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替安致发热2例
- 格式:pdf
- 大小:91.62 KB
- 文档页数:1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本品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由于辅料为碳酸氢钠,所有在临床配液的过程中碳酸氢钠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瓶内的压力会迅速增加,有可能会引起喷瓶或瓶塞脱落,致使药液不能使用。
同时由于本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很多医护人员反映假阳性较多,直接影响了本品的使用,使一些本来可以使用的患者因为假阳性而不能使用。
我们的头孢替安采用先进的真空负压灌装技术,配液时即使瓶内压力增加,也减少了喷瓶或瓶塞脱落;关于假阳性问题,下面详细介绍:正确掌握头孢替安的皮试方法及提高对头孢替安敏试结果判断的准确性,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使患者不至失去头孢替安的治疗机会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在给患者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并对皮试结果进行准确判断[1]。
能为患者选择安全、合理的抗生素,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并提高临床治愈率。
护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自2012年10月起将头孢替安广泛地用于肝胆病人临床的治疗并根据护理部要求使用前必须用原液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但在此药应用之初由于护士因对其皮试液浓度、判定方法等较为模糊,造成皮试阳性率偏高,直接影响此药的临床应用。
我们通过具体分析其皮肤敏感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整改。
现头孢替安已很好的在病人中进行应用,现将其应用过程中影响皮试结果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报告如下:1)因部分人对酒精过敏。
可在消毒范围产生红晕而影响对皮丘的观察。
不过敏者若消毒后消毒液未挥发干净就穿刺皮肤,酒精可随穿刺针口渗入皮内与药液混合一起,刺激局部而引起反应,表现为皮丘隆起、偏硬、红晕直径≥1mm。
对策:皮试前询问患者有无酒精过敏史,若酒精过敏者改用0.9%生理盐水做皮肤消毒液。
若当时患者未反映有酒精过敏史,但皮试后消毒范围出现红晕,即在另一侧手臂用0.9%生理盐水消毒皮肤做对照观察。
不论以何种消毒液做皮肤消毒均应待消毒液干燥后才能进针以避免消毒液随针口渗入影响皮试结果。
成人斯蒂尔病一例报告作者:郁斌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93-021 病例简介患者,女,29 岁,2009年5月30日起出现咽痛,发热,伴寒战,四肢关节酸痛,体温至39℃,自服克感敏片后躯干、四肢出现红斑、风团,伴有瘙痒,无咳嗽、腹痛,无恶心、呕吐等症状,于区中心医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1 × 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 7%, C 反应蛋白31 mg /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药疹,先后予以头孢替安、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静滴,扑尔敏片、西替利嗪片口服抗过敏。
患者体温每日波动于36. 3 ~ 39. 4℃,皮疹和发热出现、消退相互伴随。
于第七日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好转,皮疹消退。
三天后体温再次升至39℃,伴全身皮疹及四肢关节酸痛,无咳嗽、咳痰,无气急、胸闷,查白细胞计数20 × 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 C 反应蛋白45 mg /L,摄胸片左肺及右肺下叶炎症,予以左氧氟沙星0.3克及头孢他啶2克静滴4天,体温仍波动于37~ 39. 5℃,为进一步诊治遂收治入院。
患者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接触史无特殊。
入院后查体体温38. 8 ℃,呼吸20 次/min,心率86 次/min,血压110 /68 mmHg。
咽红,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小湿罗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内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情况:躯干散在红斑、丘疹、风团样皮疹,压之褪色,以背部为著,无压痛,双侧腕关节、膝关节无肿胀,无其他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5.2 ×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红细胞沉降率39 mm/h,C 反应蛋白16.4 ng /L,血清铁蛋白846.89 ng /ml,多次血培养均为阴性,嗜酸粒细胞计数正常,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B - Ab)、抗链球菌溶血素O ( ASO)、类风湿因子( RF)、肥达反应、外斐氏反应、狼疮抗体、类风湿相关抗体、梅毒抗体、肿瘤相关标志物等检查均阴性,弓形虫、疟原虫阴性,骨髓涂片正常。
头孢替安临床的合理应用盐酸头孢替安(Cefotiam)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本品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其抗菌活性。
适用于对本品敏感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道菌属等所致的感染,如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妇产科感染败血症以及中耳炎、鼻窦炎等。
由于我国近年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加强了整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特别是对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严加控制,使以头孢替安为代表的第二代头孢类药物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其安全用药也随之日益突显。
本文从药物配伍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就头孢替安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药物配伍禁忌1.1 夫西地酸钠[1]模拟临床用药情况,将夫西地酸钠0.5 g、盐酸头孢替安2.0 g分别用0.9% 100 mL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置观察,两备用稀释液均呈无色澄明溶液;再分别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稀释液各5 mL注入同一试管中,混合均匀,观察。
结果:试管中混合液立即变为浑浊的白色乳液,静置24 h 后混合液仍呈乳白色、浑浊并有沉淀。
表明二者有配伍禁忌。
1.2 谷氨酸诺氟沙星[2]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100 mL+头孢替安2.0 g液体5 mL,再抽吸0.9%生理盐水100 mL+谷氨酸诺氟沙星0.4 g液体5 mL,两种液体混合后,立即出现白色混浊;放置24 h后,出现白色结晶物。
表明二者有配伍禁忌。
1.3 盐酸氨溴索[3]将1 g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呈无色透明溶液,另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2 mL∶15 mg)一支加入上述溶液中,置室温下观察并同时取样做pH值和含量测定。
结果:①混合液在1 h内几乎无色澄明,静置1 h后,混合液颜色呈进行性加深,静置8 h时已呈淡黄色;②静置8 h内头孢替安含量已由混合开始的100%降到95%,pH值由5.74上升至6.22,表明该配伍溶液不稳定。
双硫仑样反应临床救治体会作者:郭中霞薛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28期【摘要】目的探讨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48例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均恢复良好,未发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规范安全用药行为,加强健康教育,服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后避免饮酒或服用含乙醇的药物,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对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后需尽早的明确诊断,采取积极救治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双硫仑样反应;临床救治;体会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患者口服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后饮酒出现面部潮红、大汗淋漓、头痛、头晕、口干、恶心、呕吐、胸痛等症状[1-3],严重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惊厥及死亡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医生对双硫仑样反应认识不足,造成误诊、漏诊率较高。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了4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为本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全部患者均排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38.5岁。
48例患者均有因感染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后饮酒的病史,其中用药前1 d内饮酒发生反应11例,用药期间饮酒发生反应19例,停药后饮酒发生反应18例。
发生反应时间,最快11 min,最慢6 h,平均发生反应时间35 min。
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哌酮17例,头孢地嗪6例,头孢曲松13例,头孢替安4例,拉氧头孢5例,其他类头孢3例;患者原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例,肺炎4例,支气管炎10例,胆道感染5例,肠道感染5例,急性泌尿系感染4例,其他感染8例。
1. 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轻度烦躁、出现面部潮红、大汗淋漓、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口干、胸痛、腹痛、腹泻等,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 6例患者重度双硫仑样反应,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精神异常、低血压、心电图呈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降等。
银翘散加减应用于儿童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型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银翘散加减应用于儿童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型的临床疗效研究。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间,扬州市中医院门诊以及病房治疗的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型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的方式将受试对象依照1:1随机其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干预,观察组采取常规西医干预加口服中药汤剂银翘散加减治疗,而后针对病患医治效果、相关指标、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对。
结果:依照数据对比分析,观察组研究对象发热终止用时(2.69±1.13)咳喘消失(6.38±1.35)气促停止(3.83±0.69)以及啰音消失用时(5.13±0.78)均短于对照组(3.37±1.27)(7.15±1.41)(5.01±0.75)(5.43±0.65);临床疗效率较对照组高;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在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型患儿临床西医干预医治期间,为期实施口服中药汤剂银翘散加减,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病症,缩短临床救治所需时长,减少住院用时,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银翘散;儿童肺炎;风热闭肺证型小儿肺炎喘嗽(即小儿支气管肺炎)作为常见性儿科病症,其主要致患因素在于感受风邪,出现风寒风热症状,造成感染;或因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脏腑娇嫩以及先天不足,致使免疫机能下降,从而容易感染疾病。
在致患分型中多以风热闭肺型最为常见,多指受风热外邪侵肺影响,导致肺部炎症,出现一系列症状。
其体征主要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嗽、痰多、痰黄或粘稠、气促、喘息、鼻翼煽动,咽部充血红肿,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指纹紫滞或浮紫等。
如不及时医治,病情迁延难愈,会导致患儿出现肺气肿、肺脓肿,严重者还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甚至危及自然发育和生存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