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学案】2010-201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茶馆(节选)配套课件 语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7
《茶馆(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戏剧的矛盾冲突;感受戏剧所反映的时代大背景。
3、细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的风格。
4、重在欣赏,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
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话剧,去体验剧本中所反映的晚清的腐朽没落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
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3、本文选自《老舍文集》。
全剧共三幕,本文是第一幕。
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
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而写的。
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作出贡献。
他说:我写茶馆,“往事今事都可以写,百花齐放”嘛。
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4、戏剧基础知识:(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第17课《茶馆》学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老舍【学前导引】通过周朴园形象的鉴赏,从而把握了鉴赏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依据此方法,我们进一步来鉴赏老舍«茶馆»中王利发的形象,同时品味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专门的结构: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2.观赏要紧人物王利发的形象。
3.品味作品准确、生动、幽默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一〕«茶馆»创作的成因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能够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确实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但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明白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中到一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如此,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谈«茶馆»〔二〕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了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创作成确实是多方面的,早年以写小讲为主,中年写小讲、杂文,也写剧本,晚年那么以剧本为多,是中国现当代闻名的剧作家。
要紧作品有长篇小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二马»«离婚»«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讲«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讲«月牙儿»等,话剧«龙须沟»«方珍宝»«茶馆»等。
在老舍的全部剧作中,«茶馆»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最能表达他的创作风格。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五单元17 茶馆(节选)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生于北京,满族人。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有“人民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2.写作背景《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它以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展观了五十年的变迁。
3.主题解说该剧通过描写北京裕泰茶馆的盛衰,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五十年的社会风貌,以及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变迁,从而揭示出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4.难点攻克《茶馆(节选)》中特殊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提示: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则遵循着各自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了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如“鸽子事件”“太监娶妻”“常四爷一句闲谈被抓”等,虽荒诞不经,却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及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5.攻克难点如何看待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提示: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
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第三幕)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的命运。
剧本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旧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汉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趿.拉()文绉绉.() zā()摸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兵荒马乱珍馐美味瞌头作揖云消雾散B.天灾人祸废尽心机莫谈国事垂头丧气C.横眉立目惹事生非荒诞无稽不容分说D.满面春风穿着讲究另眼相看理直气壮3.(随州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两年来,随着“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信息,以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17.茶馆老舍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
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
《17茶馆》课题:目标创设:一、教学目标(一)阅读课文,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二)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二、重点难点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难点: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中考链接教学流程:第一、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
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预习分享.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译著等。
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
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茶馆》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文学的社会功能:大茶馆,小社会——小茶馆,大时代2、学会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剧本3、课文悟读:描摹“芸芸众生像”,品味老舍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1、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图卷戏”)、剪影式的芸芸众生像2、幽默而个性化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对人物与时代关系的体悟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想:1、本课拟采用话题式教学,第一课时的话题是“老舍的新尝试——《雷雨》与《茶馆》之比较”从比较阅读入手了解课文在结构、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独特性,第二课时的话题是“活的语言,活的人物”,从品味语言的角度领会语言所反映的时代、所刻画的人物、所表现的主题。
感受老舍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2、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探究体悟为主,展现的是“学生的”阅读成果,如果时间较紧,一些问题可以留给课余继续探究讨论,不追求圆满。
3.学生的讨论交流难以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且在引导方面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学时需即兴发挥和应变。
第一课时要点:体会《茶馆》的特殊的结构和矛盾冲突教学过程:一、导入:武侠小说中的客栈——茶馆:九流三教,龙蛇混杂,大茶馆,小社会。
二、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情节。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代表作: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
因《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写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那时的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及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造成了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茶馆》的第二幕即是课文中节选的部分.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与此相对照的是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官僚相互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务如鱼得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最后茶馆掌柜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要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17、茶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过程与方法1、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
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投影显示课题)二、走进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其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生活,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诙谐幽默,风格独特。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等。
三、预习检测:学生表演《茶馆》片段。
(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茶馆(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老舍及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戏剧的梗概。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老舍及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戏剧梗概。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导语: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
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2、课前检测:基础知识。
说媒拉纤的、化干戈为玉帛、趿拉、珍馐、咂摸、文绉绉、绫罗绸缎、兵荒马乱3、介绍戏剧的文体知识: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剧本的主要特点是: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戏剧冲突对于展现人物思想性格、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4、介绍作者老舍: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二、讲授新课:1、带领学生回忆课文,请同学复述课文。
2、戏剧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明确:两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
如:西太后的走狗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