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教学设计(一)
- 格式:docx
- 大小:21.16 KB
- 文档页数:5
《趵突泉》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内容包括趵突泉的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趵突泉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名胜古迹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趵突泉的特点及民间传说。
难点: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趵突泉的美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插图、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趵突泉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趵突泉的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趵突泉的美景及民间传说。
4.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让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描述趵突泉的美景。
5. 例题讲解:教师以课文中的描述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趵突泉。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趵突泉的美景,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位置:山东省济南市特点:泉水清澈、涌泉喷涌、风景秀丽民间传说:嫦娥奔月、白蛇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方法,写一段关于趵突泉的文字。
示例答案: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泉水清澈见底,涌泉喷涌,景色秀丽。
传说嫦娥曾在此沐浴,使得泉水更加清澈美丽。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名胜古迹的资料,了解其特点及民间传说,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趵突泉的特点及描绘方法。
趵突泉教学设计趵突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2. 教学难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趵突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趵突泉的样子。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趵突泉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趵突泉。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断句。
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 精读课文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趵突泉的位置在哪里?趵突泉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趵突泉的?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找出描写趵突泉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趵突泉的历史文化,如趵突泉的名字由来、趵突泉的传说等。
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趵突泉?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大自然。
5. 总结全文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趵突泉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趵突泉的感受和体会。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
趵突泉教学设计(优秀6篇)《趵突泉》教案设计篇一一、整体感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趵突泉》。
《趵突泉》的作者是老舍。
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猫》。
(幻灯片出示《猫》的内容结构图,教师示范大声读《猫》的内容结构图)师:下面请你们把预习作业纸拿出来,大声读一读《趵突泉》的内容结构图。
(先请学生练读,再指名学生读)二、感受大泉师:那我们先去欣赏大泉。
请大家先读读描写大泉的这段话,感受一下大泉的与众不同之处。
师:通过老舍先生写的这段文字,你觉得趵突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生:它不停地翻滚。
生:它不停的在冒。
1.注意“冒”的字形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
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往上窜。
生:翻滚。
生:跳跃。
生:奔腾。
生:钻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出现多种说法。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
生4: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
生5: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4.对学生的看法梳理、引导、点拨、甄别。
(1)幽默地反问,提醒学生再斟酌自己的观点。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
(笑)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大笑)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
《趵突泉》教案实用的《趵突泉》教案3篇《趵突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趵突泉溪水、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了解趵突泉的美姿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方法、习惯目标:1、学会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出溪水、大泉、小泉的形象2、学习作者细致描绘,抒发感受的方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人文教育目标:受到热爱大自然的熏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二、教学重点1、通过合作和朗读感悟,想象出大、小泉眼的样子和特点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受理解想象大泉和小泉涌出的水各有什么特点四、教学策略欣赏、品读、想象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老师要出一些题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对?第一题:知道山东的省会在哪的请举手?你是如何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师:对,在济南。
在济南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中外游客蜂拥而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知道的请举手。
(生自由发言)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相信在看了之后,你们心里的谜团肯定会一个个解开的。
(播放大明胡、千佛山、趵突泉图片)2、看完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师:对,正是因为济南美,正是因为济南有这么多的游览胜地,所以才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特别是这趵突泉,连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在游览完了之后,都被它的美丽景色所倾倒,于是写下了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趵突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一些什么问题?(生自由发言)板书学生提出的的部分问题。
b) 师:爱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把它坚持下去。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c) 解决学生提出的较简单的问题。
d) 师:好,读完了课文,谁能用“趵突泉真……”来描述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生自由发言)e) 师:美丽、有趣、壮观的趵突泉,那就让我们赶紧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一下吧!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趵突泉》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示图画,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哪儿知道的
2、老师介绍趵突泉。
二、对照图画,初读课文。
1、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请学生放声读读课文,再对照看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句子,记下不明白的问题。
5、请同学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段。
一写: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二写:依次描写了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的优美动人的姿态。
四、巩固练习。
1、认真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趵突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涉及趵突泉的位置、历史、泉水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对趵突泉的描绘。
难点:理解趵突泉泉水清澈、涌动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趵突泉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学习。
3. 课堂讲解:a. 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历史及民间传说。
b. 分析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趵突泉泉水清澈、涌动的原因。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答案:趵突泉的泉水清澈见底,涌动不息。
b. 分析例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画笔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6. 小组讨论:讨论趵突泉为什么能保持清澈、涌动,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的位置、历史及民间传说。
2.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绘趵突泉的语句。
3.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短文。
答案:略。
2. 作业要求:内容充实,语句通顺,用词恰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其他著名景点的资料,了解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2. 板书设计中的课文重点语句提炼。
3. 作业设计中的短文写作要求。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
详细内容包括:1.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趵突泉的位置、特点和魅力。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趵突泉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者观察趵突泉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趵突泉的美。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词语,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体会趵突泉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造句练习。
6.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趵突泉的方法,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趵突泉》2. 生字、词语:突、涌、晶、澈、碧、波、粼、荡漾、神奇、美妙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
答案:(1)示例:趵突泉的水晶清澈见底,碧波荡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如《三峡》《黄山奇石》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自然段,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详细描绘趵突泉泉水的形态、声音和色彩;第五自然段,阐述趵突泉的寓意及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趵突泉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美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的景色美不美?”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 精讲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感受趵突泉泉水的形态、声音和色彩。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
(3)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趵突泉的象征意义。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彩色笔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地理位置:济南特点:泉水清澈、形态各异、声音悦耳、色彩斑斓象征意义:生机勃勃、希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趵突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挥想象,写出一篇关于趵突泉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趵突泉的诗歌、故事等,进一步了解趵突泉的文化内涵。
《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
2.学习唱《趵突泉》这首歌曲,并能正确把握节奏、音准和咬字;
3.通过学唱《趵突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4.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准备:
1.录音带或电子设备;
2.《趵突泉》歌曲的歌词和翻译;
3.地图或图片展示《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4.Microsoft PowerPoint或其他类似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1.播放《趵突泉》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韵律和旋律;
2.通过引导问题,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兴趣:你们对《趵突泉》
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它在哪里吗?
讲解(20分钟):
1.通过PPT展示《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
2.让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趵突泉的特点和美景;
3.讲解《趵突泉》的歌词和翻译,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唱(30分钟):
1.带领学生分段学习《趵突泉》的歌曲;
2.每段歌词学习完后,通过示范和模仿的方式,让学生跟着唱;
3.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咬字、把握节奏和音准。
分组练习(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节奏和风格演唱《趵突泉》;
2.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鼓掌评价和批评,每个小组都要
得到鼓励和建议。
展示与总结(20分钟):
1.每个小组表演后,再次播放整首《趵突泉》的歌曲;
2.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趵突泉》的感悟和体会;
3.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拓展活动:。
2024年《趵突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进行教学。
内容包括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运用关键词、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如“泉眼”、“泉涌”、“清澈见底”等。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趵突泉,今天我们要去领略一下它的美丽景色。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趵突泉的?”3.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描述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关键词、关键句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描述,用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填空练习。
7. 朗读课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内容:(1)地理位置:济南(2)泉水特点:泉眼、泉涌、清澈见底(3)民间传说:龙女、仙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答案:例文:“趵突泉位于济南,泉水清澈见底,泉眼汩汩涌动,仿佛一群嬉戏的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Those smiling eyes scattered with the wind are like the emotional verses of a lonely poet, one after another,staggere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关于《趵突泉》教案3篇《趵突泉》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课文;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什么地方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2.简介。
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
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
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
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预习”要求,看一共提了几点要求。
2.点名检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可补充。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4.质疑问难、学生相互解答,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
(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1.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大泉眼和小泉眼。
2.对照画面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和画面内容一致。
(四)再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1)讲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讲的泉水清浅、鲜洁。
(3)讲大泉的景色。
(4)讲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五)简介千佛山、大明湖,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全班介绍千佛山、大明湖。
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趵突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欣赏美文佳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3、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好!听说咱们四(5)班的同学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是这样吗?这么一说,我倒想见识一下,考考你们,想接受我的挑战吗?1、游戏导入抢猜城市的别名。
如:广州-羊城,花城;昆明-春城;重庆-山城;哈尔滨-冰城;济南-泉城。
知道广州为什么会称为花城吗?(广州花很多。
广州气候宜人,很适合种花。
)哈尔滨为什么会被称为冰城?(冬天冰很厚,特别冷)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为什么叫泉城吗?(济南城里泉水特别多,清代作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就是济南的形象写照。
在济南的所有泉水中,最有名的是什么泉,知道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趵突泉)关于趵突泉,昨天同学们去查了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趵突泉?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材料。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
老师也收集了一段关于趵突泉的录像,想看一看吗?怎么样?(生说说感受)刚才我们通过互相交流资料,知道了趵突泉历史、名称的由来,还知道了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趵突泉,写下有名的诗词歌赋。
我们现代的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就对趵突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师指黑板上的课题)――趵突泉。
想读一读吗?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一想,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趵突泉在济南的地位?用笔把它划下来。
2、交流,课件出示中心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谁也找到这一句的,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还谁也找到这一句的,也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重点:定,一半)为什么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理gaokaobaba. 解1、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是济南的眼睛,是号称"泉城"的主要意义所在!所以,没有了泉,济南就好象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机活力!也就不会叫做泉城了!泉水之中,趵突泉数天下第一泉,没了它,济南的泉会逊色大半!理解2、趵突泉是济南最著名也是最美丽的泉水,济南的美丽一半都来自趵突泉的美丽。
《趵突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图上画的是趵突泉公园,突出了池中的三股大泉,大泉冒出水面,在不断翻滚;小泉冒出的水泡隐约可见。
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池中有游鱼,池边有凉亭、垂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课5个生字。
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用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学校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的;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仔细体会写联想和感受那些句子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图片等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小结: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而骄傲.济南有闻名全国的泉城之美称。
趵突泉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权。
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景。
请同学们走进大师笔下的趵突泉,走进我们自己发现的趵突泉吧。
请大家先共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文章的美吧!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全文朗读,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喜欢的语句抄录下来。
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
三、看图想像1、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4、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篇一:三年级《趵突泉》教学设计趵突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趵突泉》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文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最为著名。
看,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
(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再度游览《趵突泉》。
(板书课题)二、回顾课文1、师:还记得趵突泉给你怎样的印象吗?请你自由读读课文,再汇报。
2、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美的?三、精读课文,抓景物特点1、学习“泉水”部分师: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句感受到趵突泉的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到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
师:妩媚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习“大泉”部分师:趵突泉真那么美吗?那我们就踏着小溪往南走,到趵突泉公园,去欣赏大泉的美。
(1)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作者看到什么,用“~~”画出作者想到或感受到了什么?(3)描写大泉的句子中,你喜欢哪句,说说你的体会。
a 、泉池中央┄┄不断地翻滚b、“三个水┄┄冒、冒、冒c、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不知疲倦。
(逐句应该怎样朗读?)读句子练习师:春天,趵突泉,——夏天——秋天——到了冬天,趵突泉怎样?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出它的神秘,所以作者感叹(课件出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4)小结,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晶莹、活泼的大泉吧!(放课件)(5)能用你的朗读把大泉的美展现出来吗?3、学习“小泉”部分过渡:感受了大泉的神奇、伟大、那么池边的小泉又有什么特呢?(1)合作学习,体会小泉的美丽(课件出示要求)1、为什么会有这样美丽的小泉?2、为什么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a、“数不清”感受小泉数量多,与大泉形成对比b、排比句有的┄┄②画画,③小泉的美(4)配视频朗读,背涌师:让我们来欣赏美丽的小泉吧!(5)环保教育、人文教育四、总结全文师:同学们,全文通过对趵突泉的水、大泉、小泉三个方面描写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我们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所折服时更为老舍先生细致地观察,抓住特点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章所感叹,表达了真情实感,希望你也将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自已的写作中去。
趵突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课题:1趵突泉教学内容背景材料: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1—4页。
设计理念:整个设计以“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自己,在朗读中整体感悟。
学习目标: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⒊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昼夜不停”“疲乏”“境界”“姿态”等词语的意思,能用“那么……那么……”“永远……永远……永远”练习写话。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学习重点: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
学习难点:培养细致观察与描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页1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二、简介趵突泉三、范读课文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五、指导看图,感受美丽⒈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儿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⒉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趵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
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
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⒉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⒈学习生字。
⒉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⒊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作业设计:⒈用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内容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出来。
⒉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全文,并试着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课时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到摘抄本中。
教后反思:第三课时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二、汇报学习成果三、品味词句,背诵课文。
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趵突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句子,感悟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语言的美。
4、增强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对趵突泉泉水特点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描写趵突泉的语言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趵突泉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济南三大名胜的图片,特别是趵突泉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开天窗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可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题,再加以指点。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导入同学们游览过趵突泉吗?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简介趵突泉。
(二)新授1、初读,自清障碍(1)正确读文先指导学生看图,看图中画了哪些景物,涌出的泉水有什么特点。
读课文时,要读准生字的字音。
遇到不懂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自己试着理解。
(2)、流利读课文学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精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在充分地读中感悟和体验。
(1)学生找到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后,老师可要求学生换个句式说一说,如:因为有了这泉,所以济南才会如此美丽,再把原句读一读,感悟趵突泉对济南的重要性。
(2)大泉眼冒出的水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的有关部分,读得有点熟了再看图和说图,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把大泉眼水的特点表达出来。
最后引导学生欣赏“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语言的美。
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思考练习”3(2)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要读重音,整个句子要读出排比的语气。
(3)小泉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小泉特点。
这部分朗读要读得轻快些。
这部分写出了小泉眼三处冒泡的姿态。
趵突泉教学设计《趵突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掌握趵突泉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趵突泉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趵突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让学生对趵突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阅读法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观察法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趵突泉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趵突泉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对趵突泉有什么了解?引出课题:趵突泉。
2. 讲授新课趵突泉的地理位置讲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趵突泉的历史文化讲解趵突泉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趵突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趵突泉的自然景观讲解趵突泉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趵突泉的泉水清澈透明,水温常年保持在 18℃左右,是世界上罕见的天然泉水。
趵突泉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讲解趵突泉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是“三股水”,即趵突泉有三个泉眼,泉水从泉眼中涌出,形成了三股水柱。
趵突泉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济南的地质结构和地下水的运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趵突泉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词。
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教学回点
1、课文中描写大小泉景色的部分,即课文3、4两个自然段
2.细致观察与描写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有条件的准备相关录相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几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
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甫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
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
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
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
齐读,说说现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出课题,引起下文)
六、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在西门外的桥上看到一溪活水,)
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泉水清洁、清澈、明亮)
3、“妩媚”是什么意思?(指姿态美好可爱)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
4、齐读第二段。
七、识记、书写生字
八、作业
抄写词语;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一、二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段
(一)学习描写大泉的第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几层意思?
讨论归纳。
共6句话,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活是第一层,写来到公园,第二,三两句是第二层,写泉池和池水,第四、五、六三句是第二层,写大泉的特点。
2、“沿着小溪柱南定,就来到趵突泉公园”这句话在二、三自然段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
4、指名读4至6句,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5、用不同的符号画出4至6句中描写实景和作者联想的部分。
6、默读4、5两句,看看大泉在外形上有些什么特点?
7.观察图画,想象如果此时你们站在购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伟大,大自然的力量)
8、朗读第6句,思考:今天的泉池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今天来到购突泉边看到这美丽、奇妙的景象,又会想些什么?
9、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描写小泉的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美丽有趣)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4.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摇曳”换个词几说可以用哪个词?(摇荡)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
三、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趵突泉?
作者通过对趵突泉美丽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时祖国河山的热爱。
2、在写趵突泉时,作者是怎么充分展示它的美的?
在描写的趵突泉的美景时,作者把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充
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购突泉的美。
四、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思考·练习3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