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科版三语下册9趵突泉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02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趵突泉》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文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知道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吗?趵突泉最为著名。
看,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
(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游览《趵突泉》。
(板书课题)二、回顾课文1、师:趵突泉给你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轻轻翻开书自由读读课文,再汇报。
学生汇报:清浅、活泼、美丽2、师: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美的?学生汇报:课文从泉水、大泉、小泉三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美的。
三、精读课文,抓景物特点1、学习“泉水”部分师: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感受到趵突泉的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到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
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出示句子,理解词语清浅和鲜洁的意思。
师:泉水真美呢,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一个“活水”体现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
正是这泉水滋润着岸边的杨柳,使济南城树水相映,幽静美丽,作者不禁发出感叹,出示句子(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师:妩媚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2、学习“大泉”部分师:趵突泉真那么美吗?那我们就踏着小溪往南走,到趵突泉公园,去欣赏大泉的美。
(1)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作者看到什么,用“~~”画出作者想到或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看到的、想到的(3)描写大泉的句子中,你喜欢哪句,说说你的体会。
(逐句应该怎样朗读?)读句子练习到了冬天,趵突泉怎样?你感受到了什么?水面上水气袅袅,如层层薄雾,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
9、趵突泉红星小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积累背诵课文优美的句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的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形象的描写、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心上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你们知道这一处美景是哪里吗?这就是趵突泉——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名作《趵突泉》。
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的立意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画出课后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读一读。
3、请5 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要读流利、都正确。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描写了趵突泉的那些景色?三、浏览课文,理清层次,体会美的构思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作者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新发现?师引导学生梳理:第一自然段交代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第2---4自然段写趵突泉的美景。
其中第二自然段讲趵突泉流出的泉水,第三自然段讲大泉的美,第4 自然段写小泉的多姿多彩。
第5 自然段讲作者看完了泉,结束游览。
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1、5自然段分别独立成段,中间的3个自然段为第二大段。
随机板书;随机板书;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泉水大泉小泉四、品读课文,理解想象,学习美的词句1、感知“泉水”(1)指读第二自然段。
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词语和岸边景色的词语。
板书:清浅鲜洁岸边幽静(2)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趵突泉的美了,是因为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的岸边“幽静”的环境。
“妩媚’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有感情读这一自然段。
2、认真研读“大泉’(1)自由读3自然段,画出直接描写大泉的句子。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趵突泉教案及作业题答案趵突泉教学要求1.会认占、沸、昼等6个生字,会写湖、倒、假等12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济的不同读音,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喜欢的段落。
2.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媒体导入,激发情趣。
1.出示趵突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师问: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哪儿知道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的《趵突泉》。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介绍资料,拓展视野。
1.老师介绍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
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板书:济南)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2.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市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校长。
1922年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教,并在燕京大学读书。
9.《趵突泉》教案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词。
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教学回点1、课文中描写大小泉景色的部分,即课文3、4两个自然段2.细致观察与描写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有条件的准备相关录相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几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甫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
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
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齐读,说说"现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出课题,引起下文)六、教学第二段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在西门外的桥上看到一溪活水,)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泉水清洁、清澈、明亮)3、“妩媚”是什么意思?(指姿态美好可爱)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4、齐读第二段。
9.《趵突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下面,我就今天的课堂教学说说我的一些理解与做法。
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理念、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流程、说板书六个方面展开。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趵突泉》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
作为大家的美文,可供我们选择教给学生的内容很多:从结构上的“总-分”到段落上的中心句,从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到修辞手法的运用,从遣词用语到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值得推敲与赏析,如文中单单一个“冒”字就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欣赏。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我大致的做法:一是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二是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本课教学之初,我通过“课文中哪一句话很高地评价了趵突泉?”引出“假如没有这泉,趵突泉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开展阅读。
)三是从阅读提示引入,让学生自主阅读;四是从朗读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运用的教学理念。
二、说理念读写结合学语文叶圣陶先生教语文的独当之任——阅读与写作训练,他强调两点:一是语文教学必须讲究方法,要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写作方法;二是语文教学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
“一课一得”学语文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让课堂精彩、让教学有效,使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而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如果每一堂课都面面俱到,那么在有限的课堂内,太多的教学任务只会使学习事倍功半。
所以,我们要营造或构建一种简约实在的课堂,让一课能做到“一得”:弄懂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习得一种学习方法等。
在这“一得”中在拓展延伸,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具体做法可以是这样的:理解课标,把握标准,确定内容;了解学生,因需而教,因才定教;细读文本,谨慎取舍(目标、环节、方法);关注导语,重视课后练习,适当拓展。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趵突泉(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国家首批重点公园)
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
趵突泉面积达158亩,是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
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
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趵突泉》。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趵突泉》的阅读与理解,对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背景的介绍,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2. 教学重点:趵突泉的特点、课文生词及短语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趵突泉》的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趵突泉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b.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例句讲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背景。
2. 课文生词、短语及修辞手法。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趵突泉的简笔画。
b. 结合课堂所学,运用修辞手法,以“春天的趵突泉”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a. 略。
b. 春天的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
春风拂过,泉水欢快地跳跃着,仿佛在唱着欢快的歌。
趵突泉两岸的柳树吐出新绿,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吸引着游客们驻足观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9.趵突泉《趵突泉》是以“风景名胜”为主题的主体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依次描绘了趵突泉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重点是对三股大泉和小泉景色的描写。
细致的观察、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真切的感受,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趵突泉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想象。
再通过读文,运用想象感受趵突泉的美,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语言的生动、准确和优美。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题开篇,激情导入1.济南有闻名全国的“泉城”之美称,趵突泉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泉”。
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
请同学们看看大师笔下的趵突泉,体味我们自己感受中的趵突泉吧。
2.解释题目。
“趵”指泉水喷涌如跃,“突”指泉水猛烈冲起。
二、初读理解,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2.指名读词。
3.自读课文,说说趵突泉整体给你什么印象。
(清浅、鲜洁)4.想一想: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大泉和小泉)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1.齐读第1自然段。
这段只有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一讲”趵突泉。
那么,这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这段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编号:__________ 《趵突泉》优秀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趵突泉》优秀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1.2 生字词解释1.3 课文翻译1.4 课文背景知识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5 课堂练习5.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阅读材料9.2 课外活动建议9.3 课程资源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趵突泉》是一篇描绘我国著名景点趵突泉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趵突泉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1.2 生字词解释生字词包括“趵突泉”、“清泉”、“翠绿”、“澎湃”等。
1.3 课文翻译课文翻译要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趵突泉的美。
1.4 课文背景知识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传说等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趵突泉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对趵突泉的描写,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
《趵突泉》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汉字,会写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均匀、晶莹、五光十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独特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7个汉字,会写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均匀、晶莹、五光十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独特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大家去济南旅游过吗?去过的同学分享一下所见所闻吧!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知。
3.出示图片: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4.齐读课题《趵突泉》,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课题的意思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描写趵突泉的。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1.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有些还比较复杂,你能够认识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济占沸昼莹串货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济、昼、莹5.运用学过的方法,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6.图片识字:妩媚7.儿歌识字:串假8.合成识字:水弗——沸水也——池水齐——济三日——晶9.谜语识字:昼尺下有一旦,意思是白天。
——昼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导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预设:第一部分(1):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二部分(2—4):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大泉眼日夜翻滚,小泉眼姿态优美动人,为济南增添了美丽。
第三部分(5):作者看完了趵突泉,结束了游览。
1.感知泉水出示句子一: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预设:作者运用假设,突出了趵突泉景色之美,强调了济南风景的美离不开趵突泉。
这是作者的整体感受。
出示句子二: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
9 趵突泉教学要求1.会认“占、沸、昼”等6个生字,会写“湖、倒、假”等12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济”的不同读音,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喜欢的段落。
2.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媒体导入,激发情趣。
1.出示趵突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师问: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哪儿知道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的《趵突泉》。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介绍资料,拓展视野。
1.老师介绍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
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板书:济南)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2.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市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校长。
1922年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教,并在燕京大学读书。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公开课《趵突泉》教案苏立明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趵突泉》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文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知道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吗?趵突泉最为著名。
看,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
(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游览《趵突泉》。
(板书课题)二、回顾课文1、师:趵突泉给你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轻轻翻开书自由读读课文,再汇报。
学生汇报:清浅、活泼、幽静2、师: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美的?学生汇报:课文从泉水、大泉、小泉三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美的。
三、精读课文,抓景物特点1、学习“泉水”部分师: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感受到趵突泉的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到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
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出示句子,理解词语清浅和鲜洁的意思。
师:泉水真美呢,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一个“活水”体现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
正是这泉水滋润着岸边的杨柳,使济南城树水相映,幽静美丽,作者不禁发出感叹,出示句子(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师:妩媚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2、学习“大泉”部分师:趵突泉真那么美吗?那我们就踏着小溪往南走,到趵突泉公园,去欣赏大泉的美。
(1)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作者看到什么,用“~~”画出作者想到或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看到的、想到的(3)描写大泉的句子中,你喜欢哪句,说说你的体会。
(逐句应该怎样朗读?)读句子练习到了冬天,趵突泉怎样?你感受到了什么?水面上水气袅袅,如层层薄雾,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趵突泉教案设计趵突泉教案设计1教学内容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趵突泉公园,突出了泉池中的三个大泉,大泉冒出水面,再不断翻滚;小泉眼冒出的水泡隐约可见。
泉池中的水清澈见地,池中有游鱼,池边有凉亭、垂柳。
教学目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学生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构想体现以“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录像机、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儿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这节课老师领你们到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趵突泉去游览一番,好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放录音:刚才一番游览,说说你对那些景色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2、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景点。
(读准字音、标出你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三、精读课文、体会理解。
(一)自由读第一段。
1、谈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2、指导朗读。
(二)默读第2---4自然段。
思考:这几段主要讲的是什么?1.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看见一幅美的画面谁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2.播放录像:仔细观察,想想这是在什么地方?(大泉)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泉池的特点:形状见方,占地大。
池水的特点:非常清澈。
)3.指名读你认为美的句子,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4.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句中描写实景和作者联想的部分。
9.《趵突泉》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山东济南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生:(很快地答出)泉城。
师:谁见过趵突泉?你能说说你见过的趵突泉是什么样子?生:(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感受)1、泉水翻滚着,向上喷涌。
2、泉水很多。
3、冬天泉上起了水汽,像仙境一样。
师:根据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趵突泉的来历吗?生:(恍然大悟)反映了它向上翻滚跳跃的样子,得名于趵突泉。
(师点头赞许加以肯定)师:著名作家老舍在济南教书的时候写下了这篇美文。
他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趵突泉》,看看趵突泉真有老舍先生说的那么美吗?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从那几方面介绍了趵突泉?(生投入地朗读课文,师巡视)巡视时,师发现“攒”字读音有问题,紧接着板书。
师:(学生读完后,师指黑板)看,黑板这个字(攒)读什么?找出这个字所在的句子,看看这个字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谁说一下?生:“攒”的意思是小碎珠堆积在一起、聚集在一起。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趵突泉的?生:(流利地答出)两方面,大泉、小泉三、品味词句,感受大泉师:大家看一下,写大泉的是哪一自然段?(生答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写大泉的哪几方面的特点?(生边默读边思考)师巡视表扬,(有的同学已经拿笔标画了,习惯真好。
)师:(师插话)读完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小组开始讨论)师:(讨论完毕)大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师相机板书:永不停歇)生:趵突泉老是向上翻滚,大泉昼夜不停的翻滚生: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神秘。
生:有生机、活力,永不疲乏,永不停息。
师:从哪里感受到泉水永不停息,充满活力的特点?(指名说)生:(生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你从哪里能体会出泉水的永不停息,充满活力的特点?生:(谈自己的理解)因为大泉一年四季,白天夜晚都不停,总是那么翻滚。
师:(鼓励地)那你能试着读出泉水的这个最大的特点吗?(个体读)生感情朗读,其他同学再朗读体会。
9 趵突泉教学要求1.会认“占、沸、昼”等6个生字,会写“湖、倒、假”等12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济”的不同读音,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喜欢的段落。
2.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媒体导入,激发情趣。
1.出示趵突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师问: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哪儿知道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的《趵突泉》。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介绍资料,拓展视野。
1.老师介绍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
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板书:济南)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2.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市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校长。
1922年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教,并在燕京大学读书。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9 趵突泉教学要求1.会认“占、沸、昼”等6个生字,会写“湖、倒、假”等12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济”的不同读音,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喜欢的段落。
2.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媒体导入,激发情趣。
1.出示趵突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师问: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哪儿知道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的《趵突泉》。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介绍资料,拓展视野。
1.老师介绍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
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板书:济南)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2.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市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校长。
1922年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教,并在燕京大学读书。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1966年8月因“文革”遭受迫害,不幸含冤去世。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a.占沸昼莹串货湖倒假池游井晶匀b.济jì救济周济接济 jǐ人才济济济南(2)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湖、倒、假、池、占、游、井、昼、晶、莹、匀、串(3)认读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幽静妩媚开阔见方水藻泉眼腾起摇曳没昼没夜五光十色4.请学生放声读读课文,再对照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句子,记下不明白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划分结构段。
2. 理清文章顺序,抓住文章重点。
(西门桥――溪活水――大泉――小泉――出北门重点:对大泉、小泉的描写)3.概括自然段段意: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第5自然段:看完泉,往北走,就出了北门。
4.划分结构,归纳内容。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大泉日夜翻滚,小泉姿态优美动人,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作者看完了泉,结束了游览。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认真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六、教学反思:这么美的文章,语句精美吸引读者,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图结合会超越文本的美,我精心制作了课件,有图片,有实景视频,在视觉上给学生强烈冲击,升华了文本之美。
教给了学生把观察图片、视频录像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我布置预习作业时有些急,一再要求学生熟读,结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学生怎么也慢不下来,非常费劲,我也失去了耐心。
今后,还得有耐心,多进行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1.在正确的拼音下面画上横线。
济(jì jǐ)南幽(yòu yōu)静妩(wǔ wǚ)媚(mèi wèi)水藻(zhǎo zǎo)货(huò buò)摊晶(jīn jīng)莹(yíng yín)附答案:jǐ yōu wǔ mèi zǎo huò jīng yíng2.比一比,组词佛()济()扁()沸()挤()遍()藻()断()泼()操()继()拨()附答案:仿佛经济扁担藻类断流活泼沸腾挤压一遍体操继续拨号3.根据课文填空永远那么(),永远那么(),永远那么(),冒,冒,冒,好像永远(),只有()!附答案:纯洁、活泼、鲜明、不感到疲乏、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幽静妩媚开阔见方水藻泉眼腾起摇曳没昼没夜五光十色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写的)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去感受一下趵突泉的美丽。
二、研读课文,质疑解难。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第一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
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2.那泉水的特点是什么?(板书:清浅鲜洁)3.怎么理解“清浅”“鲜洁”?(“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
“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
”“妩媚”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妩媚”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妩媚”。
2.指名读这一段。
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3~6句)3.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4.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
”“……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板书:昼夜翻滚)5.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自然的伟大)6.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7.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8.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更好)9.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神秘的境界”)10.讨论重点句子:(1)“一年四季……翻滚”“你立定呆呆……正眼去看”“不由……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飘荡着”“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这是作者在观察、欣赏三个大泉时的感受,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不敢正眼去看”,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表现三个大泉震撼人心的美。
(2)“永远……永远……永远……”排比句式具体表现作者从三个大泉体会到的大自然的伟大。
从作者的独特感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三个大泉的壮美。
11.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
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1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2.小泉有什么特点?(多姿多态)3.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4.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5.描写小泉颜色多的成语?(板书:五光十色)5.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比喻)三、合作探究,感悟不同。
找出描写大泉、小泉特点的词语,说说各有什么不同?四、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师:大泉表现的是一种壮丽、阳刚之美,朗读要有一定的气势;小泉表现的是一种秀丽、阴柔之美,要读得活泼一些。
写大泉的文字中,有一句是写冬天大泉的情景:“冬天更好,……神秘的境界”,要读得轻些、慢些,仿佛真的进入一种神秘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激趣深化。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有很多有名的风景区,就名泉来说,除了济南的趵突泉,你还知道有哪些名泉?(无锡的二泉映月,杭州的虎跳泉)六、指导背诵,读写结合。
1.背诵课文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2.沏一杯茶,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然后依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趵突泉清浅鲜洁济南-----趵突泉:昼夜翻滚五光十色八、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理解趵突泉的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读懂内容就必须品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趵突泉的美。
从而促进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教学中我教给学生抓词语意思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从而理解课文,最终感悟趵突泉美的。
在学生学习泉水这部分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从句子中提炼出重点词语,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感悟。
如学习理解“清浅、鲜洁”这两个词语时,首先学生说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趵突泉总的特点。
在理解趵突泉冬天时的美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仙境”的意思,再想象出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最后我采用感情朗读的方式夯实对文本的感悟,感受美。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读的时间还不是很充分,打算进行仿写也进行得比较匆忙,语文课堂上的课外延伸力度还不够,这都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