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社会学派
- 格式:pptx
- 大小:578.08 KB
- 文档页数:19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J.瓦伊纳(1892~1970)、F.H.奈特(1885~1972)、H.C.西蒙斯(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G.J.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经济观点主要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
尽管这些主张所处的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理论根据差别很大,其共同的实质是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随时和及时调整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等)。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例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
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止政策决策人专断的干涉。
他不仅把经济计划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声称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芝加哥学派(生态学派、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人口密度、种族关系、社会心理、居住方式、交通通讯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同心圆理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
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生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一圆心而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
犯罪大多发生于中间地带,即工厂区。
因为相对于自然社区,中间地带人口流动大,混杂的人口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二)社会解组理论这种理论还指出,人们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
而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
随着工商业深入市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
芝加哥社会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
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社会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社会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这一时期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
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社会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对于每一个或具有宗教,或具有政治,再或具有学术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片圣地。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评价摘要:在社会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芝加哥学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是社会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拥有特定的研究程序和制度性支持的学派之一。
在其最辉煌的六十年间,芝加哥学派执社会学研究之牛耳,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社会学系,该学派的成员对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作出了极为丰富的理论贡献。
本文就是针对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同化;芝加哥学派是社会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能称得为学派的社会学家共同体之一。
它的兴起与美国特别是芝加哥从19世纪后期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也与美国的高等教育革命及大学的扩张有关。
在其最辉煌的六十年里,该学派产生了一大批社会学大师,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对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但本文只对其最重要的理论——人类生态学以及他们对移民同化问题的研究做一下简单介绍,从这些理论的来源、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方面分别阐述。
一.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任何理论的建树其来源无非有两个:理论和实践。
芝加哥学派是比较强调实证和经验研究的,他们的理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经验调查,但是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中都能看到先辈学者的影子,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的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主要是借鉴了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孔德的社会有机论。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从秩序、进步观念出发,把人类知识的发展划分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人类政治组织的发展是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三个阶段,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宋林飞,1997)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死亡、人类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等等。
后来的城市生态学派,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形成城市生态学理论;(2)迪尔凯姆的功能论。
有关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发展脉络
芝加哥学派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大学。
该学派的研究方法以及关注的问题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社会问题导向阶段(1900-1930年代):在这个阶段,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主要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如移民、犯罪、贫困、种族关系等。
他们秉持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统计分析来研究这些社会问题。
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厄休拉·斯蒂芬斯和厄文·古斯塔夫·伍尔特。
2. 社会生态学阶段(1930-195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
学者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互动和社区组织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恩里科·费尔南德斯和奥托·爱德华·尤伦斯。
3. 符号互动主义阶段(195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芝加哥学派开始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并重视人们对社会符号和意义的构建与解释过程。
代表人物有埃弗琳·叶尔斯、弗雷德里克·巴伊尔斯和艾弗雷姆·戈夫曼。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关注社会问题的立场为社会学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取向,促进了社会学的发展和变革。
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社会学流派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和局限1892年,刚刚诞生不久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从那时起它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其中包括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法里斯、奥格本和沃斯,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关于这一学派研究的出版物更是达到1000多种。
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上,这是除以法国人迪尔凯姆为灵魂的“社会学年鉴学派”以外,唯一享有如此盛誉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
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源起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的摇篮多少有些偶然。
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老板洛克菲勒捐资建立芝加哥大学。
在其首任校长威廉姆·哈珀的头脑中当时还没有社会学的概念,他所领导的这所大学所以会建立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只是因为在他开列的第一批聘用的13位首席教授名单中,碰巧有一位社会学家,这就是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W.Small,1854-1926)。
尽管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一种偶然,但这个年轻的学科能够在那里生根,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美国早期社会学却有其必然的因素。
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内战之后,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
除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外,还有一系列因素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孕育美国社会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温床: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和交易所,资本主义在那里获得了近乎野蛮的发展;它的人口十分混杂, 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受到新教的影响,它还是一座文化与艺术之城,极为推崇教育和书本; 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城市,经历了1871年的大火之后,芝加哥耸立起了美国最初一批钢筋与混凝土建筑。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
起源:
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研究: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学术研究对传播理论与研究产生巨大影响,使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具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芝加哥学派进行的“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是传播效果大众文化研究的开端,为后来众多效果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模式。
代表人物: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
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
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 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
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对于每一个或具有宗教,或具有政治,再或具有学术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片圣地。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1. 引言1.1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学界的一支重要学派,其传播思想对于当今传播学领域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塑造作用,认为个体的生活经验、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一思想对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传播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强调社会中的互动和共同构建,强调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个体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共同创造并维系社会秩序。
这种强调社会互动的观点对于当代传播学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引导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播的本质和作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更显其重要性。
传播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到权力、文化、身份等多个方面。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代传播环境的挑战。
2. 正文2.1 芝加哥学派的起源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一股强调实证观察和社会互动的学派,其传播思想对现代传播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芝加哥大学,该学派由社会学家George Herbert Mead和Charles Horton Cooley等人发起。
他们关注社会互动,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成员主张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模式。
芝加哥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芝加哥大学,这一学派以强调实地调查和观察为特点,主张通过社会互动的研究方法来理解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模式。
芝加哥这座大都市的特殊环境也为该学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场景。
2.2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1. 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芝加哥学派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认为社会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芝加哥学派的认识与解读131002120 王钰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作为社会学进人美国本土后出现的第一个流派, 芝加哥学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统治美国社会学界长达30年之久; 而对城市社会学来说, 芝加哥学派更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
在这其中,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
人口的快速增长,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芝加哥人口十分混杂,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
城市的迅速膨胀也带来了高犯罪率、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由此产生的芝加哥学派正是为了探索这样的问题。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着眼点首先是城市结构。
它关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与机构在城市社区里的分布状况。
如城市化、郊区化的原因和后果;不同人群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群体处于居住隔离状态;社区是如何移民、增长和衰落的。
城市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在芝加哥学派那里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帕克教授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
帕克也深受影响。
他认为生态学规则十分契合城市结构发展、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 于是第一个将人类生态学引人城市社会研究。
帕克指出,城市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激烈竞争和适当选择的结果。
共生和竞争决定了城市结构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芝加哥城的分析,伯吉斯认为,城市结构如树的年轮一样, 由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组成。
第一环(即最里面的圈内)叫中心商业区,第二环叫过渡区,这里聚集黑人、移民、流浪汉和其他下层居民, 还有工厂和仓库。
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这里环境比第二环要好,但住房也相当简陋,居民主要是蓝领工人。
第四环是中产阶级住区。
市成为孕育美国社会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温床: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和交易所,资本主义在那里获得了近乎野蛮的发展;它的人口十分混杂,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受到新教的影响,它还是一座文化与艺术之城,极为推崇教育和书本;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城市,经历了1871年的大火之后,芝加哥耸立起了美国最初一批钢筋与混凝土建筑。
当然,决定社会学在美国最初发展的骰子之所以最后掷向了芝加哥,还因为那里的贫困、人口拥挤和犯罪逐渐变得和伦敦、曼切斯特一样显著。
1904年,当马克斯·韦伯访问芝加哥时,在他的笔下,这座城市“像一个被剥光了皮的人,你可以看见他的肠子在蠕动”。
斯莫尔就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社会学的时代和需要社会学的城市,在哈珀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乏善可陈,不过他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
同学者的角色相比,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
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贡献有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单在1893年到1935年间,它就培养了109位博士,硕士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美国社会学的翘楚;〔4〕其二,1895年,先于法国人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前一年,斯莫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并且担任主编30年;其三,1905年,以斯莫尔为主创办了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SociologicalSociety),这是至今仍然统治着美国社会学界的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SociologicalAssociation)的前身。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芝加哥社会学派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流派,自20世纪初以来,为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本文将探讨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及局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学派。
芝加哥社会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学的四大流派之一。
芝加哥社会学派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帕克、默顿、贝尔等,他们为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帕克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城市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帕克认为,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自然和文化环境中的分布、互动和演化的学科。
他强调对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和社会运动进行研究,以揭示城市社会的运行规律。
默顿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关系等方面。
默顿的理论观点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心理学等。
他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功能和意义。
芝加哥社会学派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学派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城市社会问题、移民和种族关系、社区研究等多个领域。
例如,帕克对芝加哥黑人社区的研究,揭示了种族隔离、贫困和社区权力结构等问题。
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为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芝加哥社会学派还推动了社区研究方法的发展,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该学派过于强调实证研究和客观分析,忽略了主观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功能主义理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显得过于简化,难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该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其普适性受到质疑。
芝加哥社会学派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创新精神和对新问题的敏感性。
芝加哥学派舞狮的影响下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对城市的
拼音怎么读职业
18XX年,芝加哥大学成立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因此芝加哥大学算得上是社会学在美洲国内的发迹之地。
此后,不断聚集的社会学学者,开始形成以Robert.Ezra.Park为主导的教学及研究社群,而吸引更多社会学者聚集于此,如此便形成了当年盛极一时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领域囊括从社会学理论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
统计学等,诸多面向,但其最广为人知的研究,是该学派对于芝加哥此一快速发展中的城市以及都市社会的变迁研究。
芝加哥于18XX年还不满10000人的情形,快速增长演进到1930年代时,芝加哥人口已经超过了300万,芝加哥学派便是以研究此时期内,美国大城市的蓬勃成长过程和其间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兴盛的。
城市人口的急速上升造成美国城乡社会结构的遽变,并伴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Robert.Park等人在城市进行了长期且多面向的、深入的剖析,意外的带出了现代社会学的一大方向--都市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