过以后的随诊,发现这个孩子没有再出现肺炎或者吸入性肺炎这种情况。
这是患儿在第一次住院时候的胸片,可以看到他的左上肺呈一个肺不张的表现。
是患儿出院前的一张胸片,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治疗,患儿的肺部情况已经好转。
(五)病例5一个6个月的孩子,有排便困难,一般5—6天才排便一次,也做过了一些相应的检查,包括胃肠道造影等,没有发现有异常的结果。
通过一个过敏原的检测,孩子显示有牛奶蛋白过敏,我们尝试用一些特殊配方的奶粉,也就是氨基酸配方的奶粉给他进行治疗,治疗大概是进行了2周左右患儿排便困难的情况明显好转。
随着临床病例的不断增多,我们的认识思路也渐渐的清晰起来。
在一部分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儿中,确确实实存在着食物过敏的问题。
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患的表现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各系统持续地出现不同过敏症状的现象被称为过敏进程。
而食物过敏通常是这一进程的第一步。
这也就揭示了食物过敏为什么如此引起广大儿科大夫的关注。
下面的这张图清楚的揭示了患儿从3个月开始到25岁,这一段人生中他所经历的过敏历程,而其中食物过敏确实是这一进程中的最初的一步。
二、食物过敏的概述、诊断以及进一步的治疗(一)概述食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反为两大类:一类是免疫反应,一类是非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另外一类是由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
而非免疫反应往往包括了食物不耐受,其中有中毒性的、代谢性的、药理性的特异体质的反应,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反应等情况。
我们所说食物过敏主要是指由免疫反应参与的这些食物的不良反应,是由IgE和非IgE两条途径来介导的。
变应原能否引起食物过敏是与食物中的纯抗原分子大小有关,比如说配方乳中的的β乳球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它们都有较大的食物蛋白分子量道尔顿,还有虾蛋白,还有鸡蛋蛋白等,道尔顿数也比较大,这样都可能会引起人体出现食物过敏的反应。
在关注食物过敏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食物交叉过敏反应,因为不同的蛋白可以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使变应原具有交叉反应性。
牛奶和马奶、羊奶之间会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会引起食物的交叉反应,而鸡可能和其他的禽类会有交叉反应。
另外大豆可能会对黄豆或其他的绿豆出现交叉反应,包括像小麦可能会对其他的谷物出现交叉反应。
所以我们在给予孩子进行避食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应的食物的交叉反应。
有关食物过敏的诊断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的结果和临床的一些资料显示,食物过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另一类是以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它的临床特点是速发型的,而且是以肥大细胞作为介导的,它容易出现的是过敏性休克,它的发病机制比较明确,也容易诊断,有一定的确诊试验,比如皮肤点刺试验,还有血清特异性IGE的诊断等。
容易引起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食物有花生、坚果类、鱼、鸡蛋和小麦等。
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它是迟发的或者处于中间阶段的过敏反应,它可能是有嗜酸细胞和T细胞共同参与的结果,目前它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明确,也不容易得到诊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确诊试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规定饮食进行的食物激发反应。
容易引起非IGE食物过敏的食物类型有牛奶、鸡蛋、小麦和大豆。
食物激发试验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食物激发试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式的食物激发试验方案,还有一类是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
()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
A. 家族史B. 食物激发试验正确答案:B解析:食物激发试验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要注意几点:一点就是,如果进行食物激发试验必须要有专业的护士和具有安全设备和抢救措施的病房。
第二,要是具有分剂量的食物。
第三,如果患儿出现了反应就必须要停止。
食物激发试验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类:如果可以耐受某种食物最大剂量的时候,认为患儿对于该类食物不存在过敏,也就是非过敏。
如果对于食物发生反应了以后,就认为这个孩子对这种食物存在着过敏,如果孩子不能吃掉所有剂量的食物,就认为孩子对此食物的过敏不确定。
以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在消化系统的表现是一个速发型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它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在进食了某种食物以后,立刻引起过敏性休克。
还有在国外有很多的报道,可以因为食了含有坚果类的糖果以后引起死亡,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如果这个孩子是有食物过敏,希望家长还是要注意一下我们的食物的标注,它上面会写一些成份。
比如说有的孩子可能对鱼虾过敏,有的孩子可能会对鸡蛋过敏。
还有一类就是口过敏综合征,这个在儿童比较多见。
就是他会觉得说嘴麻,这种嘴麻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有的孩子感觉是舌头这儿会有蚂蚁在爬,或者很难受的一种感觉,有的孩子会有喉部很紧,感觉喘不过来气等,往往以进食水果,比如芒果、木瓜等为多见,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回避同类的食物,或者如果要吃这种食物,像水果等最好剖皮,或者煮熟以后再给孩子吃。
在部分以进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婴幼儿中可能会存在过敏的问题,最常见的一个情况就是胃食管反流症,长时间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孩子有不舒适的喂养等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考虑这种胃食管反流会不会是因为食物过敏而引起来的。
还有一些消化道的相关的症状,比如呕吐、反流,呕吐和反流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症状,因为呕吐可能会有一个呕吐的动作,它通过一些反射来完成,而反流它仅仅是食物从胃反流到食管,它可能会从口腔中流出,这样不是完全相同的,还有就是孩子的一个哭吵,哭吵不安,反复的哭吵,家长来哄也哄不好的,这样的长时间的哭吵。
另外患儿可能会在进食的时候有一些痛苦的表情,不愿意吃,或者是拒食,而且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表现为母乳喂养困难。
中消化道,主要是指十二指肠以下到小肠这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腹泻,或者有一些烧灼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对于婴幼儿来说他是感觉不到的,可能他就会表现为反复的哭闹,或者他是表现为蜷着身子,而且在睡觉的时候表现为阵发性哭闹,睡眠不安等。
下消化道的主要是指结肠的一些症状,结肠受累以后可能会出现夜间的哭吵不安,然后出现长期的一个腹泻,还有的孩子出现便秘,以及肛周潮红,睡眠不安,甚至还有的孩子出现了黏液血便,如果结肠受到了食物过敏的影响,也就是出现了变态反应,可能会使黏膜受到一些损伤,可能会出现黏液血便,这在我们临床中也会经常的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