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279.26 KB
- 文档页数:2
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骨折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75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骨折29例施行了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结果:29例平均随访1年6月,按harris标准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及畸形四个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7例、良8例、中4例,其中优良率达86.2%。
结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骨折具有下地负重早、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股骨转子骨折;骨水泥型双极人工关节;高龄【中图分类号】r683.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25-0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
尽早手术治疗为大家所共识,但就是否选用关节置换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1]。
我院骨科自2005年6月~2009年6月对29例75岁以上的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进行了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9例,男13例,女16例。
年龄75~88岁,其中76~80岁16例,81~88岁13例,平均年龄78.8岁,右侧12例,左侧17例。
损伤原因:单纯摔倒(滑倒或绊倒)24例,机动车事故5例,29例均为新鲜骨折,伤后2h到17d入院。
根据evans[2]分类:ⅲa型10例,ⅲb型12例,ⅳ型4例,ⅴ型3例。
21例有并存病(占72.4%)。
其中心血管疾病并存率最高,占总并存病的42.8%,呼吸系统疾病28.5%,其次为脑血管疾病14.2%,糖尿病9.5%。
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脑血管疾病等3种以上者12例。
1.2治疗1.2.1术前治疗:入院后均先行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0期339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监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观察陈洋伟1,乔玲玉2,李艺贤1(1.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八八医院 骨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市中心医院 高新体检科,河南 郑州 450000)0 引言在高龄老年人群中,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的加深,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数量不断的增加[1]。
目前针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方式首选手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式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因此,选择可靠内固定物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加快患者的康复。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40例,分析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40例,按照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且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女12例,男8例,年龄介于75-85岁,平均(78.21±1.15)岁;观察组女14例,男6例,年龄介于76-86岁,平均(79.21±1.4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术前准备: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临床诊断,明确骨折部位及分型,对患者进行常规骨牵引,踝泵练习,如若患者有疼痛感时,要给予患者阿片类药物止痛。
要求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禁食禁饮。
若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状时,建议患者尽早实施手术。
1.2.2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PFNA 手术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实施麻醉后,使用骨科牵引床,让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患肢内收内旋15°加以固定。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6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根据患者骨质疏松情况分别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后1年以上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37个月,hariis评分优33例、良22例、中8例、差2例。
无发生死亡、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关节感染等。
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生物型;骨水泥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损伤之一,多见于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虽然粗隆间部血运丰富,骨折后不愈合的几率较小,但容易发生髋内翻。
而高龄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常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和严重骨质疏松等,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其病死率为15%~20%[1]。
有学者通过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认为,手术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
因而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
常规内固定器械术后仍避免不了长期卧床以及不能早期的负重行走,并发症相对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工假体材料以及关节置换技术的日趋成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已被业内更多的同行所重视及应用。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均为evans分型ⅲ型以上的不稳定型骨折),根据患者的骨质疏松轻重情况分别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假体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73~94岁,平均755岁。
evans ⅲ型30例、ⅳ型19例、v型16例;致伤原因:不慎跌倒39例,车祸致伤23例,高处坠落3例;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疾病者共51例。
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摘要】总结应用三种非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经验。
方法对34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解剖型、直柄和直柄有领股骨假体双极人工骨股头置换治疗。
结果 34 例经6 个月~4 年随访,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24 例,良8 例,中1 例,差1 例,优良率达%。
结论每一种假体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应根据股骨近端的骨质量合理选择,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双极人工股骨头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
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积极有效处理股骨颈骨折,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自2002年12月至2006年8月我们分别应用解剖型、直柄和直柄有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34 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4 例,男15 例,女19 例;年龄63~93 岁,平均83 岁。
致伤原因:走路跌倒20 例,自行车、机动车撞伤8 例,其他伤6 例。
骨折分类:头下型19 例,经颈型11 例,基底型4 例。
伴发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16 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 例,糖尿病8 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 例,术前心电图异常15 例,脑血栓2 例,老年痴呆症1 例。
术前均行下肢皮牵引2~5 d不等。
术前内科治疗入院后均进行全面检查,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进行积极地内科治疗,使其血糖控制在 mol/L以内,血压控制在 kPa/ kPa,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手术方法 34 例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非骨水泥解剖型假体20 例,直柄假体9 例,直柄有领假体5 例。
选用腰麻或硬膜外阻滞麻醉,采用后外侧切口,切口长约8~12 cm。
平均手术时间45 min(28~80 min),术中术后平均输血600 mL(400~800 mL),术后创口置负压引流24~48 h,平均住院16 d。
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70岁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采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随访3个月到4年。
结果优20例(75%),良4例(14%),可2例(7%),差2例(7%),优良率85%。
结论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良好,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标签: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人常见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加,其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出现创伤的机会也明显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老年人体弱多病,各种脏器功能衰退,如果处理不当可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
我院于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采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70~84岁,平均年龄73.8岁;致伤原因为车祸、摔伤。
进行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进行CT检查。
合并冠心病9例,糖尿病11例,肺部感染4例,高血压4例,其中一些患者还兼有两种以上疾病。
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做常规的生化检查及心肺功能检查。
由于患者负痛及平卧位,肺功能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需做血气分析,评估患者的耐受性,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对内科慢性病积极治疗,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病情许可,尽快手术。
1.3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插管全麻,术中加强监护,必要时请内科医生配合,健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沿臀大肌纤维走行钝性分离臀大肌,切开关节囊后,显露股骨粗隆及股骨颈,尽可能保留大粗隆软组织蒂,取出股骨头及小骨折碎片,清除髋臼内软组织。
暴露粗隆骨折处,保留较大的大小转子骨片,避免过多骨缺损。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发表时间:2013-04-15T10:27:28.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肖超凡
[导读]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在治疗本病时可以有效的重建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高龄患者生存质量。
肖超凡(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医院骨科 638400)
【摘要】目的研究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将本院2007~2012年符合标准的老年患者50例临床资料纳入分析当中,依治疗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将所收五十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并分析两组病人在功能恢复时间、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下地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优良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在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具有广泛推广意义。
【关键词】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02-0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形式,尤其容易发生于高龄老年患者当中,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高龄患者中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人数也逐渐增多。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在治疗本病时可以有效的重建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高龄患者生存质量,但现在临床普遍采用传统的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骨折间骨折,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相对普及较少。
笔者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将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外科2007~2012年高龄老年患者50例,年龄75~101岁之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内固定术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79.4岁,从受伤到手术时间为2~10天,平均4.8±1.5天。
治疗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81.7岁,从受伤到手术时间为3~10天,平均5.1±1.3天。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住院即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术前常规指标检测,确定患者一般生理状况。
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手术,采用切开复位,锁定解剖钢板或DHS等进行内固定,必要时植骨。
治疗组则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采用后外侧手术切口开,切除股骨头颈,尽量保留粗隆部,必要时予以复位固定,如缺损较多,可采用加长股骨柄,以便于修复重建臀大肌等,充分髓腔准备,将髓腔塞放入其中,用骨水泥枪将调好的骨水泥注入骨髓腔中,维持前倾角植入假体,直到骨水泥固化完全。
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缝合切口。
三天后鼓励患者在床上做小幅动作,1-3周后可以下床适度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下地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优良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以(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优良率比较
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组优良率为84.4%,对照组60%(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致残致死率高。
高龄患者常常有多重基础性疾病,由于老年人整体身体素质相较青壮年处于较低水平,新陈代谢活动减慢,患病后,身体自我修复能力也差,老年人罹患本病具有发生率高、恢复困难、容易产生并发症等特点。
以往临床治疗本病基本都是遵循内固定方法,这种方法恢复期长,容易产生多重并发症,如褥疮、严重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若术后护理不当,还容易引起骨折端移位,严重可导致患者髋关节功能丧失,从而影响疗效[2]。
基于以上情况,减少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提高康复水平是改进手术方法的应有之意。
从以上统计结果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与传统内固定方法比较,具有较大优势。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后住院总时长、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地时间、具有较高的优良率[3-4]。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可以更好的活动肢体进行外展、外旋功能,提高了肢体灵活性。
进行该手术后的患者可以更早的下床活动,减少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
笔者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在实施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骨折时我们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前后的准备一定要做充分,尤其详细诊察记录并控制患者多种基础疾病,以免为手术增加困难[5-6]。
②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容易导致静脉血管壁受
损,触发凝血机制,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在术前了解患者的基础病,术中减少血管人为导致的损伤,术后适当抗凝治疗。
③手术流程要求规范。
④手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尽早下床活动。
参考文献
[1]沈延东,郑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4):286-288.
[2]凌嵘,程银树,武进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6):484-485.
[3]梁雨田,郭义柱,唐佩福等.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7):524-526.
[4]钱东阳,白波,吴景明等.动力髋螺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C].//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论文集.2007:266-270.
[5]徐兴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9):254.
[6]耿晓林,禹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8,21(12):1077-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