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影视剪辑基础理论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409.50 KB
- 文档页数:39
影视剪辑的知识点总结一、影视剪辑的定义影视剪辑(Film Editing)是指将拍摄好的影视素材进行剪切、拼接、混合等处理,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的过程。
它负责将影片的各个镜头、画面、音频进行合理组合,以实现导演对影片情节和节奏的设想。
影视剪辑实际上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处理,通过编辑使得影片在时间和空间上逻辑清晰、情感饱满、意义深刻。
它是一门将技术性和创意性完美结合的艺术。
二、影视剪辑的历史影视剪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
早期的电影由于技术不完善,往往是简单的、连续的画面拼接,没有太多的剪辑技术可言。
直到20世纪初,随着电影技术和工艺的改善,电影剪辑也开始逐渐发展。
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电影剪辑理论和技术,如“距离效应”、“交叉剪辑”等。
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电影剪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电影剪辑进入了现代化阶段,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剪辑技术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电影剪辑技术更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三、影视剪辑的基本原理1.情节结构:影视剪辑负责呈现导演的情节安排和节奏部署,要对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并利用剪辑手法来加强或减弱情节的张力和节奏感。
2.视觉美学:剪辑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视觉语言传达信息。
剪辑的美学原则包括画面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搭配等,需要剪辑师具备一定的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
3.音频处理:音频在影视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影视剪辑需要对音频的处理有所把握,包括音效的合理搭配和配乐的运用。
4.节奏感:影视剪辑的节奏感是指影片的整体节奏和画面间的过渡,需要根据情节发展和氛围变化合理地控制画面的长度和节奏的快慢。
四、影视剪辑的技术要求1. 剪辑软件:掌握专业的剪辑软件是影视剪辑师的基本功之一。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剪辑软件包括Adobe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Avid Media Composer等,剪辑师需要熟练操作这些软件。
电影剪辑与特效制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影剪辑基础理论 (4)1.1 剪辑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4)1.1.1 剪辑的定义 (4)1.1.2 剪辑的历史发展 (4)1.2 剪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4)1.2.1 剪辑的基本原则 (4)1.2.2 剪辑的技巧 (4)1.3 剪辑软件概述与操作 (4)1.3.1 剪辑软件概述 (5)1.3.2 剪辑软件操作 (5)第2章视频素材整理与管理 (5)2.1 素材的分类与归档 (5)2.1.1 分类原则 (5)2.1.2 归档方法 (5)2.2 素材的导入与预览 (6)2.2.1 导入素材 (6)2.2.2 预览素材 (6)2.3 时间线布局与调整 (6)2.3.1 布局原则 (6)2.3.2 调整方法 (6)第3章剪辑技巧与节奏控制 (6)3.1 剪辑点选择与过渡效果 (6)3.1.1 剪辑点的类型 (7)3.1.2 剪辑点的选择 (7)3.1.3 过渡效果的应用 (7)3.2 节奏与速度控制 (7)3.2.1 节奏控制 (7)3.2.2 速度控制 (8)3.3 视觉语言与叙事手法 (8)3.3.1 视觉语言 (8)3.3.2 叙事手法 (8)第4章颜色校正与调色 (8)4.1 颜色校正的基本概念 (8)4.2 色彩平衡与匹配 (8)4.3 色彩风格化处理 (9)第5章音频剪辑与音效制作 (9)5.1 音频剪辑的基本技巧 (9)5.1.1 音频素材的选取与整理 (9)5.1.2 剪辑软件的选择与操作 (9)5.1.3 音频剪辑的基本操作 (10)5.1.4 音频剪辑中的同步问题 (10)5.2.1 音频效果的类型 (10)5.2.2 音频效果的应用 (10)5.3 音频混音与输出 (10)5.3.1 音频混音的基本原则 (10)5.3.2 音频混音的操作步骤 (11)5.3.3 音频输出的注意事项 (11)第6章视觉特效概述 (11)6.1 视觉特效的定义与分类 (11)6.1.1 物理特效: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现象,如爆炸、火灾、水流等。
第一讲(4学时)第一章影视剪辑概述第一节影视剪辑的诞生与发展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经历了4个时期:1“原生态”时期、2“蒙太奇语言”时期、3“动作剪辑”时期4“数字合成”时期发展过程特征:技术形态走向----艺术形态----技术与艺术结合形态----独立艺术形态一、“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将“剪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始于电影,而早期的电影并不未经过任何剪辑。
摄影机对准它,一直拍摄到胶片用完。
像他在1895年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出港的船》等,实际上都是由一个镜头构成。
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这些影片每部都只能放映1分钟左右。
当时的电影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是一种杂耍,还构不成一门艺术。
此外,对录像技术出现即剪辑技术成型之前的最初的电视而言,同电影一样,也并没有具备真正的剪辑的意义。
都是以“现场的实况直播”方式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的。
【片例1-1】播放----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片例1-2】播放----《火车进站》二、“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蒙太奇的诞生经历了如下的历程:1、一次偶然的影片放映的错误, 1897年,路易·卢米埃尔拍摄了四部反映消防队员生活的单一镜头的短片: 《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和《拯救遭难者》。
这四部影片每部约1分钟。
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放映顺序,而是在一次滚动放映中,磕睡难忍的放映员错将其次序排列成了这样,原先内容并无内在逻辑联系的独立的四部短片,连贯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故事,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
分本的影片段落的偶然的衔接放映,促使了具有传统剪辑意义的因素的形成。
因此,我们把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敬为2、当时与卢米埃尔兄弟齐名的是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他对剪辑的贡献是突破了用单个镜头来叙述一个故事的限制。
比单一镜头的影片更有可能叙述好一个故事。
视频剪辑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剪辑的基本原理1. 视觉连续性原理视觉连续性是指人们在观看视频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将相邻的图像片段联系起来,产生一种连贯的视觉体验。
在剪辑中,需要根据这一原理来进行片段的选择和顺序安排,以便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2. 节奏感和节拍感剪辑中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指影片中的节奏和音乐的节拍与画面的切换配合,以产生一种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这需要剪辑师对音乐和画面的关联性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创作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
3. 视角转换和跟踪视角的转换和跟踪是剪辑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改变镜头的视角或者对特定物体或者人物进行跟踪,可以增加视频的层次感和动态感,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二、剪辑技术和方法1. 镜头切换和过渡效果镜头切换和过渡效果是剪辑中最基本的技术和方法之一。
常用的镜头切换包括剪切、溶解、闪白等,它们可以帮助影片的节奏感和视觉连续性。
过渡效果则可以通过某种效果将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和流畅。
2. 快慢镜效果快慢镜效果是通过改变画面的播放速度来产生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
快速镜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者动作,而慢镜则可以用来突出某种情感或者情节。
3. 特效和合成特效和合成是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对影像进行处理,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的手段。
比如,可以通过特效和合成来产生飞行、爆炸、幻影等效果,从而增加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和创意性。
4. 配乐和音效配乐和音效在视频剪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音乐和音效的选择和处理,可以提升影片的整体质感和情感表达,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5. 剧情叙述和情感表达剧情叙述和情感表达是视频剪辑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剧情的合理叙述和情感的渲染,可以使影片更加生动和有力地传达出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剪辑风格和艺术表现1. 连续镜头和断裂镜头连续镜头和断裂镜头是视频剪辑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连续镜头通过长镜头来呈现情节,从而增加剧情连续性和真实感;而断裂镜头则是通过短镜头和快速的切换来产生跳跃感和紧张感。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1 镜头语言后期影视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一、电影、电视的景别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第一章对剪辑的认识骆俊成著本章知识点1、剪辑大师的剪辑观念2、剪辑的概念3、剪辑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1-1 大师的观点记得97年在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工作的时候,电视台的一位资深导演在看了我们做的片子之后跟我们聊起了剪辑的学问:他说你们总么那么喜欢用淡入谈出呢?也不管是什么样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其实好的剪辑是不在乎剪辑技巧的,几乎都是硬接!你们看看电影的剪辑基本上不用谈入谈出技巧,但是剪辑的效果一样很流畅,你根本就不会感到画面之间有“跳”接的感觉。
他还说到美国有一位很厉害的剪辑大师,其剪辑的影片多一帧画面与少一帧画面差别都很大、、、、、、那时侯不知道剪辑还有这么高深的学问,以为是一件极简单的事:不就是在分镜头之间加谈入谈出或者一些花里胡梢的转场效果吗?听了那位导演的话,我感到剪辑的神秘莫测,也特别佩服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剪辑师们,几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镜头,他们只需要改变一下镜头的顺序和镜头时间,就产生意想不到的感觉与韵味!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起,我就特别留意收集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分析那些电影剪辑师是怎样进行镜头组接和节奏控制的。
如果能有幸听到他们的经验之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笔者整体了两位著名剪辑大师的采访录,让我们聆听大师的现身说教,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电影界的一位半路出家的电影剪辑师—挂须秀一,其作品在国内外大受好评,我们来听听这位剪辑大师对剪辑的一些看法:“在影视制作中,剪辑师的地位是很高的,与那些从零做起的创作者不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
剪辑师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并不是自己制作的,而是由现场其他摄影人员拍摄的。
剪辑师的工作如同烹饪,是将现有的素材调和成美味佳肴。
摆在剪辑师面前有很多素材,有生菜,也有火腿。
剪辑师好比是厨师,即使给他们相同的材料,也会因为烹饪的方法和添加佐料的不同,从而制作出完全不同的料理。
我经常问导演,是做中华料理、法国大餐、还是日本菜?是要制作动作片?恐怖片?还是爱情片?工作前至少应该知道电影的大致方向。
《非线性编辑——影视剪辑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非线性编辑——影视剪辑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Nonlinear Edit总学时数: 48 学分数: 3 其中:实践学时: 48适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修订者:编写日期 2013.3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数字媒体作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是从事影视传媒等相关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可以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对采集到的视频素材进行后期的剪辑制作,能够熟练地操作premier pro cs4进行非线性编辑工作,同时还要掌握影视剪辑的基础理论能够轻车熟路地有创造性地剪辑视频。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视频剪辑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蒙太奇的剪辑理论。
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常用软件,在视频素材采集过程中有一定的剪辑意识融入其中。
要能将premiere软件安装到自己的电脑中,成为随时可以拿来编辑的软件。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影视剪辑基础理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视剪辑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景别和运动镜头的概念,这些概念是非线性编辑的前提,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进行视频编辑过程中才能如鱼得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景别的概念和分类2、推、拉、摇、移、跟几大运动镜头(二)教学难点:1、景别中的大特写是近年来影视剪辑中越来越频繁使用到的,使用大特写更能达到视觉冲击和表达效果2、推、拉镜头的区分,这两个运动镜头最容易混淆不清3、剪辑不是随性而至随便剪辑,必须有相关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1、adobe公司及其软件介绍2、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的区别3、教师的视频剪辑作品播放4、景别的概念和分类5、详解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6、运动镜头的概念和运动镜头详解四、考核知识、技能点1、分清每一种景别2、从老师剪辑的作品中对视频剪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3、分辨每一种运动镜头的特征第二部分镜头组接一般规律以及视频音频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树立起视频组接的理念,视频不是一拍而就的,100分钟的视频素材剪辑下来只剩10分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