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伤寒论》书序
- 格式:ppt
- 大小:605.50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张仲景原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①,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②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③,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④,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作者:汉张仲景原文:论曰。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医古文》背诵部分(简体中文)1.扁鹊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
”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忽然不见,殆非人也。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在赵者名扁鹊。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秦太医令李酰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2.华佗传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
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3.《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
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伤寒论序两汉-张仲景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对照翻译:论曰:论是这样写的: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伤寒论〉序》注译张仲景【原文注释】论(叙说、说)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扁鹊到虢国为太子治病,使太子“起死回生”的典故,载于《史记》),望齐侯之色(此指扁鹊路经齐国拜见齐桓侯并为其诊疗治病的故事),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即“才俊”。
才能出众)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竟然、竟)不留神(留意、重视)医药(医术和治疗),精究(精心研究)方术(泛指天文、医学、神仙术、房中术、占卜、相术、遁甲、堪舆、谶纬等,此指医术),上以疗君亲(君王和父母)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困厄、窘境),中以保身(保全自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显贵有权势),企踵(踮起脚跟。
多形容极其仰望之状。
企,踮起脚)权豪(权贵豪强),孜孜(急切、迫切)汲汲(急切追求),惟名利是务(追求),崇(崇尚、重视)饰(致力于)其末,忽(轻视、不经心)弃其本,华其外而悴(枯萎、憔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伤人致病之风)之气,婴(遭受)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才)震慄;降志(即“降心”。
平抑心气)屈节(降低身份相从),钦(尊敬、恭敬)望巫祝(指掌占卜祭祀的人),告穷归天,束手(无可奈何)受败(死亡)。
赍(持、带、拿)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重要的器物、财物,这里比喻人的身体),委付凡医,恣(听任、任凭)其所措(处置、处理)。
咄嗟呜呼!厥身以(同“已”)毙,神明(指人的精神、性命)消灭,变为异物(指已死的人,也可指人死后的遗体),幽潜(隐伏、隐居,此指深深地埋葬)重泉(亦即“九泉”,指死者所归),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愚昧、糊涂),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出仕、做官)不能爱人知人,退(退隐、不出仕)不能痛(疼爱、怜爱)身知己(了解自己),遇灾值(遇到、碰上)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愚昧、糊涂),憃(“蠢”蠢的异体字,愚昧无知)若游魂(比喻漂泊不定、到处游荡的人)。
哀乎!趋世(奔走于世俗之事)之士,驰竞(追求、追逐。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心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录,没有一次不冲动地赞叹他的才干凸起.就奇异当此生涯在社会上的那些念书人,竟然都不看重医药,不精心研讨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怙恃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穷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本身用来保持身材长久健康,以保养本身的性命;只是争着去寻求荣华势力,踮起脚跟瞻仰着势力朱门,吃紧忙忙只是致力于寻求名利;看重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歧视摈弃摄生的基本之道.使本身的外表华贵,而使本身的身材憔悴.【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异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物化,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祛除,变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环球晕厥,莫能觉醒,不吝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克不及爱人知人,退不克不及爱身亲信,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基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译文】皮都不消失了,那么,毛将依靠在哪里呢?忽然遭遇到外来致病身分的侵袭,被不服常的疾病围绕纠缠,病患灾害临头,刚刚震动颤抖,于是就下降身份,卑恭屈节,恭顺地希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布方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一筹莫展地等待逝世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珍贵的身材,交给平淡无能的大夫,任凭他安排处置.唉!他们的身材已经逝世亡,精力消掉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他人白白地为他的逝世亡呜咽.痛心啊!全部世上的念书人都晕厥糊涂,没有人能苏醒明确,不珍爱本身的性命.像如许地歧视性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势力呢?并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克不及爱护他人,顾及他人的疾苦;不仕进又不克不及爱护本身,顾及本身的隐患,碰到灾害,碰上祸殃,身处在危困的地步,糊涂愚蠢,蠢笨得就像没有脑筋的废料.哀思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念书人,追逐着去争取概况的荣华,不珍爱身材这个基本,忘却了身材去为势力名利而逝世,安全得如履薄冰,如临幽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编年以来,犹未十年,其逝世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译文】我的同宗本家的生齿本来许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个中逝世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逝世于伤寒的要占个中的十分之七.我为曩昔宗族的式微和生齿的损掉而感叹,为早逝世和枉逝世的人不克不及被疗救而哀痛,于是勤恳研求前人的遗训,普遍地汇集许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联合分辩脉象和分辩证候的领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克不及全体治愈各类疾病,或许可以依据书中的道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假如能应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半能弄通解决了.【原文】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更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译文】天然界散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是以才有五脏的心理功效.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微妙.隐晦.幽邃.奥妙,个中的变更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明,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寻找出个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如今,还没据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原文】不雅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逝世别生,实难堪矣.孔子云:不学而能者上,学则亚之,多闻渊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看看当今的大夫,他们不想思虑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展加深他们所控制的医学常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不雅察疾病,讯问病情时,老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敷衍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本身的呼吸诊察病人脉膊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停止;病人垂危还不克不及确诊,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隐约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周全罢了.如许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其实是很难呀!孔子说: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人是上等的,经由过程进修而理解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凝听求教,普遍地记着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快活爱好医方医术,请许可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渊博”如许的话吧!。
汉书。
艺文志序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翻译:[译]从前,孔于死了,就断绝了精微要妙的言辞,七十二个弟子亡了,就违背了正道,所以,《春秋》分成了五家,《诗》分成了四家,《易》有几家流传。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假难分,互不相让,诸子的文辞混乱纷纷。
秦始皇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于是烧光文章,使人民愚昧。
汉朝兴起,一改秦朝的败局,大收书籍,广开私人献书的门路。
到武帝时代,书简缺失,礼坏乐崩,武帝喟然声称;“我很忧伤”于是制订收藏书的计划,设立抄写书官吏,下及诸子和传述、解说经义的书,全部充实到皇室藏书的地方。
到成帝时期,因为书籍散逸得很严重,就派遣谒者陈农在全国收求失落于民间的书,诏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的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法的书,太史令尹成校天文历法、五行占扑的书,御医李柱国校医药、卫生的书。
每—本书校毕,刘向就分条列举这些书的编章目录,摘取旨意,抄录下来,奉献给皇帝。
到刘向去世,哀帝再派刘向之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业。
刘歆于是聚合群书,奉献他所著的《七略》,所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我现在删去它的《辑略》.使书籍体例完备《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伤寒论》序注释①“余每览"二句:入虢之诊与望齐侯之色二事,详见本书《扁鹊传》。
②叹:赞叹;歌颂。
《文选•卢子谅览古诗》:“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
”注引《说文》:“叹,吟也。
”谓情有所悦,吟叹而歌咏.才秀:才能出众。
③曾(zēng增):竟然.方术:本指医卜星相之术,此指医术.《汉书•平帝纪》:“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
”又《文心雕龙•书记》:“方者,隅也。
医药攻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④企踵:举踵,踮起脚后跟仰望。
意为仰慕.《汉书•萧望之传》:“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⑤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样子.《广雅•释训》:“孜孜伋伋(同汲汲),剧也.”《汉书•杨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颜师古注:“汲汲,欲速之义。
”⑥崇饰:崇尚修饰。
末:枝节。
此指名利荣势.忽弃:轻弃。
本:根本。
此指身体。
⑦“皮之不存" 二句: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此处意在说明身体垮了,追求名利又有何用?⑧婴:遭受;被……缠绕。
⑨震栗:惊惧战栗。
⑩降志屈节:降低素志屈身相从。
节,节操.《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予进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11钦:恭敬。
巫祝:古代从事所谓通鬼神的职业者.巫,能以舞装神,以替人祈祷为职业者。
《说文解字》:“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主持祭祀祝告的人。
《说文解字》:“祝,祭主赞词者。
”《国语•楚语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楚辞•招魂》:王逸注:“男巫曰祝。
”《周礼•春官》设“男巫”、“女巫”,各司其责。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12告穷:意为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
归天:归于天命,即归属命运.13束手:意为无能为力,没有办法。
束,绑,捆.受败:承受灾祸。
儒学研究《汉书,艺文志》《汉书》为东汉班团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的纪传体史书。
《汉书》的内容分为纪、传、志、表四部分。
艺文志为十志中的一志,主要介绍图书情况。
《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欲《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
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诏领校秘书,整理群籍。
他们不仅遍校图书,而且还给图书分类编目,首创图书分类目录。
在校理工作中,刘向汇集众书序录而成《别录》,刘歆将所校之书分类编排而成《七略》。
《七略》共把图书分为六类,每一类为一略。
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另有《辑略》一篇,总论群书,合称《七略》。
六略之下又分种,即大类之下分小类,其中《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九种;《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诗赋略》分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五种;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种;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总计三十八种。
每种之下再分列书名、篇数、作者等内容,并作概略的介绍说明。
班固将《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改编为《艺文志》。
他把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和各类中所著录的书籍,基本上按原样保存下来,稍有删改,移动和补充之处,均在自注中加以说明;而把辑略中的内容,则散附在六略和三十八种分类的图书之后。
总计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首开史志目录之端,对后代修史者影响极大。
《七略》亡佚后,《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一部最古的经典之作,历来为后人所重视,多有为其作注及补正者。
其中有唐颜师古的注,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收原书未录之书二十六种;清姚振宗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等。
《汉书。
艺文志》除见于《汉书》而外,清代以来的《八史经籍志》、《历代经籍志》、《中国历代艺文志》、《十史艺文经籍志》也都收有此志。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一、分析重点字词1.没:通“殁”,死亡。
微言:含义精深的言论。
2.从衡:指战国时代七国之间纵横错杂的政治形势。
从通“纵”,合纵。
衡通“横”,连横。
3.真伪分争:真假言论分庭抗礼。
4.以愚黔首:以,介词,用。
愚,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愚昧。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
“以”后省略了代词宾语“之”(代燔灭文章)。
5. 书缺简脱:文字残缺,书籍脱落。
书,指书中文字。
简,书简。
6.礼坏乐崩:即礼乐坏崩。
坏、崩,同义,崩溃,败坏。
7.向辄条其篇目:条,分条列举,名词作动词。
8.以备篇籍:备,使……完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右:以上。
古书系直排,从右到左,故称上为右。
10.针石汤火:针,针疗,针刺;石,砭石;汤,汤药;火,灸疗。
11.反之于平:反,同“返”,恢复,使动用法,使……恢复。
平,正常。
12.同死生之域:认为死与生的界限相同。
13.技术:技艺学说。
术,思想、学说。
14.故论其书:论,编纂。
15.以序方剂为四种:序,名词作动词,依次排列。
四种,指《方剂略》中列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籍。
二、重点语句今译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译文】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形势复杂,真假言论分庭抗礼,各派学者的言论纷繁杂乱。
到了秦代,秦始皇对这种形势产生了忧虑,于是焚烧天下书籍,用这种办法来使百姓愚昧无知。
2.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译文】每一部书校勘完毕,刘向就分条列出它的篇名目录,摘取归纳它的内容大意,抄录下来,呈给皇帝。
适逢刘向死了,汉哀帝又让他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他的父亲的事业。
3.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译文】医学经典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分死生的界限,并且用它推断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制各种药物配方的适当比例。
张仲景《伤寒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能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伤寒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能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