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每日一练7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语文每天一练(1)一、将下列诗题与作者用直线连起来(6分)《游园不值》白居易《忆江南》苏轼《春日》杜牧《泊船瓜洲》王安石《题西林壁》朱熹《清明》叶绍翁二、填植物,补充诗句(8分)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满皇都。
3、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停车坐爱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混芳尘。
6、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
8、羌笛何须怨,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下列划线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1分A、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也谈不拢。
B、不是冤家不聚头,我和我的同桌每天都要经历几次争吵。
C、我一看这道题,顿时傻眼了,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胡乱写了个答案,交了试卷。
D、李兵指着宝刚说:“你不要光说他的不是,我看你的问题很严重,比起他来,你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四、请为上联“梨花院落溶溶月”选出下联(1分)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五、你能填出多少主人公?(8分)入木三分()七擒七纵()三顾茅庐()才高八斗()乐不思蜀()四面楚歌()多多益善()纸上谈兵()高山流水()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一、读下列诗句,判断写的是哪个季节(5分)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读下列诗句,判断写的是那个节日(5分)1、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三、我是小小百科家(15分)1、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三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字词理解。
- “戏于庭”的“于”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于”啊,就是“在”的意思,小朋友们在庭院里玩耍呢。
- “众皆弃去”的“皆”呀,就是“都”的意思,大家都跑开了。
- “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持”,就是拿着的意思,司马光拿着石头去砸瓮。
2. 内容理解。
- 故事里的小朋友们在庭院里玩耍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呀?有一个小朋友爬上了瓮,结果脚一滑,掉进瓮里的水里了。
这可太危险啦,水都把他淹没了呢。
- 其他小朋友都怎么做的呀?他们都吓跑了,这些小朋友有点胆小呢。
- 司马光可不一样,他做了什么?他拿起石头就去砸瓮,把瓮砸破了,水就流出来了,那个掉进水里的小朋友就得救了。
司马光是不是很聪明勇敢呀?3. 拓展思考。
- 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像司马光一样勇敢地去救人吗?这可有点考验人呢,不过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冷静,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 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来救这个小朋友吗?有的小朋友可能会说找大人来帮忙,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呢。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字词理解。
- “兔走触株”的“走”,在古文中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走路哦,它是“跑”的意思,兔子跑着撞到了树桩上。
- “因释其耒”的“释”就是放下的意思,那个宋国人就放下他的农具。
- “冀复得兔”的“冀”呢,是希望的意思,他希望再得到兔子。
2. 内容理解。
-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呀?发生在宋国人的田里,田里有个树桩。
- 兔子为什么会死呢?它跑得太快了,不小心撞到树桩上,脖子折断就死了。
- 那个宋国人看到兔子死了之后,他做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呢?他放下自己耕地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想要再得到兔子。
- 最后他得到兔子了吗?没有呢,他不但没有得到兔子,还被宋国人笑话了。
3. 拓展思考。
- 这个宋国人的做法为什么很愚蠢呀?因为兔子撞到树桩上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他却把偶然当成必然,一直守在那里,不干活了,这多傻呀。
文言文每日一练文言文每日一练:开启古代智慧之门咱们现在的学习啊,那可是五花八门,啥都有。
但要说有韵味、有深度的,还得是文言文。
这不,咱们就来聊聊这“文言文每日一练”。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逛一个旧书市场。
在那堆得满满当当、散发着陈旧气息的书摊之间,我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古籍。
翻开那书页,仿佛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通往古代的神秘之门。
那一个个古雅的文字,就像是古老的精灵,在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从那时候起,我就深深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承载着千百年的智慧和情感。
对于咱们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可能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有点头疼。
那些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就像是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
但是别怕,咱们有“文言文每日一练”这个法宝!每天花上那么一小会儿,做做文言文的练习,就像每天早上的晨跑一样,能让咱们的“文言肌肉”越来越强壮。
比如说,咱们可以从简单的字词解释开始。
像“之”“乎”“者”“也”这些常见的虚词,它们在不同的句子里可有不同的意思。
咱们得像侦探一样,仔细琢磨上下文,找出它们的真正含义。
再比如句子翻译,这可有点挑战性。
有时候,一个句子得反复看上好几遍,才能理清其中的逻辑。
但当你终于把它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那种成就感,就像是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谜题。
还有阅读理解,那可更是考验咱们的综合能力。
要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只要咱们坚持每天练习,慢慢地就能和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啦。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学生,一开始对文言文那是叫苦连天,觉得比登天还难。
但是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文言文每日一练”之后,他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
有一次课堂上,他居然能够流利地翻译出一篇挺难的文言文,把大家都给惊到了。
后来他跟我说,每天的练习虽然有时候会让他觉得累,但坚持下来之后,发现自己真的进步了好多。
所以啊,同学们,别害怕文言文。
把“文言文每日一练”当成咱们的好朋友,每天和它见见面,交流交流。
【每日一练】体育单招语文文言文在古代,体育单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体育单招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修炼心性、强健体魄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我国古代文言文中也有许多关于体育单招的描述和赞颂。
古代文言文中对体育单招的描述往往是非常细致和精妙的。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对体育单招的细节和动作的描绘,认为只有通过精细的动作才能够修炼出更好的体魄和更高的武艺。
比如《左传》中就有描述射箭的场景:“彀以指为胪,中指贯之。
”这样的描述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射箭时的动作和技巧,与此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这些描写都体现了古人对体育单招细节的重视。
古代文言文对体育单招的赞颂也是比较普遍的。
在古代人们认为,通过体育单招的修炼,可以强健体魄,培养意志。
因此在古代文言文中,对体育单招的赞美之辞也是比较多的。
比如《孟子》中就有“夫子弟子言之,很如走一般。
”这样的赞誉就很明显地展现了古代人对体育单招的赞美之情。
另外,《论衡》中也有“修行起坐、呼吸轻静,体有直控,气有精升。
”这样的描述也是对体育单招的肯定和赞扬。
在古代文言文中,对体育单招的描述和赞颂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通过这些古代文言文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古代人对体育单招的重视和珍视程度。
这些古代文言文也可以给我们当下的体育单招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运动方式。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体育单招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中对体育单招的描述和赞颂,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一古老运动的内涵和魅力。
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深入了解体育单招的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相信读者对【每日一练】体育单招语文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古代文言文中对体育单招的描述和赞颂的回顾,读者也能更全面地把握这一主题的精髓和核心。
六年级语文每一练(1)一、将下列诗题与作者用直线连起来(6分)《游园不值》白居易《忆江南》苏轼《春日》杜牧《泊船瓜洲》王安石《题西林壁》朱熹《清明》叶绍翁二、填植物,补充诗句(8分)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满皇都。
3、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停车坐爱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混芳尘。
6、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
8、羌笛何须怨,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下列划线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1分A、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也谈不拢。
B、不是冤家不聚头,我和我的同桌每天都要经历几次争吵。
C、我一看这道题,顿时傻眼了,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胡乱写了个答案,交了试卷。
D、李兵指着宝刚说:“你不要光说他的不是,我看你的问题很严重,比起他来,你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四、请为上联“梨花院落溶溶月”选出下联(1分)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五、你能填出多少主人公?(8分)入木三分()七擒七纵()三顾茅庐()才高八斗()乐不思蜀()四面楚歌()多多益善()纸上谈兵()高山流水()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一、读下列诗句,判断写的是哪个季节(5分)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读下列诗句,判断写的是那个节日(5分)1、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三、我是小小百科家(15分)1、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每日一练:小升初考前大冲刺之阅读精练(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此独以跛之故.()2.翻译下列的句子。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这则寓言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泉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
家里来信说:它死的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幺也不能做,劈成木材烧罢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不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
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了,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
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夭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的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开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
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
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村柱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车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
文言文阅读每日一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曾巩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
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
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
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
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
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
”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初名真卿。
曾大父讳某。
大父讳某。
考讳某,赠光禄卿。
母丁氏,仙县太君。
继母王氏,仁寿县太君。
君海州朐山人,家故寒也。
学为士,自君始。
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
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
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
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
又属君主作院,君考校程度,所作兵器总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有四,皆精且利。
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
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
于是能益白,荐者十三人。
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
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
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
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
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
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累迁尚书职方郎中,以母老出通判杭州,坐法免。
复为尚书比部郎中,监沂州承县盐酒税。
未逾月,自罢归。
又监陕州集津垛盐务,不行,以本官致仕。
元丰三年九月己卯以疾卒山阳之私第,十一月甲寅葬安乐乡之杨兴里。
(节选自《曾巩文集》)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用君主宿州籴.籴:(2)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属:(3)以课.迁太常博士课:(4)诏加赏赉.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曾巩父子和李君交往了几十年,两家比较熟悉,所以仲熊从山阳县赶,向曾巩请求为其父写墓志铭,曾巩没有推辞。
文言文阅读每日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举:提拔,推举B.四海皆已无虞虞:欺骗,欺诈C.则将不暇食与沐矣暇:闲暇时间D.亦宜引而进之引:推荐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在辅佐君主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吃一顿饭、洗一次头要分三次完成。
【每日一练•文言文第一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每日一练•文言文第二期】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9分)战国论【明】李贽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
夫春秋之后为战国。
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
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况三王之世欤!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
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
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
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
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
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
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
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二十)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①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②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
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③,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酻之,不令其子孙知。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④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⑤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⑥股以疗亲病,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失怙:失去父亲。
怙,依靠。
②僦:租赁。
③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④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⑤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⑥刲(kuī):割取。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瓶庵幼失怙废.学()⑵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⑶瓶庵尝馈遗.之()⑷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善容物者也/吾六十,善病B.好文墨士/好行其德C.君以布衣叩阍抗疏/父尝刲股以疗亲病D.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并婚嫁之如己出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⑵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4.从文中看,人们称曰“瓶庵”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5.“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是因为瓶庵具有、、等优秀品格。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虚词的类型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义。
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危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答案:B解析∶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文言文一日一练一、汉明帝尊师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译文: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二、东坡诗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三、李勉①埋金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
魏丕字齐物,相州人,颇涉学问。
周世宗镇澶渊,辟司法参军。
有盗五人狱具.,丕疑共冤,缓之。
不数日,果获真盗,世宗嘉其明慎。
世宗即位,改右班殿
直。
自陈本以儒进,愿受本资官。
世宗曰:“方今天下未一,用武之际,藉卿干事,勿固辞也。
”未几,出监明灵寨军。
世宗征淮甸,丕获江南谍者四人,部送行在。
诏奖之,赐钱十万,迁供奉官、供备库副使。
太祖即位,改作坊副使。
时杨承信帅河中,或言其反侧未安,命丕赐承信生辰礼物,阴察之。
还,言其.无状。
太祖尝召对,语丕曰:“作坊久积弊,尔为.我
修整之。
”丕在职尽力,以久次转正使。
开宝九年,领代州刺史。
凡典工作十余年,讨泽潞、维扬,下荆广,收川峡,征河东,平江南,太祖皆先期谕旨,令修创器械,无不精办。
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
及改绣衣卤簿,亦专敕丕裁制。
丕撤.本坊旧屋,为舍衢中,收僦直及鬻死马骨,岁得钱七千余缗,
工匠有丧者均给之。
太祖幸洛郊祀,三司使王仁赡议雇民车牛运法物,太祖以.劳
民,不悦,召丕议之。
丕请拣本坊匠呼壮者二千余,分为递铺输之,时以为便。
雍熙四年,代郝正为户部使。
端拱初,迁度支使。
是冬,出为黄州刺史。
还朝,召对便.坐,赐御书《急就章》、《朱邸集》。
丕退作歌以献,因自述愿授台省
之职。
太宗面谕曰:“知卿本儒生,然清望官奉给不若刺史之优也。
”淳化初,改汝州刺史,改襄州。
境内久旱,丕以诚祷之,二夕,雨沾足。
明年,召还,屡求退居西洛,不许。
四年表求致仕,授左武卫大将军,俄判金吾街仗。
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诏左右街各募卒千人,优以禀给,使传呼备盗。
丕以新募卒引.对,遂分四
营,营设五都,一如禁兵之.制。
咸平二年,卒,年八十一。
选自《宋史·魏丕传》(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盗五人狱具.具:完备
B.丕撤.本坊旧屋撤:拆除
C.还朝,召对便.坐便:随便
D.丕以新募卒引.对引:召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尔为.我修整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①还,言其.无状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太祖以.劳民,不悦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①一如禁兵之.制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3、以下语句中,全都表明魏丕“勤政惠民”的一组是()
①丕疑共冤,缓之②自陈本以儒进,愿受本资官③及改绣衣卤簿,亦专敕丕裁制④岁得钱七千余缗,工匠有丧者均给之⑤境内久旱,丕以诚祷之
⑥优以禀给,使传呼备盗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丕有学问而且明察谨慎,他曾经随周世宗出征,于战争中捕获江南的四名间谍并押送到周世宗所在地,得到周世宗的专门发文嘉奖并加以封赏。
B.同为归顺宋太祖的官吏,杨承信受到的待遇与魏丕被委以重任截然不同,他被怀疑,被宋太祖以贺寿为名暗中试探,而负责去试探他的正是魏丕。
C.魏丕在职尽心尽力,创修器械,业绩显著。
在兼任代州刺史期间,他源源不断地为在前线作战的太祖提供军事装备,还改良了床子弩的制作工艺。
D.魏丕数次以文官的身份担任武职,尽管他的兢兢业业得到皇帝的认可,但他仍被以有更高的俸禄为由频繁调动,这客观地反映出宋代的集权策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未一,用武之际,藉卿干事,勿固辞也。
(2)丕请拣本坊匠呼壮者二千余,分为递铺输之,时以为便。
(3)丕退作歌以献,因自述愿授台省之职。
【解析】(1)便:别殿
(2)介词,替。
B项,①代词,代人;②指示代词,那个。
C项,①认为;②介词,把。
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代事理。
(3)②说的是魏丕想要当文官,与勤政惠民无关;③表明太祖对魏丕的器重;
⑥是皇帝下达诏书要求的做法,与魏丕无关。
(4)“他源源不断地为在前线作战的太祖提供军事装备”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1)C
(2)A
(3)B
(4)C
(5)
(1)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正是用武之时,要凭借你的才干办事,不要固执地推辞。
(2)魏丕请求挑选本坊年少健壮的工匠二千多人,分站输送,当时认为方便。
(3)魏丕退下后作歌进献,趁机自述希望授以中央机构的职务。
参考译文:
魏丕字齐物,相州人,颇有学问。
周世宗镇守澶渊,征召为司法参军。
有五个盗贼要判案定罪,魏丕怀疑他们冤枉,给以缓期。
没过几天,果然捕获真正的盗贼,周世宗嘉奖他明察谨慎。
周世宗即位,改为右班殿直。
自称原本以儒学进用,希望改为文官。
周世宗说:“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正是用武之时,要凭借你的才干办事,不要固执地推辞。
”不久,出朝为监明灵寨军。
周世宗征伐淮甸,魏丕捕获江南间谍四人,押送到周世宗所在地。
下诏嘉奖他,赏赐钱十万,升任为供奉官、供备库副使。
宋太祖即位,魏丕改为作坊副使。
当时杨承信统帅河中,有人说他反复无常归附未安,太祖命令魏丕赐给杨承信生日礼物,暗中观察他。
魏丕回来,说没有什么异常。
太祖曾经召他应对,对魏丕说:“作坊长久积弊,你为我修整。
”魏丕在职尽力,因为年资长转为作坊使。
开宝九年,领代州刺史。
共主管工作十多年,讨伐泽潞、维扬,攻下荆广,收复川峡,征伐河东,平定江南,太祖都在事先晓谕旨意,下令修造兵器,无不精心操办。
旧床子弩射程仅七百步,下令魏丕增造到一千步。
改服饰仪仗时,也专门下诏魏丕裁制。
魏丕拆除本坊的旧房子,在大街上造房,收租赁钱以及卖死马的骨头,每年得钱七千多缗,工匠中有丧事的人都给钱。
太祖到洛郊祭,三司使王仁赡议论雇百姓的车和牛运送郊祀所用的器物,
太祖认为劳苦百姓,不高兴,召魏丕议论这事。
魏丕请求挑选本坊年少健壮的工匠二千多人,分站输送,当时认为方便。
雍熙四年,魏丕代郝正为户部使。
端拱初年,升为度支使。
当年冬,出朝为黄州刺史。
回到朝廷,皇帝召他在别室应对,赏赐亲笔书写的《急就章》、《朱邸集》。
魏丕退下后作歌进献,趁机自述希望授以中央机构的职务。
太宗当面对他说:“知道你本来是儒生,然而有清高名望官职的俸禄不如刺史的优厚。
”淳化初年,改任汝州刺史,改任襄州。
境内长久干旱,魏丕以诚意祈祷,一晚,大雨充足。
第二年,召回朝廷,多次请求退居西洛,不答应。
四年,上表请求退休,授为左武卫大将军,很快改为判金吾街仗。
起初,六街巡警都用禁兵,到这时,下诏左右街各招募士卒一千人,由官府优厚地供给粮食,使他们传递呼应警戒盗贼。
魏丕因为新招士卒而被皇帝召见应答,确定分成四营,每营设五都,一切按照禁军的制度。
五年,魏丕改领郢州刺史。
咸平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