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 格式:docx
- 大小:19.29 KB
- 文档页数:8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仁”的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儒家看来,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爱人”。
如何做到“爱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己复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礼”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的一整套协调社会秩序的规范。
孔子教导人们要按照“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五伦的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一个人要想做到“十义”就要在视、听、言、动等行为方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品德方面要做到“恭、宽、信、敏、惠”。
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如果具备五种品德就会“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忠恕之道”。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能够从身边做起;而“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忠恕之道”的核心在于倡导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儒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普遍价值观,可以与西方文化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的普遍价值观相提并论。
中国的经典书籍《礼记》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妙与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理念最早的文字表述,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从此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不断延续,直至今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就此简单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以期合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加快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
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
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庸和谐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
恪守中庸、追求和谐是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文选择尝试从“中庸和谐”角度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和现实影响。
一、儒家关于中庸和谐的论述和意义何谓“中庸”?“中,正也(《说文》)”。
正,就是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
“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说文》)”。
用,则指的是平常、常道和应用。
朱熹解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表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和相互协调。
“和谐”就是“中庸”,中庸即是合理。
朱子说:“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
“中”本身就是一种“和”,“中”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达到一定“度”的“和谐”。
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所谓行为规范,是指儒家把对中庸和谐的追求作为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境界,表现为追求族群、邦国、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序与协调,要求个人和社会要按照“礼”的道德生活规范和礼节仪式实践和运行。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强调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强调“人和”。
儒家思想对中庸和谐非常重视,著作中讲中庸和谐的地方很多。
儒家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和平,才可能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但要实现中庸和谐,就必须依靠“礼”。
“礼”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实质上是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政治秩序。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求用道德感化世人、用礼仪规范大家的行为。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摘要: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儒家思想中蕴含许多关于和谐的理念,纵观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借鉴其精华并做出适应时代精神的发挥,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二、儒家文化和谐思想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倡导社会和谐、个人修养和人类精神进步。
而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儒家思想中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需要道德的指引,而儒家思想正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仁爱和关怀,需要面对和解决非分、不道德的行为和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正和理性,需要以事实和真相为基础,面对问题时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地维护大家的权益。
我们需要讲究礼仪,需要遵守社会规则,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应该注重礼貌,以增进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培养好的智慧,需要面对困难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相互信任,需要建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彼此之间的诚信关系。
如此说来,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是相符的。
其次,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也有紧密的联系。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公平、权力滥用等等,而儒家思想中强调同仁之间的友爱,讲究人伦之道。
与其说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如说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国家和天下的和谐,认为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追求之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此推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也应该有所联系。
儒家思想中,政治伦理哲学部分,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人性论和修身论,在政治学上阐明了为官之道和君臣之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在探索和实践着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民本”的政治理念,以人为本,围绕着公正、平等、民主来推动社会治理,加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一、儒家思想在当代继承的现实可能性在以前我们曾有这样的结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今天的事实来看,这一结论是武断的。
其实,在每一次试图割断儒家传统思想的政治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动荡。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行事时对自然界的尊重。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儒家思想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所不能取代的。
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儒家伦理体系,使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形成亘古不灭的炎黄子孙情结,从而强烈地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总之,儒家学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必备要素,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和深层次的精神支柱,只有重建儒学中一系列优秀的思想价值体系,我们的民族才能以鲜明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契合1.促进人内心和谐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人的和谐即人内心的和谐,在这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和谐。
儒学是中国古代对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修养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学。
它研究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及准则,并以此教育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和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自身内心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这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作者:陈晓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中华名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
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
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儒家思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
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他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
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思想观念。
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荀子天论》中荀子的说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淮南子》说到:“阴阳合而万物生”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者”都把“和”视为不同要素或不同力量之间的互相统一。
从人道主义上说,“和”往往表现于一种价值观念,人与天或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
在传统的儒学中,“和”即既与天人之辩相关,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论语学而》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礼之用,和为贵。
”儒家所说的礼,即指普通的规范体系,又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体现于交往过程的伦理原则。
《荀子王制》篇中提到: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所以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构成了社会凝聚的条件。
孔子拈出“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便是以“中和”为常道。
《老子》篇中说道:“长短之相行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长短、高下、声音,先后对待的互形、互盈、互和、互随,这是自然的永恒现象,这种永恒的现象意蕴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不仅中与和对称,而且为阴阳协和的气,阴阳对待。
庄子认为,中和的自然转向此自然是人化自然,换言之是人关照下的自然,是人视域内的自然。
《庄子天道》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以人和,天和,人和人乐,天和天乐,而达天下和乐的中和之美境,儒家的孟子、荀子以仁义为乐的人为中和为美为其重要标志的。
孟子的学说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是基于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最重要的体现,孟子早就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便可协调天时和地利,使天时和地利有着人的发展和智能创造。
荀子集先秦思想之成,既不否定道与自然的中和之美,并协调儒家有为中和之美。
他认为“中”即指合乎礼仪和先王之道,“乐和同,礼别异”、“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人情之极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这些都体现着儒家思想的有关中和的论道,进而我们可以从中便可得知“中和”一直以来是我国儒家思想学说推崇的,站起重要的地位。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学说中,很早就提到有关自我境界的提高,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的性本善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的内容:一方面,圣人与我同类,皆有向善之心。
孟子说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圣人既然与我辈同类,那么圣人的本性与我辈的本性是相同的,圣人与我辈的区别仅仅在于因为圣人的先知先觉,孟子认为人人皆有向善之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孝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四种向善之心,总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
这是人的四种基本美德,而且这些都是人的基本本性,所以孟子认为人皆有向善之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和谐了。
《孟子梁惠王上》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就是告诉人们以爱人之心来爱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之,人皆敬之”《论语》中提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些都是儒家学说的有关于仁义的和人与人之间的有爱的论述,儒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孟子用他的人性向善论就已经告诉人们人性本善,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和谐相处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中国儒家历来倡导“天使、地利、人和”,把“天人合一”看做是人际和谐、社会有序的生态环的基础,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思想即使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孟子尽心上》中谈到:“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无免。
”另一个和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无道“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人道”指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儒家的学说中,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孔孟继承了古代的天命思想,肯定了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
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也是道德义理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
孔子以自然主义的观念和态度对待“天”及其运动变化。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导则修养,表现为外在道德规范寻找内在根据的思想一句,以及将外在规范转化问内在的求得理论追求,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在中国传统农耕自认经济模式下,个体的人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则是体现在儒家思想的这一方面,在这里,人是被作为一种群体对象来加以阐释和规劝的,人得天兽的主张本身就地理仁德以和天德,体现出人的主体性特征虚幻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的会伦理道德的教化色彩,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伦理道德的归顺和皈依。
这种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消弱了原始自然观念中借由自然天真。
淳朴的信赖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自然人性,得人具有更多的社会“自然醒”特征,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存心”“养性”“思诚”等人在“天德”面前的反省,体现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实现了自然的“天德”到社会的“仁德”的过渡。
四、社会的“和”老子给孔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展示了两种“和谐“的境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口句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前者主张相濡以沫的和谐社会,以儒家为代表,后者主张相忘于江湖的和谐社会,以道家为代表,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相濡以沫的社会和谐理论的论述,注重于人性的考察和分析及人性的发掘培养,孔子以“仁者爱人”为前提除法,主张通过个体的“为仁”实现社会和谐,孟子则从人性善的角度分析入手,进一步为孔子的“为仁”学说提供了人性的根据,这两位被后人称为至圣之师及亚圣的儒家学者为社会和谐的理想模式所进行的额理论探索及思想成果,在两千年时间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而影响。
从儒家的学说中看到社会的和谐,从孔子的“为仁”到孟子的“仁政”都在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所以,儒家在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现代化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
而对和的追求,渗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要求。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钱逊教授认为,儒学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据;“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度是达到和谐的条件;法、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
同时钱逊教授还特别强调,情又是法、德、礼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情是人性的表现,由情而有行;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所以人道“始于情”,情是人道的基础。
在今天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发扬重情的优秀传统,使法、德、礼相互协调,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儒学中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乃至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有着其他文化系统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建构和谐社会一直是儒家的基本主张。
儒家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从经济思想到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了系统性的主张。
为此,儒家无论是对经济本质的判断,还是关于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都置于德性视野的审视之中。
也正因为如此,儒家学者对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理论思考,但儒家的崇本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历史上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影响着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然而,历代统治者仅是把儒家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主张当作价值工具利用,并未贯彻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代王朝也无不堕入社会相对和谐_不和谐_社会崩溃的历史怪圈。
因此,对儒家崇本思想的再审视,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