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4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①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唐朝实行③三教并行政策,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2.程朱理学(1)北宋时,形成了以④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称为“程朱理学”。
(2)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者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还提出“⑤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⑥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编著了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⑦四书章句集注》。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1)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⑧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其学说被称为“心学”。
(2)明朝中期以后,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易错扫描】(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一个认为要内心自省,但是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理学的范畴,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
(2)理学在宋代不是主流思想。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思想是从元代开始的。
列举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可以从政治、社会、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探讨。
以下将详细介绍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思想主流的提倡传统儒家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所提倡和推崇的主流思想。
“儒家”一词本身便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明朝时期将儒家作为朝廷官学(太学)的正式教科书,并加以强调和发扬,清代更是将儒学视为官方政治信仰。
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思潮明清之际兴起的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儒学的主流。
程朱理学主张追求“天理”,指导人的实践行为。
理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融合,以《大学》、《中庸》为核心著作,强调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观念。
这一学说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思想,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归结为“性”的追求,强调“致良知”和“明心见性”的过程。
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对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政治伦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政治伦理的探讨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儒家思想倡导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政治伦理是维护宗法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明朝经历了农民起义的频繁,清朝则为清兵入侵,这些战乱使得社会秩序不稳。
儒家思想试图通过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塑造廉洁、仁爱、公正的君主形象来维持社会的安定。
同时,儒家思想也重视居民的忠诚和奉献,对民众教化的要求也相对严格。
四、注重教育和学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巅峰。
科举制度是明清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科举考试形式的变迁、考试内容、制度等方面均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此外,儒家思想提出的“读书为学,以治学为重”的口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广泛涉猎儒家经典著作,让人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实践的境地。
五、继承和创新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明代儒家学术界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代表,提出了“即心即性”、“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突出了心性的重要性和个体人格的培养。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期,也是历史学、哲学和思想的发展时期。
其中,儒家思想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初、中晚明、清初及其后期。
这篇文章将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这三个时期历史教案中的发展和体现。
一、明初明代初年是儒家思想在历史教案中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教科书及教学注重“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以德行为本、以教化人、以礼治国。
教育标准也随之提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德、才、体、修养和真才实学。
而且,明代中期以前的教育,讲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大学、中庸、孝经、论语、诗经等经书是必读的经典。
在历史教案中,这些经典都是必修的教材,同时也是重要的讲义。
同时,家庭教育在明初也变得非常重要,当时的家长讲孝教,先礼后法,讲究的是从孝道抓起,不仅能敬慕父母,还能敬人。
二、中晚明中晚明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更加深入和复杂。
元末朱元璋统一南京后,明朝建立,儒学取代了佛道和法家思想成为国家官方思想。
在历史教案中,儒家思想占据了更大的篇幅,并且增加了“性理”的内容,在当时人员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呈现出分化和重要派别的情况,如程颐、朱熹两派,他们的观点分别被体现在了历史教案中。
如程颐最重视的是“理”和“天人合一”思想,朱熹则重视“智”和“格物致知”思想。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历史教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三、清初及其后期随着清朝的建立,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他们对于汉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较为冷淡,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此时期的历史教案,儒家思想所占比例也相对减小,而考试制度的出现则让知识更为简洁和实用。
但是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依旧存在,例如《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仍然是必学教材。
在清朝晚期,经过整顿和改革后的儒家经典重新升起,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总结起来,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目标导航]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特点:离经叛道,自称异端。
3.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4.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1.思想主张2.历史影响: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易错提醒](1)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2)李贽虽然否定孔子权威,斥责礼教虚伪,但他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
李贽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3)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轻巧识记]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可概括为“三大背景、四大思想家”主题一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进步性及评价史料一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高考历史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点】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一、背景1.政治: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层):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二、概况1.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①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
③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影响:①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三、评价1.积极(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案】明清之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二是都出现了新思潮反对禁欲主义。
【案】“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
【案】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案】“亡国”与“亡天下”:“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
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深具影响力的时期,其间的儒学思想更是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的来源、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来叙述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
一、儒学思想的来源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源远流长,其根基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集大成的儒学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二、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主要包括礼、乐、仁、义、智五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明清时期的社会非常重视礼仪,礼仪之重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其次,乐是指人们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来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
明清时期的乐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再次,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即关心他人、乐善好施。
明清时期的士人们非常重视道德伦理,强调以仁爱为原则,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义在儒家思想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义的观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伦理和治理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的实现。
智是儒家思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修养,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明清时期的社会非常重视教育,士人们通过读书修行,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双重境界。
三、儒学思想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对政治、社会以及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理念。
士人们通过儒学思想的教导,塑造了一个以皇帝为中心、官员廉洁公正的政治体制。
其次,儒学思想对社会伦理和家庭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人品德的培养都离不开儒家的教导,儒家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儒学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士人们通过读书修行,追求卓越的道德和知识水平。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与社会道德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深远,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石。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与社会道德观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尤其是明代儒学大师朱熹在四书五经的解释和阐述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对经典的研究与理解,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哲学相结合,形成了朱子学派。
朱子学派以“理学”为主要内容,主张“理胜于权”,认为理性与道德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了明清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社会伦理。
二、明清社会道德观念的特点在明清时期,由于朱子学派的影响,社会道德观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礼仪,这在明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重视。
人们崇尚孝悌之道,认为家庭是社会道德的起点,通过践行孝道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
其次,明清时期的社会道德观念注重个体的自我约束和内省。
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心性修养和道德自觉。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人要以理性掌握感性,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种观念在明清社会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和认同。
三、明清社会道德观念的实践明清时期的社会道德观念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首先,通过教育,社会道德观念得到了普及和传承。
儒家思想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思想教育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推崇儒家的价值观念。
其次,社会伦理经络的建立和传承使得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具体的指引和规范。
例如,在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中,家族观念得到了重视,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人们崇尚亲情和邻里和睦。
最后,儒家思想对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德治,注重道德的行为规范,这在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明清帝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中正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力求建立社会道德伦理的秩序。
【高频考点解读】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热点题型】题型一宋明理学例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提分秘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举一反三】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热点题型】题型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例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提分秘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三、知识要点归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二)概况:1、离经叛道的李贽(1)主张:(2)评价:2、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1)著作:(2)主张:(3)影响:3、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1)著作:(2)主张:(3)影响: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1)主张:(2)影响:(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四、思维拓展比较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见《高考解密》P233)五、课堂运用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
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顾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李贽《藏书》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历史影响。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内涵、历史影响。
考点一宋明理学【基础落实】1.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形成过程(1)创立——“二程”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历史影响(1)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深化】1.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