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哲学道理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十首富含哲理的中国古代诗词富有哲理的古诗词有很多,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为核心。
这种诗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议论,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达到以诗言理、以理入诗的效果。
是一种具有深刻哲理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形式,它既是诗人表达哲学观点的方式,也是读者领悟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十首具有哲理的古诗词推荐: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哲理:通过对月光与故乡的思念,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对家园、本源的永恒追寻。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鼓励人们要有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视野决定境界,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哲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万木逢春,表达了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当全面、客观,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时暗示了认识自我和真理需要跳出既定视角的道理。
5.《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和阻碍所迷惑,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6.《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哲理:揭示历史变迁的无情,英雄人物的功过是非终将被时间冲刷,唯有大自然永恒不变。
7.《游山西村》-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哲理: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困境中往往隐藏生机,启示人们面对困难要保持信心和乐观,并赞美了淳朴的民风和乡村生活的坚韧。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哲学诗歌篇一: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处世哲学古诗词名句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要陷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中无法自拔。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像旁观者一样客观地看待,并尝试从外部角度去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2. 若无华尔街,我便是你。
这句话是从古诗中提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物质上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我们都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更好的未来。
3. 亲朋好友如蜉蝣,独善其身如登天。
这句话告诉我们,亲朋好友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而独善其身,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让我们享受真正的人生。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表达的是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困难漫长,我们都要勇敢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5.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这是一句古代格言,意思是有时候我们知道做什么才是正确的,但是实际行动起来却十分困难。
所以,我们要把知道的变成实际的行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最终达到成功的境界。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表达的是友谊的可贵和珍惜。
即使身处异乡,只要有真正的朋友,就可以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友谊让我们感到温暖和陪伴,在人生路上一起前行,也让我们更加勇敢和坚强。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话是从《滕王阁序》中提取的,描述的是大自然的美妙景象。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把握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欣赏自然的美丽,并随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心,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处世哲学古诗词名句
1. 做人要厚道,不要欺压弱小。
古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将进酒》李白)
2. 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操之过急。
古诗词名句:“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登高》杜甫)
3. 做人要谦虚,不要自大自满。
古诗词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更何处瞻衡月华。
”(《行路难》李白)
4. 做事要认真,不要马虎粗心。
古诗词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静夜思》李白)
5. 做人要善良,不要心怀恶意。
古诗词名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滕王阁序》王勃)
6. 做事要稳健,不要轻举妄动。
古诗词名句:“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陆游)
7. 做人要正直,不可偏听偏信。
古诗词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庐山谣》白居易)
8. 做事要坚定,不要灰心丧气。
古诗词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凉州词》王之涣)
9. 做人要耐心,不可急功近利。
古诗词名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静夜思》李白)
10. 做事要有计划,不可随心所欲。
古诗词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清平调·丝管》李清照)。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则(整理)古诗词中的哲学原则(整理)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哲学原则的整理:1. 心境与自然一体许多古诗词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念。
古人认为人的心境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境界。
比如,王维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山河流动的意象表达了人生短暂的哲理。
2. 人生如梦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对人生如梦境的描写。
诗人们认为人生短暂而虚幻,与梦境相似。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瞬息即逝的哲理。
3. 心灵自由追求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对心灵自由追求的描写。
古人认为内心的自由是最宝贵的,他们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万户捣衣声,积山如放烟”,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4. 心性的修养古代诗词中也蕴含了许多关于心性修养的哲理。
诗人们通过描写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的种种变化,表达了对修行和内心深处的反思。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忧愁的描绘,揭示了修养的重要性。
5. 忍耐与坚韧古诗词中抒发了对忍耐和坚韧品质的推崇。
诗人们通过对艰辛困苦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坎坷的认同和对困境中坚持的崇敬。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对坚强的品质的赞美。
这些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哲学原则,它们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代人的人生观提供了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和哲学思考。
> 注意:以上内容整理自古代诗词作品,其中所提到的诗句为引用,内容准确性仅限于古代文献记载。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古代的诗词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
这些古诗词中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在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1. 自然哲学古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凝练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他们把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生命力糅合在诗句之中,反映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恢宏;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述的月光美景,寄托了对大自然的怀抱。
2. 人生哲学古人对人生的思考与体悟也贯穿于诗词作品中。
他们通过描绘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方面来展现人生的真谛。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时光的观点;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则传达了人生无常、自然规律的哲理。
3. 情感哲学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抒发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情感,古人用简练的语言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传递了诗人思念之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追求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坚持。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世界、人生、情感的独到见解,也启发了我们对于哲学的思索。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找到人生中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王之涣. (唐). 登鹳雀楼.- 杜牧. (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甫. (唐). 登高.- 白居易. (唐). 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 (唐). 静夜思.- 苏轼.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词中的哲学思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里面蕴含了许多哲学思考。
本文将结合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从多个角度探讨其中的哲学思想。
一、人生哲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歌颂了初次相见时的美好与感动。
但是,人生的旅途中充满了离别和失去,如何面对这些,让我们思索起人生的真谛。
民间有一种叫做“世事如棋”的语言,取意于人生如下棋这一比喻。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便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句,这句话或许表达了恋人分离后的思恋之情。
但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句子则是有着更深刻的哲学意味。
人生如同下棋,有时候招法得当,取胜便有了可能;有时候运气不佳,落败也成为了可能。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人生中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用心去对待人生中的每个过程。
二、人和自然中国古代诗人和文人不仅喜欢吟诵人生哲学,还有很多作品写就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一句表达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但又展现出草木的坚韧与生命力。
又如北宋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述了他在醉翁亭游山玩水时,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文中提到:“天下有山河,无颜色而有形,有声音而无形”,呈现了出自然、人生与无限的联系。
三、人生境界真正的哲学家,常常都能够超越一般人的眼前,将思考提到了更高的层次,拓宽了人的认识与思考。
唐代高僧慧思尝试通过天、人、法三种境界来寻求禅宗境界。
诗句道出“天地无心,有心则忧;法界无物,有物则累。
”的境界,强调“不想”的境界,看破一切伪装和掩饰,走向真实与自由。
另外,宋代邵雍认为儒家的道德观主张“知行合一”之境界,而西湖的谢灵运则通过《西子捧心》表达了“大隐隐于市”的境界。
总之,古诗词的哲学思考不仅是文化的内涵,也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社会本质、世界观的深刻反思和探究。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精神追求、人生立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高中政治:古诗词蕴含的哲学原理深度剖析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读: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干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哲理分析: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滴、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
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面深感欣慰。
沉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现多指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读: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哲理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因此强调的并不是想象中反映的是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强调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形式的
表达,更是一种智慧和哲学的体现。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
多深刻的道理和思考。
下面就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道理:
1. 忍耐与坚持: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艰苦与困苦的生活环境,但
诗人们总是通过忍耐和坚持,克服困难,抵达美好的彼岸。
这告诉
了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付出必将有回报。
2. 人生之道:许多古诗词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反映出了人
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些诗词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并理解生活中的变化与无常。
3. 自然与人性:古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如山水、花鸟、四季等。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和人性的渺小。
这使我们更加谦虚和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爱与情感:古诗词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对爱的思考,包括友情、爱情、家国情怀等。
这些诗词让我们明白了爱的力量和情感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生活中表达爱意,并珍惜与人的情感纽带。
5. 学问与人文:古诗词中融入了许多文化和哲学的内涵,如儒家思想、禅理等。
通过细品古诗词,我们能够领悟到丰富的学问和人文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细心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智慧,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智慧思考。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哲学生活问答2009-05-24 11:40:08 阅读4632 评论38 字号:大中小订阅● 2008~2009年林老师国内外时事精选(高考、考研、公务员时事)作者:林锦礼来源:林老师高中政治教学博客1、342: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1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我选c 答案a)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1次也不能踏进同1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1种观点林老师回复: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它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间没有1样事物是相同的,1瞬间都没有保持过原状;如果从它不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同我都1样无穷无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有a符合.而bc只强调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kathlee: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3、见风使舵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水5、.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6.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老师,各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见下面第6题)5、联系6、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下面第8题)3、网易博友10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老师,这两句各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材中的例子,用于讲联系的普遍性的“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诗了,1般的老师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时候都可能会讲到这个例子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4、网易博友10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这是王充在《论衡》的话,他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5、海:“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 怎样理解???林老师回复:对于同1个决策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是正常的,“赞同”和“反对”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如果只听到赞同的声音,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就意味着决策会片面性,没有全面的思考决策议题的科学性.一老师讲的不太清楚。
直接说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听不到不同意见无法全面的看问题就好了。
回复一老师嗯,看了过去的解释才感觉到这答案有点不科学,因为这里面并没有主次之分,有时反对的多,有时是赞同的多,只能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或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既要看到主流又要持到支流并不是全面的观点,而是两点论。
6、网易博友243:林老师好,请教1下“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谢谢林老师回复: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1片柳暗花明的新镜.“欲就麻姑买沧海.”这里即因此而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1杯春露冷如冰.1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选c7、网易博友197:请问如何理解“不折腾”?林老师回复: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搞什么形象工程或什么运动,瞎折腾.8、网易博友2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b.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请林老师分析1下这道题,好吗林老师回复:“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只有a是联系的观点.b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体现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d"4: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自己画了40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从冗繁到清瘦,可以看出板桥对画竹领悟的过程.可以想象,刚开始画竹,他是把竹枝的1枝1叶都要画出来的,所谓“1枝1叶总关情”.但这样的表现只能是自然的忠实的复制和描摹,最高境界只是逼真而已.而非能表现竹子的精神,表现作者对竹子意义的独特理解,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界.“清瘦”可以说是板桥对竹子意义特有的发现,这种发现的表现就成了1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属于竹子的天然素质,有倾注了作者的情思.也许清瘦的竹子不那么像自然界的竹子,画着画着,对过去的纯描摹而言似乎是“生”了,但这却是1个更高的创新的“熟”的境界.可不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创造只有当我们在1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1个“熟”的天地.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以臻完美.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9、网易博友20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请问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联系的观点10、网易博友206:2008江苏政治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 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1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答案是d.不懂啊.为什么不是a.呢?林老师回复:率皆有法,就是它们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d最符合.11、网易博友246:“万物必有成衰,万事必有张弛”.下列与这句话所反映的原理1致的有bda.天将与之,必先苦之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c.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d.有时1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请老师解释,谢谢林老师回复:成衰和张弛,都是矛盾,万事万物都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只有bd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12、网易博友107:有人引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评价电影《梅兰芳》“写的完美的传记跟活得完美的人生1样罕见”,这句话体现了a.矛盾具有特殊性b.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c.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1的为什么要选c呢?林老师回复:材料浓缩成1句就是“完美的事物是很罕见的”,即事物都是有矛盾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13、kathleen:5-29 19:30以下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吃1堑,长1智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5、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1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荐有新生者,:丈龙孙绕凤池.7、万山不许1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林老师回复:1、吃1堑,长1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5、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1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荐有新生者,:丈龙孙绕凤池.:辩证的否定7、万山不许1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4、网易博友11: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C.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林老师回复:答案是选C,选B怎么也说不能的。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说明了物质无限可分15、网易博友199: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体现什么哲理?谢谢了。
林老师回复: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即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
这是教材的例子了,《生活与哲学》P32就有,看来你对教材的掌握还是要加强。
16、网易博友19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是啥意思?体现什么哲理?谢谢。
林老师回复:这句古话说明做任何事情功都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另一个就是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烧三日满,才能试出是不是真玉,也只有通过七年的生长期,才能分辨两种类似的植物。
(这里的材指的是树木,好像原来是指两种很相似的树,要等到他们生长多年之后才能分辨他们)网易博友180:6-17 16:1817. 2009年春晚节目《不差钱》和参与该节目演出的小沈阳,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有人对该节目以及对小沈阳本人颇有微词。
下列选项与此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和D有什么不同啊?选B.但是D玩什么不选呢林老师回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
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说大家都有道理,但我们知道真理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有两种真理。
所以它是不正确的。
18、TINTIN老师,“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
”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再具体点的话,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里的哪一个?谢谢!林老师回复: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9、ywz“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包含着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这个题目主要是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强弩之末”,说明量已不足了,当然不能穿鲁缟了20、陈爱国林老师:萤有耀中非火,荷露虽团不是珠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应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吧。
这个哲理在新课标的书里面已没有了。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以萤火似火而非火;荷叶上的露珠象珠而非珠用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