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3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公共政策绪论1.什么是公共政策?答: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公共社会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2)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3)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4)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答:(1)特点:①阶级性。
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②目标性。
③强制性。
公共政策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
(2)功能:第一,分配社会资源。
第二,规范社会行为。
第三,解决社会问题。
第四,促进社会发展。
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调控、分配功能?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4.戴维·伊斯顿关于公共政策的含义?答: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所谓“价值”就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富、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
“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政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则是权威性的,即具有强制性。
中国政策执行研究作者:龚依文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10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发展必须同时驱动的两艘巨轮。
2005年底,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备受政界和学界的重视。
本书的经验来自作者对皖南X区的新农村建设长达七年的跟踪观察,作者试图以政策执行的视角把握新农村建设是如何实现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具体化为地方的微观执行实践的,从而呈现出新农村建设鲜活的经验画面。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相关冠以政策执行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遍及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度。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三大问题的关注上,一是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去概括和分析中国的政策执行经验,二是如何理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分异现象,三是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执行偏差及其原因。
第一类研究试图提供理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经验的理论分析框架。
依据理论模型建构的不同取向,有关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分为抽象性理論模型和具体化理论模型,前者意在抓住政策执行的“神”,后者则试图提供更加具体的观察视野。
在抽象性理论模型中,政治动员模型和博弈模型最为著名。
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传统的理性官僚制模型似乎很难准确地描述中国的政策执行经验。
鉴于改革之前30年中国政治运动的非常态实践,有学者认为政治动员模型相比官僚制模型更加适应于对中国政策执行经验的理解。
政治动员模型的特质是政策执行过程并非按照循规蹈矩的官僚行政来完成,而是通过大量的动员政治来实现政策目标,比如意识形态宣传和对群众的大规模发动。
现实经验还表明,政治动员模型不仅适用于描述前30年的中国政策执行经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于现阶段的中国。
比如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虽然告别了政治运动时代,但仍然使用“运动式”的执行手段来推动政府意图的落实,这种“运动式”的执行体现了转型期政府常态执行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
非正式经济在中国的现状与政策研究非正式经济指的是没有被官方统计和监管的经济活动,也叫灰色经济、黑市经济等。
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中,非正式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十分值得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非正式经济在中国的现状和政策研究。
一、非正式经济的定义与类型非正式经济是指在官方统计和监管机构之外的经济活动,包括无证经营、雇佣劳动、非法交易、黑市交易等。
非正式经济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家庭经济:以家庭生产为中心,包括农家副业、小手工业等。
2、小规模私人经济:以非法私营企业为主,包括各种小商店、小饭馆等。
3、农村合作经济:以村民之间的组织为中心,包括各种合作社、种植农场等。
4、非法行业:黑市活动、走私出口、非法贸易等。
二、非正式经济的现状非正式经济在中国的现状非常复杂。
它不仅包括黑市交易、雇佣劳动,还包括无证经营、溢价出售等。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打击非正式经济,但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非正式经济在全国GDP中的占比达到12.4%。
近几年,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非正式经济的占比正在逐渐下降。
但是在一些发达的地区,非正式经济仍然牢固地占据着市场。
三、非正式经济发展的原因非正式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原因有很多。
首先,非正式经济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满足散户的需要。
只有人们有经济需求,才会有相应的非正式经济。
其次,政策家的部分管理不当以及市场不断的调整都会导致非正式经济的出现。
再者,非正式经济的发展还源于政府缺席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非正式经济滋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缺席,而政府的缺席又源自于政策的不完整。
四、非正式经济带来的问题虽然非正式经济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为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生计,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非正式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监管难度加大。
由于非正式经济的存在,政府在监管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其次,非正式经济使得潜在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对这些非法经济活动失去信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公共政策学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在公共政策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然而,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与国际通用的规范方法相脱节等。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研究力度,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我国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发展进程成就问题目录1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程 (1)1.1发展背景 (1)1.2发展进程 (1)1.3兴起原因 (2)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现状 (2)2.1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趋势 (2)2.2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 (2)2.2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3)3我国公共政策学的领域研究 (3)3.1公共政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4)3.2公共决策体制研究 (4)3.3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4)参考文献 (4)1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程1.1发展背景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1]在美国学者尼古拉斯·亨利看来,公共政策既涉及政治学领域——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的分配,又涉及公共行政学的领域——公共政策需要公共行政官员在行政管理组织中加以实施。
[2]公共政策体现国家整体战略和政治价值的需要,也反映社会公共问题和公共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研究(又称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诞生于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如犯罪、贫困、教育、卫生、住房、就业、养老和环境保护等,是政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学界试图运用其知识来解释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时“一拍即合”的产物。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策研究一、引言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团结力量为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
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涉及了组织的起源、发展、管理与政策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二、发展历程1. 文化革命前的社会组织在文化革命之前,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中国的宗教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组织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快速、多样化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民间经济发展起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3. 社会组织的类型与范围中国的社会组织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行业协会、慈善组织、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稳定与公益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社会组织管理与政策研究1. 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监管与规范为了维护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政策,对社会组织的设立、登记、运行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相关部门也负责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
2. 政策研究的重要性与现状政策研究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政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目前,中国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政策研究的方法和主题1. 方法政策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通过对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分析其中的政策内容和逻辑关系。
定量分析则通过搜集社会组织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探讨政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2. 主题政策研究的主题包括社会组织的政策环境、政策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政策对组织治理的影响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主题包括社会组织的创新管理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等。
2004年7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04第4期Jo u ma l of Nanjing No彻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e)No.4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分析刘雪明(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江西南昌330003)摘要:中国政策科学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蕴育开创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取得了四大成就:围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活跃;不少政策研究组织已经走向市场,产业化步伐加快,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政策科学;政策学;公共政策中图分类号:D0;D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4—0024—06政策科学(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析、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政策的实施,我国敞开了国门,在积极引进西方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崭新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学科也开始相继传入我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J(p¨。
20世纪70年代下,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和从事实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政策科际工作的一些政策研究人员,开始介绍并引进西学引起了我国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人员的关注,从方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
随着政策科学研究成果此开始了我国对政策科学的研究,迄今已有20多年的引进,拓展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把人们带的历史,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较入了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
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新世纪之初,认真回顾我国随后,政策科学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而政策科学的发展历程,准确评价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且日益引起了高层决策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