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的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后人学习借鉴的重要来源。在这里仅以我个人浅显的知识面来认识下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关于儒家仁的思想有很多个思想家的观点,在这里主要谈一下谭嗣同的关于仁的观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人才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思想来源具有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

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其次,思想形式具有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近代中国,佛学根于其“一人不成佛,即誓不成佛”的理念,常常以出世为入世,宏发其济世救人之悲愿。在世之愕愕,亡国灭族的大危机面前,“念佛救国”、“念佛致用”之声不绝于耳。谭嗣同对佛学也倍加推崇。

再次,思想实质具有儒学性,谭嗣同的“仁学”从思想形式而言,内容烦杂,兼有中西,并且反对礼教纲常,但就其实质而言仍没有摆脱传统儒学的范畴。谭嗣同反礼教而不反孔子。他相信儒学内部的仁和礼两个方面并不是一体不分的,儒家的礼教在发展中变质为专制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孔子思想的精义是仁学,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平等相通的思想。谭嗣同认定:“方孔子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而且,谭嗣同的仁是兼容了孔子之仁,墨子之兼爱,佛之慈悲,基督之博爱甚至格致家所谓爱力、吸力在内的大杂烩,其形虽杂,其魂却守一。“仁以通为第一义”,“通”的内容有四义:中外通、

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其中三义源于儒家经典,“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谭嗣同的知识结构、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对传统儒学的无法割舍。谭嗣同所以要批判名教,解构儒学,融会中西文化,其目的是使孔子的仁学精要转型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的价值理想。仁学”中的“仁”貌似非儒、非墨、非耶,只是传统思想概念剩余之空壳。然而,佛学不过是为其“仁学”所找的归所与境界,西学则是解释其“仁学”的新式工具与佐证,墨学只是谭嗣同“任侠”思想对其“仁学”的补充,而儒学才是其“仁学”的灵魂。谭嗣同的知识结构、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对传统儒学的无法割舍。谭嗣同所以要批判名教,解构儒学,融会中西文化,其目的是使孔子的仁学精要转型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的价值理想。谭嗣同激烈反对传统的忠君观念,认为在人格与智力上,民与君是平等的,指出“君亦一民也”甚至“较寻常之民更为末也”。这就突破了王夫之、黄宗羲、龚自珍等思想家“民贵君轻”的陈说,和“载舟覆舟”之思路,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受命于天”的封建说教,为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依据。谭嗣同最早向儒家纲常名教发动正面攻击。在中国古代,三纲是礼教的基础,是金科玉律,无人敢碰,包括黄宗羲等激烈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也没有从整体上攻击过三纲。谭嗣同不但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而且把攻击重点指向清王朝统治者,抨击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满族贵族的反动统治。同时,与鞭挞清政府相联系的是歌颂革命、同情农民

起义,他说:“洪杨之徒,见苦于君官,铤而走险,其情良足悯焉。”更大胆地号召中国人民冲决封建“网罗”,投身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平等与民主政治。他十分赞赏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即“誓杀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仁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现在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仁的思想强调的是爱人。爱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就是爱,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然而要想实现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这个要求就必须提倡仁爱的思想主张,爱人是一种大爱,爱身边的每个需要被爱的人,爱身边每个值得爱的人。这里仁爱的爱不是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也不单单指的是亲情友情或者师生情之类小范围的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做到仁爱,如果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爱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真正的充满爱。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将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的真正进步是以经济为基础,但是真正的进步要依靠精神文明的发展。达到仁爱的高度思想觉悟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以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为原则的大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正是受到这仁爱的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当今我国大力倡导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互帮互组,这些都要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仁爱的心。不仅是我国要和谐,国际上的各个国家之间也应当是和谐相处的。比如中东的很多国家如今仍然战乱频繁,当地的百姓在战争中是不可能有安定和谐的生活可言的,虽然

中东很多国家有天然的石油资源,经济基础很丰富,但是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很欠发展,这样的社会是不会真正的进步的。我国受到传统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后逐渐发展为精神文明强国并且受到世界的瞩目,这是一件每个国人都会感到自豪的事情。但是虽然整体上我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得了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与仁爱背道而驰的现象。不久前国人热议的话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一个真正充满仁爱的社会是不会出现这样的讨论的,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成为问题被提出来,但是如今既然能够引起这样的讨论就说明我们的社会出现大问题了。如果人人都持有仁爱之心那么摔倒的老人是一定要扶的,而且一定有人去扶,最主要的是不会出现扶老人遭遇敲诈的现象。正是缺乏了仁爱的思想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这样的不道德的现象。离开仁爱的思想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将要失去人性,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可能只是利益的冲突,那样的价值观将是一种扭曲,从另一个方面看是社会的倒退。由此可见,仁爱的思想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社会的真正发展进步都要求提倡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