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生计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2
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综述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综述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与挑战可持续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还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就业。
然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破坏、文化冲突、资源过度开发等。
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的生计方式十分重要。
二、乡村旅游生计方式的分类与特点乡村旅游生计方式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农业导向型、文化导向型、自然导向型。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生计方式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例如,农业导向型乡村旅游生计方式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但也可能导致土地和资源的过度开发。
三、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实现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目前,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模式,如农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扶贫等。
这些模式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改善农民收入等途径,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
四、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关于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方法缺乏系统性;乡村旅游生计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估标准还不完善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并进一步探究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五、未来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的发展方向未来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应进一步拓展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构建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理论框架;二是深入探究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的影响机制,揭示乡村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三是加强方法研究,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和可信度;四是完善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为乡村旅游生计模式的选择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
经济方面,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强调了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
间的平衡。
这意味着要实现经济繁荣,同时需要确保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同时,还需要关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
影响,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方面,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强调了社会公正和人权保障。
这包括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权利和福利。
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的
包容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环境方面,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强调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这包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
废弃物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可持续生计概念框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帮
助人们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平衡和协调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报告1. 引言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妨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全球层面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报告旨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标和挑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建议。
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对于全球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人类能够继续享受自然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福利。
其次,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第三,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为可持续的就业和商业机会提供支持。
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消除贫困和饥饿、提供优质教育、促进性别平等、保障清洁水源和卫生设施、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不平等、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等。
这些目标为各国提供了具体的框架和指导,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共同努力。
4.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使得在满足当前需求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变得困难。
其次,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稳定等环境问题威胁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此外,社会不平等、腐败和政治动荡等问题也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跨界合作。
5.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建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落实,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实施。
其次,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此外,个人也应该增强可持续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6. 结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共同责任。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第1期2020国内外可持续生计文献量化分析秦 雨(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摘要:贫困不仅仅是由低收入造成的,而且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可持续生计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达到消除贫困的目标,其相关研究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库为数据源,应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 对2000-2018年可持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量化分析。
研究发现:(1)国内外可持续生计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态势,分别受国内扶贫政策和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2)在研究内容上,农民生计与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内的研究热点,而国外更加重视可持续生计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Cite Space;知识图谱分析 1引言可持续生计是指当人们生活面对威胁和压力时,在不破坏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恢复、增强并且保持长远的生存能力、资产和从事的活动,并为下一代提供机会。
其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为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当前国家工作的重中之中,如何实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是乡村发展需要着重关注的领域。
因此对近20年来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和内容梳理又有了新的时代意义,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1研究方法基于Cite Space 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主题领域等分析,以此来判断该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研究动态,探测学科研究特征以及变化趋势。
2.2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库为数据源进行文献检索,设置检索时间区段为200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中文检索采用“可持续生计”作为主题词,外文主题词为"Sustainable livelihoods",共检索出中文文献1 254篇、英文文献3 285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许多环境和社会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等方面。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了对太阳能和风能等的投资。
同时,中国还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行为进行了限制和惩罚。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环境问题仍然存在。
空气和水污染依然严重,土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中国需要继续努力,加强环境保护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目标。
中国成功实现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然而,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此外,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问题,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
因此,中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致力于减轻贫困和不平等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
然而,社会公平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和医疗健康服务的覆盖率,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结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同时,中国也需要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社会公平,减轻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只有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中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1. Xinhua News Agency. (2021). Chinese government says economy back to normal after COVID-19, but challenges remain. [Online] Available at: [Accessed 25 October 2021].2. The World Bank. (2020). China Overview. [Online] Available at: [Accessed 25 October 2021].3. Hong, L., Suhong, Z., Lixin, T., Xiaohui, H., & Hao, S. (2019).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Internet (ICEI) (pp. 267-271). IEEE.注意:本报告仅供参考,数据和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可持续生计理论视角下牧区脱贫户生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脱贫攻坚已成为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尤其是牧区地区,脱贫攻坚战成果显著,然而后续如何稳固脱贫成效、持续提高牧区脱贫户的生计能力,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可持续生计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
本文将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牧区脱贫户生计能力提升的对策。
二、可持续生计理论概述可持续生计理论强调的是在面对生活压力和风险时,个体或家庭所具备的维持和提升自身生计的能力。
该理论注重长期效益,通过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达到真正脱贫的目的。
在牧区,这一理论的应用尤为关键,因为牧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其特殊性。
三、牧区脱贫户生计能力现状及挑战牧区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导致脱贫户在脱贫后仍然面临着生计能力不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信息获取不畅、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相对滞后、以及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等方面。
这些问题使得脱贫户的生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提升牧区脱贫户生计能力的对策(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式,提高脱贫户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注重培养其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来源结合牧区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手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增加脱贫户的收入来源。
同时,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提高其经济自主性。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牧区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加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降低生计风险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防范机制,为脱贫户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
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
(五)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形成合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支持牧区脱贫户生计能力提升的合力。
可持续发展报告汇总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代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意识到,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监测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许多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下面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汇总。
首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估。
该报告每年发布,涵盖了各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表现。
报告指出,全球目前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贫困、饥饿、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同时,报告也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进展,比如全球减贫率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
其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旨在监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中国在经济增长、贫困减少、教育改善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报告强调了加强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另外,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关注欧洲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进展。
报告显示,欧洲在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报告也指出,欧洲仍然面临着高失业率、贫困率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报告呼吁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绿色经济和改善社会福利。
最后,印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强调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印度在减少贫困、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基本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印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就业问题和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报告建议加强公民参与、改善环境管理和加强社会保障。
综上所述,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都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这些报告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生计
摘要:
关键词:生计,可持续生计,可持续生计框架
“可持续生计”是一种以人为本来分析和确定发展的目标、范围和优先项目的方法。
人们开发设计出一套专门的生计框架以及发展目标,以助于推行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并将该方法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方法,从而增强发展援助项目活动的效果。
可持续生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归纳为六个核心目标。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理论历史中,可看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从60-70年代的“专家设计、自上而下”的发展和扶贫项目,到80年代把整个发展的重心移到本地人身上的参与式综合发展手法(自下而上,本地人主导),提出了可持续生计这一概念;再到90年代的可持续生计手法(进一步细化参与式手法,把本地生产生活各个详细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及考虑),9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手法,后来又提出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手法。
生计研究得到了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将此概念引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和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减贫政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意义。
2000年由英国国际发展机构(the UK’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建立的SLA框架,已经被许多组织和学者所采纳。
DFID模型建立在Sen等对贫困性质进行理解的理论基础上,并且把他们的工作规范化,使之成为一套单独的、可共享的发展规划方法;这个模型可以指导升级战略和单个家庭限制条件的分析。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可持续生计途径的目标在于推动一种整体的发展观,其中涉及到收入、自然资源的管理、赋权、使用合适的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
CARE框架以家庭为焦点,与以往的框架不同的是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这个框架中的作用,农户能够直接控制的资源基础(家庭资产)与在社区中通过成员资格所确定的资源基础(公共资产)之间是有差别的。
同时生计、贫困等问题也受到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Chamber&Conway(1992)认为,“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和活动的基础之上。
如果人们能够应对胁迫和冲击,并从中恢复、维持和增加资产,保持和提高能力,并且为下一代生存提供机会,在长期和短期内以及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净收益,同时又不损坏自然基础,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
Scoones(1998)认为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以及行动组成,农业集约化和粗放化经营、生计多样化和迁移是农户和个人采纳的主要生计策略。
世界著名的从事农村扶贫与发展研究的学者Ellis(2000)通过总结扶贫、脆弱性、可持续性和生计策略等相关研究认为,资产(自然的、物质的、人力的、金融的和社会的资产)、行动和获得这些权利受到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节,这一切决定了个人和农民获得收入的活动。
Naresh Singh和Jonathan Gilman(2004)认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
舒尔茨认定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制度的短缺;而改造传统农业,当然也就是要通过资金、技术、制度等方面供给的增加,扩大农业的收入来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
二、国内贡献
国内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贡献在于,推动发展工作者多从对象人群(如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贫困问题,并寻找适合本地情况、用好本地资源、符合当地人意愿的解决方法,而不要一味依靠外来者通过带入大量资源来解决本地问题。
尹波(2002)认为对于
生存环境恶劣,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山区贫困人群,移民迁村,异地安置是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徐秀丽、李小云等人(2003)对农民生计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民的生计描述;而是农民生计的影响因素分析;三是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需求,这对我们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冯潮前(2003)认为山区人口贫困的导因在于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而当地人口与资源及环境关系的相互恶化,则是人口贫困的最终原因,并因此提出下山脱贫才是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的最佳路径。
关付新(2005)认为山区贫困是由封闭的经济系统、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落后的社会系统,以惯性循环、恶性循环和因果循环等复合方式作用而成;贫困的突破在于经济的改善,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
李茜等人(2007)对丘陵山区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需求进行研究,发现生计问题主要是粗放的谋生方式、农村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引起的。
黄颖(2008)等人认为贫困山区农户的生计创新,促进了资源整合;而“先锋”农民的示范作用对传统村落生计有较大影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丽萍等人(2008)对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农牧区的生计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非农活动是生计策略发展的趋势,但是扩大其活动,不利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持续性。
史月兰(2009)在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中发现这类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由于生计资本的存有量相对较弱,这些因素是形成该地区贫困的原因。
黎洁、莉亚莉等人(2009)将西部山区农户分为农业户、兼业户两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兼业户的生计禀赋更好、生计活动更多样化、抗风险能力更强、贫困程度较低,对自然的依赖也更小,因而鼓励农户建业经营来解决山区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