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伤寒论》方现代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pptx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13
经方临床应用举隅作者:单梅花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1期《伤寒论》是方书之祖,其所立方剂称为经方,为古今医家推崇备至。
在临床中,笔者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乌梅丸治疗变应性鼻炎案张某,男,45岁,反复发作喷嚏,清涕量多10年来诊,自觉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严重,鼻流清涕不止,咽痒、咳嗽明显,平时脾气大,易暴怒,口苦,大便偏稀,形体怕冷,穿衣多于常人。
查:鼻黏膜淡红,双下甲肿胀较红,舌质淡,苔少,脉弦。
治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5 g,黄连3 g,黄柏10 g,细辛3 g,干姜6 g,桂枝10 g,党参10 g,附子6 g,川椒6 g,当归10 g,蝉退5 g,浙贝母10 g。
水煎服,1剂/d。
15 d后复诊,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明显减轻,已不影响生活,咽痒、咳嗽亦减轻,口苦缓解,唯感药性偏辣,药后有恶心感,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上方减干姜至 3 g,川椒至 3 g,同时加白豆蔻 5 g化湿醒脾。
连续服用60 d,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基本消失,全身畏寒怕冷明显缓解。
按:乌梅丸出于《伤寒论》,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要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但柯韵伯指出:"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止吐蛔一证邪。
"故凡临床上不论何病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均可使用。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泻木安土之功。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故君药乌梅酸敛滋肝同时泻肝,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丸配伍意义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
具体的指味酸的乌梅敛肝泄肝,黄连、黄柏性味苦寒,寒能清解上焦逆乱所致的热象,附子、桂枝、干姜、川椒皆为辛热之品,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脏,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本方配伍特点:①酸苦辛并使而通降;②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伤寒论临床发挥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详细记载了伤寒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医生的指导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伤寒论在临床中的发挥,并介绍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1. 诊断依据的应用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伤寒的临床表现,为医生提供了诊断依据。
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寒热交替发作、口渴喜饮、汗出恶风等。
医生在接触病人时,可以根据这些典型症状做出初步判断,然后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来确诊。
例如,一个病人出现了高热后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汗水和恶寒,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中的描述,判断其可能患上了伤寒。
2. 针对不同证型的治疗策略伤寒论将伤寒分为不同的证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根据伤寒论的指导,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征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阳明证型的伤寒患者,其主要症状是高热、汗出恶风、口渴喜饮等,医生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疗;而对于太阳证型的患者,其主要症状是高热、恶风畏寒、头痛等,医生可以选择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
3. 药物应用的临床实践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应用,并提供了具体的用药方法。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患者。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了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的应用,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苦寒药进行治疗。
4. 预防和防控措施伤寒论还提出了一些预防和防控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了水土清洁、饮食卫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伤寒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指导,向患者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帮助他们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其在临床中的发挥不容忽视。
医生可以通过借鉴伤寒论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伤寒等相关疾病,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和质量。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也应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病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举隅【关键词】伤寒论;五苓散;乌梅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笔者常运用《伤寒论》方治疗疑难病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以与同道共勉。
1 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案例1:患者,男,38岁。
3年前,因受寒出现左足水肿疼痛,曾在某大医院行多项检查,诊断为“特发性水肿”,先后给予氢氯噻嗪、安体舒通、强的松等治疗,服药即减轻,停药则病情复发,且水肿和疼痛逐渐向上蔓延,后辗转服用祛寒除湿、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健脾补肾等方药百余剂而未见好转,长期服用强的松维持。
患者因不能正常工作而痛不欲生。
刻下:满月脸,口渴喜饮,小便混浊,左足肿大如靴,疼痛,按之如泥,皮色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
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
治宜化气利水。
处方:茯苓10 g,猪苓10 g,白术10 g,泽泻15 g,桂枝10 g。
每日1剂。
服药3剂后复诊,患者告知疼痛和水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月余,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伤寒论》曰:“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该方虽为膀胱蓄水证而设,然其病机为外感风寒,表邪不解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于体内。
此例患者溯本追源,观其主证,与五苓散方正合拍,故用之有效,正所谓“治病必求其本”。
笔者认为,仲景所言“脉浮”,未必确有此脉,实即提示本方所主应为外感诱发,而“小便不利”也应该涵盖小便不正常的多种情况,除小便量少外,小便清长、小便频数、小便混浊不清等变化也应该包括其中。
在临床中运用五苓散治疗各个部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水肿,只要抓住“外感风寒诱发”、“小便不利”这两个关键,就能获桴鼓之效,不必拘泥于腰以上或腰以下。
2 乌梅丸治疗顽固性腹泻案例2:患者,男,73岁。
慢性腹泻7年余,此次因进食生冷及睡凉席诱发。
大便溏薄急迫,日八九次,无腹痛及里急后重,伴有腰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白中有剥脱,脉细数。
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先予理中汤、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等方加减无效,后观其舌脉,结合其病因,考虑为寒热错杂之证,以乌梅丸加减。
伤寒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成效评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撰写。
它以病名为标题,详细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库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伤寒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临床症状明显的特点。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伤寒论被广泛运用于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中,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伤寒的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
首先,伤寒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伤寒的诊断方面。
根据伤寒论的症状描述和治疗原则,医生可以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迅速准确地诊断出伤寒。
这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防止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伤寒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还包括了伤寒的治疗方面。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医生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等综合手段,以迅速缓解病人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研究表明,在应用伤寒论的治疗方案后,许多病人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完全消失,这从侧面证明了伤寒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此外,伤寒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还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防控方面。
伤寒作为一种传染病,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医生可以指导患者及其家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例如,勤洗手、避免吃生食、加强个人卫生等,这些防控措施对于控制伤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伤寒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成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借助伤寒论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同时,伤寒论也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其长期以来被广大医生所采用,并不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作为一种古代医学经典,仍然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实践的需求,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举隅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疏肝理脾,解郁通阳之功,原方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证而设,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对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都能取得较好疗效,如郁证,胃痛,胸痹,胁痛等均可加减应用。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该方加味治疗,每获良效。
目的是研究四逆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四逆散的加减应用对胸痹,胁痛,胃痛,等病疗效总结,结果如胸痹一证,多因操劳过度,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厚味及年老体虚等因素诱发。
致气滞血瘀,胸阳不运,心脉阻滞而致胸闷,心慌,胸部刺痛等症发作,治疗以四逆散为基础加桃红四物汤加丹参,郁金,玄胡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而获良效。
胁痛的治疗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加理气除湿之药,肝胆舒利正常,通则不痛,因此效佳。
胃痛的治疗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加延胡,香附,乌贼骨,浙贝,百合,台乌等敛酸护胃、止血止痛而获效。
结论四逆散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都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标签:四逆散胸痹胁痛胃痛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1]。
本方证须为少阴病,但系外邪传经入里,郁遏肝胆气机,阳气失于疏泄,不能外达四末所致,故见四肢厥逆,身热,肝胆失疏,气机失常,气滞则脘腹胁肋胀痛[1]。
应与少阴寒化的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身倦、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的四逆汤证相区别。
故治宜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
方中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经。
有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之功。
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胁胀痛、月经不调。
因其能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令阳气外达,为君药;白芍性味苦,酸凉,归肝脾经,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
《伤寒论》药对组成方式中七情和合之举隅标签:伤寒论;药对;七情[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74-02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使用药物87种,载方113首。
其方概括了中医临床学科的常用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
仲景方之所以被誉为方剂之鼻祖,是因为其组方配伍思路独特,用药要点别出心裁,为后人组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应用思路。
目前研究其药物配伍特点,对于提高中医药科研质量、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对”即为双味中药的配伍应用,在治疗上使其增强药力,减少副作用,产生不同效应与反应,即本草所谓“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这是配伍方法的精髓,亦是药物组成方剂的核心,因而研究药对在临床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伤寒杂病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据统计达147对之多。
而《伤寒论》中组方缜密,其药味不多,但配伍极其严谨。
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根据药性、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伍。
其中所选的药物,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常常是散收相合,刚柔相济,寒温同用,补泻兼施,辛甘酸苦复法,避免了几味药简单相加或单一药性药物的堆砌。
每一张经方都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这种有机整体中的药物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变换原来的方义及其主治病证。
徐灵胎所言“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正是对经方配伍严谨的极好说明。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七情”理论,成为药对理论形成的基础。
历代医家中。
仲景颇得药对使用之心得,此篇针对《伤寒论》中药对的组成方式中之以七情和合为主组成的药对。
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略举如下:1相须配对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明显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一般来说,这两种药物的性味大致相同。
如五苓散中之茯苓配猪苓,均有利水渗湿之功,均可用治水肿胀痛,小便不利等证。
然茯苓利尿之功弱于猪苓,能补益心脾,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可用治心虚、惊悸、失眠健忘等证。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精解篇一、《伤寒论》介绍《伤寒论》由张仲景所作,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名著作,全称为《伤寒杂病论》。
全书共分为四十篇,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
《伤寒论》并不是一部医学方面的论著,而是一部由临床经验组成的著作。
伤寒论将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临床多种疾病进行规律总结,将理论、治疗、方法、药方等贯穿起来,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对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了总结。
在治疗方法上,伤寒论中所述主要强调在针对患者治疗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多变。
通过《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相关的治疗方案,体现出中医治疗的特别之处。
伤寒论中张仲景关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核心观点在于调和阴阳平衡,认为人们之所以发生疾病的关键在于体内阴阳失衡。
因此,通过调和阴阳则可以治疗疾病。
《伤寒论》中所提及的相关理论,是张仲景对《内经》的再发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大部分疾病的解决方法。
本文就《伤寒论》在临床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伤寒论》临床应用《伤寒论》在临床中受到广大医者的欢迎,在主要的25个药方中,普遍用于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感染疾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等上百种疾病的治疗中。
由此可见《伤寒论》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
要想将伤寒论的各种方剂使用恰当,临床医师要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全面掌握方剂的使用。
例如在伤寒论方剂中所提到的苓桂类,承气类方剂,应该辨别异同后方可使用。
比如对于黄疸病的治疗,伤寒论中所提到的麻黄、连翘等方剂属于解表退黄方法,作用于患者湿热的治疗。
而栀子大黄汤等方剂则属于通下退黄的方法,作用于患者热盛兼实诱发的发黄。
小柴胡方剂则属于和解退黄方法,作用于寒热的治疗。
对于上述的这些方剂,在理论的学习和药物的配伍上很好理解,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如何区别呢?例如五苓散和猪苓汤,同样是属于利水剂,但是却存在不同之处。
例如,五苓散采取术桂暧肾利水,而猪苓汤则采取滑石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