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及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镇痛
- 格式:ppt
- 大小:24.65 MB
- 文档页数:1
在选择门诊麻醉方法时要考虑麻醉的质量、安全性、效率、设备和药物的费用等。
理想的门诊麻醉方法应该是起效迅速平稳、能在手术中提供遗忘和镇痛、恢复期短、不良反应少。
另外,不同麻醉医师和病人的偏好也决定麻醉方法的选择。
各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门诊手术,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尚无统一理想的门诊麻醉方法。
全麻病人的氧饱和度都保持正常,而镇静病人有明显的氧饱和度下降,有些选用镇静的病人由于过分活动干扰手术操作而改成全麻。
尽管常选用硬膜外、骶管阻滞或腰麻,但其残留的阻滞作用常导致病人离院延迟。
周围神经阻滞能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目前联合周围神经阻滞和静脉镇静方法使用越来越多。
区域麻醉后在恢复室内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是6%,而全麻后的发生率则是14%。
镇静下区域麻醉后的恢复时间也比全麻后短。
与脊麻有关的不良反应是头痛,但全麻后也会发生头痛,尤其是使用细的脊麻穿刺针后,两者的发病率是相似的。
虽然通常腰麻后头痛的发病率高于全麻,但全麻后咽喉痛和恶心的发病率高于腰麻。
没有研究表明区域麻醉或静脉镇静比全身麻醉更加安全。
门诊麻醉所需要麻醉、监护和复苏设备与住院病人一样。
标准的门诊手术术中监测包括胸前听诊器、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全麻需选用呼吸气二氧化碳监测。
一、清醒镇静很多病人在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下手术时都要求镇静,并且要求对手术没有记忆。
清醒镇静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或联合使用两种方法,对意识水平的浅抑制,保留病人维持呼吸道通畅和对躯体刺激和语言指令做出反应的能力。
而深度镇静的定义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或者联合使用两种方法,产生的一种可控制的意识抑制状态,保护性反射的部分丧失,不能对语言指令做出有意识的反应。
对不适合作门诊全麻的病人,可以在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辅以镇静的状态下进行,但镇静后有更多发生并发症的危险。
在一项10万例麻醉的研究中,监护下镇静(MAC)的死亡率最高(10000例麻醉中发生209例死亡)。
MAC指麻醉医生对接受局部麻醉的病人或接受诊断或治疗手术的病人进行监护,在监护的过程中可能使用镇痛药、镇静-抗焦虑药或其他药物。
麻醉科常见术前镇静方法在麻醉学中,术前镇静是一种重要的操作,用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麻醉科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常见术前镇静方法。
本文将就麻醉科常见的术前镇静方法进行介绍。
一、口服药物镇静口服药物镇静是一种简便、经济并且广泛应用的术前镇静方法。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镇静安眠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氯硝安定、艾司唑仑等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效果,并且作用时间较短。
镇静安眠药如地西泮等则具有持久的较强的镇静效果。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二、静脉注射药物镇静静脉注射药物镇静是一种迅速、可靠的术前镇静方法。
常用的静脉注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巴比妥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以达到镇静效果。
巴比妥类药物则通过增加伽马氨基酸的抑制性传递而产生镇静效果。
在静脉注射药物镇静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三、吸入麻醉剂镇静吸入麻醉剂镇静是一种常用的术前镇静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患者和对药物敏感的患者。
常用的吸入麻醉剂包括七氟醚、异氟醚等。
吸入麻醉剂的优势在于药物作用迅速,而且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节。
在吸入麻醉剂镇静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维持气道的通畅。
四、局部麻醉药物镇静局部麻醉药物镇静是一种以局部麻醉为基础的术前镇静方法,适用于某些手术。
局部麻醉药物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产生局部麻醉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丙哌卡因等。
在局部麻醉药物镇静时,应注意掌握适当的麻醉剂量,以避免麻醉过度或不足。
总结而言,麻醉科常见的术前镇静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镇静、静脉注射药物镇静、吸入麻醉剂镇静和局部麻醉药物镇静。
在具体选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综合考虑。
并且在术中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2019)2019.12一、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麻醉科医疗服务涵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多个领域。
(一)门诊服务。
主要包括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以及其他利用麻醉相关技术开展的门诊诊疗服务。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整合资源设置门诊儿童镇静中心、无痛诊疗中心。
设置疼痛科的医院,也可以由疼痛科提供疼痛门诊服务。
1.麻醉门诊。
负责麻醉前评估、准备、预约和咨询,出院后麻醉相关情况随访,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2.疼痛门诊。
负责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
可以利用医联体、远程诊疗等将疼痛诊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3.麻醉治疗门诊。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利用麻醉学技术探索开展睡眠障碍、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等病症的治疗。
(二)手术操作相关麻醉。
主要包括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
1.手术室内麻醉。
在手术室内为手术患者提供的麻醉医疗服务,包括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日间手术。
2.手术室外麻醉。
在手术室外为各类内镜、介入、组织活检等有创诊疗操作,以及自然分娩、康复治疗等疼痛程度较高的诊疗操作提供麻醉医疗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无痛诊疗中心,对手术室外麻醉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围手术期管理。
主要包括麻醉前评估与准备、术中麻醉、麻醉后恢复、麻醉后监护治疗及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1.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麻醉前对手术麻醉患者进行评估与准备,制定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2.麻醉后恢复。
负责所有麻醉后患者的麻醉恢复,直至患者符合返回普通病房的标准,并对术后早期麻醉和/或手术并发症进行诊疗。
3.麻醉后监护治疗。
为保障麻醉后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患者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重点为手术后的高龄、存在术前严重合并症或术中严重并发症、大手术后需要继续进行重要脏器系统功能支持和管理的患者,提供预计时间不超过24 小时的监护及治疗服务。
临床工作制度手术室以外1、范围:常去的地点为CT MRI室、门诊胃肠镜室。
2、要求:负责手术室外麻醉的医师应在预定时间到达,必须携带抢救箱,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有关问题,签写麻醉同意书,严格按照麻醉操作常规进行。
如果病人存在较大可能导致麻醉意外发生的合并症,应向相关科室医师及病人家属提出,并建议暂停检查及治疗。
3、关于手术室外麻醉的要求迄今为止,手术室外的麻醉(OutOperating Room Anesthesia是麻醉科医师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①手术室外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往往认为他们要求的只是病人睡觉,而不是麻醉。
从而对手术室外麻醉的高度风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对其实施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不足,也容易将麻醉科医师的要求或拒绝误解为嫌麻烦。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睡觉就是在各种中枢性抑制药的作用下的麻醉。
与睡觉不同的是病人丧失了各种保护性的反射如呛咳反射和吞咽反射等,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和肌肉松弛(包括食道下段张力的消失),进而继发呼吸道梗阻,这些都可导致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② 手术室外麻醉的场所往往没有实施麻醉的基本设备,使麻醉的实施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不能有效地进行;③到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麻醉科医师都是孤军作战,遇紧急情况时无内行帮助,很难实施有效地抢救;④手术室外麻醉的场所往往不具备无菌的条件,实施神经阻滞时有很大的风险;⑤由于病人及家属对手术室外麻醉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对由此而发生的意外无法接受,往往是麻醉医疗纠纷的根源。
因此,虽然麻醉科愿意积极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为兄弟科室解决困难,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为了避免麻醉科及兄弟科室医护人员和医院陷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麻醉科申请医院医务科、麻醉科和相关科室一起制定手术室外麻醉的常规:1)手术室外的麻醉是风险极高的医疗行为,应引起相关科室的高度重视。
2)禁止在没有合格无菌条件的地方实施神经阻滞。
3)申请手术室外麻醉的科室应在麻醉场所准备:装有足够高压氧气、氧气减压表和运输氧气管道的钢瓶;电动或中心吸引器及配套的吸引瓶和吸痰管;注射器和常规的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新福林、阿托品、麻黄素、氨茶碱、西地兰、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速尿等);静脉输液设备;监测仪(包括:ECG, NIBP和SPQ)。
科普手术室外的麻醉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现代人类要求诊疗时要无痛、舒适、无记忆。
麻醉技术的发展是满足人类诊疗需求的重要举措,同时,因门诊诊疗更为复杂,种类繁多,适应症增加,使得手术外的麻醉也迅速发展。
目前,手术外麻醉成为了临床麻醉的其中一个分支学科。
一、手术室外麻醉概念手术室外麻醉是指麻醉医生于手术室外的场所实施治疗性操作或者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时实施的麻醉。
手术室外实施手术及相关操作、检查都要实施麻醉及检测,医院不同门诊其手术麻醉也大不相同。
不管是在手术室内或者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基本原则都是不变的,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便医务人员开展各种操作。
二、手术室外麻醉主要涉及范围手术室外的麻醉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正式手术与临床诊断性检查。
正式手术主要包括放射治疗科需进行放射治疗手术、各种介入性手术、门诊手术等,临床诊断性检查包括各种内镜检查、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检查、MRI检查等。
(一)放射学检查大多数患者疑问,站着拍个片子需要进行麻醉吗?在此说的拍片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拍个胸片、骨片,而是更为复杂的放射学检查,包括瓣膜成形术、心导管造影检查、切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血管成形术以及一些危重患者的的放射学检查。
(二)分娩镇痛与无痛人流临床研究可知,女性的分娩疼痛仅低于烧灼伤痛,且痛疼时间需要持续数个小时,甚者还会持续痛上一整天,可以说让绝大多数的产妇痛不欲“生”。
分娩镇痛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痛分娩,是临床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最有效的方式,已经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成熟技术。
(三)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极为普遍,包括胃镜检查、肠镜检查、支气管镜等,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与不适,让大多数患者抗拒,感到深恶痛绝,有些患者还会因抗拒做内镜检查而延误病情。
因此麻醉技术的运用,能让患者处于无意识、无痛下便完成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