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3
曹刿论战练习题一、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______。
2.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观点,这表明了他对战争的______看法。
3.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______。
4. 曹刿在论战中提到,鲁国军队在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______。
5. 曹刿在论战中强调,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取决于______。
二、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
A. 军事实力B. 士气C. 战略策略D. 领导才能2.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的观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主要强调的是()。
A. 战争的持久性B. 战争的突然性C. 战争的激烈程度D. 战争的士气变化3. 曹刿认为鲁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
A. 军队数量多B. 军队训练有素C. 军队士气高昂D. 军队装备精良4. 曹刿在论战中强调,除了军事力量外,战争胜利还取决于()。
A. 经济实力B. 外交手段C. 民心D. 地理环境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神助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的战争胜利的三个关键因素。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一鼓作气”,请解释其含义并说明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 曹刿认为鲁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曹刿论战》的内容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1.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并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试结合历史和现实,论述民心在国家治理和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五、判断题1.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完全取决于军事实力。
(对/错)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的观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说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的第一次攻击。
(对/错)3. 曹刿认为鲁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军队训练有素。
《曹刿论战》必做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肉食者谋 ()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我(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 ). .(4)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 、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 也( )..彼竭我盈,故 克之()战则请从 ()..3 、曹刿请 见( )4 、又何间 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 .6.、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 、神弗福 也( )2、公将鼓 之()..(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牺牲玉帛 古义:今义:2 ..、忠之属也 古义:今义:3 .、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 ..、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 .、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 .、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 .、再而衰古义:今义:8 .、又何间 焉 古义:今义:9 .、必以情 :古义:今义:.(六)翻译句子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 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鼓作 / 气,再 / 而衰,三而 / 竭B 、一 / 鼓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C 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D 、一鼓 / 作气,再而 / 衰,三而 / 竭7 、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 战时: 战后:8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 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 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 攻打 国 “ _____________”。
九下13、《曹刿论战》练习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2)彼竭我盈.(3)又何间.焉(4)再而衰.(5)神弗福.也(6)牺牲..玉帛(7)公将鼓.之(8)何以.战(9)战于.长勺(10)公与之乘.(11)齐师伐.我(12)既克.(13)小大之狱.(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5)齐师败绩..(16)公将驰.之二、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2分)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4、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 又何间焉B. 战则请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C.公将战 D. 夫战,勇气也上使外将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答案:击鼓倒下6.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第20课、曹刿论战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 ) _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彼竭我盈( )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_____ )(2)弗敢加也( _ )(3)战则请从( _ )(4)惧有伏焉( _ )3.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 _ )(2)小信未孚——( _ )(3)故克之——( _ )(4)下视其辙——( _ )4.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虽/不能察B.弗敢/加也C.公问其/故D.肉食者/谋之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_ 今义:_(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_ 今义:_(3)可以一战古义:_ 今义: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_ 今义:_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8.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材料一背水一战。
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
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材料二破釜沉舟。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 、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 、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 、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常考习题一、基础与巩固1.重点词语解释:十年春,齐师.( )伐.( )我。
公将战,曹刿请.( )见.( )。
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 )入见。
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必以.( )分人。
”对.( )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 ),弗敢加.( )也,..( )玉帛必以.( )信( )。
”对曰:“小信.( )未孚.( ),神弗福.( )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 )不能察.( ),必以.( )情.( )。
”对曰:“忠.( )之属.( )也。
可以.( )一战。
战则请.( )从.( )。
”公与之乘,战于.( )长勺。
公将鼓.之( )。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 )克.( ),公问其故.( )。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 )鼓.作( )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彼竭我盈.( ),故.( )克之。
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 )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2.词类活用(1)公将鼓.之鼓:(2)神弗福.也福:(3)忠.之属也忠:(4)下.视其辙下:3.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粗俗,卑劣(2)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增多(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利益或生命(4)又何间.焉古义:今义:常指隔开,不连接(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关押犯人的地方(6)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7)衣食所安.古义:今义:安定,安全(8)必以信.古义:今义:诚信,相信(9)再.而衰古义:今义:又4.一词多义(1)伐:①齐师伐我②伐竹取道(2)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3)安:①衣食所安②安求其能千里也(4)从:①民弗从也②战则请从(5)信:①必以信②小信未孚(6)故:①公问其故②故克之(7)焉:①又何间焉②惧有伏焉(8)再:①再而衰②主人日再食(9)之:①肉食者谋之②小大之狱③公与之乘④公将鼓之⑤公将驰之(10)以:①何以战②必以分人③必以信④必以情⑤可以一战5.重要句子翻译(1)公将战,曹刿请见。
文言知识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的意思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明察)(二)辨别下列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4、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他,指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指曹刿)登轼而望之.(代指齐军)(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议1457、再.8、又何间.9练习题:《曹刿论战》文学常识练习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也是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3、“论”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本文是以议论为主的。
课文内容练习(一)用原文回答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5、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单招考题预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又何间.焉jiànB.望其旗靡.míC.小惠未徧.biànD.遂.逐齐师suì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肉食者鄙.鄙.:粗浅B.虽不能察.察.:明察C.彼竭.我盈竭.:衰竭D.小大之狱.狱.:牢狱3、选出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A.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C.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D.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4、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D)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急切取胜的心理D.卓越的指挥才能5、对“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练习题1. 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 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_______时期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具体来说指的是____。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开始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
3. 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何以战B. 必以情C. 必以分人D. 可以一战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又何间.焉古义:(2)肉食者鄙.古义:(3)牺牲..玉帛古义:(4)小大之狱.古义: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齐师.伐我()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遂逐..齐师()()既.克(),一鼓作.气()彼竭我盈.( )惧有伏.焉( )望其旗靡.()再.而衰()以何以战()必以情()故故克之()公问其故()焉⎧⎨⎩惧有伏焉( )又何间焉()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神情与苏黄不属()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⑷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和_______,其中的“我”是指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曹刿论战》练习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又何间焉(间,参与)B.必以信(信,相信)C.虽不能察(察,明察)D.小大之狱(狱,案件)3.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何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属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其4.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未弗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安C.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D. 望其旗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醉翁亭记》)而B. 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C. 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以D. 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6.曹刿的“远谋”表现有误的一项是()A. 政治公平,取信于民B. 精于谋略,知己知彼;善于观察,把握时机C. 洞察时政,进谏献言D. 急躁冒进,取胜心切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兵力多寡B. 武器先进C. 士气高昂D. 策略得当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战争的胜负与什么有关?A. 天时地利B. 将帅的勇猛C. 士兵的忠诚D. 民众的支持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分析战争的?A. 通过历史案例B. 通过兵法理论C. 通过实地考察D. 通过占卜预测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A. 军事实力B. 政治因素C. 经济基础D. 心理战术5.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A.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可被征服B. 军队的指挥官可以被更换,但士兵的志向不可改变C. 军队可以被解散,但个人的信仰不可动摇D. 军队可以被俘虏,但个人的意志不可被剥夺答案:1.D 2.D 3.B 4.B 5.A二、填空题6. 《曹刿论战》是一篇论述战争策略的古代文献,其作者曹刿是______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7.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还与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
8.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战争的胜利需要“知己知彼”,这体现了______的战争观念。
9.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强调,战争的胜利需要“以逸待劳”,这体现了他重视______的战术思想。
10.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味着战争是国家的______,必须慎重对待。
答案:6. 春秋 7. 政治经济 8. 知己知彼 9. 以逸待劳 10. 大事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胜利的三个条件。
12. 根据《曹刿论战》,曹刿是如何论述“以逸待劳”的战术思想的?答案:11.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战争胜利的三个条件是:首先,必须了解敌人的意图和动向;其次,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最后,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以逸待劳,等待敌人的疲惫。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 曹刿论战练习题,越多越好!《曹刿论战》练习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二): 曹刿论战练习题;准确的说,曹刿请见的时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曹刿请见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三): 关于曹刿论战的习题~(明天就要交啊)原问: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3文中用了哪些事列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①②③④4.第一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十年春......战则请从.为第一段公与之乘.....遂逐齐师.为第2段后面的都是第3段.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4.第一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四): 曹刿论战练习题..1.彼竭我盈,故克之.说明进攻_________________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之战(又称长勺之战),在我国古代军事战例中被称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范战例之一.请再举2个类似的战例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1讲究时机.2小心有埋伏.3以少胜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4交战双方和鲁国是自卫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五): 证求曹刿论战曹习题精选待修改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4、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4.本文说明了必须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6.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6.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7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8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8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9文中表现了曹刿的那些品质和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你是否赞同曹刿的“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由1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肉食者谋之(6)夫大7国,难测也,惧有伏焉(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略 3,交代了曹刿进见的原因 4,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独特的政治思想 9,位卑未敢忘国,爱国,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特的政治思想10,略写了作战过程,因为文章主题为论战,主要讲述曹刿的作战思想,详略的当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六): 初三下学期语文课本配套练习《曹刿论战》中的另外两个课外文言文的题目,不是语文书上的。
曹刿论战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A. 兵力的多寡B. 武器的先进C. 民心的向背D. 将领的勇猛2.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三鼓而竭”指的是:A. 鼓声三次后,士气就会下降B. 鼓声三次后,敌人就会撤退C. 鼓声三次后,军队就会疲惫D. 鼓声三次后,战斗就会结束3.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一鼓”指的是:A. 第一次击鼓B. 第一次冲锋C. 第一次进攻D. 第一次战斗二、填空题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________”,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5.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________”。
6.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三鼓而竭”之后,应该采取的行动是“________”。
三、简答题7.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胜利的三个要素。
8. 根据《曹刿论战》,分析曹刿是如何通过观察敌军的鼓声来判断战争的胜负。
四、论述题9.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的军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0.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民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五、翻译题11. 将《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翻译成英文。
六、案例分析题12. 假设你是古代的一位将领,面对敌军的进攻,你将如何运用《曹刿论战》中的思想来指导你的战斗?七、开放性问题13. 你认为《曹刿论战》中的思想在现代战争中是否还适用?请给出你的理由。
八、综合应用题14. 设计一份以《曹刿论战》为主题的试卷,包括至少5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九、批判性思维题15. 根据《曹刿论战》,分析曹刿的军事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你的观点。
十、创新性问题16. 如果你有机会与曹刿对话,你会问他什么问题?请列出你的问题,并给出你期望得到的答案。
请注意,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曹刿论战》的具体文本内容来设计。
六、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2)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七、问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
最后都大有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答: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8.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答: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
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左丘明齐师伐我一把扫帚放在教室门槛上,从早到晚一整天,竟然没有一个同学随手拾起——这是一位班主任接班的第二天所做的一项试验。
有人不免疑惑:把一把扫帚放在该放的地方,举手之劳,小事一桩,还值得做什么试验?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真是小事吗?不错,比起舍己救人、抗洪抢险、冲锋陷阵、发明创造之类的事来,的确很小,简直不值得一提。
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又绝非小事。
且不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圣训,也不提“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的伟人之言,也不提“千里之堤,溃于穴蚁”这些人人尽知的道理,仅下面这个典故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东汉有个叫陈蕃的少年,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的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问问得好,问出了“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
“扫天下”必须从扫一室开始,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做而梦想做大事,岂不荒唐。
作为一名中学生,一把扫帚放在门槛上,出来进去,视而不见,这反映出有些学生不爱劳动的思想,对集体漠不关心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恶习。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试想:一个学生连把扫帚都不愿拾起,“大嫂”遇雨他也不会递上雨衣;儿童落入冰窟,他也不会扑进寒流;森林起火,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他也不会挺身而出;外敌入侵,他也不会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实现四化,建设祖国,他更不会自觉呕心沥血,勇攀高峰……所以,我们还是别忽视拾起一把扫帚的小事,时时处处从小事做起。
写作指导——简评《小事不小》兼谈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习作。
文中的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文中的“议”即据此事来谈的道理。
有位诗人曾说“由贝壳看见大海的人是诗人,由大海看见贝壳的人是常人”。
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论大”的思路,选定学生不随手拾起扫帚不是小事作为中心论题进行议论。
指出这是有些学生不爱劳动的思想,对集体漠不关心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恶习。
文章步步深入而又层次分明,达到了“口子小、主题深、结构紧、语言精”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