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影视剪辑的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138
第一讲(4学时)第一章影视剪辑概述第一节影视剪辑的诞生与发展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经历了4个时期:1“原生态”时期、2“蒙太奇语言”时期、3“动作剪辑”时期4“数字合成”时期发展过程特征:技术形态走向----艺术形态----技术与艺术结合形态----独立艺术形态一、“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将“剪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始于电影,而早期的电影并不未经过任何剪辑。
摄影机对准它,一直拍摄到胶片用完。
像他在1895年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出港的船》等,实际上都是由一个镜头构成。
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这些影片每部都只能放映1分钟左右。
当时的电影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是一种杂耍,还构不成一门艺术。
此外,对录像技术出现即剪辑技术成型之前的最初的电视而言,同电影一样,也并没有具备真正的剪辑的意义。
都是以“现场的实况直播”方式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的。
【片例1-1】播放----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片例1-2】播放----《火车进站》二、“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蒙太奇的诞生经历了如下的历程:1、一次偶然的影片放映的错误, 1897年,路易·卢米埃尔拍摄了四部反映消防队员生活的单一镜头的短片: 《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和《拯救遭难者》。
这四部影片每部约1分钟。
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放映顺序,而是在一次滚动放映中,磕睡难忍的放映员错将其次序排列成了这样,原先内容并无内在逻辑联系的独立的四部短片,连贯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故事,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
分本的影片段落的偶然的衔接放映,促使了具有传统剪辑意义的因素的形成。
因此,我们把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敬为2、当时与卢米埃尔兄弟齐名的是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他对剪辑的贡献是突破了用单个镜头来叙述一个故事的限制。
比单一镜头的影片更有可能叙述好一个故事。
剪辑的基本知识一、认识镜头做剪辑第一个要学的基本理论就是认识镜头,相当于你要写文章必须要认识字一样。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摄影机寻像器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远全中近特镜头里面信息量的大小(也就是镜头罩住范围的大小)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1.远景:场面宏大的外景,除了被摄主体以外,你可以看到被摄物体和大量的环境信息。
作用:1.交代人物位置;2.庞大的空间感;3.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张艺谋《英雄》,镜头距离拍摄物体很远。
2.全景: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与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用:1.反应人物主体全身性的动作;2.交代人物所处的位置例如:张艺谋《英雄》,上下各留一些留白,表现自然。
3.中景:画面中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
作用:中景景别可以最有利最兼顾地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夏洛特烦恼》中人物打电话。
4.近景:镜头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称为近景。
作用: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例如:汤唯《黄金时代》。
5.特写: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
作用:利用特写镜头提示信息,营造悬念,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例如:保罗沃克《速度与激情》的特写。
景别基本规则:首先,架构一个景别应是先远后近,用前进式的方式把人物带入景别中。
其次,人物在干什么,适合在什么场景里做,在合适情况下表达出来合适的信息。
景别组接小技巧:1.剪辑师的作用:理解影片的剧情,理解人物的表演用哪个景别更加合适。
2.根据景别要与人物情绪相匹配,越近的景越能引起人们注意,理解人物的情绪曲线,取景要与人物曲线相吻合。
3.一般取景是先大后小,先小后大取景可能会给观众一个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