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共53页
- 格式:ppt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5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类别项目名称一般规模(m2/处)服务规模(万人)设置规定设置级别设置要求及服务内容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区域统筹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教育设施高中24班12000 20000(16000)3~4 每班50生。
按生均标准设置,用地面积16~17 m2/生,建筑面积8.5~10 m2/生。
▲△高级中学应在区域统筹安排。
独立高中应为36班以上规模,居住人口不足时允许设30班或24班高中。
初级中学应为24班以上规模,旧城区改造项目用地紧张时允许设18班初中作为下限。
完全中学应达36班以上规模,旧城区改造项目用地紧张时允许设30班完全中学作为下限。
中学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毗邻。
中学运动场地不宜小于3.3 m2/生,一般设田径运动场(环行跑道250-400米)及100m直跑道二组;每六个班应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
中学绿化用地不应小于1m2/生。
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其日照间距系数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0班14000 25000(20000)4~536班16000 30000(24000)5~6初中18班(9500)(12000) 2.25~3 每班50生。
按生均标准设置,用地面积15m2/生,建筑面积8.5~11m2/生。
▲24班11500 18000(14400)3~3.7530班13500 22500(18000) 3.75~4.5完全中学30班(13750)(20000) 1.5~2.25 每班50生。
按生均标准设置,用地面积15~16 m2/生,建筑面积8~9 m2/生。
△▲36班15750 28500(22800) 2.25~348班19750 38000(30400)3~3.75九年一贯制学校36班13850 22400(17920) 1.3~1.6小学每班45生,初中每班50生。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要求和方式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频率)、对口(对应人口规模,包括流动人口)、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其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400~500米;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为150~200米。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2.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并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3.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在交通较方便、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4.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按二级或三级布置。
第一级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医院、菜市场、综合百货商店、旅店、银行、邮电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房管所、工商及税务管理所等为全居住区居民服务的机构;第二级为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中小学、托幼、文化活动站、粮油店、菜站、小吃部、小百货店、储蓄所、邮政所等设施;第三级为居住组团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卫生站、青少年及老年人活动室、综合基层店、服务点、居委会等设施。
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常称为基层公共建筑,这些公建可分为两级,也可不分。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设置规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众多,性质多异,其设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0-93中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设置及规模做出了规定,见表3-1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共服务设施??????61>.0.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6.0.2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6.0.3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规定。
配建指标,应以表6.0.3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6.0.3.1各地应按表6.0.3中规定所确定的本规范附录A第6.0.6条中有关项目及其具体指标控制;6.0.3.2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和表6.0.3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6.0.3.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平方米/千人)表6.0.3略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
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6.0.3.4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6.0.3.5在Ⅰ、Ⅶ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6.0.3.6旧区改造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6.0.3.7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报告一、项目背景与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本项目旨在规划和建设一套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系统,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该项目,将完善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和供热等基本设施,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 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包括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减少拥堵现象,提高交通效率。
3.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增加绿地和公共建筑,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4. 降低环境污染:建设环保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降低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改善生态环境。
三、项目内容及构成本项目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构成部分:1. 水务系统建设:规划和建设水源、供水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确保居民供水和排水的需求。
2. 供电系统建设:建设电站、输电线路和配电设施,保障城市的正常用电需求。
3. 供气系统建设:规划和建设天然气管网和储备站,确保城市气体能源的供应。
4. 供热系统建设:建设供热站和热力管网,提供高效、环保的集中供热服务。
5.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包括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停车场等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6. 城市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工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四、项目进展计划1. 前期调研和项目论证(时间:1个月):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论证,明确项目的规模、投资额以及收益预期。
2. 规划设计阶段(时间:2个月):由专业设计团队进行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3. 建设与实施阶段(时间:3年):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实施工作,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4. 运营与维护阶段(时间:长期):建成后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运营和维护,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服务效果。
五、投资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所需的投资额预计为X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