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族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与影响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美国政府极力推行民族主义政策,这种政策对美国国内和国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都五光十色,国内也逐渐强化了对外交的控制和干预。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进一步推行了民族主义政策。
在最初的几十年里,美国民族主义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和对美国价值观的信仰和拥护,同时对外国人士和移民有很强的排斥和歧视。
在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疲软的崛起,美国的民族主义也开始逐渐演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外国人士和移民的歧视开始向非法移民和少数族裔人士扩散。
如今,美国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为本土至上主义和对全球化的抵制。
二、民族主义对美国国内的影响在美国国内,民族主义的推行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首先,民族主义的强化使得美国政府对外交干预和授权问题上愈发迅速,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其次,美国民族主义的普及也使得国内各种爱国主义和拥护美国价值观的组织和团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组织和团体不仅推行了一系列反移民、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政策,还成为了美国政治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主义也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文化中的大量元素也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对本土传统和价值观的强化,如各种爱国主义象征、美国文化武器等。
三、民族主义的国际影响在美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的过程中,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也愈加全面。
一方面,民族主义导致美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倾向和政策获得了迅速扩大,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的民族主义亦有很多质疑和争议,不少国家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抵制和反对,亦产生了一系列国际问题和外交纠纷。
结语总之,美国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对美国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由亚裔裔系美国人写的文学作品。
它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亚裔美国移民,而其作品则主要围绕着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展开。
亚裔美国文学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族裔,其中包括华裔、日裔、菲裔、韩裔、越南裔等。
这些族裔的作品展现了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性。
在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民族化。
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民族化(1900年-1960年代)在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作家通常是第一代移民,他们主要探讨的民族化主题是“家园”和“异化”。
他们试图在美国寻找新家园,同时也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此外,他们也经常面临着受到主流文化和种族歧视的异化问题。
代表作品:黄仁宇的《花园迷宫》(1943年)、朱利•奥莱赫尔的《美国华侨》(1952年)、卢振榮的《来客》(1956年)第二阶段:民族主义(1960年代-197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了一股民族主义热潮。
亚裔美国文学也受到了影响,作家们更加关注亚裔美国人的权利和民族自豪感。
此时期的作品着眼于亚裔美国人文化的传承和德行,以及亚裔美国社会与非亚裔美国社会的关系。
代表作品:思华的《在黑幕中的汉族》(1969年)、黑木耳的《丹江》(1970年)、馬占新的《泪眼相对时》(1973年)第三阶段:多元文化主义(1980年代-19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时代,亚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此时期作家们更加关注族裔间文化共存和互动的主题,关注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
代表作品:坎丽欧·路普的《真实传说》(1989年)、熊飞的《华裔小说》(1991年)、马克·桥的《选择》(1993年)第四阶段:后民族化(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亚裔美国社区和文学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认同,民族化主题逐渐被后代作家慢慢淡化。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概述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人口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和种族组成。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对于这些群体的政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挑战等方面来介绍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研究。
历史美国历史充满了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至关重要。
美国成立之初,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民之间就存在世代对抗。
此外,非洲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废除也给美国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潮,主要来自欧洲和亚洲。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加剧了现有种族和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爱尔兰和意大利等欧洲移民在美国遭受到了排斥和歧视。
而中国移民则面临了排华法案的限制。
这些历史事件塑造了今天美国民族关系的一部分。
现状如今,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民族的国家。
白人是最大的民族群体,但黑人、拉丁裔、亚裔和原住民等少数族裔人口也相当庞大。
多元文化使得美国成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国家,每个民族和种族都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美国在民权法案通过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种族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和教育机会不平等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此外,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兴也给美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挑战。
挑战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研究者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以及历史上对不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其次,研究者们需要分析美国政府及各种民间组织对各个民族的政策和倡议。
他们需要考虑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以及如何解决现有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全球化和移民潮使美国的多元文化变得更加复杂和动态。
研究者们需要研究和理解新移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政策建议并促进他们的融入。
结论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国多元文化背后的复杂性和挑战。
美国一直批评他国的民族主义,宣扬自由、民主。
那么,在美国存在民族主义吗?它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一、美国的民族主义及其特点在美国存在高度民族主义化的事实,但却很少有人使用美国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甚至在学术界也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概念,认为它是一种爱国主义。
首先,这与其发展过程有关。
在美国,民族主义更多是一种民间自愿精神,与政府关系不大。
劳伦斯·米勒在《美国精神》一书中就谈到他刚到美国时对美国遍地皆是的结社活动感到十分惊讶,经过多年亲身体验,他发现各种结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是民众自愿选择的,不是被政府或精英控制的,因此实际上更是一种直觉的感情。
如,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都有爱国致辞,探其根源,源于学校自发的,直到1942年国会才正式表示赞同[1](p56-57)。
政府的行动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公民自愿的活动和组织使其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合法性。
第二,美国认为民族主义是旧世界的污秽的东西,相信在美国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于旧世界的爱国主义。
因此这是一种美国自身优越感观念的反应。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是对自己的民主、法制和制度全心全意的认同,其基础是一种政治理念。
它在感情上是向上、积极的,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反抗或排斥而引发的,是一种来自对战争的自信和对和平的美好憧憬(这归因于美国多次获益于战争),不像一些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它们往往带有历史的悲剧感和沧桑感。
美国的这种民族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具有前瞻性,关注的是现在和不久的未来;而且不仅把眼光放在国内,同时放眼整个世界。
反映到美国外交政策上,这使它带有某种传教性精神,经常损害其它国家和政府的道德权威,忽视别国的民族主义感情。
如“9·11”恐怖袭击后布什政府提出的“和我们站在一起,或是反对我们”这种黑白分明的道德观。
其次,这种充满优越感的民族主义使美国对他国了解不深,或存在过大疑惑,这为美国的对外交流设置了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段历史,它不仅铸就了美国的独立地位,也是美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契机。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开始明确地感受到自己身份的独立,并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首先,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战争前就已经显现。
殖民时期,英国殖民地的居民始终没有融入英国主流社会,相反,他们不断与英国本土发生冲突。
殖民地的居民早已意识到自己在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上与英国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殖民地思想逐渐为美国独立战争埋下了伏笔。
然而,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战争期间,殖民地人民意识到他们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英国的统治。
这种团结和抵抗的精神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加强了美国民族主义的情感。
人们开始认识到,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和背景,但他们是同样受压迫的美国人。
这种共同的经历促使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波士顿茶叶事件和乔治·华盛顿等,也对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士顿茶叶事件不仅是一次反抗英国税收政策的事件,更是美国人民团结一心的象征。
乔治·华盛顿作为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之一,他的胜利不仅带来了战争的希望,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国自由的渴望。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存在,使得美国人民开始形成对自由和独立的共同认同,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此外,美国独立战争也为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提供了一个机会,即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确立了第一次真正独立的政权,而不再受英国殖民统治。
这个新国家的诞生象征着美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同时也为美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责任。
新国家的建立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意识形态,这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民族意识的发展。
美国人民开始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感到自豪,对自由和民主充满热爱。
总结起来,美国独立战争无疑对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场战争让美国人民认识到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价值和地位,使他们从一个群体开始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当前美国种族歧视的深层原因由于⽩⼈警察对⿊⼈弗洛伊德暴⼒执法导致弗洛伊德⾝亡。
事件后,美国出现了全国性反种族歧视游⾏抗议活动,现在已经开始蔓延到美国以外的⼀些国家。
在对待抗议游⾏队伍时,与对待⽩⼈为主的反居家隔离令的游⾏,美国警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这同样被解读为种族歧视,因为是典型的双标。
那么,现在美国的种族问题为什么凸显?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先,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是历史的延续。
从⽂化的⾓度看,由于早期欧洲殖民主义者受近代⼯业⽂明的影响,加之宗教思想根深蒂固,这些殖民主义者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是上帝的选民⾃然优越于其他⼈种和民族。
⼀⽅⾯宗教思想如此,另⼀⽅⾯,当时欧洲的发展也确实让他们有这样⼀种感觉。
作为上帝的选民,⾃然担负有把上帝带到全世界的责任,于是欧洲⼈开始向全世界强制推⾏他们的⽂化,强制全世界接受他们的⽂明。
在这⼀过程中,种族优越论不断得到强化,并时不时再次冒出苗头。
实际上,如果严格来说,即使⽩⼈,在美国也是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最⾼等级当然就是盎格鲁撒克逊⼈,其它的就是次等的了,所以欧洲不同国家的移民在美国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
历史上,⿊⼈更是被从⾮洲当作奴⾪贩卖到美国的,特别是贩卖的途中,⾮洲⿊⼈被看成了⼀种会动的财产⼀样,很多⼈在贩运途中就死去了。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的⾮洲裔⼀直被⽩⼈所歧视,被看成低等⼈种,⽆论是就业,还是其它⽅⾯都是如此。
虽然在美国历史上不少⼈努⼒减轻这种⽂化影响,但这种歧视⼀直扎根于美国⽂化之中。
其次,美国经济发展导致民族主义抬头。
民族主义在⼀定限制内也许对⼀个国家是有意义的,但很多时候它是坏的。
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化,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资本依靠⾃⾝优势源源不断地从全世界掠夺财富,同时美国的财富也越来越向从⾦融资本集中,很多⼈失去收⼊来源,作为社会主体的中等收⼊者收⼊不断减少,点全部⼈⼝的⽐例也不断下降,加之⼀些政客为了转嫁⽭盾,使美国民众的民族主义被激活起来。
西方“人民”和“民族”概念的历史交融与互动在西方社会中,人民和民族这两个概念都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变和交融互动。
人民意味着国家中的普通公民,而民族则指的是具有共同文化、历史和血缘的群体。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历史关系可以追溯到欧洲近代国家形成的过程。
在欧洲近代史上,人民一词最早被用来描述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成为推翻王权的力量。
在法国大革命后期,人民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即民族主义。
这一时期,人民和民族的概念开始发生紧密的联系,成为国家权力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而在美国这样移民国家中,人民和民族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美国的建国历程始于白人移民的殖民和占领。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强调的是所有美国公民的平等和自由,而非特定血统或文化的认同。
美国民族主义更倾向于一种通盘的文化认同,体现在国家的象征和文化价值观中。
在20世纪的欧洲,人民和民族的概念被政治意识形态滥用,导致了二战期间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
人民和民族的概念成为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工具,被用来操纵群众思想,实现统治集团的政治目的。
这种政治工具化的结果,既加深了人民和民族之间的对立,又造成了欧洲战争的范围和破坏性。
在战后,欧洲国家对人民和民族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纠正。
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重视人民和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带动了欧洲的一系列结构性变革。
欧盟和北约等政治组织的诞生,旨在通过多国之间的合作,促进人民和民族的和谐。
总之,人民和民族的概念在西方社会中的历史交融和互动,既体现了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一个交叉与互动,对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还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美国大选候选人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美国大选候选人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在当今的美国政治舞台上,每逢大选,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和理念总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其中,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这两个议题,在近年来的大选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简单来说,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化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
它促进了美国的贸易和投资,使得美国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获取更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美国的文化产品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然而,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部分美国工人来说,全球化导致了工作岗位的流失。
一些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这使得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工人面临失业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困境。
此外,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
那些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的企业高管和精英阶层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而普通工人的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
民族主义,则强调本民族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一切,主张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利益。
在一些美国大选候选人看来,民族主义是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的一剂良药。
他们认为,通过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扶持本国产业,可以保护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重振美国的制造业。
他们强调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主张限制移民,以保障本国公民的利益。
例如,在贸易政策方面,一些候选人主张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以保护美国国内的产业。
他们认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美国的制造业构成了威胁,导致了贸易逆差的扩大。
然而,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可能会引发贸易战,不仅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也会对美国自身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在移民政策上,一些候选人主张严格限制移民的数量和资格,认为移民会抢占美国公民的就业机会,消耗社会福利资源,甚至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文化传统。
美国的国家认同怎么样?有着怎样的民族塑造本文导读:联邦宪法以"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一语开头,人民被描述成那些将把"自由的恩赐"作为与生俱来的权利、能将这些恩赐传延给"子孙后代"的人。
(亚伯拉罕·林肯后来将引用这些话来论述他的观点:既然联邦国家是由人民而不是由州所创立的,州也就无权解散联邦。
)人们也许认为,这里提到的"人民"指的是所有生活在美国境内的人。
但接下来的文字却清楚地说明,情形并非如此。
联邦宪法对当时美国境内居住的三种人口作了区分:印第安人,他们被看作是独立的部落民族,不是美国政治组织的一部分;"其他人"------即奴隶;还有就是"人民"。
只有第三种人才有资格享受美国自由。
每个国家都面临界定国家认同的任务。
传统上,历史学家对"公民民族主义"(civicnationalism)与"族裔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进行区分,前者将国家描述成为一个共同体,对所有忠诚于它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价值的人都开放;后者把国家定义为同族后裔组成的共同体,其基础是共同分享的族裔传统、语言和文化。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国家认同似乎是公民民族主义的一种模式。
它没有一种清楚的族裔认同,也从未有过源远流长、固定不变的国家疆界,将美国人团结在一起的是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则。
要想成为一个美国人,一个人只需毫无保留地接受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形态就够了。
但从外部来看,美国的民族性结合了公民和族裔的界定。
在我们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美国公民身份是由血缘和政治忠诚同时界定的。
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
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
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
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
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
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
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
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
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第三,美国民族主义对于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
尽管每种民族主义多少都有点排他性,民族主义也曾经是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的政治认同,但是并不像美国民族主义这样具有如此清晰的内涵和标准。
加之美国对他国的民族主义缺乏了解,处理国家间关系上也缺乏技巧和敏感性,同时自身还具备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工具,这种排他性很可能转化为实际的国际政治或者土地诉求,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民族主义这个词在具备保守主义背景的美国大政治中,并不是一个高尚的词汇,但是这种优越感,却经常成为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理由。
2005年,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对于美国民族主义的争论,重新成为美国历史路线和未来选择的忧虑。
甚至这种民族主义在亨廷顿的新书《我们是谁》里也表现出来。
强烈宗教倾向的美国民族主义,已经被延伸为对于“不自由世界”不择手段的“拯救”,这种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和世界的伤害,也已经痛彻脾骨。
我们不该轻视美国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有可能杀死最理性的外交政策。
因为福塞克(John Fousek)曾经自豪地说,美国民族主义胜利的意义是全球责任,为此美国必须担当起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因为林德(Michael Lind)号召第四次美国革命,要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建立一个崭新的美国;因为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的全球霸权外交正在并且已然这样做了。
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情人有的时候的确也是杀手。
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葛新生主题类号:D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者简介】葛新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5月9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兴亡史》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来自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和中国的50余位学者,包括一些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参加的人数之多,代表的范围之广,收到的论文质量之高,对问题的探讨之深,发言的气氛之热烈,是自苏联解体以来在我国举办的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所没有过的。
综合与会者在会议发言中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
与会者从多方面、多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
学院王忍之教授代表《苏联兴亡史》课题组作了主题发言。
他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
王忍之教授的观点,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北京大学徐天新教授指出,苏联在1991年迅速解体,其根本原因在于落后。
这种落后集中
表现为,苏联没有超越农民国家的局限性,农民的意识习俗广泛存在,使得苏联无力长期承担超级大国的重负,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终于败下阵来。
苏维埃政权得于农民,又在相当程度上失于农民。
另有些学者提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几十年来主要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领导人的思想僵化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政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积累起来的种种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把苏联引到了危机的边缘,为后来的解体埋下了种子。
还有学者提出,科技发展滞后是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造成滞后的原因则是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僵化,对科技革命缺乏清醒的认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官僚主义的科技管理体制制约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等等。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和考古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耶夫以俄罗斯的地域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他指出,苏联自1917年至1991年的70多年中始终承受着地域性问题的重负。
这个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多民族大国造成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则是政策上的错误。
这些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加上全球性地域主义激化的外部条件,致使危机不断。
改革破坏了稳定的局面:经济崩溃、民族问题尖锐化,国家解体终成现实。
俄罗斯科学院斯拉夫研究所所长沃尔科夫认为,在苏联解体中,民族官吏阶层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波利科夫以《俄罗斯历史上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为题,论证苏联解体的原因,他说:对于俄罗斯来说,离心趋势与向心趋势的斗争,始终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场席卷全国的总危机中起了削弱中央、加速苏联解体的作用。
二、关于苏联解体的现实作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彼得罗夫认为,“改革”与“公开性”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无论是在原则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错误的。
而“公开性”的出台则是要为“改革”的失败进行辩护,为其开脱,并发展成为对共产党的恶意攻击和诽谤。
“改革”和“公开性”使得苏共的威信扫地,国家经济崩溃,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有的学者以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视角来论证苏联解体的原因。
指出,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上分权、经济上放权的改革致使苏联国家权力分裂,社会流动渠道、社会流动驱动力多元化,新生资产阶级形成,使苏联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二阶一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逐渐瓦解,致使建立其上的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坍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恩远不通过对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的分析,探讨了苏联解体的现实原因。
他认为,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制定了两条总路线:一条名为“加速战略”,一条称之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由于加速战略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不好,戈尔巴乔夫便认为这是由于党内有一个“障碍机制”阻挡改革的结果。
于是转入了政治体制改革,并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替代了“加速战略”,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解体不可避免。
三、关于苏联解体对欧洲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比较接近。
大家认为,苏联的解体,首先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立过程。
其三,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