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 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具体描写枯水季节时,壶口瀑布的壮 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为了借赞美黄河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3.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课文解读
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雨 季时,壶口瀑布震撼人心 的景象。
默读第2段,思考: 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
壶口瀑布的? 圈点勾画相关 句子。
1.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坚硬的石头有的被水凿得千疮百孔,有的被水 齐齐切下去,柔弱的水却能切断石头,可见“这柔 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作者描写石头,是 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坚忍不拔、奋力抗争 的性格。
课文解读
第四部分(第6段):赞美黄河 精神,揭示象征意义。
品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作者 借赞美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的 什么精神品质?
2.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 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 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描写的是作者的 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5段):具体描写 枯水季节时,壶口瀑布的壮美景 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第6段):赞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义。
课 文 朗 读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