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第3课古代印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河南洛阳白马寺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世纪;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如种姓制度、佛教等;(3)能够分析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古印度的历史文化;(2)运用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1)古印度的地理环境(2)古印度的历史分期(3)古印度的主要王朝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种姓制度的社会影响(3)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2. 教学难点:(1)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2)种姓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影响,促进学生思考;3. 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影响,分享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讲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印度历史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3. 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1)古印度的宗教文化(2)古印度的文学与科学(3)古印度的艺术与建筑4. 古印度的佛教(1)佛教的创立与传播(2)佛教教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与衰落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2)佛教的创立与传播;(3)佛教教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的影响;知道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体会印度河对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体会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建筑是位于今印度的那烂陀寺遗址。
这是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而在那烂陀创建的一所佛教大学。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是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那么,同学们知道佛教是如何产生的吗?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又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讲解: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印度河,东部是恒河。
印度的名字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11页,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种姓制度的影响教师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相关图片。
师:在座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全书主要讲述了美猴王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如何护送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而其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
公元627年,年仅25岁的玄奘踏上了西去佛国取经的道路,这一路没有后人所编撰的孙悟空、八戒和沙僧。
只有一人一马,长达17年的艰难跋涉。
而他前去的地方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
岁月荏苒,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古印度深邃、神秘的面纱,走进这千年古国。
知识点1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半岛地形图师:其实古代印度与咱们现在的所说的印度国家并不是一个概念。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图上的印度半岛。
教师多媒体展示:“次大陆”含义: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
设问:为何这块区域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呢?学生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因其位于亚洲南部,且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三面环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故称南亚次大陆。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代印度图、哈拉巴遗址图片、摩亨佐·达罗遗址图片师:如果说古印度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他的光芒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
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巴村发现许多坚硬整齐的窑制砖块,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