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柳宗元寓言故事导读: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翻译: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
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
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
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
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诗歌鉴赏】柳宗元《罴说》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罴说》原文鹿畏?,?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注释、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
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
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2、?(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3、被(pī)发:披散毛发。
被,同“披”。
4、绝:极。
害:伤害。
5、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6、为:模仿。
7、寂寂:清静无声。
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
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火:燃烧。
8、为:模仿。
感:召唤,引诱。
9、伺:等候。
0、趋:快步行走。
、因:于是。
为:模仿。
2、亡:逃跑。
3、而:表承接。
4、?(zuó):揪住。
搏:搏击,抓、扑。
挽:拿来。
5、善内:改善内部。
柳宗元《罴说》翻译鹿害怕?,?害怕虎,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柳宗元《罴说》赏析《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词作品,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强大,威胁国家统一,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伐,结果获胜的藩镇更加强大,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威胁。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
后来他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
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康震:百家讲坛----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讲稿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没错,你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呢,我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一首非常优美的、我们说它是山水诗也好,抒情诗也好,在这样一首优美的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巨大的悲剧,隐藏着一段巨大的落差,还隐藏着一种极度绝望的心情。
这还得从柳宗元青少年时期的极度的辉煌说起,柳宗元的青少年时代,那跟韩愈不一样。
我们前面讲韩愈,觉得都挺惨的一个苦孩子,磕磕巴巴的,最后通过读书,然后终于考丨中了进士,考丨中进士半天又做不了官等等等等。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4: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5:动物开口会说话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
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
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
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柳宗元寓言散文
嘿,朋友!今天我要给你讲一个有趣的事儿,就发生在咱这充满奇趣的大自然里。
有一天啊,我到林子里闲逛,瞧见一棵大树上有个乌鸦窝。
那窝搭得歪歪扭扭,真叫一个简陋。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扑棱着翅膀飞回来了,嘴里还叼着一条大虫子。
这乌鸦呀,长得黑乎乎的,羽毛也不怎么鲜亮。
它站在窝边,正准备把虫子喂给窝里的小乌鸦。
可就在这当口,一只狐狸从树底下窜了出来。
这狐狸贼眉鼠眼,眼珠子滴溜溜地转。
它抬起头,对着乌鸦就喊:“乌鸦大哥,听说您唱歌那叫一个好听,能不能给小弟我来一曲呀?”
乌鸦瞅了狐狸一眼,没吭声,继续喂小乌鸦。
狐狸一看这招不管用,又换了一招,它笑嘻嘻地说:“乌鸦大哥,您这一身黑羽毛,在阳光下那可是闪闪发光,比孔雀都漂亮!”
乌鸦还是不理它,心里估摸这狐狸没安好心。
狐狸有点着急了,跺着脚说:“哎呀,乌鸦大哥,您要是唱上一曲,我保证给您找好多好多的大虫子!”
乌鸦终于忍不住了,“哇”地一叫:“你这狡猾的狐狸,别想骗我开口!”可它这一张嘴,虫子掉下去了,狐狸一口就接住,跑得没影了。
乌鸦在树上气得直跺脚,叽叽喳喳地骂着狐狸。
小乌鸦们也在窝里饿得直叫。
后来呀,这乌鸦学聪明了,再碰到狐狸,不管它说啥,乌鸦都紧紧闭着嘴。
你看,这狐狸自以为聪明,却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乌鸦呢,吃一堑长一智,也不再轻易上当啦。
讲完这个小故事,我不禁想,咱们在生活里,是不是也得像乌鸦一样,多留个心眼,别被那些花言巧语给骗了呢?
怎么样,朋友,这个故事有没有让你乐一乐?。
2020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文档EDUCATION WORD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古文大致为五类。
(三)动物开口会说话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
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画外音】:柳宗元是个失败的政治家。
他在朝从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短暂的仕途得意之后,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再贬柳州,落得个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结局。
然而,苦难的经历激发起柳宗元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动荡的人生给予他太多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素材。
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里,他留给后世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中,动物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与象征意味,令人难以忘怀。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动物来警醒世道、启发人生呢?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
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
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
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
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
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
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
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
观其状甚怪,咸若骞①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
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
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
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
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
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
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
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
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
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
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
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
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
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马。
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
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
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注释】①骞:高飞。
②倛头:古人打鬼驱疫时所戴的方形面具。
译文:古书上记载着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登上昆仑山的故事,后来那些喜欢多事的人把它画成图,宋、齐两朝以后一直流传下来。
看那些马的形状,非常离奇古怪,都像在空中飞翔一般,有的像龙、凤、麒麟、螳螂的样子。
这类书籍世上有很多,但是都没有可取的地方。
世上的人听说是骏马,因此便按照奇异的形状去想象它。
那么他们在谈论圣人的形状时,也是像这样的情况了。
所以传说伏羲长的是牛头,女娲的身体像蛇,孔子的脑袋像四方形的倛头。
像这一类的说法有很多。
孟子说:“我的外貌有什么与一般人不同呢?尧、舜也和普通人一样啊!”现在的马,驾着车行走,有的走了一里路就流汗,有的跑了十里才流汗,有的跑了成千上百里路还不流汗。
柳宗元简介《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一个猎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罴说。
《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
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
最终被罴所食。
文章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人。
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名称,罴说。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柳宗元。
罴之状。
被发人立⑶。
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猎者⑸。
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
寂寂持弓矢罂火⑺。
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⑻。
伺其至⑼。
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
趋而至⑽。
其人恐。
因为虎而骇之⑾。
貙走而虎至。
愈恐。
则又为罴。
虎亦亡去⑿。
罴闻而求其类⒀。
至则人也。
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⒂。
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译文。
⑴罴:哺乳动物。
体大。
肩部隆起。
能爬树。
柳宗元简介游水。
掌和肉可食。
皮可做褥子。
胆入药。
亦称“棕熊”。
“马熊”。
“人熊”。
⑵貙发:披散毛发。
被。
同“披”。
⑷绝:极。
害:伤害。
⑸楚:指今湖南。
湖北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⑹为:模仿。
⑺寂寂:清静无声。
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
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火:燃烧。
⑻为:模仿。
感:召唤。
引诱。
⑼伺:等候。
⑽趋:快步行走。
⑾因:于是。
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揪住。
搏:搏击。
抓。
扑。
挽:拿来。
⒂善内:改善内部。
鹿害怕貙。
貙害怕虎。
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
好像人一样站着。
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
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
箭。
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
等到鹿一出来。
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
快速地跑过来了。
猎人见到貙很害怕。
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
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
鸲鹆学舌文言文一、原文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二、字词注释1. 鸲鹆(qú yù):鸟名,俗称“八哥”。
2. 罗:张网捕捉。
3. 调其舌:训练它的舌头(使它能模仿人说话)。
调,调教,训练。
4. 效:模仿。
5. 曷(hé)若:哪里比得上。
曷,何,什么。
三、译文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捕捉到它后便调教它的舌头,时间久了,它就能模仿人说话了,可是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整天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有一只蝉在院子里鸣叫,八哥听到后便讥笑它。
蝉对八哥说:“你能模仿人说话,这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比得上我自己叫出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
四、主旨分析1. 讽刺盲目模仿- 文中的鸲鹆只会模仿人说话,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这讽刺了那些没有主见,盲目模仿他人的人。
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语或行为,却没有自己真正的内涵和创造力。
2. 倡导独立表达- 蝉自鸣其意,与鸲鹆形成鲜明对比。
这告诉我们应该像蝉一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
五、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通过鸲鹆和蝉的对比来突出主旨。
鸲鹆能模仿人言却无自己的思想,而蝉虽不能像鸲鹆那样模仿人说话,却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种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寓意。
2. 简洁生动的语言- 文章篇幅短小,但叙事清晰。
如“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简洁地交代了鸲鹆的出处和被训练说话的过程。
在描写鸲鹆和蝉的对话时,语言生动,如“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通过“笑”“谓之曰”等词语,将二者的神态和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柳宗元寓言故事柳宗元寓言故事柳宗元寓言故事1【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翻译:湖南省永州市有一家的主人,特别畏惧犯忌日。
他认为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子(鼠)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击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灾祸不管,恣意横行。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祸。
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
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而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
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
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哎!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柳宗元寓言故事2【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五)动物开口会说话节目预告: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千古传颂的《黔之驴》几乎是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代表作。
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当中,动物是最生动有趣的主角,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动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即将播出。
画外音:柳宗元是个失败的政治家。
他在朝从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短暂的仕途得意之后,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再贬柳州,落得个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结局。
然而,苦难的经历激发起柳宗元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动荡的人生给予他太多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素材。
在被贬永州的十年里,他留给后世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中,动物的形象生动有趣,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与象征意味,令人难以忘怀。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动物来警醒世道、启发人生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与我们一起读寓言、讲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五集《动物开口会说话》正在播出。
康震:今天啊一开始先讲一只小虫子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虫子,这虫子很有特点,在路上爬,一边爬一边爬,就看见路边上有什么小米粒啊,小麦穗啊,就背到背上去,然后再接着爬,爬一会儿又背一些东西,这越爬走的路越多,路边的东西就越多,背到背上的东西也越重,背得哼哧哼哧挺累的。
有的好心人看见这小虫子在那路上走,觉得它太辛苦了,背这么多东西,就给它拿下来一点,让它喘口气,缓过来劲儿。
可是这个虫子有个特点,等它缓过来劲儿以后,它又接着把卸下来的东西又背上去了,再接着走,接着往前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这个虫子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爬高,它不光是喜欢负重而行,而且喜欢负重爬高而行,哪高跟哪走,越高越高兴。
爬着爬着,那么重、那么累,爬得那么高,稍微有一个技术动作不过关,啪叽,摔下来了,就摔死了,就是一个小虫子的故事。
这个小虫子的名字呢,大家很不熟悉,叫蝜蝂。
那么我讲完这个小虫子的故事以后,大家会说有个什么印象呢,对这个虫子?大家说这个虫子是一个很勤劳的虫子,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么一种虫子。
那大家说康老师您这只虫子,是从哪爬过来的呢?是不是从《伊索寓言》里头“爬”过来的?我还真跟您说啊,这个真不是从《伊索寓言》里边的虫子,也不是古希腊版的、也不是古罗马版的,反正不是外国版的,是纯正的中国版的一只小虫子。
具体点说呢,就这虫子的版权呢是归柳宗元所有,是柳宗元创造的一只小虫子,柳宗元给这虫子起名叫蝜蝂,给它写了一篇传记就叫《蝜蝂传》。
画外音: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寓言这种文学形式,比如《诗经》中就有《鸱鸮》这样的寓言诗。
先秦时期,寓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庄子》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但这一时期的寓言只是一种说理论事的手段,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
寓言在柳宗元的手中,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作品,这是柳宗元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
柳宗元寓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么,这篇《蝜蝂传》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这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小虫子,究竟背负着什么深刻的寓意呢?康震:那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说有问题呀,康老师,你前面刚说过,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这是十年的时间。
后来又被贬到柳州,这是四年。
他就是在柳州最后去世的,前后加在一起十四年的被贬的时间,他的精神是很痛苦的,他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他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他的前途是非常绝望的,这么一个人,他怎么还会有这种闲情逸致写一些这种小虫子的故事呢,是不是,百家讲坛MP3下载不是神经失常了吧?我前面说过,柳宗元给很多人都写过信,请求这些人的帮助,但是,石沉大海、泥牛入海,没消息。
别人要救自己救不了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是自己自救,怎么自救呢?柳宗元就借着这种小虫子,这样的小动物,可能要把自己内心里头的愤懑、把自己的不满、把自己的牢骚和对这个不公平的命运的呐喊要发泄出来,所以,把这小虫子的故事写完了以后,柳宗元就大发了一通议论,他怎么发的议论?他说这个世道有很多的人,就跟这蝜蝂一样,他们天天大把地捞钱,把这钱放到自己家里边,还觉得自己家里填得不够满,很多的人还在拼命地往上爬,还觉得爬得不够高,官做得还是不够大,可是有一天呀,突然地倒了霉了,摔下来了,一切都丧失掉了,这下下场可就惨了。
可有一样,要是时来运转,没过多久他们又重新回到朝廷,重新又做了官,他们就会又故态重萌,继续捞钱、继续往上爬、继续要去做官,一直等到有一天就跟这只虫子一样,爬得太高了,一脚没踩稳,摔下来,啪叽,就摔死了。
柳宗元说现在这个世道,很多人都像这只虫子一样奋不顾身地、不顾生命地、不顾性命地去扒钱、去抓官,但是就没想到自己的性命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他最后说啊,这些人从外形上来看,那是个人,挺高大,还挺英俊、挺体面、挺排场,可是他们这脑子、他们这智力,跟这虫子没什么两样,人形但是虫脑。
很显然,我们说柳宗元是想借着这个小虫子的故事来讥讽那些当权者,那些在台子上的贪赃枉法的人,那些以权谋私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为非作歹的官员,是在讽刺他们。
但是我们自己想想,看见这只小虫子,我们就觉得这虫子挺熟悉,好像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要是自己把手放在胸口上,回到家里慢慢想想,好像觉得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中,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在你自己的身边,好像也有这只小虫子的影子在晃悠。
那么,当你看见那只小虫子在很勤奋地爬的时候,当你看见它不顾一切地把很多东西背在背上的时候,当你觉得它快累得半死了,你很可怜它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曾经想过,在冥冥之中、在上苍之中有一只同样很怜悯的眼睛在看着你呢?这不一回事吗?我们在上天看来,也就是一只小虫子,所以你别老看着故事嘲笑虫子,你在嘲笑那虫子、可怜那虫子的同时,你得可怜自己。
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很有力量,它像一个双刃剑,你在砍别人的时候、刺别人的时候,也砍自己、刺自己。
我告诉你这虫子身上不但有我们的影子,也有柳宗元的影子,你得想想这个,难道不是吗?你说柳宗元他被贬了,他为什么痛苦啊?因为他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的权利,被剥夺了前进的权利,被剥夺了表达思想的权利,被剥夺了往上爬的权利,所以他痛苦啊。
可是你现在是很痛苦,你怎么没想着当初,你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你不是喜欢跟人辩论吗?你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吗?你不是感觉一切的机会都是为自己准备的吗?你不就像那只蝜蝂一样,给背上背了那么多东西。
当然你背的不是东西,你认为自己在背上插了好多旗子,你觉得这些旗子又辉煌、又鲜亮,是我荣誉的象征,但我告诉你,你插一面旗帜、两面旗帜可以,你的背上如果插了一百多面旗或者五百多面旗,那你要不然就是卖旗子的,要不然就是这些旗子已经不是旗子了,它成了什么呢?成了你的沉重的负担了,那时候这些旗子还是你的荣耀吗?韩愈曾经评价柳宗元,说柳宗元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少年得志,敢为人先,不太懂得谨慎从事,凡事都是一马当先,功成名就,那都是顷刻间的事,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
你看啊,为什么我们这里头有柳宗元的影子?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之后,不是朝廷有一次把他们又召回去了吗?那时候柳宗元多高兴啊,觉得机会又来了,我又杀回来了,天下又是我们的了,特别地兴奋、特别地高兴,觉得要挽开袖子、要重新再大干一场了,那么高兴,为什么高兴啊?那不就是刚才象《蝜蝂传》里面写的那个情景吗?可是还没等到他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朝廷又一道召命把他贬到柳州了,这时候又是垂头丧气、患得患失,全世界就是他最惨。
那你说,这不是一只典型的蝜蝂吗?没错,柳宗元写这小虫子,主要的目的还是讽刺那些在台子上的、耀武扬威的家伙们,但是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看着自己的手掌上这只蝜蝂的时候,他也未必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影。
刚才我说了,没人能救柳宗元,没人有本事能把他从被贬的地方再召回到长安去。
也许看着这只虫子,写下这些文字,这多少能够让他自己的心灵安静一点。
拯救,有时候未必就是非得脱离苦海,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也许是更大的拯救。
画外音: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社会矛盾尖锐、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动荡时期。
官场的腐败和仕途的失意,都让柳宗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他的笔下,无处不在地反映着对社会现实的极度愤懑和对自身遭遇的深刻反省。
在柳宗元所有的寓言故事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黔之驴》。
那么,除了我们知道的“黔驴技穷”这个传统内涵之外,在柳宗元的心目中,他创作这篇寓言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康震:说到这儿大家还记得那只贵州的毛驴吗?就是那黔之驴,黔驴技穷的那只驴。
贵州没有毛驴,有人就把一只毛驴“空运”到贵州,放在那儿。
老虎一看,嚯,这么大的一个,因为它没有见过毛驴,这么大,这肯定很厉害。
老虎很害怕,躲在树林里悄悄地窥视它,看来看去,不敢接近。
过了一会儿呢,那毛驴“嗷”地叫了一声,给这老虎吓坏了,以为它要吃自己,后来又等了半晌,看来看去觉得,除了叫好像再没别的什么本事,这老虎就开始在它的周围走来走去,一会儿给你噌一下,一会儿给你扫一巴掌,就挑衅它,弄来弄去呀,驴虽然老实,百家讲坛下载但是也有脾气呀,怒了,“咵”地一脚尥个橛子。
老虎一看,哼,我的明白,您呢就这两招,第一是叫唤,第二是尥蹶子。
这就好办了,一上去这驴就没了。
大家说你讲这故事我们都挺熟的,你净讲这些挺熟的故事,太没意思了。
我告诉你,还还真不了解这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我先告诉你应该怎样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是老虎的角度,作为老虎,一定不要被这种庞然大物所迷惑,不要惧怕那些外形上看上去很巨大的庞然大物。
但是这叫战略上你要藐视它,在战术上我们还得重视它。
老虎在树林里观察它,经过了几次侦察之后发现,除了叫、除了尥蹶子没别的,那才能断然出击。
你不能说那是一只犀牛,你也断然出击,那你不是自找苦吃吗?老虎的角度记住了啊。
第二,是这毛驴的角度。
毛驴的角度比较独特,就是作为毛驴您就本本分分地,您没真本事、没有真才实学,您不要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故作姿态。
生活当然是美好的,生活有时候也是很善良的,但是呢,你要是把生活惹急了,它把面具拉下来,露出残酷的、丑陋的面目的时候,那你也是很难受的,是不是?毛驴也是这样,做人你就要老老实实,不要虚张声势,不然到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
你看,我们一般教育我们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少年儿童,说《黔之驴》就是这两个角度。
可是我告诉你还有第三个角度,你做梦你都想不到,而且这第三个角度是柳宗元自己的角度,跟我们那俩都不一样。
柳宗元写完《黔之驴》之后,他后面有一小段自己的评论,他是怎么说的,他说唉,这驴死得冤呐,为什么呢,说这驴呀,它死不是因为它没本事,是它贸然地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换句话说,这驴要是从一开始就不叫唤、不尥蹶子,保持着一种沉默的、很尊严的巨无霸的形象,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它的底细,老虎永远躲在小树林里,那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