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4.77 MB
- 文档页数:43
医院疼痛科门诊治疗告知同意书
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快速缓解疼痛、确定病痛组织部位,是疼痛科尤其疼痛科门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医生会建议在门诊进行不同的神经阻滞麻醉,包括颅神经、脊神经(颈椎神经、胸椎神经、肋间神经和腰椎神经等)、交感神经和椎管内以及局部的神经分支。
该治疗方法通常是安全的,尤其在影像学引导下,更为准确。
但作为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治疗方法,仍有如下风险及注意事项,特告知:
可能的相关风险:
1.穿刺时疼痛,部位出血,肿胀,
2.阻滞部位感染;
3.部分神经阻滞麻醉如肋间神经、椎旁神经或星状神经节阻滞等可出现胸闷,心慌,声音嘶哑,呛咳及气胸等,严重者需进一步检查和对症治疗;
4.臂丛阻滞等可出现阻滞侧上肢无力,通常数小时到2-3天可恢复,长时间未缓解须门诊复诊;
5.椎管内阻滞或下肢神经阻滞等可出现下肢麻木,行走困难,需短时间门诊观察;
6.药物过敏或局麻药物反应,如头晕,心慌等不适,极其罕见情况下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需对症抢救治疗;
7.糖尿病病人,阻滞后可有短时间一过性血糖增高,建议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8.晕针现象,尤其有晕针病史者,可能再次出现晕针,请于注射前告知医生和护士;
9.其他情况。
注意事项:
1.部分患者在阻滞后建议应制动休息,避免用力及负重;
2.部分阻滞需患者配合,沟通病情,如沟通不良可导致效果不佳;
3.治疗后需门诊休息观察10分钟,无不适后可离院回家;治疗当天,穿刺部位保持干燥,避免潮湿、污染;
医生已经告知以上风险,我已了解风险并同意治疗。
患者:(家属须注明与患者关系)
年月日。
疼痛科微创常用特殊治疗记录微创手术记录2003-11-2810:30Am 肉毒素注射治疗记录患者今日上午于无菌室行"肉毒素注射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取残余痉挛处左眉弓上2点及左颊部1点为肉毒素注射点,常规消毒后,在上述3点各注射10µ肉毒素(0.2ml),观察患者左面部肌肉痉挛明显停止.患者无诉特殊不适,安返病房。
继观病情变化。
2002-1-10 10Am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记录患者今日上午于无菌室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口微张,局部消毒后,左手扪及右C6横突,右手持注射器局部穿刺达此处骨质,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10ml,观察数分钟后患者左侧面部出现Horner’S综合征,阻滞成功,继观20分钟无异常,安返病房。
2002-1-15 10Am颈部小针刀治疗记录患者今日上午于无菌室行“颈部小针刀术”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项下垫薄枕以伸展颈部,先以1%利多卡因3ml加得宝松等复合镇痛液1 0ml行局部阻滞,再以4号小针刀于C3~6棘间及椎旁行松解,患者无不适,已安返病房。
嘱其注意休息,保护创口。
继观病情变化。
2003-11-2810:30Am 颈部局部神经阻滞+小针刀治疗记录患者今日上午于无菌室行颈部局部神经阻滞+小针刀术。
患者取俯卧位,项下垫薄枕伸展颈部,取C4为中心,以10ml复合镇痛液(1ml得宝松、VitB12 500ug、2%利多卡因2ml,0.9%盐水6ml)行广泛阻滞,然后以一次性小针刀在上述痛点行点切松解,术毕患者无不适,已安返病房。
继观病情变化。
2003-12-16 11Am 颈部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记录患者今日上午于无菌室行颈部局部神经阻滞术。
患者取俯卧位,项下垫薄枕伸展颈部,取C 4为中心,以10ml复合镇痛液(1ml得宝松、V itB12 500ug、2%利多卡因2ml,0.9%盐水6ml)行广泛阻滞,完毕后观察20分钟,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
1诊断性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神经阻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用药带来的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缺点,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成为疼痛科治疗方法的主体,并且在许多病例中有利于疼痛的正确诊断或预后的判定。
诊断性神经阻滞原理: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的前提是对所有适合于进行神经阻滞的病人进行诊断所必要的详细病历记录、查体、临床病理检查、放射学检查,若能做心理学评价更好。
用上述方法也难以确定疼痛原因时,可考虑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
其原理为顺序应用安慰剂(placebo或不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脊神经不同纤维,产生仅阻滞交感神经或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现象,达到诊断心因性、外周性或中枢性神经来源性疼痛的目的。
一般用0.9%生理盐水首次注入安慰剂,如果获得止痛效果,则评价病人为"安慰剂反应者",但须注意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疼痛中,约30%~35%具有安慰剂效果,当然安慰剂效应是一过性的。
若获长期止痛效果者,则属于心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很大。
低浓度局麻药进行疼痛部位感觉神经阻滞状态。
用针刺皮肤确认感觉消失后疼痛消失,则可断定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治疗可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时,可再次注入高浓度局麻药,完全阻断运动神经。
如果用此法可获止痛效果,则可认为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宜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如果躯体神经虽被完全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则可认为疼痛原因位于比阻滞部位更高的中枢侧,此时则末梢神经阻滞、末梢部手术均为无效。
用上述方法达不到止痛效果,常见于中枢神经障碍、大脑化假病、心理性疼痛。
2治疗性神经阻滞2.1阻滞治痛作用机理①感觉神经阻断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
局部疼痛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使局部的病损不易修复,同时产生致痛物质,使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后阻断了恶性循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可明显减轻。
有时原发性疼痛的病因可能已去除,但恶性循环仍残留,神经阻滞治疗就可一次阻滞,疼痛治愈。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神经阻滞/毁损术是疼痛科治疗各种疼痛性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神经破坏药,暂时或长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
一、适应证1、脊髓神经和外周神经受压、炎症引起的神经痛及软组织痛。
2、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难治性痛。
3、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瘫),眼肌、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耳聋,顽固性呃逆,失眠等。
二、禁忌证1、不能配合治疗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皮肤或/和深层组织有感染病灶或全身感染尚未控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局麻药过敏者。
5、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妊娠初期、甲亢、结核病活动期等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时,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6、低血容量患者,不宜施行椎管内、腹腔神经丛及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毁损术。
三、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2.5ml~5ml+维生素B12 0.5mg~1.0mg+维生素B6 100mg~200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或20ml。
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可用赖氨匹林(来比林)替换复方倍他米松。
(一)、局麻药局麻药是神经阻滞治疗中的主要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次选罗哌卡因。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用药剂量、浓度和容量,如:利多卡因的用药浓度为0.4%~2.0%,罗哌卡因为0.125%~0.375%;头颈部神经阻滞为5ml~10ml,臂丛神经阻滞为10ml~20ml,胸、腰部神经阻滞为10ml~20ml,交感神经阻滞为3ml~10ml。
局麻药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可增加其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局麻药注意事项:1、强调有效低浓度、剂量个体化、剂量总量控制的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防局麻药中毒反应。
对儿童,特别强调不能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前言星状神经节(SG)是颈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颈下神经节与T1神经节融合形成的交感神经节,位于C6和C7椎体之间。
它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SG周围及附近组织,包括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节前与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从而阻滞支配头、面、颈、肩胛、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
SGB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方面。
中枢神经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节丘脑活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周围神经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节前、节后纤维的阻滞,使分布区域内各系统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抑制,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疼痛方面,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慢性疼痛及炎性疼痛中交感神经发挥着重要作用,SGB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同时,SGB可以阻断脊髓的反射通路,降低该部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区域血流,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疼痛介质,终止疼痛的恶性循环。
自1920年,SGB治疗疼痛性疾病在临床上得到迅速推广,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手段。
在日本,SGB疗法已应用40余年,每日至少有2~3万患者进行该项治疗,占门诊神经组滞治疗的50%~80%,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
SGB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主要分为全身性疾病和局部疾病,包括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疼痛,尤其对于顽固性颈源性头痛、偏头痛、慢性顽固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肩手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癌痛等顽固性疼痛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的应用在疼痛科学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用于控制部分持续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
本文将重点介绍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疼痛科的应用。
什么是交感神经节阻滞?交感神经节阻滞是通过注射局部麻醉剂阻滞交感神经节来控制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们一般位于神经纤维束沿途,用于控制组织和器官的交感神经活动。
通过阻塞神经传递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实现控制疼痛的目的。
交感神经节阻滞的分类交感神经节包括颈神经节、胸神经节、腰神经节和骶神经节等多个部位。
根据疼痛部位和需要阻滞的交感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阻滞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颈交感神经节阻滞•胸交感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骶交感神经节阻滞其中,颈交感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颈部和头部的疼痛;胸交感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胸痛、腹部和腰部的疼痛;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下肢和骨盆的疼痛;骶交感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下肢、骨盆、腹部和直肠的疼痛。
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治疗效果交感神经节阻滞对于部分疼痛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
例如,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对于头痛、晕厥、失眠等症状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胸交感神经节阻滞可用于缓解非心源性胸痛、切割术后胸痛等疾病的疼痛。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对于慢性下肢、骨盆和腰痛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
一般来说,交感神经节阻滞的疗效及持续时间因患者个体差异、病情病理差别和操作者经验等多种因素而不同。
但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疼痛治疗方法。
交感神经节阻滞的适应症交感神经节阻滞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疼痛治疗,以下列举几种疼痛: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慢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胸交感神经节阻滞•肋间神经痛•胸骨旁痛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椎管狭窄症•神经根型腰痛•退行性变骶交感神经节阻滞•直肠疼痛•骶闷•腹痛交感神经节阻滞的禁忌症交感神经节阻滞虽然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一些适应症需要注意,以下列举几点:•皮肤局部发炎、肿胀等特殊情况•血液凝集异常性疾病•感染•神经阻塞区域已发生钙化或肉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疗法介绍
神经阻滞是直接在神经干、神经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周围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
信号传导,神经阻滞包括物理性和化学性阻滞两种。
利用神经阻滞为主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疼痛以及做出疼痛病症的预后判定,称为神经阻滞疗。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1.镇痛效果确实可靠。
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范围选择性强。
4.治疗作用迅速。
5.不良反应小。
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神经阻滞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常见应用 1.三叉神经阻滞疗法,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
2.舌咽神经痛阻滞疗法,适用于咽喉部的诊断和治疗。
3. 面神经阻滞术适用于治疗面肌痉挛。
4. 颈丛神经阻滞适用于枕后神经痛。
5. 臂从神经阻滞术,适用于颈部软组织痛,颈部鞭打痛,颈肩综合征及肩周炎。
6. 肩周炎周围痛点阻滞适用于肩周炎的治疗。
7. 胸部神经阻滞术,包括肋间神经阻滞术和胸椎旁脊神经根阻滞术。
8. 腰骶部神经阻滞,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
神经痛,急性腰肌损伤和腰椎骨质增生。
9. 硬膜外神经阻滞。
10. 骶管治疗。
11. 星状神经节阻滞。
神经阻滞治疗打封闭针的区别
很多到疼痛科就诊的病人一听说“神经阻滞治疗”,就问“是不是打封闭针啊”,以为它是一种“应付疗法”,只能暂时止痛。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神经阻滞疗法目前是疼痛治疗的最基本手段;国际通用的定义:是指将药物注入于脊髓神经节、丛或神经、交感神经节等神经附近,这些药物有调节神经和扩张病变部位微血管、改善病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或用物理、化学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化学性神经阻滞多采用低浓度的局麻药,还可用高浓度局麻药、乙醇、酚等神经破坏药物进行,从而达到长期镇痛的效果。
物理性神经阻滞常用的是热凝疗法、冷冻疗法,另外还有用机械性损伤方法进行的神经阻滞,比如对面肌痉挛者用面神经穿刺压迫来进行治疗。
“封闭疗法”俗称“病灶注射”,起源于原苏联,又称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是将普鲁卡因注射于人体的局部痛点,就象中医说的“阿是穴”,痛在哪儿哪儿打针,以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
“封闭疗法”一般应用在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骨纤维管道的外伤、劳损及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治疗。
因“打封闭”时注射液中含有较多的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激素的成份,如长期大量反复应用激素易造成的“骨脆”,“脸肿”、内分泌失调等并发症。
因而慢性疼痛患者需要在正规医院疼痛科接受安全有效的“神经阻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