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pptx
- 大小:393.16 KB
- 文档页数:2
奶牛流行热的诊断和防治什么是奶牛流行热奶牛流行热(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一种由BVD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影响到奶牛、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
BVD病毒分为两个亚型,分别是BVDV-1和BVDV-2。
BVDV-2只在北美群体流行,而BVDV-1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奶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泌乳减少、性成熟障碍、生殖问题、免疫抑制和死亡。
除了直接感染奶牛,BVD病毒还可以通过胚胎和精液传播下去,导致新生牛犊先天感染。
奶牛流行热的诊断奶牛流行热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原学、血清学和临床检查。
以下是常用的奶牛流行热诊断方法:1.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和PCR检测,可以检测到BVDV病毒的存在并确认感染。
2.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来判断奶牛是否感染了BVDV病毒。
3.临床检查:临床检查主要通过观察奶牛的临床症状来诊断BVDV病毒感染。
奶牛流行热的防治奶牛流行热的防治需要综合使用预防性和治疗性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奶牛流行热防治方法:预防性措施1.病毒隔离:将感染奶牛隔离,并消毒粪尿等分泌物。
2.疫苗接种:疫苗可以帮助奶牛建立免疫保护,预防奶牛流行热的发生。
3.严格的动物交易检验:在交易奶牛时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奶牛没有感染BVDV病毒。
治疗性措施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奶牛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根治感染。
2.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给予营养支持、预防二次感染等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和减少病死率。
结论奶牛流行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过病原学、血清学和临床检查可以进行有效的诊断。
为了预防奶牛流行热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如病毒隔离、疫苗接种和严格的动物交易检验。
对于已感染的奶牛,需要及时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减少病死率。
牛流行热的综合防治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该病以突发高热,呼吸急促紧迫,并且伴有消化道机能障碍和行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发生该病的牛多数经过2-3天呈良性经过,但也有造成继发感染死亡病例,据报道,奶牛发病后呈全群爆发,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6%左右,严重影响产奶量。
1.流行病学该病毒主要侵害牛,其中奶牛、黄牛和水牛均易感,流行季节性强,见于多雨潮湿和蚊蝇较多的季节,同时周期性强,约3~4年大流行1次。
发病牛为传染源,处于高热期牛血液中含有病毒,人工静脉接种易感牛经过3~7日便可发病,自然条件下传染媒介为吸血昆虫,当吸血昆虫消失时该病流行即相应停止。
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为3-8天,本病的发热很急,在几小时内达40℃-42℃并持续12小时以上,所有病牛基本表现出相似的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将症状分为呼吸型、消化型、瘫痪型。
呼吸型主要表现为病牛持续高温,呼吸困难,心跳加速。
病牛体温在41℃左右持续2-3天,心跳加快至100-130次/min,呼吸急促至70-120次/min。
呈腹式呼吸,表现呼吸困难,苦闷状,呻吟。
随病情加重,病牛腹部鼓动明显,鼻孔开张,举头伸颈,张口呼吸,眼球突出,目光直视,后期上、下眼睑肿胀,烦躁不安,站立不安。
消化型病牛体温正常或升高到40℃左右,以胃肠炎为主要特征。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鼻和口角有清亮口水流出,呈拉线样,有腹痛症状,瘤胃蠕1动音减弱或消失,排少量干燥的黑色粪便,并有黏液。
有的先便秘后腹泻,有的肛门松弛,排暗黑色血样粪便。
瘫痪型病牛以运动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为特征,不愿行走。
有的病牛初期体温升高,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但卧地不起,平躺在地上,四肢伸直,眼睑闭合,精神沉郁,呼吸微弱。
有些病牛四肢关节肿大、疼痛,躯干僵硬,站立和行走困难,最后卧地不起。
3 病理变化牛流行热急性死亡病例,病变通常表现在肺、鼻腔、咽喉、气管、口唇和齿龈出血,甚至糜烂。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8,2022牛流行热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张彩华(滦南县农业农村局,河北滦南063500)摘 要:牛流行热是由库蠓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速度快、病程短,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可感染。
分析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病理变化、诊断情况等,提出几点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相关的防疫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牛流行热;症状;处理方法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2.08.030 引言牛流行热具有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感染该病会对牛的品质造成一定影响,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
因此,需要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和防疫站应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养殖户掌握该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引导养殖户发现问题后及时联系防疫站人员,通过专业人员诊断,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养殖户也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疫苗、消灭牛场内的传播媒介等科学有效的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牛流行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雨量多、气候炎热的季节。
北方一般多发于8—10月,南方可提前。
有明显的中期性,3~5年会流行一次。
气候炎热,蚊蝇肆虐,一些营养不良的牛很容易感染该病,一旦受到病毒的侵害,会先从脏腑和肌肉发病。
牛流行热病毒是导致发生牛流行热的直接原因,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内,可以在肾脏、睾丸以及牛胎肾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病变。
该病的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在短时间内能够使多牛感染。
发病特征为高热,四肢不同程度地肿胀疼痛,出现跛行的情况。
青壮年发病较多,犊牛和8年以上的老牛很少发病。
一些牛的抵抗力比较弱,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低,日料营养不足,精料和粗料的比例不大,导致病牛体内毒素增多,钙磷比例失调,容易感染此病。
此外,如果牛舍卫生环境比较差,很容易出现传染源,再加上牛的免疫力较低,就很容易感染牛流行热。
临床特点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它只有一种血清型,各地的毒株同源性高。
奶牛流行热的诊断和防治作者:尹树科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2期尹树科�(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镇动物防疫检疫站 222233)奶牛流行热是因牛感染流行热病毒而出现高热、流涎、流泪、关节障碍、精神萎靡等症状,危害比较大,给奶牛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牛流行热的发病具有流行期,通常三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比较大范围的疫病。
�1 流行病学�引起牛流行热疾病的是牛流行热病毒,该病毒的血清型为一个,且该病毒灭活简单,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尤其是高热环境,在37℃环境下18h就可以灭活,在56℃环境下仅需10min,对酸性和碱性环境也非常敏感,普通的消毒药即可产生较好的效果。
奶牛流行热的传染源以受到感染的牛为主,经由血液传播,所以一般都是群发性的出现,通过蚊虫叮咬就可以大量传播给健康牛。
在夏秋季发生率高,该疾病的传播非常快速,受到风向的影响,发病率非常高,死亡率大约是1%。
�2 临床症状�患病的牛在发病的初期会有寒颤的症状,体温持续处于40℃以上,且精神萎靡,呼吸加速,脉搏急促微弱。
眼部可见红肿和流泪,嘴部流涎。
食欲逐渐减少甚至不进食,无反刍,站立不行,关节僵硬。
若是孕期牛患病则流产和死胎率极高。
少数的病牛会在症状消退后出现神经症状,一般患病牛可以平安度过36h,在之后的10d内逐渐的恢复健康。
�3 病理变化�大部分的病牛会发生肺气肿、肺充血、肺水肿等症状,剖检可以看见其肝有黑红色的病变,肩部淋巴结出现肿胀出血,皱胃和盲肠有血性炎症反应。
因肺气肿导致了其背部、腰部、肩部、四肢等处产生皮下气肿症状。
�4 诊断方式�病原学检查可以使用仓鼠等动物进行接种实验,使用细胞培养检查。
血清学检查主要是采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实验。
病料采集可以从患病有发热症状的奶牛身上取血液。
通过病牛的表现、症状、检验结果综合的进行奶牛流行热病判断。
�5 治疗措施�西药治疗。
方1∶10%安钠咖注射液10~20mL,维生素C 5~8g,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20g,为防止继发感染用舒强西林粉针4~5g,混合1次静脉注射。
牛流行热的诊断措施与防控方法-养牛技术肉牛流行热也叫做牛三日热、暂时热或者僵硬病,是由于感染牛暂时热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肉牛、奶牛以及水牛都能够感染。
任何品种的肉牛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比较容易在早春、深秋时节发生。
多种因素都可引发该病,如环境温度骤然发生变化,缺乏营养,环境阴冷潮湿、卫生过差等。
该病会对牛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死亡。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流行热的诊断措施与防控方法。
1、临床症状该病具有2~7天的潜伏期,主要特征是一过性高热,呼吸器官障碍,体质虚弱。
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初期只有个别ILIJ现发病,之后会逐渐增多。
病牛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0~42℃,流泪,结膜潮红,有黏液性泡沫从口流出,鼻镜干燥,有水样鼻液排出,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呼吸加快,达到60~100次/min,心跳加速,达到100~130次/min。
张口伸舌,伸直头颈,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发出如拉风箱粗厉的喘气声。
停止反刍,胃肠蠕动减弱甚至完全停止,排出少量干硬粪便,有些则胃肠蠕动机能亢进,排出稀粪,有时甚至排出水样粪便。
减少排尿,排出暗褐色的浑浊尿液。
妊娠母牛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产死胎。
泌乳母牛产奶量明显降低,有时日产奶量至少减少5 kg,部分甚至停止泌乳。
有些病牛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震颤,走动僵硬或者跛行,往往由于较难站立而卧地不起,有时会由于跛行瘫痪而只能够被淘汰,或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而出现继发感染,最终发生死亡。
最急性病牛,发病经过2~5 h就会发生死亡,个别经过12~36 h才会死亡。
2、实验室诊断血液学检验,即抽取处于高热期疑似病牛的血液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明显的白细胞象变化,尤其是幼稚型杆状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且超过10000,血浆纤维蛋白水平达到正常值1~3倍以上,同时血钙水平降低20%~35%,血浆碱性磷酸酶也有所下降。
血清学诊断,即取处于发病期和恢复期病牛各1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特异性血清抗体。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办法牛流行热,又称牛瘟,是一种由牛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该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对牛类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本文将介绍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治办法。
一、发病特点1.病原体:牛瘟病毒属于一种RNA病毒,有多个亚型,病毒质量轻,能在外部环境中存活一定时间。
2.易感动物:牛是牛流行热的主要宿主,虽然其他与牛科动物也有可能感染牛瘟病毒,但其症状相对较轻。
3.传染途径:牛流行热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传播,也可能通过蚊虫等昆虫传播。
进行人工授精、移植组织等操作,也有可能导致沙门氏菌的传播。
4.潜伏期:牛流行热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畜常见症状包括干咳、眼结膜炎、鼻炎、呼吸急促和体温升高等。
5.临床症状:牛流行热临床表现为热、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器官损害等,晚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昏迷、倒地等。
6.死亡率:牛流行热的死亡率可达到80%-90%,对于小幅度流行则为10%至20%。
二、防治办法1.强化管理:对饲养场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加强环境卫生控制、建立动物检测系统等措施有助于保持动物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
2.及时隔离:出现疑似牛流行热症状的牛只,应立即隔离,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避免其与健康的牲畜接触。
家庭养殖莫将患病的动物销售给数字人群,应将其送到指定场所进行治疗。
3.控制蚊虫:养殖场可以采用纯天然植物防蚊措施,如茉莉花等当地的草草植物,也可以使用特殊的环境杀虫剂,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4.预防注射:牛流行热可选用不同的疫苗进行预防。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B超/香港牛流行热、患病牛该病强毒苗、普通牛流行热灭活疫苗等多种类型的疫苗。
但疫苗的作用并不是百分百有效的,需要结合其他措施进行育种和预防控制。
且目前尚无特效疫治技术。
综上所述,了解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对于防治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
强化管理、及时隔离、控制蚊虫、疫苗预防是防治牛流行热的主要措施。
尤其要加强养殖场的卫生和检测,切实保护动物的健康。
牛流行热防治要点概述:进入夏季,牛流行热是牛极易流行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壮年的黄牛和乳牛,黄牛易感性较强,哺乳母牛症状较严重,犊牛发病率较低。
本病常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牛流行热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进入夏季,牛流行热是牛极易流行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壮年的黄牛和乳牛,黄牛易感性较强,哺乳母牛症状较严重,犊牛发病率较低。
本病常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牛流行热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牛流行热病毒。
本病毒主要侵害牛,各种牛均可感染发病。
该病毒主要存在病牛高热期血液中,也可随鼻汁、粪便及其他排泄物排毒,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所以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于7月份开始流行,9~10月为高发期,约于12月停息。
本病毒耐寒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
牛流行热发病快,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口水样粘液,呈线装;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急促,每分钟80次以上,肺部肝诊,肺泡音高亢:后肢微肿并有痛感,不愿行走,喜卧、不赶不起,起后站立不稳,强行驱赶步态不稳,后肢上提困难,呈擦地行走;排粪多为便秘呈现黑褐色,夹有粘液,尿量减少,孕牛有流产,病牛经及时综合治疗2—3天可恢复采食。
牛流行热诊断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致死率低,故结合临床症状:如一过性高热,呼吸促迫,跛行等,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但确诊还需依靠实验室诊断。
还可通过分离病毒、动物接种试验及血清学诊断技术来确诊本病。
牛流行热防治防治:(1)预防:免疫接种:用弱毒苗接种,共注射两次间隔期为一个月,免疫期为六个月自然发病的牛康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病有一定的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蚊蝇,做好防暑降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